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产程多模式分娩镇痛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300例,年龄23~36岁,身高155~172 cm,体质量61~95 kg,孕38~41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活跃期硬膜外阻滞镇痛组(A组,n=100)、全产程硬膜外阻滞镇痛组(B组,n=100)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联合硬膜外阻滞全产程镇痛组(C组,n=100)。记录各组产妇不同时点视觉模拟评分(VAS)、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催产素使用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并于临产后(T0)、宫口开全时(T1)取静脉血测β-内啡肽(β-E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血糖浓度。结果:B、C 2组产妇潜伏期(宫口≤3 cm)各时点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 2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和催产素使用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血气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0时比较,3组产妇T1时血β-EP、NE、E和血糖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产妇T1时β-EP浓度较A、B 2组升高,B、C 2组 NE、E和血糖浓度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产程多模式分娩镇痛在保证产妇镇痛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了催产素使用率且不影响产程及围生儿结局,对母婴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A组为TENS穴位组(临产后即予以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直至胎儿娩出);B组为对照组(不实施分娩镇痛)。记录2组产妇不同时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娩结局及围生儿结局;于临产后(T_0)、宫口开全时(T_1)抽取静脉血检测2组产妇外周血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果:A组产妇在产程潜伏期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产程活跃期2组产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产程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_0时比较,2组产妇T_1时外周血β-EP、Cor及ACTH浓度均升高(P0.05);A组产妇T_1时β-EP浓度高于B组(P0.05),Cor及ACTH浓度低于B组(P0.05)。结论: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可以很好地缓解潜伏期产痛,缩短产程,增加母婴安全性,其镇痛效果与β-EP含量明显增加及有效减少了产妇的应激反应有关,但活跃期镇痛不足是临床有待解决之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A组为TENS穴位组(临产后即予以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直至胎儿娩出);B组为对照组(不实施分娩镇痛)。记录2组产妇不同时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娩结局及围生儿结局;于临产后(T0)、宫口开全时(T1)抽取静脉血检测2组产妇外周血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果:A组产妇在产程潜伏期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产程活跃期2组产妇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产程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2组产妇T1时外周血β-EP、Cor及ACTH浓度均升高(P<0.05);A组产妇T1时β-EP浓度高于B组(P<0.05),Cor及ACTH浓度低于B组(P<0.05)。结论: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可以很好地缓解潜伏期产痛,缩短产程,增加母婴安全性,其镇痛效果与β-EP含量明显增加及有效减少了产妇的应激反应有关,但活跃期镇痛不足是临床有待解决之处。  相似文献   

4.
Li JZ  Wang MS  Ji XH  Zheng LL  Tao H  Bi YL  Shi F  Liu YQ  Zhang YQ  Kang LP  Ma FG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11):819-824
目的 探讨双管硬膜外阻滞在产妇全产程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产科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单胎足月初产妇206例,孕周在37~42周,年龄25~35岁.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对206例产妇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双管阻滞组(103例)及单管阻滞组(103例).双管阻滞组产妇分别给予镇痛混合液(0.1%盐酸罗哌卡因+0.5 mg/L舒芬太尼)4~6 ml作为初始量,上管45 min后接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泵,下管每次给药4~6 ml.单管阻滞组产妇给予镇痛混合液10~15 ml作为初始量,给初始量45 min后接PCEA泵.两组产妇均在给予初始量30 min后根据宫缩情况静脉滴入缩宫素.观察指标:(1)对产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采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评价产奸运动阻滞情况;(3)镇痛混合液总量、缩宫素使用率、总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4)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Apgar 1及5分钟评分;(5)分娩方式;(6)出现规律宫缩、宫口扩张至4 cm、宫口扩张至10 cm、胎儿娩出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水平;(7)观察产妇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双管阻滞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1及5分钟Apgar评分分别为(3456±468)g、(9.8±0.6)及(9.9±0.7)分,单管阻滞组产妇分别为(3399±569)g、(9.8±0.5)及(9.9±0.7)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Bromage评分均为0分,无运动阻滞情况发生.(2)双管阻滞组产妇镇痛混合液总量、缩宫素应用率、总产程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57±9)ml、59.2%(61/103)、(532±140)min、(46±31)min;单管阻滞组分别为(58±11)ml、81.6%(84/103)、(608±150)min、(60±34)min;双管阻滞组产妇镇痛混合液总量与单管阻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管阻滞组产妇缩宫素应用率明显低于单管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总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也明显少于单管阻滞组(P<0.05).(3)双管阻滞组产妇在给予初始量后30 min及第一产程活跃期的VAS评分分别为(1.2±1.1)及(1.1±1.1)分,单管阻滞组产妇分别为(1.2±1.1)及(1.2±1.0)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管阻滞组产妇第二产程时VAS评分为(1.2±1.1)分,单管阻滞组产妇为(4.5±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双管阻滞组产妇剖宫产率(7.8%,8/103)明显低于单管阻滞组(17.5%,18/103),而器械助产率及会阴侧切率也低于单管阻滞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剖宫产指征方面,两组产妇胎儿窘迫及羊水Ⅱ~Ⅲ度污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管阻滞组产妇胎位不正及第二产程阻滞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管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双管阻滞组产妇在胎儿娩出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及皮质醇水平分别为(86±25)ng/L及(278±53)nmoL/L,单管阻滞组分别为(100±20)ng/L及(311±53)nmol/L,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在宫缩规律、宫口扩张至4 cm及宫口扩张至10 cm时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产妇均未发生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两组产妇均未发生较为严重的腰痛,基本上是穿刺所引起的穿针点痛,双管阻滞组30例(29.1%,30/103),单管阻滞组32例(31.1%,32/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管硬膜外阻滞用于产妇全产程分娩镇痛有良好镇痛效果,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产妇的泌乳状况及对血清泌乳素(PRL)的影响。方法孕足月初产妇120例分为四组;A组剖宫产术后采用硬膜外芬太尼、布比卡因自控镇痛(PCEA);B组为剖宫产术后静脉芬太尼自控镇痛(PCA);C组为剖宫产术后未行镇痛;D组为阴道自然分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RL浓度,VAS估计镇痛效果。结果 24 h后,B组疼痛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8 h不同时间,C组疼痛评分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前,C组疼痛评分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产妇产后开始泌乳时间早、母乳量充足时间晚、7 d纯母乳喂养率高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48 h PRL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P0.01);C组产后24 h、48 h,PRL水平均低于A\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芬太尼、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产后镇痛未见对血PRL水平及泌乳等的影响,疼痛是影响产妇泌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配合积极产程管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至12月在新疆石河子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72例单胎足月孕妇,其中72例行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配合积极产程管理(观察组),100例采取常规分娩(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后各时间点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起效时间(10.5±6.4)min。两组的活跃期及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出血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缩宫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配合积极产程管理,镇痛效果确切,不延长产程,可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管理下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产妇第二产程时长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等的影响。方法:回顾新产程标准在我院实行2年以来(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第二产程持续时间≥3h的单胎、足月、头先露、无合并症初产妇且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病例,去除死胎引产、胎儿畸形、前置胎盘、中转剖宫产病例,满足条件共91例为研究组(A组),根据第二产程持续时间长短将其分为3组:3~3.5h,共51例设为A1组;3.5~4h,共25例为A2组;≥4h,共15例为A3组。随机抽取同期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下阴道分娩且第二产程3h的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共160例作为对照组(B组)。回顾并收集4组产妇的病历资料,将A1组、A2组、A3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与B组进行比较。结果:A1组新生儿低Apgar评分发生率高于B组(P0.05),脐动脉血气分析及转科治疗情况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2组低1分钟Apgar评分(16%)、低5分钟Apgar评分(4%)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4.4%,0.6%)(P0.05);A2组脐动脉血气分析[pH 7.185±0.11,BE值(-5.81±3.1)mmol/L,乳酸(5.23±1.9)mmol/L]与B组[pH 7.275±0.08,BE值(-3.51±3.3)mmol/L,乳酸(2.95±3.1)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转科率高于A1组及B组;A3组低1分钟Apgar评分(46.7%)及低5分钟Apgar评分(26.7%)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A1、A2组(P0.01);脐动脉血气分析[pH 7.135±0.08,BE值(-8.55±0.9)mmol/L,乳酸(7.85±1.5)mmol/L)]与B组及A1、A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新生儿转科及NICU率明显增加。结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下第二产程3h新生儿低Apgar评分发生率升高;新生儿脐动脉血p H值下降,BE负值增大,乳酸含量增加,尤其第二产程≥3.5h后变化明显;新生儿短期不良结局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脉冲波疗法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150例初产妇随机分成镇痛组和对照组,镇痛组在产程中使用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镇痛对母儿的影响,并将镇痛组与75例硬膜外自控镇痛的初产妇即PCEA组分娩方式及缩宫素使用率进行比较.结果 镇痛组镇痛前后疼痛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镇痛组与对照组的活跃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剖宫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评分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组与PCEA组比较缩宫素使用率及阴道助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镇痛组明显低于PCEA组.结论 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为非药物非创伤性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缩短产程,对母儿无不良影响,提高产妇对分娩的依从性,能降低剖宫产率,操作简单,产妇易于接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加硬膜外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阻滞对产妇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2例阴道分娩健康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分娩镇痛及分娩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1)腰麻加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组),共259例;(2)单纯硬膜外阻滞(硬膜外组),共215例;(3)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的对照组,共248例。比较3组产妇产程时间及Friedman产程图进展变化特点。结果(1)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联合麻醉组分别为(272±127)min、(57±36)min及(9±6)min;硬膜外组分别为(305±133)min、(59±39)min及(8±6)min;对照组分别为(188±110)min、(45±32)min及(9±6)min。联合麻醉组及硬膜外组的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1);3组间第三产程时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程图特点比较:联合麻醉组及硬膜外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宫缩曲线位于产程图Friedman曲线右侧,对照组则位于其左侧;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组产程图宫口曲线较Friedman曲线倾斜角度小,即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缓慢;对照组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较快。联合麻醉组产妇平均每小时宫口开大1.5cm,硬膜外组产妇为1.4cm,对照组产妇为1.8cm。联合麻醉组及硬膜外组产妇平均每小时宫口开大程度较对照组缩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麻加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及单纯硬膜外阻滞镇痛后,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减慢,总产程时间延长;镇痛后的产程处理不应单纯按照Friedman产程图进行。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产程的影响。方法 在全程胎心监护下 ,对4 9例产妇用硬膜外持续微泵给药进行分娩镇痛 (观察组 ) ,与同期 5 7例未干预产妇 (对照组 )比较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Apgar评分。 结果 观察组分娩镇痛效果非常显著 (P <0 0 0 1) ,而产程进展、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硬膜外持续微泵给药有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1.
"GT-4A导乐分娩镇痛工作站"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130例产妇随机分为三组A组(50例)为使用"GT-4A导乐分娩镇痛工作站"进行镇痛;B组(40例)为吸入含50%笑气与50%氧气的混合气体镇痛;C组(40例)为空白对照.观察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结果A组、B组均有镇痛作用,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镇痛效果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活跃期为[(206.7±15.4)min]、第二产程[(28.8±2.4)min],均明显短于B组[(254.7±13.9)min和(49.8±3.8)min]、C组[(259.4±14.8)和(50.4±4.4)min](P值均<0.05),A组总产程(654.2±35.1)min短于C组(759.5±25.7)min(P<0.05).结论"GT-4A导乐分娩镇痛工作站"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对母儿均无不良影响,操作简单方便,产妇乐于接受,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适于在基层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头位临产初产妇120例,ASAI或Ⅱ级,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和产科高危因素,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组(观察组)和无镇痛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两组第一、二产程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评估(改良Bromage法)、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器械助产、剖宫产及产妇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第一、二产程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评估及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器械助产率和催产素使用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2例出现下肢皮肤轻度瘙痒,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产程进展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7~12月在我院产科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组(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组(右美托咪定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分娩镇痛期间生命体征的变化、分娩镇痛时间(T0~T4时)、第二产程时间、硬膜外药物消耗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前及镇痛后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结果:1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期间平均动脉压(MBP)、视觉模拟评分(VA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右美托咪定组在T2和T4时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正常范围内。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右美托咪定组较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更短、硬膜外药物消耗量更少(P0.05)。3两组产妇实施分娩镇痛后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均明显下降,右美托咪定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可安全及有效地应用于分娩镇痛,并能增强镇痛效能及利于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产妇第二产程时间长短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经分娩镇痛辅助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共272例。分为A(第二产程时间2 h)、B(2 h≤第二产程时间3 h)两组,其中A组187例,B组85例。两组产妇均无内、外科合并症,无阴道侧切与助产,年龄(25~35岁)、孕周(37~42周)、第一产程时间(≤24h)、产妇分娩前后体重指数(19~25)、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4000g)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分娩后6~8周由专人对产妇临床症状、盆底功能进行检测评估。结果 B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于A组(P0.05);B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高于A组(P0.05)。Ⅰ类肌纤维损伤:B组阴道压力、肌力损伤及疲劳度重于A组(P0.05)。Ⅱ类肌纤维损伤:B组阴道压力明显低于A组(P0.05),A组与B组肌力损伤及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有效缓解分娩疼痛,改善产程质量,第二产程时间相对延长,虽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但加剧女性盆底功能损伤,产后盆底功能检查及恢复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右关托咪定联合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7~12月在我院产科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组(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组(右美托咪定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分娩镇痛期间生命体征的变化、分娩镇痛时间(T0~T4时)、第二产程时间、硬膜外药物消耗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前及镇痛后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结果:①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期间平均动脉压(MBP)、视觉模拟评分(VA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右美托咪定组在T2和T4时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正常范围内.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右美托咪定组较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更短、硬膜外药物消耗量更少(P<0.05).③两组产妇实施分娩镇痛后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均明显下降,右美托咪定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规律性间断硬膜外注射可安全及有效地应用于分娩镇痛,并能增强镇痛效能及利于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椎管内分娩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建卡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要求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病例83例,按是否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将研究对象分为镇痛组(37例)和非镇痛组(46例)。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痛组的催产素使用率为62.2%,显著高于非镇痛组(21.7%)(P0.01)。镇痛组镇痛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9.43±0.50)分vs(3.16±0.69)分,P0.01]。两组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应用于VBAC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的分娩镇痛方法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阴道试产的孕足月初产妇397例,根据医患共同决策分为4组:硬膜外镇痛组(镇痛组)102例、导乐陪伴组(导乐组)102例、导乐联合硬膜外镇痛组(导乐+镇痛组)91例和对照组102例,比较各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缩宫素催产率、疼痛评分、产后出血率、中转剖宫产率等。结果镇痛组、导乐组、导乐+镇痛组在干预后30 min、1 h及2 h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镇痛组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导乐组和导乐+镇痛组(P 0.05);镇痛组缩宫素催产率高于对照组、导乐组和导乐+镇痛组(P 0.05);导乐组、导乐+镇痛组中转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导乐陪伴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显著减轻分娩疼痛,缩短初产妇产程,降低中转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产妇实施全产程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PIH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甲组给予全产程分娩镇痛,乙组给予第一产程分娩镇痛。对比两组的产程时间以及分娩结局。结果 甲组产妇在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率为13.33%,乙组为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成功阴道分娩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以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在第二产程屏气用力时(t3)和胎头娩出时(t4)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乙组(P<0.05);两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娩出后1 min、5 min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产程分娩镇痛在PIH产妇中应用安全可靠,且对产程无明显不良影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也较小,还能有效缓解产妇的产痛。  相似文献   

19.
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最佳剂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20例产妇等分为6组:芬太尼2.5μg(A组)、芬太尼5μg(B组)、芬太尼10μg(C组)、芬太尼15μg(D组)、芬太尼20μg(E组)、芬太尼25μg(F组),各组均复合罗哌卡因3mg。记录蛛网膜下腔镇痛起效及维持时间,注药前及注药后5、10、30、60min、宫口开至10cm和分娩时、分娩后24h的VAS评分,记录产妇的MBS评分、Ramesay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及镇痛对呼吸、循环、产程、分娩方式的影响等。结果:A、B组起效慢、维持时间短;D、E、F组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组注药后5、10、30、60min时,宫口开全时、分娩时及分娩后24h与注药前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F组蛛网膜下腔阻滞镇痛完善,C组欠佳,A、B组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组产妇运动阻滞轻,各时相SpO2及各时相MAP、HR、RR均在正常范围,剖宫产、器械助产及不良反应例数少。A、B、C组在5、10、30min时镇静评分低,D、E、F组在30、60min时镇静评分较高。各组新生儿Apgar评分1min均在8分以上,5min均为10分。结论: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国人蛛网膜下腔分娩镇痛时芬太尼最佳剂量为15μg。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罗比卡因和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 (PCEA)的效果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方法 :将 6 0例健康、单胎、足月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 ,接受 0 .1%罗比卡因加 1μg/ml芬太尼 (RF组 )或 0 .0 75 %布比卡因加 1μg/ml芬太尼 (BF组 )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两组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 (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记录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阴道流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产妇均有较可靠的镇痛效果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RF组可下床活动者为 96 .6 7% ,而BF组为 33.33%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两组产程时间和分娩方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低浓度罗比卡因或布比卡因联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PCEA均可产生可靠的镇痛效果。产程中罗比卡因极少引起运动阻滞 ,产妇有下床活动能力 ,其效果优于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