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90~1992年对辽宁省5个市城乡15 978例3个月~7岁小儿,同时采指血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Hb),用超微景法测定红细胞比积(PCV)进行了贫血检查,并应用筛查法诊断营养性贫血(NA)性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NMA、营养性混合性贫血NMTA)。结果表明:NA平均总患病率为22.8%,3个月~2岁组平均患病率为31.3%,3~5岁组为10.9%,到6~7岁又上升至39.8%,农村患病率(33.7%)高于城市(21.4%),城市散居(28.4%)高于集体管理小儿(19.0%),家庭膳食小儿各年龄组患病率均高于集体伙食;在3个月~5岁各年龄组,3种性质NA构成比为IDA:NMA:NMTA=7:2.5:0.5,在6~7岁为5:4:1;贫血小儿在Hb和PCV的变化上有Hb低而PCV正常(占贫血57.0%)、Hb正常而PCV低(占贫血22.3%)、Hb和PCV都低(占贫血20.6%)这3种表现类型的贫血。说明如果按目前贯用的贫血定义选择测定Hb或PCV某项单一指标诊断贫血会造成漏诊。建议贫血诊断时应同步测定Hb和PCV两项必测指标,井应进一步完善目前贯用的贫血定义。  相似文献   

2.
儿童营养性贫血是由于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 导致造血物质相对或绝对减少, 使红细胞生成或血红蛋白合成减低所致的贫血。常见的原因包括铁、叶酸、维生素B12等物质缺乏。当这些物质同时缺乏时, 可发生营养性混合性贫血。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营养性贫血包括小细胞性贫血(简称小C)、大红细胞性贫血(大C)与混合性贫血(混合)。为了解三种性质的贫血与患者的现时营养状况的关系。我们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对铁岭市随机抽取城乡4所小学,二年级与五年级8~11岁男女学生490人进行调查。三种性质的营养性贫血诊断标准如下表。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营养性贫血包括小细胞性贫血(简称小C),大红纲胞性贫血(大C)与混合性贫血(混合)。为了解三种性质的贫血与患者的现时营养状况的关系。对铁岭市随机抽取城乡4所小学,二年级与五年级8~11岁男女学生490人进行调查。三种性质的营养性贫血,诊断指标如下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36岁儿童营养性混合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随机抽样测量3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及测定其血红蛋白浓度。结果:儿童身高、体重测量值在均值减12个标准差的人数明显增多,贫血患病率为40.3%,其中轻、中及重度贫血者分别占86.0%、13.8%和0.2%。结论:营养性混合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儿重饮食不均衡,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素质有明显影响,应引起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 营养性贫血是儿童少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病因的性质,营养性贫血可分为缺铁性、大细胞性和混合性三种。为了给济南铁路地区中小学生营养性贫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9年9月~10月间对济南铁路地区8所中小学的204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营养性贫血发病情况的调查监测,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 对象、仪器与方法 1.1 对象 (1)城市:济南铁一中,济南铁一、三、四小。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是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进展迅速、预后凶险 ,自然病程 6个月左右。为进一步提高SAA的临床疗效 ,我们采用免疫抑制剂、细胞生长因子、雄激素等联合治疗SAA 2 5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 本组 2 5例患者均为 1995年 1月至1997年 12月住院病人。男性 13例 ,女性 12例 ,年龄 12~ 79岁 ,平均 35 5岁。重型再障Ⅰ型 (SAA -Ⅰ ) 17例 ,重型再障Ⅱ型 (SAA -Ⅱ ) 8例。病程 30d~ 15a。1 2 方法1 2 1 免疫抑制剂 环孢霉素A (…  相似文献   

8.
1 概述 巨幼细胞贫血是DNA合成障碍、复制速度减缓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其中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占90%以上.患者不但有贫血,还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以及出现椭圆形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现象,可有皮肤、黏膜、神经系统方面异常表现.本病常见于妊娠妇女和婴幼儿.  相似文献   

9.
武家庆 《工企医刊》2003,16(3):40-41
老年人贫血,虽属常见,但其症状多、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者少,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本文总结老年人贫血98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引起对老年人贫血重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男性67例,女性31例,年龄60岁~92岁,平均年龄69岁。轻度贫血47例,中度贫血38例,重度贫血13例。 1.2 引起贫血的疾病营养性贫血42例,其中缺铁性贫血27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0例,双象性贫血7例,其他血液系统疾病12例,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难治性贫血2例,白血病4例,淋巴瘤2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继发于其他系统  相似文献   

10.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又称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_(12)及叶酸所致,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营养性贫血之一.病因一、有关维生素B_(12)及叶酸的一些问题:维生素B_(12)在动物蛋白如肝、肾、肉类及家禽  相似文献   

11.
何明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18-2918
目的 了解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体检和系统管理的430名婴幼儿,其中男240名,女190名.6个月-1岁健康婴幼儿250名,1-2岁年龄组180名.对选择的婴幼儿进行系统管理,按时体检和血液检查.结果 6个月-1岁贫血检出率显著高于1岁-2岁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岁男婴贫血检出率与同年龄段女婴贫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岁-2岁男婴贫血检出率与同年龄段女婴贫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贫血检出率显著低于不及时添加辅食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个月-1岁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偏高,未及时添加辅食以及添加不当为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应加强对婴幼儿的喂养指导和定期的健康检查,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社区婴幼儿家长接受科学喂养知识教育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评价在社区对家长进行小儿科学喂养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 【方法】 抽取 2 0 0 0年 1~ 2月 915例听过每月 1次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讲课的家长的子女为观察组 ,以同期未听课家长的子女 95 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 3、6、9、12月龄小儿的体重和身长的发育情况。 4个月统计母乳喂养率 ,1岁统计辅食添加及时合理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营养性贫血患病率。 【结果】  0~ 5个月两组无显著差异 ,6~ 12个月体重增长速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9~ 12个月身长增长速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观察组(87.3 % )大于对照组 (76.5 % ) (P <0 .0 1) ,及时合理添加辅食率观察组 (88.5 % ) ,对照组 62 % (P <0 .0 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率观察组 19% ,对照组 3 3 % (P <0 .0 1) ;1岁时营养性贫血患病率观察组 15 .2 % ,对照组 2 8.5 % (P<0 .0 1)。 【结论】 社区儿童营养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母乳喂养、降低营养性贫血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病率 ,特别有利于改善换乳期儿童体格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明水县小学生营养性贫血的患病情况,1990年5月我们对随机抽取的745名县、乡、村8~12岁无急慢性疾病的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745名学生患病332人,患病率达44.6%。轻度贫血占86.1%;中、重度分别占13.3%、0.6%。其中缺铁性贫血、大细胞贫血和混合性贫血分别占  相似文献   

14.
何自力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8):4053-4053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最为多见。我院儿保门诊对2005年1~12月份在儿保系统管理中确诊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432例儿童分别予以食疗、间隔小剂量、间隔小剂量多次口服铁剂治疗,现将统计资料完整的432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432例为儿保系统管理的门诊儿童,其中男298例,女134例;年龄6~12月108例,1~2岁282例,2~3岁42例,平均年龄12·83岁。1·2方法1·2·1实验方法血红蛋白(Hb)测定:取末梢血,XF-1血红蛋白仪、氰化法。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测定:取末梢血,采用法国产全自动计数仪A…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妇女贫血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唐仪  李诗兰 《营养学报》1991,13(3):259-263
本文对259名正常初孕妇女的营养性贫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于不同孕期取血测定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原卟啉,血红蛋白,血清叶酸及血清维生素B_(12)含量。结果发现,孕妇体内铁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_(12)不足随孕周增加日趋明显,至孕后期血清铁蛋白<12μg/L者达72.0%;红细胞原卟啉>500μg/L(全血)者占25.9%;血清叶酸<3μg/L者占32.1%;血清维生素B_(12)<150μg/L者为25.6%。259名孕妇中89名患有贫血,总患病率为34.4%。对89名贫血孕妇按缺铁性、叶酸缺乏,及铁和叶酸双缺进行分类,以缺铁性贫血为主,为61例(68.5%),叶酸缺乏贫血22例(28.1%),双缺者3例(3.4%)。不同孕期贫血的分类结果表明,缺铁性贫血随孕周增加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叶酸缺乏贫血所占比例随孕周增加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6.
1.药物性肝损伤按类型可以分为几种?答: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肝细胞性(细胞毒性)损伤、胆汁淤积性或混合性损伤(同时具有肝细胞性损伤和胆汁淤积性损伤特征)。从病程上区分,若肝脏检查结果异常时间小于3个月则认为是急性损伤,若异常情况已存在3个月以上则考虑为慢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营养性贫血是全球性营养缺乏病,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在营养性贫血中,主要为缺铁性贫血(IDA),其次是缺乏叶酸,由缺乏维生素B_(12)、蛋白质引起的贫血较少见。只知道食物或膳食中铁的含量是不足以评价铁营养作用大小的。一个整体膳食中铁的吸收利用,不但取决于铁含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膳食中已知或未知的促进或抑制铁吸收因素的强  相似文献   

18.
小儿营养性贫血 ,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小儿营养性贫血中绝大部分是由于铁营养缺乏所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其次为叶酸和维生素 B1 2 缺乏所致巨幼细胞性贫血。我国 1980年对 16省市 0 - 7岁小儿该病进行的调查发现 ,患病率城市为52 .9% ,农村为 73.7% ;我省成都地区的调查结果是城市42 .9% ,农村 98.7% ;上述资料充分说明小儿营养性贫血的患病率是很高的。为了解我县小儿营养性贫血患病情况 ,我站于1995年对县级机关所在地龙安镇和其效区长桂乡的 0~ 7岁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和资料 ,分析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以龙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台州市6个月~6岁儿童贫血状况与贫血类型,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检测2013年1月-2016年6月台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41 688例儿童血红蛋白浓度(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贫血儿童为4 499例(10.79%),其中男性2 761例,占11.35%(2 761/24 325);女性1 738例,占10.01%(1 738/17 363),男性、女性儿童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细胞贫血189例(4.20%),正细胞性贫血1 529例(33.98%),小细胞性贫血2 781例(61.81%)。6个月~1岁儿童贫血率最高,达20.93%,6岁时儿童血红蛋白开始回升。结论台州市6个月~6岁儿童贫血以小细胞性贫血为主,建议有关部门尽早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7~24个月为高发年龄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必须积极防治。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提出以下防治方案。一、预防 (一)广泛宣传母乳喂养的优越性与合理喂养的必要性,普及防治营养性贫血的知识。 (二)注意母亲孕期和哺乳期的营养及合理膳食,防止铁和其他营养素缺乏。 (三)饮食安排 1.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