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安医家汪机学术思想浅析——读《石山医案》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伟 《江苏中医药》2008,40(3):29-30
汪石山是明朝著名医家之一,是新安医学流派的先驱,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石山医案》是其代表作,从中能体现出石山的学术思想特色,如擅用参芪、精于脉诊和儒医思想。石山不但学术水平卓著,而且其为人为医之道也堪为大医之典范。  相似文献   

2.
汪机,字省之,号石山居士,安徽祁门人,为明代名医。他法宗《内经》、仲景之说,又博采丹溪、东垣诸家之长,治病强调调补气血,而不偏执一端。《石山医案》是由其门人陈桷辑成的临证验案,为汪氏学术之代表作。吐血案共12则,病证各异,但治法多似,治疗时均从补脾着眼,临床诊断时脾虚的佐证都为脉象,如劳倦、饮食伤脾则“脉涩细而弱,右脉尤觉弱而似弦”;“土虚木旺”则“脉浮细略弦而驶”;脾虚则“脉濡弱近驶”。汪机所谓“脉驶”之意今已无从考,但他这种诊治之法给我们一种提示:失血性疾病往往可见脉象的异常,出现脉弱的征象,…  相似文献   

3.
明代医家汪机著《石山医案》一书,该书采用夹叙夹议法书写医案。他对于临床疑似有痰证表现的患者亦勿轻率以"怪病多痰"论治,因为临床不乏因虚而导致类似痰证的病例。文中列举了3则典型的他医误诊痰证医案—老叟食入不化案、少年发痫案、司训痈肿案,汪氏四诊合参,寻病机根本,温补培元,予以纠偏,体现了其注重温补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刘慧 《吉林中医药》2009,29(7):636-638
现代研究证明,疾病几乎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情志病成为医学界关注所在。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一类疾病,祖国医学对其认识源远流长,汪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石山医案》中对情志疾病的形成有着独特理解,以《内经》情志疾病的论述为基础,运用五行生克制化阐述情志致病规律,使情志相胜法得到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号石山居士,安徽祁门人。《石山医案》是其学术代表著作之一,由其门人陈桷汇辑而成,具体反映了汪机的治疗思想及临床经验,其书共记载医案128例,从中概括出以下几方面特点:1.记录内容详细,文辞精练。128例医案包括内、妇、儿、五官等科,对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季节、临床症状表现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对呕吐病的认识、治疗、用药等方面的特色,并为临床辨治呕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呕吐篇,并结合《临证指南医案》其它篇章中叶天士的相关论述和当代医家的论述,总结了叶天士辨治呕吐的特色。叶氏认为肝木在呕吐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并提出冲脉致吐的观点,临床治疗上,善辨虚实,重视阳气,治疗方法包括暖肝通厥法、苦降辛通法、清上焦以解中焦法、平冲止吐法、通理胃阳法、开泄浊闭法、养阴熄风止吐法,遣方经时兼蓄,用药灵活擅加减,同时亦重视日常调护。  相似文献   

7.
李小燕  蒋璐  黄穗平 《新中医》2015,47(8):296-298
<正>黄穗平教授为广东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病近三十载,学验俱丰,屡克痼疾。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获益良多,现将黄师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如下。1精研各家学说,治脾尤崇《脾胃论》黄师谙熟中医经典和各家学说,治疗脾胃病尤为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其认为该著作乃东垣老人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并结合  相似文献   

8.
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外感咳嗽的辨治特色。寒客卫表,辛温发散;风温袭肺,清降化痰;燥伤华盖,润肺护津;湿聚气阻,清利三焦;暑漫三焦,廓清气分。  相似文献   

9.
宋佳  傅延龄 《天津中医药》2011,28(4):312-314
通过对《石山医案》中出现的92首内服汤剂处方进行研究,总结出汪机临床常用的17味药物及其剂量分布情况。其中以补气药出现频次最高,剂量最大。结合医案总结了汪机用药特色主要有三方面:取法东垣,善用参芪,且常重用参芪;师法丹溪,滋阴清热,用量保守;佐使之药,引经和药,用量审慎。  相似文献   

10.
11.
王珍棠 《山西中医》2009,25(8):59-60
温消补三法是治疗辨治脾胃病的基本方法,是金元四大家之温补派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内涵之一,以此为指导,可将脾胃病大致归纳为3种类型,即脾虚胃寒、气阴两亏和中气下陷,并进行相应辨证论治,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新安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域性综合性流派,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名医辈出。本文基于六大新安医家的临床医案集,即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孙文垣医案》、郑重光《素圃医案》、程杏轩《杏轩医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楚《吴氏医验录》浅析其各自温补学术思想及辨治特色。汪机基于“营卫一气学说”认为营兼气血,温补脾胃当培元益气,倡“参芪”可气血阴阳俱补,尤重其补阴血之功;孙一奎强调元气当生生不息,治法上将汪机参芪同用与薛己温补下元法结合,在用药上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和治疗;郑重光针对时医专事苦寒伐真阳之弊,喜以附桂姜类取效,多用温阳益火之剂,以四逆汤见长;程杏轩汇多家之学,既重视温补下元精气又重视脾胃气血,强调补养阳气,尤重肾中之阳;叶天士以上中下损为经,伤阴伤阳为纬,形成“甘药培中,上下兼顾”的特色理虚大法,并首提“通补胃阳”,强调当善用补益胃气、温补胃阳之法;吴楚以活用参芪桂附著称,常合用益气温阳之品,健脾与温肾同治。  相似文献   

13.
沈金鳌是清代著名医家,博古明经,精于医道,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颇具特色,其著述旁征博引,又不乏独到创见。笔者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提炼和总结《杂病源流犀烛》及《沈芊绿医案》中沈金鳌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述。其一,熟审因机。因机但分“虚实”二种,脾胃病多以“湿”“热”侵袭为实,“气”“血”不足为虚。其二,重视肝肾。治疗上常配合养血柔肝、疏肝平肝、益火培土、脾肾同治等治法。其三,巧用《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以平胃散、二陈汤、左金丸作为基础方化裁。其四,擅治急症。妙用劫药及针灸等方法治疗脾胃急症,及时阻断病程。其五,倡导结合功法以调理脾胃功能,培正扶本,消散余邪。  相似文献   

14.
<正>《金匮要略》开篇即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突出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核心。本文将脾胃疾病按脾经病胃经病、脾脏病、胃腑病进行归类,进而突出《金匮要略》的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并对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刘伟锋  蒋玉萍  黄波贞 《河北中医》2014,(12):1810-1811
脾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的发生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脾胃虚弱等有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情志因素作为脾胃病的致病因素已显得尤为突出。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对脏腑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医家程文囿所著《程杏轩医案》记录了其治疗妇科血证的经验。程氏认为妇科血证的病机为奇经虚损、脏腑失调、气血失和,临证时通过辨体质、辨瘀血判断病性,随证施以甘温补气法、交通心肾法、育阴调胃法、补益心脾法,并喜用阿胶、海螵蛸等血肉有情之品温补培元。  相似文献   

17.
《清宫医案研究》一书保存了清朝顺治至光绪年间现存的清代宫廷医药档案,内容涉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展现了清代中医临床大家的高超水平,其诊病之缜密,识证之精准,处方用药,熨帖细腻,每能平中见奇,数帖起效,文献弥足珍贵。撷取其中有关脾胃病方面的医案,潜心揣摩研析,有所心得。  相似文献   

18.
韩先知 《新中医》1991,(9):24-24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辨治脾胃病,力求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顾及脏腑间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和疾病的传变,随症变而拟抑补之方,现选两则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9.
20.
<正>6泄泻治案(御医汪守正、马文植、庄守和、李德立诊)光绪六年正月初七日请得:慈禧太后脉息两寸虚弱,两关弦滑,重按亦无力。久服益气健脾等方,而脾元虚陷不见全复。时值春令,木旺脾土尤不能支,以致食少口干,昨日下泻,间有完谷无味,气软形瘦较甚,口气五味,脊背凉热仍然,症势疲缓,用温补固肠饮一帖,俾不致肠滑气陷,消耗难起为要。人参一钱五分,炒于术三钱,茯苓三钱,煅赤石脂三钱,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