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人体细胞中DNA损伤后会引起细胞一系列反应,主要包括损伤信号的传导、损伤与修复、诱导细胞死亡等.肝癌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些诱因同时作用于损伤修复系统的某个环节,使DNA损伤不能修复或不能正确修复,从而使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最后导致肝癌的发生.因此,损伤DNA的累积则成为肝癌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对其深入研究将会为肝癌的治疗奠定基础.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近年来DNA损伤和修复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在肿瘤发生中,DNA异常甲基化表现为遗传和表遗传两种效应。遗传效应通过甲基化胞嘧啶的自发性脱氨和增加外来致癌物的亲和力等方式起作用,引起基因突变频率增加。而通过DNA CpG岛的甲基化使某些重要基因失去功能是肿瘤发病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在不同程度上与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菌素及胆汁酸等密切相关。上述因素会引起肝细胞中DNA的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细胞反应,主要包括损伤信号转导以及DNA修复诱导的细胞凋亡。如果DNA损伤无法被正确修复并不断累积,可导致肝细胞的恶性转化,最终引发肝癌。因此,受损DNA的累积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机制。同样,肝癌细胞DNA损伤修复水平的提高也是其耐药的主要原因,一些抑制其修复水平的靶向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是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DNA双链损伤修复机制在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组(B组),糖尿病模型+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组(C组)。C组采用链脲霉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注射STZ 72 h后,B组与C组大鼠均被施行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分别予以高脂饲料饲养;A组予以基础饲养,每周监测血糖水平及体质量变化。分别于术后2周、4周、6周、8周,取大鼠主动脉进行老化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HE染色,并计算主动脉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磷酸化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磷酸化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CHK2)、磷酸化P53、磷酸化组蛋白2A变异体(γ-H2AX)的表达。结果 术后2周,A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SA-β-gal染色呈阴性,B组和C组大鼠老化SA-β-gal染色阳性区域较少且散在分布;HE染色示B组和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开始出现少量增生。术后4周,B组和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SA-β-gal染色呈阳性;HE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增厚明显,主动脉内膜面积较A组和B组增加(P <0.05)。术后6周,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SA-β-gal染色呈阳性且面积较B组增加;HE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壁形成典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泡沫细胞聚集,管腔狭窄,与A组、B组相比,主动脉内中膜面积比增加(P <0.05)。术后8周,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染色阳性面积较B组增加;HE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腔明显狭窄,增生部分突入管腔,内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较A组和B组增加(P <0.05);免疫组化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中γ-H2AX、磷酸化ATM、磷酸化CHK2、磷酸化P53表达均呈阳性,上述蛋白在B组大鼠主动脉内膜中表达均呈弱阳性。结论 糖尿病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激活,DNA双链损伤加剧,双链损伤修复机制参与了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DNA聚合酶专一性抑制剂,观察DNA聚合酶β对DNAr线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在重组大鼠DNA聚合酶β作用下,[^3H]-TTP掺入率明显高于未照组(P<0.01);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肝细胞小于20gy,SMMC-LTNM肝癌细胞小于5Gy),[^3H-TIP掺入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升高, 继续增加照射剂量时,[^3]-TTP掺入率反而下降;在同一剂量下,不同剂量率照射线这间DNA聚合酶β的  相似文献   

7.
8.
机体细胞内DNA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化学结构或编码特性的改变,如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异常代谢产物等都会导致DNA损伤,这种损伤若不能及时得到修复,就会影响机体正常活动,进而诱发一系列遗传疾病的产生。正常机体具有完善的DNA损伤修复机制,修复由各种原因导致的DNA损伤,其主要机制有两种:一种是损伤恢复( reversal of damage),即损伤直接被移除,使碱基恢复为原来状态;另一种是切除修复( excision re-pair),是指切除损伤 DNA 后,再合成一段新的DNA来替代损伤DNA,切除修复包括核苷酸切除修复(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碱基切除修复( base excision repair,BER)、同源重组修复( ho-mo 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MMR)等多条途径,它们共同构成维持遗传信息稳定的保护机制,以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1]。  相似文献   

9.
DNA损伤修复蛋白在胆囊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胆囊腺癌、癌旁组织、腺瘤性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DNA损伤修复蛋白hMSH2和hMLH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胆囊腺癌108例、癌旁组织46例、腺瘤性息肉15例和慢性胆囊炎35例手术切除标本常规作石蜡包埋切片,采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检测hMSH2和hMLH1.结果 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胆囊腺癌分别为50.0%和49.1%、评分分别为2.2±1.9和2.2±1.8,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4.8%和87.0%;评分分别为3.9±1.3和4.2±1.2)、腺瘤性息肉(阳性率分别为80.0%和86.7%;评分分别为3.7±1.3和4.0±1.1)及慢性胆囊炎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8.6%和88.6%;评分分别为4.1±1.1和3.9±1.1)(P<0.05);不同类型良性病变中2种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hMSH2和hMLH1表达阴性的良性病变胆囊上皮均呈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理形态学表现.腺瘤癌变或高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的病例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均明显地高于低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病例(P<0.05);2种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有无胆囊结石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水平均为反映胆囊腺癌发生、进展、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标记物,检测其表达水平对指导预防和早期发现、临床化疗胆囊癌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何晓松  雷迅 《华夏医学》2009,22(4):788-790
鼻咽癌(nasopharyngeall carcinoma,NPC)是发生在鼻咽腔后方及咽部上方部位的恶性肿瘤.全世界的鼻咽癌病例约80%在中国,为我国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南方发病率高于北方,以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份发病率最高,可达到30/10万~50/10万.  相似文献   

11.
于妍妍 《医学综述》2012,18(17):2787-2790
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是一种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性单胺氧化酶,可以特异性地催化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的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H3K4me1、H3K4me2)及第9位赖氨酸(H3K9me1、H3K9me2)去甲基化,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活性。近年来功能研究发现LSD1通过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在肿瘤的发生、胚胎分化、异染色质的形成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等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现对LSD1的结构、作用方式以及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SPARCL1作为SPARC家族的成员之一,在生物生长发育及维持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SPARCL1基因表达异常与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系统肿瘤、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子宫肌瘤、乳腺癌及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参与调节黏着斑等信号通路。深入研究SPARCL1基因在不同组织和系统肿瘤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的下调机制和信号通路,可为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探寻新的肿瘤标志物和分子靶点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金婕  粟永萍 《医学综述》2014,(5):819-822
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3(SRC-3)是一类与转录激活有关的蛋白辅助因子,通过与激素激活的核受体和其他一些特定的转录因子结合,参与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能量代谢、细胞增殖、存活以及迁徙等过程。近年来,SRC-3广泛的促瘤作用更成为研究热点。SRC-3蛋白不仅与核受体相互作用,还与多种转录因子结合,通过多条信号通路促进靶基因的转录,进而调控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增殖,在一些激素相关和非激素相关的癌症中发挥促瘤作用。该文就SRC-3作为促癌因子与肿瘤的相关性及其促增殖途径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SSBR)中的作用.[方法]以XRCC1蛋向缺陷细胞株为模型,用标准断裂剂甲基磺酸甲酯(MMS)染毒,检测细胞存活、微核形成、彗星实验及细胞周期变化等方法测定细胞遗传毒性.[结果]XRCC1蛋白水平的降低使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杀细胞效应敏感度增加、微核形成增加、DNA单链损伤修复能力降低以及引起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结论]结果提示XRCC1基因在DNA单链损伤修复及基因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细胞水平上分析新发现的DNA损伤修复因子WDR70的生物学功能,确定WDR70基因在人卵巢癌中的突变发生情况,以验证该基因的功能丢失是否与卵巢癌关联。方法 在人细胞中用siRNA干扰WDR70基因表达,或用慢病毒和质粒过表达WDR70的野生型和突变体,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等方法研究该基因在DNA损伤后的亚细胞定位和DNA损伤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此外,抽提1例正常卵巢组织和16例卵巢癌标本的mRNA进行半定量RT-PCR扩增,对这些标本中的WDR70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WDR70基因沉默和过表达其突变体导致同源重组功能蛋白——DNA复制蛋白A (RPA32)磷酸化修饰水平降低和重组酶——重组蛋白A(RAD51)向DNA损伤位点招募的能力减低;WDR70的功能障碍还导致染色体的断裂增多;同时,卵巢癌样本中发现多例WDR70突变型别。结论 在体外系统中,WDR70参与DNA损伤修复过程,沉默或过表达其突变体将导致同源重组修复缺陷和染色体结构的不稳定;在卵巢癌基因组中,WDR70基因频繁出现突变,可能导致相应的DNA修复缺陷和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发生。因此,WDR70是一个潜在的卵巢癌抗癌基因。  相似文献   

16.
C-erbB-2癌基因激活在大肠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erbB—2癌基因过表达在大肠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5例结肠癌及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和17例大肠乳头状腺瘤中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C—erbB—2在大肠癌变各阶段(正常—非典型增生/乳头状腺瘤—癌)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前两阶段间表达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C—erbB—2基因激活是大肠癌变过程中的前期事件,通过诱导细胞增殖而参与促进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和恶性肿瘤高发,已成为我国健康领域的两大社会问题。氧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是引起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而衰老引起基因突变积累、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进一步诱导肿瘤发生。因此,了解细胞衰老和肿瘤发生的调控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临床肿瘤治疗和抗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永建  兰斌 《医学综述》2008,14(22):3367-3369
NAG-1,一种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成员,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在众多肿瘤中,都可通过测定NAG-1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工具。虽然一般认为NAG-1是抗肿瘤形成的组成部分,但其分泌、具体过程、潜在的储存是非常复杂的,并因肿瘤的微环境不同而改变,并有潜在改变肿瘤发展及浸润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垂体肿瘤转化基因(hPTTG)蛋白表达和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PV-9000检测4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1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以及1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PTTG及E-cad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PTTG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呈过度表达,且hPTTG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着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期别增高、组织学分级降低、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而升高(均P<0.05).E-cad蛋白在1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均为正常表达,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其异常表达率明显升高,且E-cad蛋白的异常表达率随着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期别增高、组织学分级降低、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而升高(P<0.05).hPTTG蛋白阳性、阴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cad蛋白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71.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cad蛋白的异常表达和hPTTG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86).结论 hPTTG蛋白表达和E-cad蛋白异常表达均促进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和浸润演进过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