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吻合器手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吻合器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采用吻合器手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采用3种吻合器手术,行全结肠切除、直肠超低位前切除、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并预防性回肠造口。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人、无吻合口瘘、盆腔脓肿、吻合口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发生贮袋粘连,在直肠镜下分离治愈;2例吻合口附近发现息肉经内镜电灼切除。全组病人排便功能满意,排便次数控制在每天2~5次。结论采用3种吻合器进行结肠切除、直肠超低位前切除、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术,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安全、简捷省时、术后并发症较少,应作为首选手术方式,手术后应进行长期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息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伤性直肠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2002年10月至2012年10月23例外伤性直肠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痊愈;2例未愈,1例盆腔脓肿,1例直肠外瘘;1例死亡,死于严重腹腔感染.结论针对性检查是早期诊断必要方法,粪便转流、直肠修补、骶前引流是手术基本原则,个体化手术方式选择是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Bacon手术的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改良Bacon术39例病人,其中直肠癌23例,肿瘤下缘距齿状线1~3 cm;间质瘤2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肿瘤下缘距肛缘1~3 cm;腺瘤12例,病变下缘距齿状线0.5~3 cm;分析病人发生的所有并发症。结果盆腔脓肿3例;需手术治疗的连接部狭窄1例;控便功能下降2例;外置肠管坏死3例;外置结肠前壁穿孔2例,上述病人均获痊愈。直肠阴道瘘2例,其中1例造瘘修补后痊愈;1例造瘘,放弃修补手术。1例病人因直肠狭窄自行扩肛意外致直肠穿孔,腹腔感染死亡。结论改良Bacon术很少发生吻合口瘘和盆腔感染,无需预防性造口。对于早期直肠癌及部分良性疾病,可作为一种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术后还纳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操作技巧与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48例结肠造口还纳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选择与临床效果。结果48例结肠造口还纳术中单纯袢式造口还纳手术20例,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28例,平均手术时间2.1 h,平均住院天数13.5 d,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切口感染3例,盆腔脓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8.3%,无死亡病例。结论结肠造瘘口还纳手术时机应个体化,术前充分准备、合理选择术式、术后科学管理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医源性直肠阴道瘘的成因分析和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医源性直肠阴道瘘的形成原因和各种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医源性直肠阴道瘘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于妇科手术后22例(42.3%),产伤(接生处理不当)后14例(26.9%),结直肠手术后13例(25.0%),其他原因所致3例(5.8%)。瘘口位于低位直肠27例(51.9%),中位直肠10例(19.2%),高位直肠15例(28.9%)。仅予非手术治疗9例(17.3%),接受永久性转流性肠造口(袢式横结肠造口)8例(15.4%),经各种途径手术修补35例(67.3%)。9例非手术治疗无效。接受永久性肠造口的8例术后症状减轻但瘘口未愈。35例手术修补的总治愈率为77.1%(27/35);其中经肛门括约肌途径(Mason术)、经肛门、经腹、经会阴和经阴道途径修补术的治愈率分别为100%(8/8),100%(2/2),83.3%(5/6),0%(0/1)和66.7%(12/18)。在中、低位直肠阴道瘘的手术修补中,Mason术的治愈率高于经阴道修补术(100%∶〖KG-*2〗〖KG(*7〗66.7%)。结论:医源性直肠阴道瘘系因产伤或手术处理不当损伤直肠阴道隔所致。手术修补是直肠阴道瘘惟一的治愈手段。Mason术是治疗中、低位(尤其是中位)直肠阴道瘘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2001年9月至2006年11月对227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前期(90例)主要通过保护性造口预防和治疗吻合口漏,后期(137例)采用充分的引流、留置肛管、使用生物蛋白胶等预防措施和保守治疗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227例中12例(5.28%)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前期和后期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5.6%(5/90)、5.1% (7/137),χ^2=0.022,P=0.88,但前期5例吻合口漏中有4例行腹腔镜再手术并预防性造口,后期手术中6例(占6/7)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后愈合,另1例因术后早期发生吻合口漏而接受再手术。5例再手术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后期再手术1例未行保护性造口。结论腹腔镜下再手术是治疗直肠手术后吻合口漏的有效方式,腹腔镜于术预防吻合口漏的一系列措施增加了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结肠造1:3还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8年间44例行结肠造口还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牢59.1%;其中手术切口感染26例(59.1%).大便失禁5例(11.4%).吻合口瘘2例(4.5%),切口疝2例(4.5%),直肠膀胱瘘1例(2.3%)。术后吻合口瘘及直肠膀胱瘘者,行再次结肠造口;其余并发症经引流、局部换药、生物反馈及手术治疗后均获得好转。结论结肠造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Ⅰ期根治切除吻合术中,末段回肠造瘘预防高危吻合口漏的效果。方法对58例高吻合口漏风险的结直肠癌患者,行结直肠Ⅰ期根治切除吻合术,术中预防性末段回肠造瘘。回顾分析患者的诊疗资料。结果术后造瘘口处感染1例、手术切口感染2例、肠梗阻1例、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1例、盆腔感染1例,均保守治疗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对高危吻合口漏的结直肠癌患者,Ⅰ期肿瘤根治性切除同时行预防性末端回肠袢式造瘘,可降低吻合口漏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脓肿微创治疗方式和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7月收治18例前列腺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结果:18例患者中1例因脓肿自行破溃痊愈,17例患者经超声引导穿刺后14例痊愈,3例未愈患者经尿道脓肿去顶治疗痊愈。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穿刺治疗前列腺脓肿疗效显著,对于难治性(复发、多灶、穿刺引流效果欠佳)或者位置邻近尿道的前列腺脓肿,为缩短病程和减轻医疗负担,可考虑首选经尿道脓肿去顶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切开加内口结扎术治疗低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分析从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切开加内口结扎术治疗低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17例临床资料. 结果 术后1例形成肛瘘,经再次手术治愈,一次治愈率达99.1%. 结论 切开加内口结扎术治疗低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临床疗效可靠,简单易行,远期治愈率高,是治疗低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Ls-uLAR)并发直肠吻合口漏病人的转归,并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Ls-uLAR并发吻合口漏的31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71例接受Ls-uLAR的病人中有31例(8.4%)术后并发吻合口漏。其中预防性造口术后吻合口漏23例(23/307,7.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6例吻合口重度狭窄难以回纳,15例经保守治疗吻合口漏临床愈合(其中2例因肺转移而放弃回纳);无预防性造口术后吻合口漏8例(8/64,12.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急诊行回肠造口,5例经保守治疗愈合。符合吻合口漏临床愈合标准的15例病人于初次术后3~16个月行造口回纳,其中8例(8/15,53.3%)再次出现吻合口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是vs.否:100.0%vs.30.0%,P=0.026)、初次术中出血量(>50 mL vs.≤50 mL 87.5%vs.14.3%,P=0.010)及吻合口内镜下缺血征象(有vs.无:85.7%vs.25.0%,P=0.041)与再发吻合口漏相关。8例再发吻合口漏病人表现为骶前脓肿并继发不完全性肠梗阻4例,反复发作肛周脓肿和肛瘘2例,直肠阴道瘘2例。所有再发漏病人经保守治疗1~2个月均未能愈合,除1例直肠阴道瘘拒绝再次造口外,其余7例均改行横结肠造口。结论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并发吻合口漏结局不良,继发吻合口狭窄及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风险较高,对吻合口漏病人的临床愈合标准、造口回纳时机和手术方式,尤其是新辅助放化疗后病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造口旁疝不同修补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1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03例造口旁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入组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年龄(67.1±4.7)岁,BMI为27.5±3.1。手术时间57~620(127.1±30.2)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61(6.2±2.3)d。术后近期并发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SSI)42例,血清肿或血肿19例,不全性肠梗阻19例,造口并发症7例,肠管损伤2例。另有死亡2例,皆因高龄嵌顿疝急诊手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复发55例(13.6%),造口相关并发症14例,不全性肠梗阻22例,迟发性补片感染7例,慢性疼痛11例。不同术式比较,复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缝合修补(29.4%)、Keyhole手术(15.3%)、Sugarbaker手术(3.2%),Sandwich手术和造口移位无复发;Sugarbaker手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最高(19.4%)。不同手术入路比较,开放手术后SSI(18.1%)和肠梗阻(6.4%)发生率均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损伤的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19年间收治的125例结直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肠和腹膜内直肠破裂69例中,初期缝合或切除吻合56例(81.16 %),行造口术11例,“损伤控制外科”术式2例。腹膜外直肠破裂18例中,14例行乙状结肠近端造口并骶前引流,4例一期修补未造口;其余38例非全层损伤患者,均做简单修补。全组死亡8例(6.40 %),6例术中、1例术后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术后5 d死于胸腔感染。术后并发症包括局部感染6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均治愈。 结论:多数结肠和腹膜内直肠损伤可一期手术,应配合围手术期正确使用抗生素尤其甲硝唑。腹膜外直肠伤应分期手术,为阻断远端污染,应行乙状结肠近端造口而不选择襻式造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原因及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胸外科实施食管贲门癌手术2 6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1.4%)患者因严重并发症实施了非计划二次手术,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65(48~79)岁,总结该3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二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吻合口瘘11例:1例行空肠造瘘,2例行胸壁切口清创+胸腔置管引流术,3例行颈部切口清创+上纵隔置管引流术,5例行胸腔探查术(其中3例行瘘口修补术),1例胸胃瘘行胸胃部分切除+食管颈部旷置+空肠造瘘术。乳糜胸13例,经胸行胸导管结扎术,其中1例右胸结扎失败后再次经腹腔缝扎胸导管。胸腔出血6例行开胸探查止血,腹腔出血2例,分别经左胸及腹正中探查止血。1例胸胃扭转,行吻合口切除+胃-食管端端再次吻合术。1例因双侧声带麻痹行气管切开;1例因肺大疱破裂气胸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1例因肠梗阻行开腹探查粘连松解+空肠造瘘术。1例胸内瘘患者因二次术后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吻合口瘘、乳糜胸及出血,提高首次手术质量是预防二次手术发生的关键,对需要行二次手术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及时果断的决定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和提高二次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原因。方法 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14例,11例行吻合口狭窄环切开术,1例行尿道探条扩张术2次,1例行经腹直肠吻合口狭窄环切除、回肠造口术,1例肿瘤盆腔复发压迫吻合口,行乙状结肠造口术。结果 11例吻合口狭窄环切开术患者术后继续手指扩肛,无直肠吻合口狭窄症状。尿道探条扩张术的患者,术后20天行回肠保护性造口还纳术,能够排出稀便。结论吻合口狭窄原因为保护性回肠造口术、吻合口感染和吻合口漏、肿瘤复发、术后盆腔放疗、吻合技术。手术方法主要是吻合口狭窄环切开术、尿道探条扩张术和经腹直肠吻合口狭窄环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本组19例贯通性结肠损伤多合并腹腔多脏器损伤,均急诊手术,清创止血,修复损伤脏器,彻底冲洗腹腔,其中单纯肠管修复11例、部分肠管切除、洗净肠腔、Ⅰ期肠管端端吻合6例,2例直肠、膀胱及小肠损伤按其处理原则,修复多脏器损伤、行乙状结肠双筒造口,引流腹腔及直肠后间隙,直肠愈合2个月后再手术关闭造口。19例均获治愈。为防止肠瘘要掌握手术指证:(1)患者全身情况较好,经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后血压在11/7kPa以上;(2)伤后12小时内急诊手术;(3)腹腔污染不重,无严重复合性多脏器损伤;(4)术者技术熟练,操作精细。吻合口要上空、口正、下通,有效的引流要超过危险期,围手术期大剂量抗生素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为平台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以TEM为平台行taTME 28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1例,女7例;年龄为59岁(51岁,68岁)。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期间行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CA19-9检查、结肠镜检查、直肠MRI检查、胸腹盆腔增强CT检查和(或)PET-CT检查。了解病人术后排便功能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2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28例病人中,24例行结肠-直肠吻合术,4例行结肠-肛管吻合术;26例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2例未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28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82±37)min,术中出血量为40 mL(30 mL,55 mL)。1例病人术中并发骶前出血,经压迫后止血。11例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吻合口漏4例,肠道菌群失调、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各2例,小肠造口脱垂坏死、肛门出血、直肠阴道瘘、盆腔感染各1例;同1例病人可合并多种并发症。3例病人行非计划二次手术,其中1例未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术后第3天发生吻合口漏,急诊行横结肠造口术后好转;1例术后第3天发生小肠造口脱垂坏死,急诊行小肠造口切除、造口重建术后好转;1例肛门出血,行肛门镜下止血。其他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8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8 d(7 d,9 d)。28例病人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中分化腺癌16例、中-高分化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5例、黏液腺癌1例、病理学完全缓解3例。TNM分期:T0N0期3例、T1N0期4例、T2N0期6例、T2N1期4例、T3N0期7例、T3N1期3例、T4N1期1例。肿瘤远切缘距离为(2.2±1.7)cm。28例病人标本两切端和环周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7)枚,直肠系膜切除完整率为100%(28/28)。28例病人中,11例行新辅助治疗,17例未行新辅助治疗。行新辅助治疗和未行新辅助治疗病人肿瘤长径、肿瘤距肛缘距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 cm(1 cm,4 cm)、5 cm(4 cm,6 cm)、(187±25)min、45 mL(38 mL,53 mL)、8 d(7 d,12 d)和3 cm(2 cm,4 cm)、5 cm(4 cm,6 cm)、(177±35)min、40 mL(30 mL,60 mL)、8 d(7 d,8 d),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27、-0.293,t=0.590,Z=-0.790、-0.876,P>0.05)。(2)随访情况:28例病人中,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14)个月。23例获得随访病人中,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Williams评分A级11例,B级8例,C级4例。23例获得随访病人中,18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6个月因吻合口狭窄未行造口还纳术);3例发生远处转移(回肠造口周围种植转移、骶骨转移、肺转移各1例);2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梗阻后死亡、1例黏液腺癌病人术后24个月死亡)。结论以TEM为平台的taTME可用于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有利于保肛,可保证环周切缘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复发性结肠造口旁疝再修补的安全性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1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修补手术治疗的40例复发性结肠造口旁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开放缝合修补或腹腔镜探查及手术(包括Lap-re-do 缝合修补、Lap-re-do Keyhole修补、Lap-re-do Sugarbaker修补、全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0例病人中13例行开放缝合修补,3例行Lap-re-do缝合修补,7例行Lap-re-do Keyhole修补,14例行Lap-re-do Sugarbaker修补,3例行全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后30 d内再次入院2例,均为肠梗阻;术后30 d内再手术1例,原因为引流管断裂。术后共12例病人再次复发;10例病人发生肠梗阻;5例发生局部感染,其中2例补片感染;3例病人发生造口出血;2例病人发生造口塌陷。结论 复发性造口旁疝再次修补安全可行,需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具体策略为:(1)对急诊梗阻病人首选开放缝合修补,以解除梗阻优先。(2)对既往使用聚丙烯补片修补的病人可采取直接开放缝合。(3)对腹腔情况不明者优先采取腹腔镜探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修补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早期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6~2016年间胃手术后早期行内镜下检查吻合口286例病人资料以及术后吻合口出血29例病人的处理方法和结果。结果胃手术后早期行内镜检查吻合口的286例病人中,3例无法到达吻合口,其余均行常规检查,所有病人住院期间无再发出血、穿孔等情况。收治的29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中,7例病人出血后先行保守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再行内镜下止血;22例病人并发出血后直接行内镜下止血。最终28例病人经过内镜下治疗成功止血,均无再发出血;1例病人止血失败行介入栓塞止血。结论胃手术后早期行内镜检查不增加吻合口出血、穿孔等风险。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早期行内镜下止血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提高止血成功率,降低再手术率,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直肠肛管损伤分类及特点 ,提高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2 2例直肠肛管损伤的临床资料 ,把直肠肛管损伤分为三类四型 ,采用早期止血清创 ,缝合修补直肠肛管裂口、粪便转流、盆腔及骶前引流及抗感染等方法治疗直肠肛管损伤。结果 :2 1例治愈。 1例因严重复合伤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根据损伤情况选择手术方法 ,有效粪便转流 ,腹腔及骶前引流是提高直肠肛管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