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关系.方法 测定患脑梗死者88例和脑出血者86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组与腔隙性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脑出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脑血栓形成组与腔隙性梗死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比脑出血的危险性可能性会增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脑血栓形成,脑出血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情况,测定了27例脑血栓形成,11例脑出血病人及37例且组浆中NO含量。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组,脑出血组血浆MO含量较对照组低,且分别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脑血栓形成组与脑出血组相比,血浆NO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脑血栓形成,脑出血时务浆NO参与了其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研究主要是应用Parbtani方法,测定慢性肾炎肾病型(以下简称肾炎)和原发性肾小球肾病(以下简称肾病)病人,以及健康人血小板内及血浆中5—轻色胺(5 HT)浓度,结果表明:肾炎组血小板内5 HT浓度明显减低,血浆中5 HT浓度明显升高,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说明:慢性肾炎肾病型病人体内的血小板被激活了,可能与其肾小球内的持续性免疫损伤或循环中存在着某种引起血小板激活的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李云  李铁锋  黄凡 《广东医学》2005,26(8):1095-1097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及阿司匹林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等方法分离出LPA,并予以测定。结果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对照组[(8.25±2.94)μmol/L vs (2.81±1.37)μmol/L、(2.56±1.40)μmol/L](P<0.05)。在脑血栓形成患者中,合并血脂血糖升高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血脂血糖正常患者[(8.54±2.98)μmol/L vs (8.17±2.65)μmol/L(P<0.05)。经阿司匹林治疗后,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下降(8.14±2.83)μmol/L vs (2.75±1.29)μmol/L(P<0.05)。结论LPA是体内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形成的重要标记物,对于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阿司匹林能降低血浆LPA水平,可作为临床用药及疗效观察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和赛庚啶合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 (EH)患者血浆 5 羟色胺 ( 5 H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法测定 10 6例EH患者和 5 0例健康者血浆 5 HT和 5 羟吲哚乙酸 ( 5 HIAA)含量变化 ,5 6例EH患者分成硝苯地平控释片组 (n =2 6 )和硝苯地平控释片 赛庚啶组 ( n=30 ) ,疗程 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浆 5 HT和血压的变化。【结果】EH患者血浆 5 HT ,5 HIAA ,收缩压 ,舒张压值显著高于健康组 (P <0 0 0 1) ,5 HT ,5 HIAA在EHⅢ期 >Ⅱ期 >Ⅰ期 ,差异显著 (P <0 0 1~ 0 0 0 1)。 5 HT含量与收缩压 ,舒张压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治疗 4周后 ,硝苯地平控释片 赛庚啶组随着血压的下降 ,5 HT值降低显著 (P <0 0 0 1)。【结论】 5 HT与血压的升高关系密切 ,硝苯地平控释片和赛庚啶合用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又可降低血浆 5 HT水平。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关系。方法 使用高效液相 电化学检测法测定 5 5例抑郁症、2 0例焦虑症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和五羟色胺 (5 HT)浓度 ,同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2 4项 )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14项 )。结果  2组患者的血浆NE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但 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抑郁症组的血浆 5 HT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焦虑症组的血浆 5 HT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组患者之间血浆 5 HT浓度也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存在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 ,但这不能鉴别两者。  相似文献   

7.
周际 《辽宁医学杂志》2005,19(4):181-183
目的观察吸烟对健康人和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内皮素(ET-1)浓度的影响,探讨吸烟在急性脑血栓形成中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32例吸烟的脑血栓形成患者和28例不吸烟的脑血栓形成患者,在发病72小时内和发病后3周的血浆ET-1含量,并检测22例健康吸烟者与18例健康不吸烟者血浆ET-1的含量。结果(1)患者组与健康人组比较血浆ET-1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2)发病72小时内脑血栓形成组中-重症患者血浆ET-1含量高于轻症患者血浆ET-1含量(P<0.05);(3)患者组急性72小时内(且无论轻患、重患)及3周时吸烟组患者血浆ET-1浓度明显高于不吸烟组患者(P<0.01);(4)健康人组中吸烟者血浆ET-1浓度亦明显高于不吸烟者(P<0.01);(5)患者组及健康人组中,吸烟人群吸烟时间长短以及每日吸烟量多少对血浆ET-1含量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吸烟可使健康人和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升高,ET-1的升高可能是吸烟引起脑血栓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浆5羟色胺(5-HT)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40例偏头痛患者为偏头痛组和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两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法测定两组血浆5-HT浓度,比较两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血浆5-HT水平之间的差异,分析偏头痛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血浆5-H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的大脑中动脉(P<0.01)、左侧的椎动脉(P<0.05)和基底动脉(P<0.01)血流速度增快,差异有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血浆5-H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4.1446,P<0.001)。偏头痛组血浆5-HT水平与与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呈明显正相关(r=0.357~0.574)。结论 偏头痛患者存在颅内血流的增快和血浆5-HT浓度的升高,且颅内血流的增快和血浆5-HT浓度的升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分光法测定了声信息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浆5一羟色胺(5一HT)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偏头痛病人发作期血浆5—HT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声信息治疗后血浆5—HT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推测偏头痛发作期存在的血浆5—HT含量的异常可能是其发病的基础。声信息可能通过调节中枢和全身 5—HT的合成、代谢,使其保持在生理平衡状态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观察针刺内关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和血浆5—HT的影响。针刺内关穴有较好的升压作用。非针刺组家兔在休克30分钟和60分钟时,血浆5—HT逐步提高,与基础水平相比,差异非常显著。针刺组血浆5—HT在针后其含量较休克30分钟时有所降低,与基础水平比较虽有升高,但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表明针刺使血浆5—HT含量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1.
现已证实糖尿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为探讨糖尿病病人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我们通过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膜表面及血浆α—颗粒蛋白(GMP—140)含量的测定,并同33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在本组病人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血浆D—二聚体和GMP—140含量增高是糖尿病合并脑血栓患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祖国医学中温病范畴。清代叶天士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方法,表示温病病变过程中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我们对10例EHF病人以卫气营血辨证为基础作5—HT(5—羟色胺)及CPK(磷酸肌酸激酶)的测定分析。测定方法对EHF患者进行分期和中医辨证,并取血样标本分别测定5—HT和CPK。测定采用荧光法,使用日本岛津RF—52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 10例EHF患者,9例为发热期,1例为低压休克期;中医辨证4例为气分证,6例为气营两燔证。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ysophosphatidicacid ,LPA)含量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确诊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患者于发病 3天内、发病 2周时、发病 4周时取静脉血测定LPA含量 ,动态观察其变化过程。LPA检测采用有机溶剂提取 ,分离LPA ,用定磷法测定。结果 :脑血栓形成患者发病 3天内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 1 0 .6 3μmol/L± 3.6 7μmol/L ,2 .6 7μmol/L± 1 .4 0 μmol/L ,2 .0 4 μmol/L± 1 .0 1 μmol/L ;脑血栓形成组LPA的增高可持续 2周 (发病 2周时含量为5 .31 μmol/L± 1 .94 μmol/L) ,发病第 4周时降至正常水平 (2 .0 9μmol/L± 1 .0 1 μmol/L) ,总体规律为发病时明显增高 ,而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脑出血组发病 2周时含量 2 .5 4 μmol/L± .91 μmol/L、发病四周时含量 2 .2 8μmol/L±1 .0 4 μmol/L,与出血发病 3天内含量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PA可以作为鉴别脑梗死与脑出血的一个指标 ,用来指导脑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血浆凝固与纤溶动态测定仪对正常组、脑血栓、脑出血三者血凝块持续程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正常组血凝块持续程度为79.3±3.42cm~2,脑出血患者为74.7±2.72cm~2,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而脑血栓患者血凝块持续程度为124.5±5.21cm~2,与正常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从而为临床鉴别脑血栓和脑出血的诊断提供可靠指标。以期对患者进行有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9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查体的正常人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浆CRP,分析观察组血浆CRP与早期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轻、中、重型脑出血血浆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型脑出血血浆CRP明显高于轻型脑出血,重型脑出血血浆CRP明显高于中型脑出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CRP水平是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认知功能障碍者血浆CRP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无障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CRP可以反映脑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且可以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含量的变化 ,并探讨其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急性脑梗死组 6 0例 ,急性脑出血组 4 9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 5 7例和对照组 6 0例的血浆ET水平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急性脑出血组、冠心病组血浆E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急性脑梗死组及脑出血组的血浆ET水平较冠心病组升高更明显 (P <0 .0 5 ) ,但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的ET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 ,提示血浆ET水平升高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D—氨基半乳糖诱发大白鼠急性肝功能衰竭伴发脑病,然后测定脑中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和血清、脑中芳香族氨基酸(AAA)、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并与健康组对照。结果,Ⅰ级昏迷鼠仅有脑、血清总氨基酸高于健康组,Ⅱ、Ⅲ、Ⅳ级昏迷鼠除Ⅱ级脑5—HT和血清色氨酸与健康组无差别外,其余各项均显著高于健康组。Ⅱ、Ⅲ、Ⅳ级昏迷鼠血清AAA及脑中AAA、5—HT、5—HIAA均升高,且随昏迷程度加深而增加,说明肝昏迷与血中AAA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5—羟色胺(5—HT)己被认为是一种中枢性递质。它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简述如下:5—HT能神经元从血液摄取前体L—色氨酸(TRP),后者在色氨酸羟化酶(TPH)催化下羟化成5-羟色氨酸(5—HTP);5—HTP再在氨基酸脱羧酶(AADC)催化下脱羧而形成5—HT。形成的5—HT贮存于突触囊泡中,神经元兴奋时,一部分5—HT从神经末梢释放出来,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异的生理效应。这些被释放的5—HT少部进入组织间液,大部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患者检测血浆ET-1、CGRP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缩血管肽 1(ET -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对 3 1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血浆ET -1和CGRP含量测定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ET -1和CG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恢复期血浆ET-1含量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1)。而CGRP在恢复期则降至正常 (P >0 .0 5 )。结论 血浆ET -1、CGRP含量测定对脑损伤程度的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5—羟色胺(5—HT)在大鼠腹外侧视前核(VLPO)对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结果 VLP0微量注射5—羟色胺酸(5—HTP,5—HT前体)使大鼠睡眠减少,觉醒增加;而VLPO微量注射非特异性5—HT受体阻断剂麦角新碱可使大鼠睡眠增加、觉醒减少。结论 5—HT在VLPO参与睡眠—觉醒周期调节中具有促觉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