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分析UCP3基因SNPs与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及育肥性状的相关性。以118头中国西门塔尔育肥牛为研究材料,通过DNA测序和PCR-RFLP技术检测UCP3基因BglI酶切位点SNPs,并进行相关分析。UCP3-BglI酶切位点表现多态,且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与部分育肥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该位点与饲料转化率性状和平均日增重性状表现显著相关(P<0.05),其中AA基因型个体均值显著优于AB和BB基因型个体,料肉比较低,日增重较高;与部分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发现在15月龄体高、体长和胸围性状,12月龄体高性状,8月龄体长性状中UCP3-BglI多态位点差异显著,AA基因型个体表型值显著高于其他或其中一个基因型值(P<0.05);在宰后体尺性状测量性状中,UCP3-BglI多态位点对胴体长、胴体胸深和后腿宽和背膘厚性状影响显著。其中AA和AB基因型个体胴体长、胴体胸深和背膘厚性状的表型值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在后腿宽性状中,AB个体表型值显著高于AA和BB个体(P<0.05)。初步认为,AA基因型与优良的生长育肥性状显著相关,对A等位基因的选择有利于优良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2.
牦牛LPL基因外显子7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SSCP技术对5个牦牛品种共398头牦牛脂蛋白脂肪酶基因(LPL)外显子7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分析了该基因与牦牛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牦牛LPL基因外显子7存在2个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各群体在该基因座上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三种基因型与牦牛部分生长性状的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该位点多态与牦牛的体重、体高、胸围存在显著相关(P<0.05),BB型个体体重、体高、胸围显著高于AA和AB型个体.初步推断牦牛LPL基因第7外显子可作为牦牛标记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3.
应用特异PCR技术检测了猪糖皮质激素受体(GR)基因内含子7长度多态性,并分析其与脂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凉伞猪、龙潭猪群体中GR基因内含子7长度多态性发现有A和B两个等位基因存在,该两种等位基因A/B频率在两个群体中分别为0.2286/0.7714和0.2008/0.7992。B等位基因是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该基因座在两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建立混合模型方程组分析该长度多态对猪脂肪性状的效应,结果显示,猪GR基因内含子7长度多态的不同基因型与肌内脂肪、肩部膘厚、腰部膘厚、6~7肋膘厚、板油质量等性状显著相关(P<0.05)。表明猪GR基因内含子7长度多态对猪脂肪沉积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测定了秦川牛(151头)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 (Tf)、后转铁蛋白 (PTf)、血清白蛋白(Alb)和后白蛋白(Pa)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证明秦川牛Hb位点受3个等显性基因支配;Tf 位点受4个等显性基因支配;严PTf 位点受2个等位基因支配;Alb位点受3个等显性基因支配;Pa位点受2个等位基因支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秦川牛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HbAA型秦川母牛12月龄体重、24月龄体重显著高于HbAB型母牛(P<0.05 )。PTfFF 型母牛12月龄体重、18月龄体重、24月龄体重显著高于PTfSS型母牛(P<0.05 )。AlbBB型母牛12月龄体重、18月龄体重显著高于AlbAA 型母牛(P<0.05)。而且血红蛋白与运铁蛋白组合基因型以HbAA/TfDD型母牛的初生重大,HbAB/TfDD 型 母牛的12月龄体重、18 月龄体重、24 月龄体重大。AlbB基因对A基因的替代平均效应值为12月龄体重3.9510kg,18 月龄体重1.3786kg。说明秦川牛HbAA 型母牛的AFS、AFC极显著早于其它表现型母牛,HbA频率为0.838;这与一些早熟品种,短角牛HbA1.000, 日本黑牛HbA0.975,朝鲜牛HbA0.895B频率高相一致.此种现象可能系秦川牛早熟性的遗传背景。最后,制定出各位点优势基因对基因型育种值的回归方程。说明秦川牛中Hb、Tf、PTf、Alb位点的不同表现型生长性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牦牛IGF2内含子的遗传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2,IGF2)基因内含子2,7,8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体重、体高、胸围和体斜长的遗传效应.用BioEdit软件对牛、羊、人、猪等相关序列同源性比对以后,主要依据牛(NW-001494548)DNA序列设计3对引物.结果在intron7和intron8引物扩增的片段上发现多态性,并对纯合子进行测序,发现intron7引物扩增片段91位存在C→T转换,intron8引物扩增片段存在330位G→C和358位A→G转换,且在该两对引物扩增产物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BB).统计结果表明,intron7的3种基因型在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新疆巴州牦牛群体中的分布处于平衡状态,而在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群体中则处于极端不平衡状态.intron8的3种基因型仅在新疆牦牛群体中处于不平衡状态,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AA和AB基因型同BB基因型相比有较大体重(P<0.01),但在体高、体长和胸围性状上AA与BB基因型均不显著,说明IGF2基因有不赖于骨骼增长而增加体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测定了秦川牛(151头)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后转铁蛋白(PTf)、血清白蛋白(Alb)和后白蛋白(Pa)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证明秦川牛Hb位点受3个等显性基因支配;Tf位点受4个等显性基因支配;严PTf位点受2个等位基因支配;Alb位点受3个等显性基因支配;Pa位点受2个等位基因支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秦川牛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HbAA型秦川母牛12月龄体重、24月龄体重显著高于HbAB型母牛(P<0.05)。PTfFF型母牛12月龄体重、18月龄体重、24月龄体重显著高于PTfSS型母牛(P<0.05)。AlbBB型母牛12月龄体重、18月龄体重显著高于AlbAA型母牛(P<0.05)。而且血红蛋白与运铁蛋白组合基因型以HbAA/TfDD型母牛的初生重大,HbAB/TfDD型母牛的12月龄体重、18月龄体重、24月龄体重大。AlbB基因对A基因的替代平均效应值为12月龄体重3.9510kg,18月龄体重1.3786kg。说明秦川牛HbAA型母牛的AFS、AFC极显著早于其它表现型母牛,HbA频率为0.838;这与一些早熟品种,短角牛HbA1.000,日本黑牛HbA0.975,朝鲜牛HbA0.895B频率高相一致.此种现象可能系秦川牛早熟性的遗传背景。最后,制定出各位点优势基因对基因型育种值的回归方程。说明秦川牛中Hb、Tf、PTf、Alb位点的不同表现型生长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荷斯坦牛TLR2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97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以TLR2(Toll like receptor 2)基因为目的基因,扩增目的片段,结合测序结果采用PCR-RFLP和CRS-RFLP技术方法来检测TLR2基因第2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结果发现:exon 2存在10098(T/G),10111(G/A)和11541(C/T)3个单核苷酸突变,其中11541位点的T/C突变为首次报道.分别选择EcoR V、HaeⅢ、DraⅠ等3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其多态性.10098位点有3种基因型(AA,AB,BB),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84 5,0.215 5;10111位点有2种基因型(CC,CD),C、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85 8,0.014 2;11541位点有3种基因型(EE,EF,FF),E、F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99 3,0.900 7.10098位点T-G碱基突变导致天冬氨酸突变为谷氨酸(Asp63Glu),10111位点G-A碱基突变引起甘氨酸突变为丝氨酸(Gly68Ser).TLR2基因外显子2上的3个位点基因型在研究群体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10098,10111,11541 3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280 9/0.338 1/1.510 8,0.027 9/0.027 9/1.028 7和0.143 4/0.178 9/1.217 9.10098位点达到中度多态,其余2个位点处于低度多态.TLR2基因可作为候选遗传标记,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CACNA2D1基因定位在猪的第9号染色体上,其位置与影响肉质性状的QTL重叠,可作为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对160头金华×皮特兰资源家系F2猪CACNA2D1基因3'端非翻译区片段进行扩增分型,共产生2种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通过测序发现,在CACNA2D1基因3'端非翻译区(序列DQ981407)有一单核苷酸替换(C→A).对不同标记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表明,AA基因型猪大腿肌肉的pH45值、大腿肌肉导电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最小二乘均数比BB基因型分别高0.169,0.26和0.021,差异显著(P<0.05);A等位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084 5,0.133 5和0.010 5.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蓝狐GH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为蓝狐的选种及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选取体质量、体长具有明显差异的芬兰狐和地产狐构建DNA池,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GH基因的全长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位点的检测,并将发现的SNPs位点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检测到2个SNPs,GH基因A306G和C1144T位点在芬兰狐和地产狐群体中存在多态性。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2个位点在芬兰狐中多态信息含量为0. 057 9,属于低度多态位点,地产狐多态信息含量为0. 573 1,属于高度多态位点。2个SNPs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同一群体中高度一致,说明这2个SNPs位点之间完全连锁,形成了AACC、ABCD和BBDD 3种单倍型。方差分析表明,芬兰狐和地产狐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极显著(P 0. 01)。关联分析表明,公狐AACC基因型个体体质量显著高于ABCD基因型(P 0. 05),但与体长差异不显著(P 0. 05);母狐AACC基因型个体体质量极显著高于ABCD基因型个体(P 0. 01)且体长显著高于ABCD基因型个体(P 0. 05)。结果提示:2个SNPs与其生长性状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0.
CACNA2D1基因定位在猪的第9号染色体上,其位置与影响肉质性状的QTL重叠,可作为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对160头金华×皮特兰资源家系F2猪CACNA2D1基因3′端非翻译区片段进行扩增分型,共产生2种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通过测序发现,在CACNA2D1基因3′端非翻译区(序列DQ981407)有一单核苷酸替换(C→A)。对不同标记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表明,AA基因型猪大腿肌肉的pH45值、大腿肌肉导电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最小二乘均数比BB基因型分别高0.169,0.26和0.021,差异显著(P<0.05);A等位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084 5,0.133 5和0.010 5。  相似文献   

11.
北极狐瘦素基因结构特征及其多态与生产性能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本研究对北极狐瘦素基因结构 ,并通过PCR-SSCP方法寻找到影响北极狐生产性能的基因位点。[方法]数据利用SignalP 3.0 Server 、 ClustalX1.83、Mega4.0、Promoter predictions、TMHM2.0、 ProtComp-v6.0等生物学软件和SPSS13.0软件完成分析;[结果] 北极狐与狗的遗传距离是最近,OB基因它可能是一个分泌蛋白,具有一个信号肽的序列的可能性很大,AB基因型的个体的体重、腹围、皮张长与AA、BB型个体的体重、腹围、皮张长差异显著(P<0.01), AB基因型个体的体长比AA、BB型个体的体长差异趋于显著(P<0.3),AB型基因个体的针毛长与AA、BB型个体的针毛长差异有显著的影响趋势P<0.2 [结论]表明瘦素基因突变位点导致的基因型对体重、腹围、皮张长都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  相似文献   

12.
3种中药复方提取液对肉鸡生理、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复方中药提取液对肉鸡生理机能的影响,验证中药改善肉鸡生产性能的功效,研究以党参、黄芪、六神曲、麦芽、山楂等组方,设计3个中药复方(方Ⅰ、方Ⅱ和方Ⅲ),水提后浓缩,1日龄开始混饮健康肉鸡(0.5%),并进行免疫器官指数、血清蛋白、血清酶、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血清抗体滴度、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3(Interleukin-3,IL-3)及平均日增重、料肉比、死亡率测定。结果显示,3个复方中药提取液对肉鸡免疫器官发育、血清蛋白及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没有影响(P0.05),方Ⅱ组肉鸡21、28日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试验鸡21日龄时,3个复方中药组NDV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P0.05),28日龄时方Ⅰ组抗体滴度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方Ⅲ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P0.05);方Ⅰ组IL-2活性在21日龄、28日龄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方Ⅲ组IL-2活性在21日龄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方Ⅰ组IL-3活性在28日龄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试验鸡28日龄时,方Ⅰ、方Ⅱ2组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最高为方Ⅱ组72.72g/天,方Ⅰ、方Ⅱ2组料肉比低于对照,最低为方Ⅱ组2.08;死亡率最低为方Ⅰ组1%。上述结果表明,3个复方中药提取液安全性较高,对肉鸡生理机能均有一定改善作用,其中方Ⅰ在延缓血清抗体滴度降低速度,促进细胞因子分泌方面效果明显,而方Ⅱ在提高肉鸡生产性能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将70头30日龄仔猪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头,在口蹄疫免疫过程中按1%添加剂量使用中草药复方制剂,Ⅰ、Ⅱ、Ⅲ组分别在免疫前5天、3天、当天开始连续饲喂3天,Ⅳ、Ⅴ、Ⅵ组分别在免疫前5天、3天、当天饲喂1天。对照组(Ⅶ组)不喂药。分别于免疫前一天和免疫后14d、21d、28d和二免后28d,采血检测NK细胞数量。结果表明:投药组NK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Ⅰ、Ⅱ、Ⅲ组NK细胞数量高于Ⅳ、Ⅴ、Ⅵ组,Ⅱ组NK细胞数量最高,其中Ⅰ、Ⅱ、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Ⅳ、Ⅴ、Ⅵ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摘要:选用50±2日龄的Wister大鼠60只,随机平均分6组,,分别饲喂以吉林小粒6、吉林30、吉林45、吉农7、丰交7607栽培品种生大豆和全脂膨化大豆(对照组)为主要蛋白源的日粮,30天解剖大鼠,内脏器官称重,肠道测量长度、制作切片。结果表明:胰腺重量、空肠隐窝深度和空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比值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 各品种生大豆日粮对大鼠抗营养影响为吉林小粒6>吉林30>丰交7607>吉林45>吉农7。  相似文献   

15.
饥饿对不同体重组团头鲂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水温20±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不同体重团头鲂(141.3±4.23g,96.5±2.88g和76.8±3.17g)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体重均在饥饿14d后出现显著下降(p<0.05),至28d时平均降幅为18.78%。饥饿过程中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逐步上升,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持续下降,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出现显著下降(p<0.05)。血清中血糖浓度相比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对饥饿更为敏感,饥饿7d后即出现显著下降(p<0.05),总胆固醇浓度在饥饿14d后差异尚不显著(p>0.05),21-28d期间才显著下降(p<0.05),甘油三酯浓度则在饥饿期间持续显著下降(p<0.05)。上述结果说明饥饿对团头鲂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显著(p<0.05),体重差异对上述主要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雷州黑鸭体尺性状与屠宰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雷州黑鸭体尺性状和屠宰性状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60只(公、母各半)300日龄雷州黑鸭进行体尺测量和屠宰试验,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雷州黑鸭体尺性状和屠宰性状间大部分指标间都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性水平的正相关(P<0.01或P<0.05),少部分的指标间的相关性为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为:雷州黑鸭体尺性状与屠宰性状间的第1~2对典型相关系数为0.767、0.729,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平(P<0.01)和显著性水平(P<0.05),分别占两组性状总相关信息的42.5%、33.7%。在两组性状中起主要作用的为体斜长、胫围、半净膛重和全净膛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试验研究了半胱胺、四黄素和绿益康三种饲料添加剂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32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80只,即试验Ⅰ、Ⅱ、Ⅲ组和对照组。四黄素、绿益康和半胱胺分别按0.6%添加到试验Ⅰ、Ⅱ、Ⅲ组的基础日粮中;基础日粮自配。试验期为28天。结果:饲喂半胱胺的试验组第一周平均活重比对照组提高4.27%,差异显著(p<0.05);饲喂第二周平均重比对照组、绿益康组和四黄素组的平均活重分别提高了12.33%、11.5%和15.66%,差异都显著(p<0.05)。平均日增重提高了4.29%, 料重比降低了22.7%,育成率提高了3.8%。饲喂绿益康的试验组第一周,平均活重比对照组和四黄素组分别提高了5.04%和4.76% ,差异都显著(p<0.05),三周后平均活重提高了3.96%,平均日增重提高了4.92%,料重比降低了15.7%,育成率提高了7.5%。饲喂四黄素的试验组平均重提高0.93%,日增重提高了4.92%,料重比下降了20%,育成率提高了7.5%。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绿益康防病促生长效果最好。半胱胺对鸡的促生长效果最好且在饲喂半胱胺的第一、二两周后差异显著(p<0.05),四黄素有明显的防病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酵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索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1日龄雏鸡2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组为抗生素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0 mg/kg的杆菌肽锌和6 mg/kg的硫酸抗敌素;Ⅲ、Ⅳ、Ⅴ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用3%、6%、9%的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结果表明:体增重以空白对照组(组Ⅰ)最低,较空白对照组,9%组(组Ⅴ)显著提高(P<0.05),其余各组极显著提高(P<0.01);料重比6%组(组Ⅳ)最低,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成活率空白对照组最低,抗生素组(组Ⅱ)、9%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6%组差异显著(P<0.05)。6%组半净膛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各组全净膛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6%组差异极显著(P<0.01);3%组(组Ⅲ)腿肌率最高,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肉鸡配合饲料中用6%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最为适宜,可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极显著降低料重比,但与抗生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庄河大骨鸡ESR基因的多态性与产蛋性能相关联的分子遗传标记,为庄河大骨鸡的选育奠定理论基础。以庄河大骨鸡为试验材料,利用PCR-SSCP标记技术分析了ESR基因的5′侧翼序列。结果表明:ESR基因在庄河大骨鸡中存在3种基因型,即:CC型、CD型和DD型,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245、0.335、0.42,C基因和D基因频率为0.4125和0.5875;CC型的产蛋数、蛋料比显著高于其他2种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开产周龄、体重、产蛋高峰期和蛋重3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ESR基因的CC型对鸡的产蛋性能有显著影响,但是否能作为庄河大骨鸡选育的重要理论依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