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占全部眩晕疾病的17%~22%[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起床、躺下以及仰卧位翻身等动作诱发出现一过性眩晕.BPPV的病理变化一般认为有2种,一种为嵴帽结石症,另外一种为管结石症.临床上最常见的BPPV为累及后半规管的BPPV,但是目前发现水平半规管来源的BPPV也并不少见,Chiou等[2]报道水平半规管来源的BPPV约占到全部病例的31%.  相似文献   

2.
施天明  王奕琪  黄月虹  邵燕琪  耿昱 《浙江医学》2017,39(18):1557-1559,1563
目的比较Gufoni法与barbecue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登记研究方法纳入100例连续就诊于眩晕门诊的向地性眼震型HSC-BPPV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Gufoni法与barbecue法进行手法复位,每种方法循环复位2次,复位结束30min后采用平卧侧头试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复位后即刻疗效。结果经过最多2次循环治疗,Gufoni法复位成功率为90.0%,明显高于barbecue法的68.0%(P<0.05)。Gufoni复位患者中,年龄<60岁组与≥60岁组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arbecue复位患者中,年龄<60岁组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均高于≥60岁组(均P<0.05)。在<60岁患者中,Gufoni法与barbecue法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60岁患者中,Gufoni法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均明显高于barbecue法(均P<0.05)。2种方法复位后BPPV类型转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ufoni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HSC-BPPV短期疗效优于barbecue法,尤其适用于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HSC)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的眼震特点和管石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门诊诊治的48例水平半规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管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260例BPPV患者经Dix-Hallpike试验及仰卧侧头试验进行确诊.212例后半规管性BPPV患者采用Epley法行管石复位治疗,48例水平半规管性BPPV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法行管石复位治疗.结果 212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访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98.1%,复发率为0.0%;随访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94.3%,复发率为5.7%.48例水平性半规管患者随访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95.8%,复发率为2.1%;随访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81.3%,复发率为18.8%.结论 管石复位治疗BPPV具有简单、有效及明显缩短病程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22例,颗粒复位组(Epley法、Semont法)20例。药物治疗组采用苯海拉明、胃复安肌肉注射,20%甘露醇及复方丹参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滴,颗粒复位法首先Semont法、其次选Epley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颗粒复位组与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复位组随访至今复发4例(20%),复发者再行Semont法或Epley法治疗仍有效。结论:颗粒复位法治疗PC-BPPV有效、简便、安全,可作为PC-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在头位改变时出现的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特征的外周前庭性疾患,约占所有眩晕患者的17-22%。相当一部分患者到神经科就诊,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梅尼埃氏病,浪费很多医疗资源。本病虽具有自限性。但自然病程为0.5-2.5个月,也有部分患者长期迁延不愈。既往BPPV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采用前庭习服训练,患者常因不能耐受反复体位改变引起的眩晕而难以坚持。而各种手术治疗因固有的并发症、危险性及疗效的不确定性不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arbecue翻滚法体位治疗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20例HC-BPPV患者通过Barbecue翻滚法体位治疗的效果。结果经过1~3个循环复位治疗后,20例HC-BPPV患者中有16例眩晕消失、2例眩晕减轻、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在复位过程中由于眩晕明显伴恶心,不能耐受而中止治疗。对2例眩晕减轻和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者第2天再次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2~3个循环复位后眩晕消失。眩晕最终消失的19例患者随访2周均无再发;但1个月后有1例患者眩晕再发,再次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Barbecue翻滚法体位治疗HC-BPPV效果明显,应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0例,对其采取复位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疗效评价标准,治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随访6个月~1.5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仅1例复发。结论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不仅能够显著改善症状,而且复发率低,无明显痛苦和不良反应,还具有方法简单、操作安全、易学易掌握、所需费用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71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的效果。方法通过变位试验(Dix-Hallpike试验及Roll试验)判定受累半规管,垂直半规管受累者采用改良Epley手法复位,水平半规管受累者采用Barbecue翻滚法手法复位,并于治疗后半小时再行变位试验,如试验阳性再次行手法复位,直至变位试验阴性或三次手法复位后变位试验仍阳性,随访3个月。结果手法复位当天痊愈67例,观察随访3个月痊愈68例,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短时重复手法复位治疗BPPV,效果确切、安全、方便,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2012年我科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手法复位治疗方法和效果的临床分析。方法:后或上半规管BPPV的患者采用Epley手法,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复位法治疗,混合半规管结石症BPPV采用Epley复位法和Barbecue翻滚疗法。结果:手法复位一次痊愈54例;复位两次治愈3例,复位三次治愈1例,有效率在98.3%,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BPPV手法复位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方法,不需要特别的仪器并且在几分钟内即完成治疗,安全可靠,医疗费用低,可在短时间内起到非常显著疗效,特别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69-73
目的 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不同残余症状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BPPV的患者172例,收集临床资料,统计残余头晕、走路不稳、颈部不适发生率,并针对不同残余症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172例患者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症状者84例,残余症状发生率48.84%(84/172),其中残余头晕发生率57.14%(48/84)、走路不稳发生率60.71%(51/84)、颈部不适发生率29.76%(25/8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复位次数、焦虑状态是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程、复位次数、焦虑状态是BPPV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程、复位次数是BPPV复位后残余颈部不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PPV复位后存在头晕、走路不稳和颈部不适三个主要残余症状,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复位次数和焦虑状态,走路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复位次数和焦虑状态,残余颈部不适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复位次数,这为早期针对性识别各残余症状提供帮助,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上半规管BPPV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诊断及复位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SRM-Ⅳ模拟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28例(68.3%),其中眼震伴有向地扭转的成分19例,不伴有扭转成分9例;SRM-Ⅳ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35例(84.6%),其中眼震伴有向地扭转的成分30例,不伴有扭转成分5例。在所有41例患者中有38例能通过两种诱发试验对受累侧别做出判断,其中因诱发眼震伴有扭转成分而判断侧别30例,单侧诱发诱发出垂直向下眼震且不伴有扭转成分3例,双侧诱发出垂直向下眼震5例,且不伴有扭转成分,但因眩晕及眼震的强度有明显差别而判断出侧别,患者对受累侧别不能判断3例。在能判断出侧别的38例患者中有左侧上半规管受累25例,右侧上半规管受累13例。对41例采用SRM-Ⅳ上半规管BPPV复位法进行治疗,通过一次治疗痊愈28例,有效12例,无效1例。结论上半规管BPPV临床上被越来越重视,应用SRM-ⅣBPPV诊疗系统对上半规管BPPV进行诊治效果好,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4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60例体检为正常的成人作为对照组,应用PSQI睡眠质量量表分析患者睡眠质量,应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手法复位治疗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总体健康的评分呈负相关(治疗前:r=-0.44,P<0.05;治疗后:r=-0.46,P<0.05)。结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存在着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低下,临床中应积极开展手法复位治疗及干预,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自发眼震在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其不同亚型中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武警总医院眩晕病研究所收治的特发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自发眼震在BPPV及其不同亚型中的发生率.结果 在140例BPPV病例中,有29例伴有自发眼震,其总的发生率为20.7%,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和多半规管BPPV 3组病例的自发眼震发生率分别为11.6%、28.0%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47,P=0.028).结论 自发眼震不仅可存在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也见于其他BPPV亚型患者,水平半规管BPPV及累及有水平半规管的多半规管BPPV患者的自发眼震发生率明显高于后半规管BPPV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32例HS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法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2种试验方法检查后诱发水平向地性眼震18例,采用Lempert的Barbecue翻滚疗法复位治疗;诱发水平背地性眼震14例,3例在变位试验过程中直接转换为向地性眼震并行Barbecue翻滚疗法复位治疗,11例采用Gufoni疗法转换眼震方向,转换成功8例并行Barbecue翻滚疗法复位治疗。32例HSC—BPPV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75.0%(24/32),3个月总有效率为84.4%(27/32)。经半年随访有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2.5%。结论HSC—BPPV的诊断和治疗需首先明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耳石位于半规管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发病机制类型,进而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132例BPPV患者根据分型和定侧采用相应手法复位疗法,治疗结束后1周及3个月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1周痊愈101例(76.51%),有效15例(11.36%),无效16例(12.12%),总有效率87.88%;3个月后痊愈108例(81.81%),有效13例(9.28%),无效11例(8.33%),其中2例为复发(1.51%),总有效率91.67%。结论准确的诊断和系统的耳石复位手法是治疗BPPV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的可能病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56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发生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PPV患者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以后半规管BPPV为主.约1/3的患者存在耳科疾病史,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约50%的患者存在负性的心理状态,多吸烟、饮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外伤、耳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吸烟及焦虑是BPPV患病的危险因素(P< 0.05或P<0.01).结论 BPPV以≥50岁的女性患者居多,以后半规管BPPV为主,约1/3的患者有耳科疾病史,半数患者存在负性的心理状态,头外伤、耳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吸烟及焦虑可能是BPPV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is a mechanical peripheral vestibular disorder which may involve any of the three semicircular canals but principally the posterior. In as much as the literature has described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BPPV and also contains scholarly works that elucidate BPPV; its management remains an enigma to most clinicians. To this end, this work was aimed at outlining an evidence-based best practice for most common form of BPPV.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as conducted between 1948 and June 2011 in PubMed, Embase, Ovid, and Cochrane database through the online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Seventy-nine worthy articles that addressed the study were selected on consensus of the two authors.

Conclusion:

There is consensus for the use of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s as the best form of treatment for posterior canal canalolithiasis. However, successful treatment is dependent on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mplicated canal and the form of lithiasis. Furthermore, clinicians should note that there is no place for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BPPV; unless it is to facilitate repositio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