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木犀草素对H2O2诱导乳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木犀草素(Luteolin)对H2O2诱导乳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上建立H2O2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木犀草素(1×10-6、3×10-6、1×10-5mol/L)对乳酸脱氢酶(LDH)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LDH活性及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的木犀草素可以降低细胞LDH活性及MDA含量,增加SOD活性.结论木犀草素对H2O2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同时测定蓰草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大波斯菊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蓰草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大波斯菊苷的含量,色谱柱kromasilC。以甲醇-0.2%磷酸溶液(45:5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为350nm。【结果]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0.072-0.36μg的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成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精密度相对平均标准差(RSD)=2.0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RSD为2.8%;大波斯菊苷在0.05-0.40I.Lg的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成良好的线性关系(r=9997),精密度RSD=1.7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2%,RSD%为2.7%。捧草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在7、8月份含量最高,大波斯菊苷在6月份含量最高。[结论】该方法简单、灵敏、稳定、可靠,可用于蓰草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大波斯菊苷的含量测定。蓰草适宜的采收季节应在6~8月份。  相似文献   

3.
藏药独一味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独一味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独一味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木犀草素7-O-β-吡喃葡萄糖苷(2)、芹菜素(3)、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芹菜素7-O-(6″-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半乳糖苷(5)、小麦黄素(6)、刺槐素(7)、芫花素(8)、独一味素A(9)、独一味素B(10)、山栀苷甲酯(11)及丁香酸(12)。结论:化合物5-8及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6具有显著抑制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NO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C_(18)等柱色谱方法对裸花紫珠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裸花紫珠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苷(1),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丁酯(4),木犀草素-3'-O-(6″-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4'-O-(6'-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7-O-(6″-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7),木犀草素-7-O-(6″-E-阿魏酰)-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络石藤地上部分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采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此外,测定了化合物1对HepG2和HL-60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络石藤地上部分分离得到5个苷类化合物:3',7-二甲氧基异黄酮-4',5-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络石苷(2),去甲络石苷元5'-C-β-D-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4'-O-β-D-芸香糖苷(4),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对HepG2和HL-60的细胞毒活性显示其IC50为131.5和58.2μmol·L1。  相似文献   

6.
不同加工方法对亳菊黄酮类成分含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亳菊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和金合欢素的含量,考察加工方法对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phenomenex,synergi Fusion-RP色谱柱(5μm,4.6 mm×250 mm),0.1%磷酸水-甲醇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50 nm。结果:不同加工方法对亳菊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和金合欢素含量有明显的影响。结论:不同加工方法对亳菊的黄酮类成分有较大影响,产地加工时应注意烘干的温度。  相似文献   

7.
黄花香薷化学成分的研究 Ⅱ.黄酮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花香薷Elsholtziaeriostachya中分得6种黄酮化合物,用光谱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成(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甙(Ⅱ),槲皮素-3-O-β-D-半乳糖甙(Ⅲ),桑色素-7-O-β-D-葡萄糖式(Ⅳ),异樱花素-7-O-新橙皮糖甙(Ⅴ),刺槐素-7-O-芸香糖甙(Ⅳ)。  相似文献   

8.
八大品种菊花中不同成分的含量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贾凌云  孙启时  黄顺旺 《中草药》2004,35(10):1180-1183
目的 研究八大品种菊花中不同成分的含量。方法 以绿原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及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的菊花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 绿原酸含量以济菊和祁菊最高,川菊最低;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含量以济菊最高,而毫菊最低;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含量以济菊最高,而最低为贡菊、毫菊和怀菊。结论 绿原酸和黄酮类成分均高者才是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菊科植物杏香兔耳风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中药杏香兔耳风Ainsliaea fragrans Champ.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13C 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2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8-α-hydroxy-11α,13-dihydro-zaluzanin C(1),3-O-β-D-glucozaluzanin C(2);9个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3),柽柳素(tamarixetin,4),木犀草素(luteolin,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6),槲皮素-5-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5-O-β-D-glucoside,7),柽柳素-7-O-β-D-葡萄糖苷(tamarixe-tin-7-O-β-D-glucoside,8),柽柳素-3-O-β-D-葡萄糖苷(tamarixet-in-3-O-β-D-glucoside,9),柽柳素-5-O-β-D-葡萄糖苷(tamarixetin-5-O-β-D-glucoside,10),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1);2个绿原酸类化合物: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1,3,4-trihydroxy-5-[[3-(3-hydroxyphenyl)-1-oxo-2-propenyl]oxy]-[1α,3α,4α,5β(E)],12),5-p-trans-coumaroylguinic acid(13)。结论:其中化合物8-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从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中又分得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甙(luteolin-7-O-α-D-glucoside,Ⅰ),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甙(lute-olin-7-O-β-D-galactoside,Ⅱ),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glu-coside,Ⅲ),金丝桃甙(hyperoside,Ⅳ),均为首次从金银花中获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兔耳风属植物杏香兔耳风Ainsliaea fragran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柱色谱以及HPLC等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杏香兔耳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O-β-D-glucopyranosyl-8α-hydroxy-11α,13-dihydrozaluzanin C(1)、岩白菜素(2)、glucozaluzanin C(3)、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4)、costunolide-15-β-D-glucopyranoside(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8)、绿原酸(9)、1,3-O-二咖啡酰奎宁酸(10)、3-O-反式对羟基香豆酰奎宁酸(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木犀草素(13)、原儿茶酸(14)、5-O-顺式对羟基香豆酰奎宁酸(15)、1-O-咖啡酰奎宁酸(16)、隐绿原酸(17)、5-O-反式对羟基香豆酰奎宁酸...  相似文献   

12.
细皱香薷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细皱香薷Elsholtzia rugulos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鉴定结构分别为洋芹索-7-O-β-D-葡萄糖苷(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刺槐素-7-O-β-D-葡萄糖苷(Ⅲ)、木犀草素-7-O-(6"-乙酰基)-β-D-葡萄糖苷(Ⅳ)、苯甲醇-β-D-葡萄糖苷(Ⅴ)、prunasin(Ⅵ)、β-谷甾醇(Ⅶ)、桦木酸(Ⅷ)、2α-羟基乌苏酸(Ⅸ)、2α-羟基齐墩果酸(Ⅹ)、洋芹素(Ⅺ)和木犀草素(Ⅻ).结论 化合物Ⅰ、Ⅲ、Ⅳ、Ⅸ和Ⅹ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叶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柱色谱技术,对牡荆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其理化性质及MS、NMR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牡荆叶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4′-O-(6″-O-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7-O-(6″-O-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6-C-(6"-O-反式-咖啡酰基)-β-D-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6-C-(2″-O-反式-咖啡酰基)-β-D-葡萄糖苷(4)、perfoliatuminA(5)、异牡荆素(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牡荆宁G;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牡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当归黄芪超滤膜提取物预处理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和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原代乳鼠心肌细胞,不同分子量及剂量当归黄芪超滤膜提取物预处理24h后,采用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诱导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测定细胞存活率(MTT法)、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在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和氧化损伤模型中,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预处理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增加胞内SOD活性,降低培养液中LDH释放量和胞内MDA含量。结论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预处理对缺氧/复氧损伤以及氧化损伤心肌细胞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可能与防止氧自由基的产生或抑制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广西产夜香牛生物活性化学成分.方法:用鼠性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活性跟踪筛选,柱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一)clovane-2,9-diol(1),caryolane-1,9β-diol(2),洋芹素(3),金圣草素(4),木犀草素(5),金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8),洋芹素-4'-O-β-D-葡萄糖苷(9),金丝桃苷(10),β-amyrin aceate(11),lupeol acetate(12).结论:化合物1,2,6和10均为首次自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何燕宁  赵引利  杨冬丽  张东阁  王春民 《中草药》2016,47(20):3707-3711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葎草中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量,并测定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月份、雌株和雄株葎草中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的量,为葎草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HPLC法同时测定葎草中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的量。系统适用性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5 TC-C_(18)(2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340nm;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的检测质量浓度分别在4.640~74.24、1.510~30.20、0.796 3~12.74μg/mL与各自峰面积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2、0.999 9、0.999 5),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1.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69%、100.49%、100.39%,RSD分别为1.64%、1.93%、1.65%(n=9)。结论在河北省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月份、雌株、雄株葎草药材中,木犀草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的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藏药阿夏塞尔郡(打箭菊)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现代色谱技术对打箭菊药材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质谱(MS)及核磁共振光谱(1H-NMR、13C NMR)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和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阿夏塞尔郡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4个黄酮类化合物:苜蓿素(tricin,1)、4,-甲氧基-苜蓿素(4,-methoxy-tricin,2)、洋芹素(apiolin,3)、木犀草素(luteolin,4)、槲皮素(quercetin,5)、甲氧基寿菊素(axillarin,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7)、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apiolin-7-O-β-D-glucoside,8)、洋芹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apigenin-7-O-β-D-glucuronic acid methyl ester,9)、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side,10)、6-羟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hydroxy-luteolin-7-O-β-D-glucoside,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luteolin -7-O-β-D-glucoside aid,12)、洋芹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scopoletin-7-O-β-D-glucoside aid,13)、金圣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chrysoeriol-7-O-β-D-glucoside aid,14)。结论 化合物8~14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芹菜籽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维药芹菜籽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酰胺、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芹菜籽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得5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木犀草素-3′-O-β-D-葡萄糖苷(luteolin-3′-O-β-D-glucopyranoside,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2),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diosmetin-7-O-β-D-glucopyranoside,3),柯伊利素(chrysoeriol,4),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以上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Peng XJ  Li C 《中药材》2011,34(10):1534-1537
目的:对大叶醉鱼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叶醉鱼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洋芹素(1)、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2)、金合欢素(3)、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4)、金合欢素-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藏药脉花党参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藏药脉花党参 Codonopsis nervosa ( Chipp.) Nannf.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 D101 大孔树脂柱、硅胶柱、ODS 柱、凝胶柱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分离和纯化, 并利用各种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 15 个化合物, 分别为柯伊利素(1), 苜蓿素(2), 芹菜素(3), 琥珀酸(4), β-胡萝卜苷(5), 木犀草素(6),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ethylsyringin (8), 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基-(1→6)-[(6’’’-O-咖啡酸)-β-D-葡萄糖苷](10), 木犀草素-7-O-β-D-龙胆二糖苷(11), 丁香苷(12), 绿原酸(13), 新绿原酸(14), 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苷(15)。结论:化合物 1 5, 8, 9, 12, 14,15 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