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分子或潜在的腐败分子一般来说都是身居要职或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面对着手中的权力,面对着权力所能带来的个人利益的诱惑,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抵挡得住的。单纯迷信“个人自律”在主观上是幼稚的,在客观上也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从体制上和制度上着眼,堵住产生腐败、放纵腐败的漏洞,使腐败由“不敢”走向“不能”。第一,在体制上,解决“权力从哪里来”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理顺用人体制,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部门、各级人大以及企业中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完善“放权”和“收权”两个环节。首先,在“放权”环节,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图书馆形态的历史沿革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形态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历史进程;"闭锁"是古代图书馆适应封建专制社会要求的形态特性,对社会开放是近代图书馆顺应时代前进步伐的核心表现,高科技因素成为现代图书馆形态确立的主要构件;新的图书馆形态理论及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正> 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肖洛霍夫的作品,无一不表现了他对“人”的内涵的深刻理解.顿河两岸的人的灵魂,在肖洛霍夫的笔下,呈现出种种真实,《人的命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这部被称为短篇小说的作品,却包含了极其复杂深邃的内涵.它是作家对战争的沉思实录,是对战争与春天、死亡和生活这些两极问题深沉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陈晓清 《南方论刊》2013,(10):101-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个人体验越来越多,出现了以人为书的理念。通过"真人图书馆"读者能和书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更能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促进对作者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图书"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在中国,丹麦,瑞典,土耳其等国家都迅速发展,都以真人讲真事的方式开展,这也成为一种公益性质的平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为“亲亲相隐”制度提供了伦理上的正当性基础。“亲亲相隐”的原则和制度萌芽于春秋、秦、汉初时期,发展于唐、宋、元、明、清,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实现了近代化转型。“文化大革命”以后,“大义灭亲”取代“亲亲相隐”制度。然而,《刑诉法修正案》的颁布改变了这一状况,使其精神如律。  相似文献   

6.
李景林教授简介:李景林,1954年生,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兼职教授及《儒藏》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学术研究项目.曾获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等多种学术奖励.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专题研究、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中国哲学原典研究、哲学前沿等课程.在儒学、道家哲学、中国文化等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著述有《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著作)、《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著作)、《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论文)、《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论文)、《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论文)、《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论文)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出发通过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回顾,提出在21世纪图书馆将如何发展,并对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互补问题做出分析,指出未来图书馆发展模式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复合,二者将相互依存,兼容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是哲学的主题和实质。探讨未来哲学的状态,就必须了解未来的人将会怎样,因为,迄今哲学所经历的形态也就是人所经历的发展状态和理性映照,人的未来发展是理解哲学未来发展的支点。 无论是了解人的未来发展还是理解哲学的未来发展,都聚焦在对于类存在即对人的“类”的本性和特征的理解上。人类在经历了群体本位、个体本位之后,正在走向类本位时代。适应人类的这种走向,哲学不但应当反映、表达这一趋向,而且应承担促进、推动和升华人对自身的本质变化的自觉意识的任务。因此,“类哲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课题,也是哲学的未来状态。  相似文献   

9.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本文借用该理论,从“精”和“细”两方面探讨了现代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现代化管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强化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图书馆的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精细化理念贯穿于图书馆的整个管理过程,体现到具体的管理行为上,做到管理上精雕细刻、服务上精耕细作、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图书馆的采、分、编、典、流等各个流程做到精细管理。  相似文献   

10.
学科是社会所建构起来的实体的范式,不是自在的,所以可以被改变。所有学科都在经历学科壁垒的消融,以另外一种多学科研究的增殖性方式得到认识。这种影响把社会学从强调理论和文本及对同源学科的渗透性中拉回来,使其回归到它本初的更多应用性、有所贡献的角色中来。  相似文献   

11.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19世纪相比,几乎在每一领域都有重大的突破。科学发展的崭新成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传统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问题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外都有人认为,在当代自然科学面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12.
边昭彬 《理论界》2009,(9):143-144
弗朗西丝卡和安娜是两个处于不同时空女性,当被婚姻之外的爱情唤醒时,面对自己的生活,她们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可无论如何选择,她们本质的命运却是相似的,因为在她们选择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她们的意识.本文试图在比较中得出造成二人悲剧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解构”与“重构”之间——美学命运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伯海 《学术月刊》2012,(3):107-116
两千多年来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从"有美无学"到"有美有学"再到"有学无美"以至当下企图彻底"消解美学"的演变过程,呈现出解构与重构不断交替的发展轨迹。其间形成了某些基本的趋势,如在美的本原问题上由实体论转变为非实体性的生成论,在审美活动性能上由他律论经自律论而演进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取向,以及美学学科自身由"形而上学"的一分支转向"形上"与"形下"两个方面的互渗,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建设是在接受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行程的,百年之中也经历了多次解构与重构的交替,有自己独特的处境与问题,而今面临新一轮的抉择。当立足于本土实际,大力开发民族传统的思想精华,广泛吸取美学史上的经验教训,为美学学科的今后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运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时代趋势下,高清海教授生前提出的“类哲学”已经显示出重大的思想创新意义,但它需要我们给予阐释、丰富和推展。高清海将人的“类存在”的充分展开,界定在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第三大形态即“自由个性”阶段,并以“类本位”相称,说明他强调的超生理学的“类”概念,虽然是相对于生理学的“种”概念而言的,却并非说否定后者就可以直接达到前者;从历史的角度看,这要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漫长过程,其中间环节是“族”,包括前现代的“种族”和现代的“民族”;而从理论上说,类哲学应当是“个体”、“共同体”(民族)、“人类”和“大自然”的这四重维度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冷竣”和“深奥”,往往令人望而却步,难道还和人类命运有什么干系?!其实不然,哲学就其原初的含义(使人聪明的学问)就和人密切相关;哲学就其思考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看,也应关注人、关注人的思维,并因此而表现为一种“反思”;哲学就其目的讲,更应关心人,为人类命运沉思,甚而关心自然也是为了关心人。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需要哲学的一个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以笔名驰骋于世,本名反倒名气不大。一些作者、编辑对用名规范的忽略更是造成了一些误解。应国靖同志写的《现代文学期刊漫话》(花城出版社出版)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新园地。此书首篇《现代文坛的奇葩——<小说月报>》再现了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的历史功绩,但文内却只谈“茅盾”,  相似文献   

17.
《石头记》甲戍本第一回,在“无材可去补苍天”旁,脂砚斋批云:“书之本旨。”稍后,在“满纸荒唐言”一诗后批曰“此是第一首标题诗”。在“未卜三生愿”旁,脂砚斋批云:“这是第一首诗”。但却不批比这首诗出现更早的“惯养娇生笑你痴”为第一首诗.戴不凡先生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详见《北方论丛》1979年第1期)一文中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致力于知识探究的人们差不多都怀有这样的信念:有某种最根本最重要的具有最普遍适用性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可指引人们发现世界的一切奥秘,也是人们审视一切信念合理性的最公平的尺度。对这一古老理想的追求典型地体现为亚里士多德、笛卡  相似文献   

19.
20.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是其全部理论的基石和核心。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生产力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同当代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没有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更不可能过渡到将来的共产主义。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然而,现实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