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拜伦的三幕诗剧《该隐》取材圣经,就该隐杀弟的有关经文衍化为一部关乎存在的震撼心灵的光辉诗篇,主题肃穆庄严、格调苍凉沉郁,尤其洋溢着哲学韵致,可谓哲理诗剧《曼弗雷德》的姊妹篇。诗人展开浪漫主义的翅翼,又以理性的深思熟虑、缜密的情理逻辑、具体的艺术形象,究索宇宙与时间、上帝与人、生命与永恒、死亡与不朽、善与恶、爱与恨、知识与罪愆等诸多形而上问题,亘古而弥新、深邃且无尽,铸成极其伟大的悲剧品格。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处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派小说过渡时期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吉姆爷》被称为英国文学中第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作品。在这部小说中的很多人物角色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圣经》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本文将作品中的几个人物同《圣经》当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和分析,全新阐释《圣经》对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圣经》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一部著作,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入木三分。以此对《圣经》中的一位女性人物米利暗进行深入探讨,并认为米利暗是《圣经》文学中最复杂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作为近代文学家翻译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并编译了《文学姻缘》、《潮音》、《拜伦诗集》、《汉英三昧集》四部集子。他之所以选择翻译这些诗作,一方面是受到了日本文坛的影响;另一方面被拜伦和雪莱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精神感染。他是中国系统翻译拜伦诗歌的第一人,在翻译上的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5.
站在西方文化域场之外的“他者视野”,或者抛开宗教的强加,回到“历史视野”,《圣经》是一本杂糅了历史、神话、信仰、伦理道德以及文学艺术的“多元读本”。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文化母体,《圣经》孕育着社会契约的胚胎,推动着人类最初的道德启蒙和道德建构。  相似文献   

6.
作为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代表作之一,《终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反常规、反逻辑、反审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但从深层次分析,该剧也受到了圣经的影响,在舞台背景、人物形象和中心主题等方面都能找到圣经原型尤其是挪亚方舟故事的蛛丝马迹。通过分析和比较《终局》与圣经的联系,既有助于深刻理解贝克特的哲学观,也有利于促进对荒诞派戏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蕴含于基督教神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被历史学家和生态学家们认为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富有生态意识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家斯坦贝克深受《圣经》的影响,对基督教的生态伦理持批判的态度。小说《愤怒的葡萄》中对大自然各种景象的描写,体现了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也体现其意图唤起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促进新的生态伦理意识建立的创作宗旨。  相似文献   

8.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我国现代作家三毛深受《圣经》的影响,三毛的名字、创作、精神世界也无不打上了《圣经》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根据关汉卿所处元朝时代的社会性质和对窦娥悲剧形象的反抗性、斗争性及《窦娥冤》结局的分析,认为元杂剧《窦娥冤》通过塑造窦娥这一封建伦理道德信奉者、维护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在强权制下重建伦理秩序和礼教规范的意愿。  相似文献   

10.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知识分子对英国诗人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的译介不断。梁启超和马君武等从民族国家、自由独立的角度来阐释拜伦,在他们笔下拜伦是革命和英雄的代称;苏曼殊所推崇的是作为现代个人的拜伦,在他眼里拜伦成为其自身志向和情感的投射;而鲁迅对拜伦的译介除了凸显其英雄气概,还着意发掘其叛逆和孤独的精神气质。这些拜伦形象虽然和真实的拜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拜伦的主流想象。它们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英雄梦一起书写了历史紧要关头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和精神品貌。  相似文献   

11.
自1860年至1900年,圆明园两次遭受入侵外敌的毁坏。历尽劫难的圆明园,在民国时期,成了民国词人文学创作的表现题材。民国词人将自己游览圆明园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这些呈现在民国词中的圆明园镜像,体现了民国词人对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关注,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具有重要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满清统治之下,人民正在酝酿革命巨变,反对异族统治、号召被奴役的民族起来争取自由独立精神的革命浪漫拜伦诗激励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一股"拜伦热"席卷中国,而被称为"奇才"的南社成员苏曼殊即是介绍拜伦文学给中国的第一人。苏曼殊极其崇拜拜伦,其诗与拜伦诗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同时翻译了大量的拜伦诗,对拜伦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非常重视道德建构和道德修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周敦颐的道德思想体系中,既包含有积极的、进步的道德思想,也包含有消极的、落后的道德思想,还有一些既有积极因素同时又有消极因素的道德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对之进行全面的辨证的分析,对于不同的道德思想采取不同的态度,加以系统的现代整合.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拓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为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基本特色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本位。虽然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由于其历史的原因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唯心主义的倾向和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这并不影响孔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挖掘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和核心价值,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息息相通,儒家道德思想的积极方面有助于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在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学生的自学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别礼俗是送别题材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域及独特载体。送别诗凭借其充满离情别绪的表现方式,承载了诗人太多的哲思、情感和才华,堪称古诗词曲中的一朵奇葩。文章将从送别礼俗、折柳送别礼俗二个层面入手,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同时向译语读者传达中国送别诗歌的别样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思潮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影响较大。高职院校要在培养高职学生方面下功夫、在提高师资队伍方面想办法、在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方面出新招,做好德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邓小平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道德教育,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德治思想,他德治思想的务实、思辨、科学的特点,对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