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兔烧伤后应用冬眠药物对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已有很多报导,我们观察了兔烧伤后在液体复苏同时应用具有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反应的冬眠药物对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新西兰兔共50只雌雄不拘,体重2.5~3kg。随机分为冬眠药物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只动物。兔背部脱毛在乙醚吸入麻醉下以85℃热水烫20秒造成15%体表面积的Ⅲ度烫伤(经切片证实)。两组动物均于伤后立即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按3ml·kg~(-1)·BSA%给予复苏,伤后第2天补液量减半,第3天不输液。冬眠组在给予液体复苏后立即给予冬眠药物(度冷丁100mg、  相似文献   

2.
大鼠烫伤后肠道细菌IgA包被率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导致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免疫学因素。方法 建立肠道细菌免疫球蛋白A(IgA)包被率的检测方法,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IgA包被率的变化和肠道细菌移位率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40%体表面积烫伤后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率明显升高,而后逐渐下降至伤前水平;各时相点肠道细菌的IgA包被率明显降低。结论 烧伤后肠道免疫屏障受到损伤,伤后肠道内IgA保护功能的产可促使肠道细菌移位,与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致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免疫学因素。方法建立肠道细菌免疫球蛋白A(IgA)包被率的检测方法,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IgA包被率的变化和肠道细菌移位率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40%体表面积烫伤后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率明显升高,而后逐渐下降至伤前水平;各时相点肠道细菌的IgA包被率明显降低。结论烧伤后肠道免疫屏障受到损伤,伤后肠道内IgA保护功能的减弱可促使肠道细菌移位,与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是引起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LPS的侵袭有关[1-2].因此,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对预防脓毒症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应用药膳饮食喂饲烫伤大鼠,观察其对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LPS入侵的影响,探索防治肠道细菌移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脓毒症是引起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LPS的侵袭有关[1-2].因此,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对预防脓毒症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应用药膳饮食喂饲烫伤大鼠,观察其对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LPS入侵的影响,探索防治肠道细菌移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是引起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LPS的侵袭有关[1-2].因此,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对预防脓毒症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应用药膳饮食喂饲烫伤大鼠,观察其对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LPS入侵的影响,探索防治肠道细菌移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创伤失血性休克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设计兔创伤失血性休克试验模型,实验组30只兔,腹部皮肤撕脱100mm×90mm,并行股动脉放血致休克,对照组10只兔,腹部撕脱同实验组,不放血致休克。对照组术后1小时、3小时、5小时取标本均未发现肠道细菌移位,实验组术后1小时采标本已有肠道细菌移位,3小时、5小时组细菌移位达30%。认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即有肠道细菌移位,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导致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免疫学因素。方法建立肠道细菌免疫球蛋白A(IgA)包被率的检测方法,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IgA包被率的变化和肠道细菌移位率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40%体表面积烫伤后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率明显升高,而后逐渐下降至伤前水平;各时相点肠道细菌的IgA包被率明显降低。结论烧伤后肠道免疫屏障受到损伤,伤后肠道内IgA保护功能的减弱可促使肠道细菌移位,与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冬眠药物对兔烧伤早期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烧伤早期液体复苏同时给予冬眠药物是否能削弱神经内分泌的过度反应。方法 用兔15%TBSAⅢ度烫伤模型。冬眠药物组在液体复苏的同时给予冬眠合剂,而对照组仅液体复苏。分别于伤后4,8,24,48和72小时测定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结果 冬眠药物组血浆皮质酮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上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冬眠药物可以削弱烧伤早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对机  相似文献   

10.
冬眠药物对兔烧伤早期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液体复苏同时给予冬眠药物是否能削弱神经内分泌的过度反应。方法用兔15%TBSAⅢ度烫伤模型。冬眠药物组在液体复苏的同时给予冬眠合剂,而对照组仅液体复苏。分别于伤后4,8,24,48和72小时测定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结果冬眠药物组血浆皮质酮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上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冬眠药物可以削弱烧伤早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冬眠药物对兔烧伤早期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液体复苏同时给予冬眠药物是否能削弱神经内分泌的过度反应。方法用兔15%TBSAⅢ度烫伤模型。冬眠药物组在液体复苏的同时给予冬眠合剂,而对照组仅液体复苏。分别于伤后4,8,24,48和72小时测定血浆皮质酮和儿茶酚胺水平。结果冬眠药物组血浆皮质酮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上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冬眠药物可以削弱烧伤早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烧伤后由于肠粘膜结构和功能受损 ,导致肠道细菌移位而引发全身感染 ,已被众多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近年研究表明 ,早期肠道营养能维护肠道功能 ,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笔者就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机制、早期肠道营养在维护肠道功能中的作用、特殊营养物质的肠道功能保护作用及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实施中产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原因 ,进行文献综述。一、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的可能机制严重烧伤后先于创面出现的全身侵袭性感染的原因 ,曾经是困惑烧伤学科的难题 ,因而激发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 2 0世纪 80年代初经动物实验证实 …  相似文献   

13.
丹参注射液减少损伤肠道细菌移位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丹参注射液减少损伤肠道细菌移位的观察杨继恒,党正祥在建立兔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同位素标记细菌、液闪荧光技术及血细菌培养对肠内细菌移位进行观察,试图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损伤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实验动物为健康家兔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  相似文献   

14.
大鼠烫伤后肠道免疫屏障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烧伤后肠道免疫屏障损伤的规律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我们对烫伤大鼠肠道免疫屏障的损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伤后早期动物肠道内容物IgA(免疫球蛋白A)含量明显降低,肠固有层及上皮内CD3+(T细胞总数)和CD4+(辅助/诱导T细胞)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上皮内CD4+与CD8+(抑制/杀伤T细胞)T细胞数量的比值倒置;伤后肠道细菌IgA包被率亦明显降低,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明显低于伤前组;与上述改变相对应,肠道细菌移位率在伤后早期明显升高。提示,伤后肠道免疫屏障损伤是多方面的,而这一损伤对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和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防治烧伤后早期脓毒症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改进液体复苏方法、应用局部抗菌药物、早期去除坏死组织及时有效地覆盖创面、对肠道细菌移位的认识和保护肠道等措施已在严重烧伤的治疗中被推广。现今,严重烧伤患者脓毒症发生概率显著降低,但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死亡率无明显下降,仍为严重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增  相似文献   

16.
中药对严重烧伤小鼠胃肠黏膜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烧伤可引起胃肠道黏膜急性损伤 ,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后 ,细菌和内毒素穿过肠道受损黏膜 ,通过淋巴结和血液循环引起细菌移位 ,甚至可能导致肠源性感染[1] 。当前细菌移位这一问题得到广泛重视 ,防止细菌移位的研究亦不断深入 ,人们努力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 ,但用中药防治细菌移位的研究报导少见。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中药对严重烧伤后胃肠黏膜屏障与细菌移位的关系 ,探讨严重烧伤小鼠应用中药后对胃肠黏膜损害及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 ,为临床防治严重烧伤后胃肠黏膜损害和细菌移位提供依据。材 料 与 方 法1.动物与分组 :昆明种小鼠 6 0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延迟复苏肠道局部微循环改变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模型 ,动物分为烧伤休克不复苏组、伤后 8h延迟复苏组、立即复苏组和手术对照组 ,检测肠道细菌移位发生频率、回肠末端肠壁微血流量和体循环平均动脉压变化。 结果 伤后 8h复苏组细菌移位率高达 5 4.2 % ,明显高于立即复苏组 (P <0 .0 1) ,与不复苏组相差不显著 (P >0 .0 5 ) ;延迟复苏后 4h ,肠壁微血流量虽已得到改善 ,但远未达到立即复苏组同时相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而此时外周循环的平均动脉压已恢复至正常范围。 结论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后肠道细菌移位频率居高不下 ,可能与肠壁微血流量改善滞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鼠烫伤后肠道免疫屏障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烧伤后肠道免疫屏障损伤的规律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我们对烫伤大鼠肠道免疫屏障的损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伤后早期动物肠道内容物 IgA(免疫球蛋白 A)含量明显降低,肠固有层及上皮内 CD3 (T 细胞总数)和 CD4 (辅助/诱导 T 细胞)T 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上皮内 CD4 与 CD8 (抑制/杀伤 T 细胞)T 细胞数量的比值倒置;伤后肠道细菌 IgA 包被率亦明显降低,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明显低于伤前组;与上述改变相对应,肠道细菌移位率在伤后早期明显升高。提示,伤后肠道免疫屏障损伤是多方面的,而这一损伤对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和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肠外营养时肠道细菌移位及其治疗的动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粘膜是阻止肠道细菌侵入循环系统及身体其它组织的重要屏障。但是,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化疗、骨髓移植、烧伤、多器官功能衰竭时,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粘膜屏障发生物理损伤,则可能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在动物和人体的研究均证明了来自肠道细菌的感染。肠外营养是复杂胃肠道疾病外科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肠外营养可引起肠道粘膜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lympho饲tissue,GALT)的明显萎缩,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下降,导致肠道细菌移位。因此,弄清细菌移位发生的机制,找到一种…  相似文献   

20.
细菌移位与外科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脓毒症是严重创伤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在部分病例中却找不到原发感染灶。目前认为肠道细菌移位可能是一个原因。本文阐述了细菌移位的概念、机理以及细菌移位与失血性休克、烧伤、肠梗阻、梗阻性黄疸等常见外科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