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比较低场MRI 和超声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方法 对11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MRI 及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能够揭示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MRI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 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二者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MRI 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结论 B超是显示本病简单而又经济的方法,能够对本病作出难确定性诊断,但其定位能力差;MRI 可以明确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指导选择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2.
彭金亮 《中外医疗》2010,29(30):96-96
目的探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永磁开放式MRI系统进行扫描。结果病变位于肌锥内者25例,占71.43%;7例位于肌锥内外,占20.00%;3例完全位于肌锥外,占8.57%。31例患者肿块呈圆形、类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4例肿块呈团片状。有25例患者呈均匀强化,占71.43%;10例患者呈不均匀强化,占28.57%。30例患者肿块均与视神经、眼球、眼外肌分界清晰,后者受推移,占85.71%;有4例向后蔓延接近视神经孔,占12.90%;1例眶外侧壁受压,眶窝扩大,但无明显骨质破坏,占2.86%。结论将MRI应用于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时可准确定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全部患者行MR T1WI、T2WI序列扫描,11例增强扫描.结果 41例共有52个病灶,均呈结节状或类圆形,1例7个病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3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3个病灶呈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5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此46个病灶T2WI均见黑色低信号环影.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7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脑海绵状血管瘤T1WI、T2WI显示信号多样,但具有特征性.MRI对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为诊断、鉴别及选择术式、保护视力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将38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研究。结论:3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26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其中23例有明显增强(CT值 18—55HU,平均37.1HU),经手术摘出肿物,病理证实36例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中3例不显增强,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其中1例术后复发长入颅内)。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CT值比其他眶深部肿物为高是其特征,视神经鞘膜瘤增强不明显。联合B超及MRI增强扫描则更有诊断价值。采取灵活的术式,对肿物的彻底摘除及保护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眼眶骨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彩霞  魏锐利 《上海医学》2002,25(8):478-478
患者女 ,30岁 ,因发现左眼变小 ,睁眼困难 1年 ,加重 1个月入院 ,入院体检 :右眼视力 1.2 ,左眼视力 1.2 ,双眼不对称 ,左眼睑裂小 ,右眼平视前方时 ,睑裂宽度为 10mm ,左眼平视前方时 ,睑裂宽度为 7mm ,眼球突出度 :右眼 12mm← 94mm→ 11mm左眼 ,眼球各个方向运动自如。左眼上睑及眉弓近内眦部皮肤隆起 ,局部皮肤色正常 ,触诊可扪及一肿块约 2cm× 1.5cm ,质硬 ,表面略不规则 ,后界不清 ,与皮肤无粘连 ,与眼眶上壁骨壁粘连 ,边界欠清 ,活动度差 ,无压痛。眼球检查无特殊。外院CT显示 :左眶顶板和额骨垂直部占位性病变。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更好的提高诊断、鉴别、选择术式、保护视力,故对本组45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做一总结分析。方法:将4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一般资料、CT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研究。结果:45例海绵状血管瘤有28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其中25例增强影明显(CT值 18~55HU,平均37.1HU)。手术29例采取前路开眶,16例做了外侧开眶。45例中有2例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包膜不完整。2例无视力,其中1例术前就失明,另1例肿物与视神经粘连紧密,摘出肿物后没有恢复视力。45例全部做病理检查:43例为海绵状血管瘤。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CT值比其他眶深部肿物该值高是其特征。有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联合B超及MRI增强扫描对诊断更有价值。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发生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特别是视神经。手术后也可出现视力丧失等结果,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术式,联合多种影像检查确诊,细心灵巧的手技对摘除肿物及保护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眼眶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张艳燕(锦州市第二医院眼科)眶内血管瘤是眶内常见的肿瘤之一,但巨大的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实属罕见。作者于1992年遇到1例,报告如下。潘某,女,38岁,以右眼球逐渐向前突出13年,眼胀痛2年于1992年3月20日来我院就诊。13...  相似文献   

8.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9.
15例小儿肌肉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肢体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下肢肌肉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12例在T1WI上为稍高信号,T2WI上均为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边缘不光整,肌肉受侵蚀,骨骼少受侵蚀。结论:MRI可作为诊断肢体深部海绵状血管瘤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n=5)和CT(n=4)表现。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内4例,腰段1例。均位于硬膜外间隙,沿椎管长轴生长并延及椎旁。其中脊髓背侧3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1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3例,哑铃形1例,1例一端尖锐,呈鼠尾状。5例肿瘤MRIT2WI呈均匀高信号4例,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相邻的骨侵蚀(n=5)和椎间的神经孔扩大(rt=4)多见。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特征性MRI、CT表现,有助于术前精确定位及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6例T1加权像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一致强化。5例位于胸段椎管内,1例位于颈胸段,均沿脊髓长轴生长。2例位于脊髓背侧,呈钳状包绕脊髓,4例位于脊髓侧后方,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并使椎间孔扩大。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罕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病理。  相似文献   

12.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在眼科疾病中为少见疾病 ,早期诊断对治疗效果很重要 .[病例报告 ]3例颈内动脉海面窦瘘经磁共振自旋回波横轴位T1 WI及T2 WI、冠状位或矢状位T2 WI扫描 ,均得到较满意的诊断效果 .[讨论 ]磁共振成像检查结合病史和体征可明确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并提出其范围和程度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学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颈段脊髓4例,胸段脊髓10例.病灶形态呈条状不规则形或梭形或类圆形.T1WI表现,29例为混杂长T1异常信号影,3例呈等T1异常信号影,2例为短T1异常信号影;T2WI表现,9例呈混杂长T2异常信号,5例呈短T2异常信号,病灶中心可见点状长T2信号影.1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碳墨黑样“低信号环.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增强检查病灶可轻度强化. 结论 MR检查是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资料,重点分析DWI信号特征及其对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 45例共捡出47个病灶,34个病灶T,WI和T1WI均呈网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WI1T,WI均呈高信号,4个病灶T1WI、T1WI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46个病灶(占97.87%)T1WI灶周具有“铁环征”:D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舍铁血黄素区域,敏感性较高、可提高病灶的显示率。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常规SE序列与弥散成像相结合,能更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DSA和/或MRI(MRA、SWI等)检查确诊的脑海绵状血管瘤60例。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其中28例行T1WI增强扫描。应用配对秩和及t检验对病灶检出数目及显示病灶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单发40例(66.7%),多发20例(33.3%);SWI发现病灶316个,明显多于T1WI显示的64个(20.3%)和T2WI显示的77个(24.4%)(P〈0.05);典型表现爆米花样或桑椹状混杂高信号,边缘呈低信号铁环征或高信号光环征(53.8%)。SWI与T2WI显示病灶面积分别为(3.39±5.68)cm2与(2.40±5.07)cm2(P〈0.05)。[结论]SWI较常规MRI序列可检出更多微小病灶,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MRI在诊断本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7例经病理证实,其中10例同时作了增强检查,3例作了MRA。结果:15例发现17个病灶,9个在T1W1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4个为混杂信号;在T1W1上16个病灶为高信号,仅1个为低信号。9个病灶周围有低信号环,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多无占位征象。结论:MR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中窝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原因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5年 1月~ 2 0 0 0年 8月收治颅中窝鞍旁海绵状血管瘤 2 2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2 2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术前正确诊断仅有 5例 (占 2 2 .73% ) ,其余 17例 (占 77.2 7% )分别误诊为脑膜瘤 8例、神经纤维瘤 3例、垂体瘤 3例、脊索瘤 2例、胆脂瘤 1例。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容易误诊 ;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特点 ,特别是磁共振成像 (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