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等电位体表标测图(body surface maps)提供心电在体表效应的全貌,用等电位线显示除极及/或复极过程不同瞬间的电位分布,它并不需要把心电假设为等效电偶或其他等效发生器模型。目前,体表标测图是用作标准,来测试各导联系统获得体表心电图信息的能力。另一用途是用以评价导致心室局部变化的情况(缺血),同时存在复极和除极电位的情况(室性期前收缩),以及激动位点异常的情况(预激综合征)。现状:1889年,Augustus Walder在人体表面的10~20处记录心电图,将振幅绘于胸像上。所以,体表标测图是人体心电图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每个个体心电图心电波形特征点.方法:随机选择3 000份18岁以上成年人同步12导联心电图,每份心电图每个导联选择1次心动周期清晰、可辨的波形进行观察分析并记录其形态特征,提取心电图波形的特征点绘表统计.结果:①每个导联单个波P、T、U波可有27个特征点;②每个导联QRS复合波可有247个特征点;③每个导联ST段可有10个特征点;④每个导联P-R、Q-T间期各有1个特征点;⑤每个导联1次心动周期心电波形可有286个特征点;⑥12导联心电图1次心动周期心电波形可有3 432个特征点.结论:每个人12导联心电图的P-QRS-T-U波就是本人的心电波形特征.  相似文献   

3.
心房除极和心室复极的体表等电位标测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20例正常人心房除极和心室复极的体表等电位标测图(BSM)。自全胸廓表面150个导联点记录心电波形,经摸一数转换后输入微型计算机,由x-y绘图仪自动给制等电位曲线。结果显示QRS波ST段交接时BSM可呈现多极性分布,而在P波和T波期间呈偶极性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标测中QRST积分偏差图与心肌梗塞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利用91导联体表心电标测方法,由100例正常人形成正常平均积分图,110例心肌梗塞患者积分图与之相减,除以正常人积分值的标准差,形成偏差图。偏差指数≤-2的部位为心肌电活动丧失的部位,累及的导联数代表电活动丧失的面积大小,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结果心肌梗塞患者偏差图上出现与梗塞部位相关的显著负性偏差区域,累及导联数多者,心功能较差。结论体表标测QRST积分图及其偏差图有助于估测心功能,并对患者远期预后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5.
体表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ping,BSPM),是近十余年来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无创心电诊断技术。BSPM通过人体躯干表面放置多个电极,同步记录心动周期中各瞬间的体表电位空间分布,经微机处理在体表等电位图上以等电位线的形式将相同电位的各点连接起来,显示出  相似文献   

6.
体表12导联心电图虽然能提供很多的心脏电激动信息,但对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定位的资料甚少。作者通过这个研究在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上进一步估价运用心内膜激动顺序标测,鉴定室速起源点。方法:病人分二组。第一组(作心内膜  相似文献   

7.
宋文宣  朱震 《心电学杂志》1992,11(2):120-123
心外膜心电图 ST 段标测(ESTM)已作为一种估价急性心肌梗塞范围程度的定量观察方法,用于动物实验研究。胸壁心电图 ST 段标测(PSTM)也用于临床和实验研究。胸璧心电图 ST 段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心外膜 ST段变化,直接关系到它是一种定量还是定性观察指标。为此,我们使用 ESTM 与 PSTM 同时描记的方法,连续观察阻断犬冠状动脉后6h 内2种标测图上 ST 段抬高的综合(ZST)及 ST 段抬高导联移(NST)的自然演变过程,并进而分析2  相似文献   

8.
心电峰值标测图对常规心电图的扩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峰值标测图对常规心电图的扩充闻颖梅,王小寅心电峰值标测图(心峰图,EPM)针对全心动周期里的特征性信息──峰值,进行分析和诊断。根据心脏多电偶学说[1],在同一心动周期里,在心脏除权和复极过程中,同时存在几个朝不同方向推进的除极面。局部心肌的病理...  相似文献   

9.
心脏可视为一个容积导体中的电源,其动作电位通过胸部组织传至体表。多年来人们做了大量试验研究,证明体表电位可以代表心脏激动,并且用心电图及心向量图记录这种电位以诊断各种疾病。70多年来,常规12导联心电图在诊断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任何人也不否认的。但近年有人发现常规心电图的导联太少,测定部位太局限,于是提出多电极快速记录心电的方法,称为体表等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Isopotential Maps或BSM)。追溯BSM的历史,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想象过这种检查。到1950年,Nahum进行了体表多导联标测,1962年后,Taccardi在人和  相似文献   

10.
体表电位标测的临床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袁世文 《心电学杂志》1989,8(3):198-201
体表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ping,BSPM)通过在人体躯干表面放置的多数电极获得心动周期中各瞬间体表电位空间分布,并以体表等电位图等形式表达心脏各部分兴奋与恢复的过程,从而对心脏的某些机能状态进行诊断,是继心电图、心向量图之后又一种新的无损伤心电诊断技术。一、BSPM的方法学1.BSPM的基本构成分为模拟和数字两部分。模拟部分包括电极系统、模拟放大器、采样保持电路及A/D转换电路。数字部分包括主机、接口电路、外设及体表电位软件包。来自体表电极的电信号由计算机收集与处理。采样率一般为500—1000帧/s。采样保持电路能确保每帧采样数据是同一心搏、同一时刻的信号。以Wilson中心电端作为电压基准,标准Ⅱ导联的QRS起始时刻作为时间基准。采样范围是1.5—2s,其间至少包括一个完整的心动周期。电位图由计算机经数据处理后在打印机或绘图仪上输出。数据存入磁盘可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1.
心前导联 ST 段压低是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电图中常见的表现,有报道认为这是下壁导联 ST 段抬高的相应心电表现。也有报道提出心前导联 ST段压低患者,呈现整体左心室功能减退和发生率较高的后侧壁或室间隔局部左心室功能不全。为了进一步了解心前导联 ST 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本文对首次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早期心电图与~(201)铊闪烁图、冠状动脉造影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体表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ping, BSPM),是在前胸及背部安置几十至几百个单极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获得心动周期中各瞬间人体表面心电电位的空间分布,经电子计算机处理,以等电位图、积分图及其偏差图等形式反映心脏各部位除极与复极的过程。由于其电极多,提供的信息比常规心电图多,反映的是心脏电生理活动的空间变化规律,符合多极电偶学说,因此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心脏各个局部的电生理活动。 正常人QRS波等电位图的特点为:除极早期、前胸为正电位,背部为负电位。正电位代表兴奋方向,负电位代表除极起源。这期间反映了室间隔的除极。除极中期,前胸正电位区向左下  相似文献   

13.
<正> 1.概述体表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ping,BSPM)是在躯干表面放置多个电极(100个左右),同步记录各该部位的心电图,并分析心动周期各瞬间体表电位的空间分布,用以诊断心脏疾患的一项新的心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自1888年Waller首次提出体表等电位图的概念,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展体表等电位图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期。意大利学者Taccardi(1962、1963)分别在动物和人的体表等电位图上观察到,心室兴奋的某个时期存在数个最大电位和最小电位(普通心电图或心电向量图不能发现),从而对心电单电偶极理论提出了挑战。进入70年代后,由于  相似文献   

14.
体表心电峰值标测图(EPM)诊断克山病,突出表现在异常Q图及ST段偏移,正T图面积缩小,负T图面积扩大。这些异常图面积一般较心梗所见Q图为小,并且多分布在常规心电图胸导以外地区。故EPM在临床诊断克山病心肌病变是一个简便的较敏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病理类型,也是冠心病致死的主要原因。除由于心电不稳造成猝死外,主要是左心室泵衰竭(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经临床及动物试验证实,与梗塞范围(IS)有关,IS越大,预后越差,因此,对I S大小的判断及余留心肌功能的估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用常规心电图方法只能确定有否梗塞存在及明确梗塞的部位,不能作定量分析。Marok首先用心前区多导联心电图标测法,观察犬冠状动脉结扎后体表心电图ST段上升总和(∑ST)与IS的关系。其后,Awan等用同样方法标测前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进行胸壁单导联ST 段标测并与35导联胸壁ST 段标测作相关分析,结果∑ST 与SL_(ST)密切相关。这种简化的单导联ST 段标测方法,与多导联胸壁ST 段标测对急性心肌梗塞者有相似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右室壁心肌梗塞在常规心电图导联上很难查出。目前心电向量图还不能提供右室心肌梗塞的诊断依据,一般尚须藉助于简便易行的心电图右胸导联V_(3R)、V_(4R)及V_(5R)进行诊断。近年来文献多以急性期心电图V_(4R)导联ST段抬高作为诊断依据。Candell-Riera提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测定中的错误概念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1985年Campbell等提出Q-T_d的概念(Q-T dispersion)。1990年Day等与Campbell提出应用测定1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Q-T(Q-T_(max))与最短Q-T(Q-T_(min))之差代表Q-T_d。从那以后,国内外争相报告各种情况的Q-T_d,并证实Q-T_d异常者(多数定为≥50ms)发生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的多。 心室肌复极不一致,即Q-T_d确实是存在的,从心室内多部位测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可证实此问题。但应用体表心电图来测定,认为各导联的Q-T间期是反映其所在部位心室肌的激动和恢复时间,这一概念却是错误的。 同步12导联的体表心电图,是同一个心动周期立体心向量图在各个心电图导联轴上的投影,在这一周期中只有一个整体的Q-T间期,而各个导联并不能反映某局部的心肌除极和复极,这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形可在某导联反映出来的机制是不相同的。QRS-T向量在某导联轴上投影大,则Q-T长;反之则短,此点可用所有实例心电图和心向量图来说明,例如图1。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体表电位图(BSPM)是从体表面多导联点,尤其是传统导联法不大重视的右胸及背部来做瞬间的电位空间分布记录,将心室兴奋传导过程更直接地表现出来,并进行全心动周期详细的、不同时间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体表心电标测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间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59岁)的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离散度,并与58名正常对照(平均年龄50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离散度、QT最大值均大于12导心电图值,QT最小值小于12导心电图;(2)正常人BSPM法测得的QTd为(50.6±17.1)ms.最大值多位于左侧胸及偏后部、胸骨上部和右锁骨区,最小值位于胸部偏右下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d为(83.3±28.7)ms,较正常对照组高.QT间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QT间期最大值移至覆盖于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区域;(3)BSPM法测得QTd的变异系数低于12导心电图.BSPM法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QTd的灵敏度高于12导心电图(分别为81%,58%);特异性分别为91%和90%.结论 12导心电图及BSPM方法均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加,BSPM方法较12导心电图能更有效地发现体表QT间期最大、最小值及心室复极的离散,尤其可展示QT间期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