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藏为例,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评价基础上,选取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带指数、储层厚度与孔隙度乘积6个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长6油藏精细划分为15个小层,将所有砂体划分为E,G,M和P 4类流动单元。结果表明,盘古梁长61底部和盘古梁长62顶部是研究区盘古梁长6油层组的主力油层,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取值,综合评价函数与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低孔、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符合该类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选用流动分层指标法,将陆丰13-2油田2370层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研究表明,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Ⅰ和Ⅱ类流动单元物性较好,主要发育于内砂坝;Ⅲ和Ⅳ类流动单元物性中等,主要发育于外砂坝;Ⅴ和Ⅵ类流动单元物性较差,主要发育于下滨面砂。流动单元的划分加深了对储层内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在沉积微相的指导下,纵向上将2370层划分为31个次一级的构成单元,并实现了流动单元在井间上的对比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对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层组为例,选取了渗透率、孔隙度、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指数及流动带指数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将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A、B、C3类,划分结果与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物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将白豹油田B306井区长81储层划分为三个小层,对其流动单元进行定量研究。利用所有取心井和开发井的砂厚、孔隙度、渗透率、砂厚与渗透率的乘积、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以及流动带指数七个参数数值进行聚类分析,把研究区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即E、G、M、P。经过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得出各类流动单元的评判函数和取值范围。结合油田动态生产资料发现,各流动单元物性、含油性、沉积微相与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辽河油田龙10块主要储层S3^1段沉积微相主要为陆上辫状水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薄层砂砂体,储层物性非均质性较强。利用水动力单元划分法(FZI)对该油田进行流动元的识别和划分,根据FZI值,划分成4类流动单元,同时,充分应用密井网条件下的“硬数据”和地质家的经验,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在沉积微相控制下,应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储层流动单元参数分布模型。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表征砂体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6.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是进行已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由于我国东部某油田某区块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综合含水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等问题,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中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从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因素、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18个参数中优选出符合研究区实际的地层流动带指数、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均值系数和隔夹层分布密度等7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依据,建立判识函数。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3类,并指出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划分的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及实际开发状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强非均质砂砾岩油藏初期生产特征变化明显,具有平面、纵向差异大的特点.以克拉玛依油田五3中区克下组油藏为例,在分析该类油藏初期生产特点及初期产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沉积储层精细刻画成果,研究了影响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初期产能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该类油藏初期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沉积微相,其中主槽和辫流线是有利的高产能微相,槽滩、砂岛及漫洪带等微相初期产能较低.应用沉积微相内部细分流动单元的方法,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同一沉积微相内初期产能受流动单元控制,总体来说Ⅰ类流动单元初期产能最高,Ⅱ类中等,Ⅲ类较差,Ⅳ类最差.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主要矛盾和油田生产急待解决的地质问题,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微构造研究、细分沉积微相、流动单元研究、注水后储渗参数变化研究、数值模拟等技术对主力油组东三段储层进行了精细描述。纵向上将东三段细分为10个时间地层单元、25个单砂体,将其三角洲沉积划分为4种微相类型。通过对微观孔隙结构、渗流屏障和连通体的研究,对孔隙结构和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并研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注水后储渗参数的变化。最后综合各类研究成果提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结合生产动态提出了有效的调整方案,经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蟠龙油田王庄区含水率高、产量递减快、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的开发现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5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间相关性分析.选取泥质体积分数、孔隙度、流动分层指标3项参数作为长2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参数。这些参数客观反映了研究区长2储层低孔、低渗、储层物性差及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长2储层划分为A、B、C、D等4类流动单元。分析了4类流动单元的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不同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因此油田开发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玉君 《试采技术》2007,28(2):15-17
辽河油田龙10块主要储层沙三一段沉积微相主要为陆上辫状水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薄层砂砂体,储层物性非均质性较强。利用水动力单元划分法(1FZI)对该油田进行流动元的识别和划分,根据FZI值,划分成四类流动单元,同时,充分应用密井网条件下的“硬数据”和地质家的经验,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在沉积微相控制下,应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储层流动单元参数分布模型。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的表征砂体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18.
19.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