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本文对甘肃兰州盆地渐新统韩家井组的9科11属20种植物化石进行了共存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渐新世古气候各参数:年均温(MAT)为-1.4℃~10.9℃,最热月均温(MWT)为9.6℃~27.3℃,最冷月均温(CMT)为-4.4℃~-12.5℃,年较差(DT)为28.0℃~29.8℃,年均降水量(MAP)为315.7~492.2mm,平均最大月降水量(MMaP)为70.5~93.5mm,平均最小月降水量(MMiP)为0.4~11.1mm。分析表明相对于当前气候来说,兰州盆地在渐新世时接近现今甘肃武山地区气候特征,降水量多,气候更加湿润。  相似文献   

2.
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群由37属104种组成。本文在研究植物群组成和叶相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形态功能分析和现实主义类比的方法,论证了植物群所显示的古气候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淄博植物群显示的古气候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年均温约为25℃,年较差3℃左右,有效温度为22℃,指示热带气候,类似现代热带雨林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3.
基于共存分析法和叶缘分析法重建中国渐新世年均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渐新世全球气候总体上发生了降温,代表着地球新生代早期的一个"冰室"。植物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作为地质时期的产物,植物化石能够反映当时陆地气候的变迁。本文利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CA)对中国5个渐新世植物群的年均温进行了恢复,并利用叶缘分析法(Leaf Margin Analysis,LMA)对其中木本双子叶植物不少于15种的4个植物群年均温进行了分析。两类方法的推测值整体表现为CA的年均温相对高于LMA值,其中叶缘分析法东亚模型得出的年均温高于中国模型值。通过对能影响两类方法结果的因素分析,推测CA恢复的值能更好地代表化石点当时的年均温,咸水河组下段植物群为13.3~15.6℃,杨连屯组大桥段植物群为12.1~19.4℃,三合植物群为14.3~16.8℃,景谷植物群为19.7~23.7℃,宁明组植物群为22.0~23.6℃。由于CA恢复的年均温都高于当地现在的年均温,推测渐新世时,虽然全球温度自始新世以来整体相对降低,但还是比现在温暖。  相似文献   

4.
桦甸盆地始新世孢粉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桦甸盆地始新世植物孢粉的特征,并采用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该区始新世气候变化。通过详细鉴定和统计,桦甸盆地始新世桦甸组共鉴定出孢粉85属100种,以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栎粉、椴粉、桤木粉和榆粉含量较高,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较低,孢粉组合中热带-亚热带分子较多,但含量低于温带及亚热带,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通过共存分析获得的桦甸盆地始新世气候参数:年均温为13.6℃~18.4℃、最热月均温23.6℃~27.9℃、最冷月均温5.5℃~7.8℃、年降雨量887~1 206 mm、最湿月降雨量187~236 mm、最干月降雨量16~41mm、最温暖月降雨量45~143 mm。相比较于吉林东部珲春盆地始新世的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差异不大,均属典型的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5.
山西大同煤田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芬  王京东 《现代地质》1997,11(2):131-136,T002
对山西大同煤田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21属48种,划分2个植物组合,讨论了植物群的特征和时代;此外,还论证了本区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指示的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6.
辽宁抚顺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德国科学家 Mosbrugger 和 Utescher 在 1997 年提出的共存分析法对辽宁抚顺盆地始新世古气候进行定量重建。通过共存分析获得的抚顺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参数为:年均温度为 14.3~19.8℃(中值为 17.05℃),最热月均温为 24.1~27.7℃,最冷月均温为 2.5~10.9 ℃,年较差为 17.7~22.7℃,年降雨量为 803.6~1 113.3 mm (中值为 958.45 mm),最大月降雨量为 179.4~268.1 mm,最小月降雨量为 10.2~12.7 mm。与现代气候对比发现:始新世时气温较现在(7.8℃)高9.25℃,年降雨量较现在(734.5 mm)多约224 mm,始新世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现今为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前苏联Grichuk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的古气候定量重建方法——Grichuk法,并运用该方法重建了山西张村晚上新世的温度参数,反映当时气候(年均温8.7~18.3℃,最冷月均温-3.0 ~ 9.5℃)远比今天(年均温8.8℃,最冷月均温-6.8℃)更温暖.同时,对同一套孢粉数据,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数据对比...  相似文献   

8.
基于黄土高原南部白水县西固乡下河西村下河遗址木炭化石记录的系统分析并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重建了研究区5050~4870cal.aB.P.时段植被特征和古气候要素值。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中期沟谷地带发育以栎、青冈为主的阔叶林地,其中包括柿树、枣树等经济型林木。通过所鉴定的10个乔木植物种属的共存因子法分析,获得白水下河地区(35.14°N,109.69°E)5050~4870cal.aB.P.时段的气候要素值。年均温(MAT)为12.9℃,比现在高约1.5℃;年均降水量(MAP)为758.4mm,比现在高约180mm;与现今秦岭南麓东部的陕西镇安地区(33.45°N,109.16°E)的气候环境相当,可能指示了气候带向北纬推移了约1.7°。  相似文献   

9.
孙克勤 《现代地质》2010,24(2):195-204
研究的植物化石采自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地层,共计11属20种,分属于石松纲、楔叶纲、瓢叶目、真蕨纲、种子蕨纲和苏铁纲。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含有许多华夏植物群分子和地方性分子,为典型的华夏植物群。根据植物群分子的总体组成,植物群的时代为早二叠世,相当于阿瑟尔期(Asselian)、萨克马尔期(Sakmarian)、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和空谷期(Kungurian)。在研究植物群的基础上,对植物群的古生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早二叠世Lepidodendron posthumii Paratingia datongensis植物群落。这一植物群落在二叠纪主要分布在沼泽和低地环境,以大量出现的蕨类和种子蕨分子为特征。植物群落为原地保存,借助于化石资料,植物的生活型得以重建,包括乔木、树蕨、灌木和草本。植物群落指示早二叠世本区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新疆拜城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新疆拜城地区下白垩统舒善河组发现的29属48种孢子花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孢粉植物群。舒善河组孢粉植物群以松杉目掌鳞杉科的优势和真蕨目海金沙科的繁茂为特征。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早期古生态、古气候和古地理特征。掌鳞杉科植物是耐干旱和耐热的乔木和灌木,当时掌鳞杉科和海金沙科植物在亚热带气候下都很常见,表明拜城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古气候属于亚热带干燥型,气候炎热干旱。孢粉植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地理分布明显的分带性显示该区早白垩世早期古地理具有复杂多样的景观,包括山峦、山谷、山涧、河流三角洲沼泽和沼泽湿地等。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沱沱河盆地保存着青藏高原内部至今发现最完整的渐新世至中新世连续沉积记录,由渐新世雅西措群(31.3~23.8Ma)和早中新世五道梁群(23.8~21.8Ma)组成,总厚度2393m。雅西措群主要为紫红色、砖红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韵律互层,五道梁群为一套内陆湖泊相泥灰岩、内碎屑灰岩和叠层石灰岩沉积。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1)早渐新世,以河流环境为主,古水流以北向为主,反映古气候条件比较干燥;(2)中晚渐新世,以湖泊环境为主,古水流以东北向为主,古气候条件相对温暖潮湿;(3)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主要为湖泊环境,古水流转为南向,沉积岩性由雅西措群项部的砂泥岩互层为主转变为五道梁群的泥灰岩为主,反映当时的物源区发生重大转变,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古气候条件由温暖潮湿转为干燥。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气候和构造活动历史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隆升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中新世山旺古海拔与古气候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距今 15 .5~ 17Ma的山旺中新世植物群中有 38科 74属为现存属 ,共存分析研究表明 ,它们的现代分布的共存区间为 2 9~ 32°N ,10 9~ 112°E ,海拔为 80 0~ 15 0 0m。依据共存分布区间的常年气候资料 ,获得山旺古气候参数定量数值 :年均温 7.9~ 15 .3℃ ;年较差 2 1.5~ 2 4 .4℃ ;最冷月均温 - 4 .4~3.9℃ ;最热月均温 2 0 .0~ 2 6 .2℃ ;推测中新世山旺地区为亚热带山地气候 ,山旺古湖的海拔为 80 0~ 15 0 0m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揭露的地层序列自下向上为渐新统涠洲组、中新统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上新统望楼港组、下更新统湛江组和中更新统北海组,涠洲组—望楼港组为滨浅海沉积,湛江组和北海组为陆相河湖相沉积。本文在ZKA01钻孔地层中自下向上88个层位中获取的29311粒孢粉化石的81个属中,选取了常见的种子植物花粉种属42个,通过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了研究区晚渐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参数,划分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5~17 Ma)、中中新世(17~13.5 Ma)、晚中新世—上新世初期(13.5~4 Ma)和上新世—早更新世(4~1.5 Ma)4个气候演化阶段。孢粉共存因子定量法重建的研究区晚渐新世—早更新世4个阶段的古气候变化过程能较好地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相匹配,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温度降低的时间拐点大致可与Mi1a气候变冷事件相吻合。中中新世可以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MCO)相对应,表现为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中中新世晚期的气温是下降的,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Mi3中中新世气候变冷事件。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保存着丰富的古气候变化信息。本文通过对早渐新世雅西措群中下部350m厚沉积的沉积学、旋回地层学、古地磁学和粘土矿物学分析,揭示可可西里地区在早渐新世31.30~30.35Ma期间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可可西里地区在早渐新世气候条件总体上寒冷干旱,可能是受渐新世最早期全球变冷变干气候事件的影响。其中,31.05~30.75 Ma期间气候相对温暖潮湿,构造活动强烈;31.30~31.05和30.75~30.35 Ma期间气候寒冷干旱,构造活动相对较弱。而且,高分辨率古气候变化记录的频谱分析显示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天文周期,表明可可西里地区早渐新世气候变化既受构造作用控制,也受地球轨道周期性运动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丁秋红 《吉林地质》1993,12(4):32-41
本文在系统研究吉中地区晚期中生代植物群的基础上,论述了沙河子组和大羊革沟组植物群的演替,分析了化石植物群的保存特点及其沉积环境。应用现代植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依据现实主义类比原则,分析了植物群的古气候意义,认为本区晚中生代由温暖、潮温的温带型气候转变为温热、湿润的暖温带型气候条件。根据植物群的组成和性质特征,认为本区晚中生代植物地理区应属瓦赫拉梅耶夫(1988)划分的西伯利亚—加拿大植物地理区范畴。  相似文献   

16.
新疆乌恰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基于新疆乌恰地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51属77种孢子花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和晚期两个孢粉植物群。早期孢粉植物群以裸子植物松柏纲松杉目为主,包括掌鳞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南美杉科和杉科;晚期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员与早期孢粉植物群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掌鳞杉科植物含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古生态、古气候、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乌恰地区早白垩世气候属于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早期气候温暖干燥,晚期气候暖热半干燥。孢粉学资料显示乌恰地区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成员多样,既有来自山地的松杉目植物,又有生长于沼泽湿地的苔藓植物,反映了当时古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植物群落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典型沙地处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半干旱气候带,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本文对已有的该区域古气候记录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对末次盛冰期与全新世大暖期两个特征时间段的古温度与古降雨量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化重建,获得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约26 ~ 16ka)温度降低了5~11℃,变率为60%~200%,降温极值在黄土高原南缘;降雨量减少180 ~ 350mm,变率为50%左右,东北地区降雨量变化不大.在全新世大暖期(约9 ~ 5ka),温度升高了1.0 ~3.5℃,变率为20%~130%;降雨量增加了30 ~ 400mm,变率为10% ~120%,其中存在一些需剔除的奇异点,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降雨量增幅有加大趋势.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古气候变化机理、检验东亚季风区古气候数值模拟结果等提供了定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群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孙克勤  张周良 《现代地质》1996,10(3):316-324,T002
对贺兰山北段呼鲁斯太和沙巴台地区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20属40种,讨论了植物群的性质和时代。在研究植物群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植物化石埋藏类型,论证了植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划分了5个植物群落:(1)Bothrodendroncirculare群落;(2)Lepidodendronsubrhombicum群落;(3)Lepidodendronszeianum群落;(4)Tae-niopterismucronata群落;(5)Pecopterisorientalis群落。这5个植物群落的时代分别相当于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中期、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和早二叠世晚期。石松类植物在晚石炭世沼泽环境最为丰富,以华夏植物区大量的特有种为特征。而蕨类植物和种子蕨类植物在早二叠世的泥炭沼泽和泛滥平原环境占优势。这些植物群落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广泛分布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泥炭沼泽和碎屑低地环境,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沱沱河盆地保存着青藏高原内部至今发现最完整的渐新世至中新世连续沉积记录,由渐新世雅西措群(31.3~23.8 Ma)和早中新世五道梁群(23.8~21.8 Ma)组成,总厚度2 393 m.雅西措群主要为紫红色、砖红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韵律互层,五道梁群为一套内陆湖泊相泥灰岩、内碎屑灰岩和叠层石灰岩沉积.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1)早渐新世,以河流环境为主,古水流以北向为主,反映古气候条件比较干燥;(2)中晚渐新世,以湖泊环境为主,古水流以东北向为主,古气候条件相对温暖潮湿;(3)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主要为湖泊环境,古水流转为南向,沉积岩性由雅西措群项部的砂泥岩互层为主转变为五道梁群的泥灰岩为主,反映当时的物源区发生重大转变,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古气候条件由温暖潮湿转为干燥.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气候和构造活动历史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隆升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对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微观形貌、体积分数、结晶度及其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晚渐新世盆地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伊利石、坡缕石和绿泥石,以蒙脱石为主,指示循化地区总体为相对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相对体积分数及伊利石、蒙脱石结晶度值均出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表明循化地区气候经历了干旱-温暖潮湿交替的变化;早中新世盆地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蒙脱石和绿泥石,以伊利石为主,各黏土矿物体积分数及伊利石、蒙脱石结晶度值的变化范围不大,表明循化地区气候以相对持续冷干为特征。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气候条件由相对温暖潮湿到相对冷干的转变,揭示其间(约21.3Ma)出现了一次极端的降温事件,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及亚洲沙漠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