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TDT)介导的 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检测凋亡细胞,同时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研究各种良恶性皮肤淋巴增生性疾病中细胞凋亡指数、增殖指数以及两者之间的比率,探讨它们在皮肤淋巴增生性疾病中的意义。 一、材料和方法 1.标本:共 51份良恶性皮肤淋巴增生性疾病的皮肤标本,男 32例,女 19例。包括 10份斑块期蕈样肉芽肿( MF)、 10份肿瘤期 MF、 11份非 MF和 Sé zary综合征的皮肤 T细胞淋巴瘤( NCTCL)、 10份皮肤 B细胞淋巴瘤( C…  相似文献   

2.
简要综述了p53蛋白的生物特性以及在一些皮肤病中检出的意义。(1)正常皮肤内p53蛋白可抑制细胞的恶性转化。(3)p53基因突变可通过免疫组化方法间接检测。(3)p53蛋白过量表达不仅仅限于皮肤肿瘤。(4)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细胞的高度增生并不一致,它可先于某些肿瘤的发生。(5)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了解一些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应用彩色病理图象分析仪对61例皮肤良性恶性病变进行DNA原位定量及AgNORs的图象分析,结果表明,皮肤癌的DNA倍体多呈出C5,〉C5,AgNORs的图象分析示3种变量即GN(颗粒数目),GA(颗粒面积)GV(颗粒的变异系数)意义较大,在良恶性皮肤病中差异非常显著(P〈0.01)。研究表明,DNA原位定量与AgNORs的图象分析对判断皮肤良恶性病变,皮肤癌的鉴别诊断及癌前病变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恶性黑棘皮病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棘皮病(acanthosisnigriearls,AN)是一种病因未明,以皮肤色素沉着、天鹅绒样增殖、角化过度、疣状增殖为特点的少见皮肤病。伴有消化道或其他内脏恶性肿瘤的为恶性AN,临床上少见,我科从2000~2005年收治2例合并胃癌的恶性黑棘皮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70在皮肤癌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点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用特异性热休克蛋白70单抗、p53蛋白单抗、PCNA单抗检测热休克蛋白70、PCNA、p53蛋白在皮肤良恶性病变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热休克蛋白70在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癌细胞核内有异常增高表达,其中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中阳性与阴性标本  相似文献   

6.
黑棘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棘皮病刘伟民,高丽琴,宁喜西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710002)黑棘皮病(AcanthosisNigricans,AN)又称黑角化病或色素性乳嘴状营养障碍,是以疣状增殖和色素加深为犄点的一种少见皮肤病。一般分为良性型、恶性型、药物性、综合征型...  相似文献   

7.
皮肤镜在某些色素性皮肤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肤镜在色素性和非色素性皮肤病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些色素性和非色素性皮肤病的临床诊断、皮肤镜诊断和皮肤病理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皮肤镜对于咖啡斑及甲下出血等临床常见色素性疾病的良恶性判断率特异度和灵敏度达到100%;对于恶性黑素瘤、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也较高。结论:皮肤镜对于黑素瘤、色素性痣、细胞痣及脂溢性角化的良恶性判断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恶性黑素瘤增殖活性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HMB45、S100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血清对44例原发于皮肤粘膜的恶性黑素瘤(恶黑)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探讨HMB45、S100蛋白、波形蛋白、NSE在恶黑中的表达及...  相似文献   

9.
皮肤病免疫学进展(-)皮肤抗原张学军,翁孟武近10年来,随着免疫电镜(IEM)、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组化和分子免疫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人们对皮肤抗原,尤其基底膜带(BMZ)和表皮抗原的性质和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1皮肤基底膜带抗原BMZ中的每一种抗原的分...  相似文献   

10.
真表皮分离与免疫金标技术在研究大疱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表皮分离与免疫金标技术在研究大疱性皮肤病中的应用周曙霞综述翁孟武审校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200040)长期以来,研究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大病性皮肤病的免疫组化技术主要为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电镜主要采用免疫酶染色技术。尽管免疫荧光技术对大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内皮素受体B(ETR-B)在人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内皮素3对黑素瘤细胞A375的体外促生长效应。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TR-B在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用RT-PCR法检测ETR-B基因在人恶性黑素瘤细胞A375和SK-mel-1中的表达,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内皮素3对黑素瘤细胞A375的体外促增殖活性。结果 ETR-B在41例恶性黑素瘤和23例色素痣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8.05%和8.6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5例原位和26例Ⅰ ~ Ⅳ期恶性黑素瘤ETR-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3%和92.31%,两组比较,P < 0.05。13例转移性恶性黑素瘤(Ⅲ ~ Ⅳ期)中ETR-B阳性表达率100%,28例未转移者(0 ~ Ⅱ期)的阳性表达率为67.86%,两组比较,P < 0.05。ETR-B基因在人恶性黑素瘤细胞A375和SK-mel-1中均有表达;内皮素3对黑素瘤细胞A375在体外具有很强的促增殖作用,且促增殖能力呈内皮素3浓度依赖性。结论 内皮素3/ETR-B在促黑素瘤细胞生长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包裹阿柔比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长循环脂质体(阿柔比星-VEGF-SSL)于体外靶向杀伤恶性黑素瘤细胞。方法 通过体外结合试验,验证阿柔比星-VEGF-SSL对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的特异结合能力。通过体外细胞毒试验(MTT),检测阿柔比星-VEGF-SSL对A375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阿柔比星-VEGF-SSL可与A375细胞特异结合,结合率可达非特异性脂质体的2.15倍。阿柔比星-VEGF-SSL可特异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活性。48 h细胞毒试验阿柔比星-VEGF-SSL抑制A375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与游离阿柔比星相似(P > 0.05),优于无VEGF的阿柔比星脂质体(阿柔比星-SSL)(P < 0.05),而对非靶细胞(黑素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弱于两者。0.5 h预处理试验表明:缩短药物与细胞接触时间后,阿柔比星-VEGF-SSL仍保持较强抑制A375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结论 阿柔比星-VEGF-SSL可特异性识别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并作为良好载体将阿柔比星带入瘤细胞,显著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活性,实现其靶向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免疫组化LSAB法对银屑病增值细胞核抗原的检测苏宝山,刘丹亚,徐汉卿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邮政编码71000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保存良好的DNA多聚酶δ的辅助蛋白,为细胞DNA合成所必需。它能识别增殖细胞的核。因此,PCNA免疫组化是...  相似文献   

14.
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nm23/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表达与人恶性黑素瘤(恶黑)转移潜力的关系,我们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恶黑组织中nm23基因的表达,以及表达程度与组织病理、细胞DNA含量、增殖指数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发现nm23/NDPK在转移性恶黑及原发性恶黑伴淋巴结转移时表达减低。其表达程度与DNA含量及增殖指数呈负相关,而与临床分期无关。另外,nm23/NDPK表达程度高者生存时间较表达低者长。  相似文献   

15.
不少证据提示,一些皮肤病(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荨麻疹)与神经源成分有关。近年的研究支持:神经皮肤间相互作用可能是由皮肤感觉神经释放的神经肽(如P物质)通过活化皮肤中多种靶细胞介导的,P物质在免疫系统和炎症中具有一系列的作用。在皮肤中,释放P物质的C-纤维与基底角质形成细胞(KC)密切接触。KC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后者的炎症特性与曾报道的P物质作用相重合。因此作者探讨了皮肤病炎症和创伤愈合是否与P物质诱导表皮KC分泌细胞因子有关的可能性。 方法和结果:①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皮肤神经表达和神经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8个病种的21例皮肤恶性肿瘤进行的雌激素受体的免疫组化标记(ABC法),发现有2例皮肤恶性黑素瘤呈阳性表达。在15例皮肤恶性黑素瘤中进行的免疫组化染色中(LSAB),雌激素受体阳性7例、孕激素受体阳性3例、C-erbB2癌基因阳性7例。作者认为通过进一步研究有望获得恶性黑素瘤激素治疗和预后观察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皮肤肿瘤     
992397 皮脂腺肿瘤p53及bcl-2蛋白表达的研究/张士发(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13(1).-11~12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皮脂腺良、恶性肿瘤中的p53及bcl-2两种基因产物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5例正常人皮肤均不表达bcl-2蛋白。而5例皮脂腺癌,2例皮脂腺瘤和2例皮脂腺增生均有不同程度表达bcl-2蛋白,除肿瘤细胞外,表皮角朊细胞、毛囊细胞和少数“正常”的皮脂腺、汗腺细胞及单一核细胞亦可表达。bcl-2蛋白对良、恶性肿瘤细胞和其他细胞均可发挥抗凋亡作用。而p53蛋白仅表达于5例皮脂腺癌的癌细胞,说明仅恶性皮脂腺肿瘤存在p53基因突变。皮脂腺癌p53基因突变发生于肿瘤早期并对肿瘤的发生起决定作用。而bcl-2蛋白的表达则是p53基因突变的继发结果,对肿瘤的发生起协同促进作用。检测p53蛋白可用于鉴别良、恶性皮脂腺肿瘤。参6(刘辅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检测STAT3和Cyclin D1在恶性黑素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对20例恶性黑素细胞瘤组织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STAT3和Cyclin D1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其灰度值.STAT3和Cyclin D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均呈弱阳性表达,在恶性黑素细胞瘤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P<0.05);STAT3和Cyclin D1在恶性黑素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在恶性黑素细胞瘤中过度表达的STAT3和Cyclin D1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19.
皮肤淋巴瘤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了。近年来淋巴瘤与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许多良、恶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中,不同程度存在着EBV隐性感染。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对15例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EBV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以及其基因产物潜伏膜蛋白(latentmembranceprotein1,LMP1)进行检测,以了解EBV隐性感染与皮肤T细胞淋巴瘤发生机制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5例皮肤淋巴瘤病例来自我科及北京医科大…  相似文献   

2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皮肤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皮肤肿瘤的关系。作者用流式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33例皮肤良恶性病变。结果显示:EGFR的相对含量荧光指数(FI)在恶性肿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01)。提示EGFR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