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9种异硫氰酸酯类香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作为供试菌,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考察此类含硫香料的抑菌活性,并探讨其构效关系。筛选抑菌效果最好的含硫香料,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考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异硫氰酸苄酯(benzyl isothiocyanate,BZITC)、异硫氰酸苯乙酯(phenethyl isothiocyanate,PEITC)、异硫氰酸3-甲硫基丙酯(3-methylthiopropyl isothiocyanate,MTPITC)和异硫氰酸异戊酯(isoamyl isothiocyanate,IAITC)对2种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较好,且抑菌能力为BZITC≈PEITCMTPITCIAITC。对比9种异硫氰酸酯类香料的抑菌活性,BZIT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61 mmol/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88 mmol/L。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BZITC极显著地降低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nuc的表达(P0.01)。以上结果说明,苯基的存在可能增强异硫氰酸酯类香料的抑菌活性,该结构对BZITC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nuc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取9种异硫氰酸酯类香料,研究其对常见的两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倍比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根据OD600nm值绘制生长曲线。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副溶血性弧菌主要的毒力基因——tdh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香料浓度为0.04mol/L时,异硫氰酸苄酯、异硫氰酸3-甲硫基丙酯、异硫氰酸苯乙酯、异硫氰酸丁酯和异硫氰酸4-戊烯酯对两种供试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其中异硫氰酸苄酯的抑菌效果最佳,对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9.54μmol/L和2.44 mmol/L。异硫氰酸苄酯对tdh的基因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并且有浓度依赖性。综上,异硫氰酸苄酯对两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有很好的作用效果,苄基对异硫氰酸酯类香料抑制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有一定的影响,说明异硫氰酸苄酯香料可作为抑制致病菌的添加剂应用。  相似文献   

3.
噻唑类香料是一类重要的含硫杂环类香料,由于其香气浓郁、特征性强,一直备受调香师的喜爱。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噻唑类化合物在食品中被鉴定出来。目前,经美国食用香料与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安全评价的噻唑类香料有39种(噻唑类29种、噻唑啉类10种),我国GB 2760—2014中允许使用的噻唑类香料有29种。重点对经过FEMA安全评价的39种噻唑类香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汇总,介绍了其允许使用情况、香气特征和天然存在情况等。总结了食品加工过程中噻唑类风味化合物可能的形成途径,包括含硫化合物热降解和美拉德反应两类。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含硫氨基酸在较高温度下会经过脱氨、脱羧等发生热降解反应形成噻唑及其衍生物。此外,硫胺素加热时也可以降解成多种含硫和含氮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噻唑类降解产物主要有4-甲基-5-(β-羟基乙基)噻唑、4-甲基噻唑、4,5-二甲基噻唑、4-甲基-5-乙基噻唑等。从传统化学合成、光化学合成和电化学合成3个方面介绍了噻唑类化合物典型的化学合成方法及其反应机理。最后,指出突破合成香料行业中存在的香料新品种开发与创新不足、传统生产工艺落后及环境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是未来促进我国合成香料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羧酸类化合物在食品中被检测出来,由于它们香气差别大,日益受到调香师的重视。文章给出了美国食品香料与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对外公布的一般认为安全(GRAS)的羧酸类香料和我国GB 2760-2007中允许使用的羧酸类香料134种,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合成、香气特征和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含氮食用香料的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含氮化合物在食品中被检测出来,由于它们特征性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给出了美国食品香料与萃取物制造协会(FEMA)对外公布的一般认为安全(GRAS)的含氮香料165种,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合成、香气特征和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李敏  贺云川 《食品科学》2011,32(8):272-27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方便榨菜原料及成品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出9类37种化合物,37种化合物中含烃类4种、醇类7种、醚类2种、醛类5种、酸类4种、酯类8种、酚类1种、含硫化合物5种、杂环化合物1种;两种样品共同检出的化合物有4种,分别为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苄酯、异硫氰酸环丙酯、二甲基三硫;方便榨菜原料检出挥发性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异硫氰酸烯丙酯(60.77%)、异硫氰酸环丙酯(6.10%);方便榨菜检出挥发性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对丙烯基茴香醚(47.54%)、异硫氰酸烯丙酯(11.41%)。  相似文献   

7.
含硫食用香料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含硫化合物在食品中被检测出来,由于它们具有香气浓郁、阈值低、特征性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给出了美国食品香料与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对外公布的一般认为安全(GRAS)的含硫香料200多种,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合成、香气特征和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异硫氰酸酯是一类含硫含氮香料,目前GB2760-2014中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中有15种。以异丁胺、仲丁胺、戊胺、异戊胺、己胺、3-甲硫基丙胺、苯甲胺、苯乙胺、三乙铵、二硫化碳和对甲苯磺酰氯为原料合成了八种异硫氰酸酯,分别为异硫氰酸异丁酯、异硫氰酸仲丁酯、异硫氰酸戊酯、异硫氰酸异戊酯、异硫氰酸己酯、异硫氰酸3-(甲硫基)丙酯、异硫氰酸苄酯和异硫氰酸苯乙酯。它们的产率分别为85.0%、81.8%、90.1%、89.1%、92.3%、84.9%、91.5%、90.9%。采用红外光谱、气质联用和核磁共振对合成的八种异硫氰酸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气相色谱-嗅闻联用仪对它们的香气进行了评价,香气评价结果表明,它们都具有芥末样辛辣、刺激的气息;为了便于鉴定食品中的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对它们在HP-5和DB-Wax色谱柱上的保留指数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与JECFA达成协议,称该局对22种食用香料的安全性重新评估之后,认为,这22种香料中,10种香料(FL-no:02.058、02.076、02.109、05.1  相似文献   

10.
食用香料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食用香料成分研究进展;方法:检索、查阅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近几年来有关食用香料成分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结果:食用香料中多数含有醛酮类、烯烃类、杂环类、酯类、醇酚类、醚类等化合物;结论:食用香料成分复杂,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香料香精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行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目前国际上允许使用的食品用香料香精多达几千种,因此制定相关的法规标准进行监管及评价很有必要。美国及欧盟等相关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食品用香料香精的监管及安全评价体系,在国际香料监管及评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重点介绍了欧美关于食品用香料香精的监管机构和组织:美国食品用香料香精主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监管,但其将香料评价工作交由食品香料与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执行,FEMA主要工作是通过FEMA GRAS计划确保食品用香料的安全;欧盟食品用香料的监管工作主要由欧洲理事会(COE)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负责,其中EFSA是制定食品安全法规的权威机构,主要公布欧盟许可的食品用香料名单。总结了欧美关于食品用香料香精安全性的评价方法,包括暴露量评估及毒理学评估方法。在美国,人均摄入量(PCI)×10法是最被认可的暴露量评估方法,每日最大摄入量(MSDI)法被EFSA认为是最适合一般使用的香料物质摄入量的评估方法。在毒理学评估方面,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法是目前欧美基因毒性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欧美对于香料香精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具有高度相似性,可为我国食品用香料香精监管及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5,6-二氢-2,4,6-三取代基-1,3,5-二噻嗪是一类重要的含硫含氮杂环香料化合物,目前从食品中鉴定出的已经有70种左右。由于这类香料化合物具有典型的烤香、肉香、坚果香、蔬菜香等香气特征,有的已经被我国及世界上多个国家批准用来调配食用香精,用于食品加香,如2,4,6-三甲基-5,6-二氢-4H-1,3,5-二噻嗪、2(4)-异丁基-4(2),6-二甲基-5,6-二氢-4H-1,3,5-二噻嗪、2,4-二甲基-4H-吡咯[2,1-d]-1,3,5-二噻嗪等。本文对67种5,6-二氢-2,4,6-三取代基-1,3,5-二噻嗪类香料化合物的天然存在和香气特征进行了归纳;由于在食品基质中这类化合物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梅拉德反应、脂肪的氧化、Strecker降解、pH、温度等,因此有必要对其在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和总结;考虑到1,3,5-二噻嗪类化合物在香料工业中的潜在价值,本文也对文献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中如何正确应用香料章钰为了增强和改善食品的气味,常向食品中加入一些香料。食用香料可分成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它是食品添加剂中品种最多的一类。我国允许使用的食书香料已有691种(其中天然香料137种,合成香料397种)暂定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157种,...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1):227-23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不同原料的传统四川泡菜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种原料泡菜中共检出化合物80种。不同原料泡菜中检出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泡萝卜、泡芥菜、泡甘蓝、泡黄瓜、泡芹菜中分别检出化合物38、23、24、22、24种。酯类、醛类、酮类、醇类、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对泡菜风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酯类是泡萝卜、泡芥菜和泡甘蓝中的特征挥发性成分,醛类、萜类分别是泡黄瓜、泡芹菜的特征挥发性成分。泡芥菜和泡甘蓝中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最高,泡萝卜、泡黄瓜、泡芹菜中含量最高的风味物质分别是中1-异硫代氰酸丁、反式-2,6-壬二烯醛、右旋萜二烯。对四川泡菜独特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风味物质是异硫氰酸戊酯、异硫氰酸苯乙酯、苯甲醛、壬醛、癸醛、右旋萜二烯和萘。  相似文献   

15.
我国食用香料香精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2004,25(10):373-375
食用香料是食品添加剂中数量最多、使用面较广的一类添加剂。近几年我国食用香料香精发展较快,国标GB2760-1996中规定的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总共有1283种,本文对我国的食用香料香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微辣型风味榨菜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鉴定出6类20种化合物.20种化舍物中含烃类9种,醚类3种,酸类1种,酯类3种,酚类1种,含硫化合物3种.研究表明:异硫氰酸烯丙酯是榨菜的特征性香气物质,榨菜本身的挥发性成分和香料的挥发性成分共同作用形成微辣型风味榨菜特有的香味.  相似文献   

17.
香料香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香料香精的发展简史食用香料是一类能使嗅觉器官感受到气味的物质 ,由于有些物质具有刺激味觉器官的能力 ,故常将凡能刺激味觉或嗅觉器官的物质统称为“风味物质”。也有一些称为香料的前驱物质 ,在食品烹调或加工过程中因受热等原因而产生香味 ,就食品添加剂而言 ,食用香料是指能赋予食品香气为主的物质 ,个别食用香料兼有赋予食品特殊滋味的能力。香精是由多种香料 (有时加有一定量的溶剂和其它添加剂 )调配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香型、可直接用于产品加香的混合物。香料的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 5 0 0 0年前。黄帝神农氏时代 ,早有采集树…  相似文献   

18.
SDE和HS-SPME结合GC-MS分析传统四川泡萝卜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同时蒸馏萃取(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两种方法萃取传统四川泡萝卜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共检测出67种化合物,包括烃类、酯类、含硫化合物、醛类、醇类、酚类及醚类等。结果表明采用SDE法对高沸点、高分子化合物萃取效果较好,从泡萝卜中萃取了大量的饱和烃类;HS-SPME法对低沸点、低分子化合物的萃取效果较好,特别是对泡萝卜风味作用极大的异硫氰酸酯类、含硫化合物萃取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19.
食用芳香醛类香料是一类重要的食用香料,该研究首先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使用的30种食用芳香醛类香料分别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4种受试菌的抑菌圈直径,结果显示,大多数食用芳香醛类香料具有抑菌性;然后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与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相比,绝大数芳香醛类食用香料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水杨醛、苯丙醛、肉桂醛、2-呋喃丙烯醛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最明显;最后简单地总结了食用芳香醛类香料的抑菌效果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山葵作为一种食用保健植物,富含异硫氰酸酯类、腈类、硫氰酸酯类、环腈类和恶唑烷酮类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特别是其组织中的硫葡糖苷经内源性芥子苷酶水解产生的异硫氰酸酯类具抗血栓、抗骨质疏松、抗癌、抗病毒、抗氧化、辅助降血糖等多种保健作用。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山葵生物活性成分及其保健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