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界气体进入颅腔称为气依,临床上并非少见。如果气体量较多引起颅高压和脑受压则称为张力性气依,临床上较为少见,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后引起张力性气颅,报道更少。现就我们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例1.男性,76岁,因头部跌伤1个多月,头晕、头痛、左侧肢体乏力1月于1996年2月7日急诊入院。入院对体查:神志清,对答切题。颅神经正常,左侧肢体肌力III°,肌张力稍高,右侧肢体肌力V°,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征。头颅CT扫描示:双侧额颔顶叶慢性硬膜下血肿。当晚在基础麻十局麻下行双侧须后项各钻孔血肿引流术,右…  相似文献   

2.
我院曾收治一例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初诊为脑梗塞,经过一个月的内科治疗,未见好转,疑为脑占位性病变,经CT(头部)检查诊为脑硬膜下血肿(慢性),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三天肢体功能恢复,两周痊愈出院。患者女,76岁,因头晕、头痛4天,伴右侧上下肢无力3天入院。发病后无发热、恶心、呕吐,伴视物模糊,并出现渐进性右侧肢体活动障碍,无高血压病史。检查:神清,说话稍含糊,但对答尚切题,血压16/10kPa,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嘴无偏歪,伸舌居中,颈尚软,心肺、腹部未发现异常,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上肢肌力Ⅲ°,下肢肌力Ⅱ°,右侧肢体肌张力稍加强,生理反射减  相似文献   

3.
我科1986年8月收治小儿巨大多发性脑脓肿一例,以颅骨钻孔脓肿穿刺抽吸及注药治疗。在治疗中并发脓腔出血及双侧硬膜下积液。现报告如下。患儿,男,3岁6个月。因头部外伤并感染5~+月,右侧肢体无力,进行性加重4~+月,失语3~+月。于1980年8月8日入院。检查:T37.2℃、P100次/min、R21次/min。神清、表情淡漠、失语、方颅。右颞部见1×0.2cm疤痕。双侧瞳孔圆形等大、光反应灵敏。双眼底视乳头水肿(1°)。右侧鼻唇沟稍浅。颈亢。右侧腹壁反射消失,右上、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肌力0-I级,未引出病理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1岁,起病前有感冒前驱症状:高热、头痛、恶心。在1999年1月18日早晨,突然双下肢乏力,行走不稳,言语含糊。11月19日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收入我院种经科,经确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经神经内科的一系列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由我科进行配合康复治疗。检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左上肢肌力远端Ⅳ°,近端Ⅲ°,右上肢肌力远端肌力Ⅲ°,近端Ⅱ°;左下肢肌力Ⅰ°,右下肢肌力Ⅱ°。排尿困难,需插尿管。采用75-I型直流电感应电疗机,10%碘化钾溶液用直流电阴极导人用二个10x15CM布势电极分别一个在脊柱的预一胸段用阳极…  相似文献   

5.
全成  安虎山 《吉林医学》2001,22(4):237-237
1 病历摘要  该患者摔伤后意识丧失 16h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 ,神志不清 ,处于浅昏迷状态 ,右侧瞳孔 4 0mm ,左侧瞳孔3 5mm ,对光反射存在 ,额部、右侧颞部各有 2cm× 2cm大小的头皮肿胀 ,有淤血 ,右侧眶裂变窄 ,左侧肌张力减弱 ,肌力Ⅳ级 ,右侧肌张力无增强 ,左侧膝腱反射减弱 ,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头颅CT诊断为右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 ,伴额颞部脑水肿。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患者仍处于浅昏迷状态 ,右侧瞳孔变化 ,对光反射迟钝 ,病情逐渐加重 ,频繁出现呼吸暂停。于 2d后进行复查 ,头颅CT发现右侧额颞枕部大面积低密…  相似文献   

6.
男性,42岁,因持续头痛3年,四肢僵硬、活动受限2个月人院。查体:四肢肌张力极高,髌阵挛、踝阵挛阳性,肌力Ⅲ级,颅脑CT显示:幕上脑室重度扩张,四脑室形态正常。采用美国Radionics中压分流管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术后症状缓解。此后3个月内又感头痛头晕逐渐加重。右侧肢体僵硬,无力,CT显示:双侧脑室明显变小,左侧脑室变形、移位,中线右移20mm,左侧幕上显示等密度占位影像,增强扫描于左半球可见一弧线强化影,诊断:左侧额颞顶枕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量约160ml。遂于局麻下行血肿腔钻孔引流术,症状好转,右侧上、下肢肌力达v级,肌张力基本正常。术后1周复查CT:右额硬膜下可见一梭形高密度影,量约20ml,原左侧额颞顶枕血肿仅有少量残余,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每组中30例病人行血肿腔上方钻孔引流术;另30例病人行血肿腔下方钻孔引流术;术后2~4d拔除引流管.试验组术后给予不吸氧,采用头低脚高位(约30°)头侧睡向患侧的体位、日补液3500mL、憋气训练(如吹气球)等促脑膨胀治疗.全组病人均于术后3d及术后15d复查CT,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120例病人中发生张力性气颅死亡1例;术中发生癫痫1例;试验组病人发生硬膜下积气4例、硬膜下积液4例、再次出血1例、血肿残余者1例 ;对照组病人发生硬膜下积气5例、硬膜下积液9例、再次出血1例、血肿残余者2例.结论血肿腔上方钻孔引流术和血肿腔下方钻孔引流术疗效无差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术中排气是否彻底、引流处理是否恰当及术后促脑膨胀治疗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6岁,因左下肢乏力、活动不利,经CT检查确诊为右额颞顶枕慢性硬膜下血肿,于1998年6月11日入院。有2型糖尿病多年,服药控制。体检:意识清,体温正常,颈软,左下肢肌力Ⅲ级。在局麻下行钻孔冲洗血肿引流术,引流出暗红色液体约100ml,术...  相似文献   

9.
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硬膜下张力性气颅 (Subduraltensionpneumocephalus ,SDTP)较少见 ,但严重 ,如处理不当 ,可危及生命。现将经治 1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患者 ,男 ,78岁。头伤 3月余 ,头晕、头痛伴双下肢无力 10天入院。查体 :神志清醒 ,反应迟钝 ,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 ,双下肢肌力Ⅳ + ,Babinski征 (+ ) ,踝阵挛 (+ ) ,CT扫描示“双侧大量慢性硬膜下血肿” ,即行双侧钻孔 (单孔 )冲洗引流 ,术中清除积血右侧 180ml,左侧 14 0ml,术后意识清醒 ,对答正确 ,头晕、…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报道伤寒病少见并发症4例,以引起同道重视。 例1男,26岁。不规则发热8天入院。次日两下肢发麻、蚁走感、行走困难。体温40℃,脾触及。两下肢肌力近端Ⅱ°,远端Ⅰ°,肌张力减低,膝、踝反射消失,皮肤凉、苍白,腓肠肌握痛。两上肢肌力Ⅵ°。脑脊液、血钾、空腹血糖正常;肥达氏阳性,血培养为伤寒杆菌。伤寒并发周围神经炎。一月四肢肌力恢复正常。 周围神经炎是伤寒晚期并发症,往往下肢神经易受损害。本例两四肢周围性瘫痪符合论点,因而可能系伤寒杆菌或内毒素类似抗原抗体所致的一种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29例,持续植物生存状态1例,血肿复发9例,继发性颅内血肿6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挫裂伤1例,张力性气颅1例。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必须遵从适当选择钻孔部位、扩大颅骨钻孔和硬脑膜切口、止血彻底、置管操作轻柔部位准确、彻底冲洗血肿腔、减压要缓慢等原则。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C地78例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鲇孔引流术后并发症进行性分析。结果:痊愈76例,死亡2例(1例死于术激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术的肾功能衰竭),血肿复发2便,继发性颅内血肿3例,张力性气颅1例,癫痫1例。结论: 及时处理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患,女,30岁。因腰骶部疼痛伴右下肢麻木、无力、变细二十年,大小便失禁十年入院。此前曾分别于十四年前、两年前两次经后路行神经纤维瘤切除术。查体:腰骶部有一长10cm切口疤痕,轻微后凸,局部压痛,会阴部感觉明显减退,肛门反射消失,右下肢肌力Ⅲ°,肌肉明显萎缩,肌张力降低,膝、跟腱反射减弱。双合诊触及直肠后壁及骶前间有一硬性肿块,不活动、表面呈结节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征,寻找可能早期提示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指标。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于本院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脑膜下积液的婴儿共129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129例无硬膜下积液化脑婴儿临床资料作为对照,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单因素分析提示:院外有发热、入院时前囟张力增高、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意识障碍,入院后首次脑脊液蛋白、糖的水平以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前囟张力增高、入院后首次脑脊液糖<1.5 mmol/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00×106个/L可能作为提示婴儿化脑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指标。结论: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转归与辅助检查相结合是确诊的保证,而对入院时前囟张力增高、入院后首次脑脊液糖<1.5 mmol/L、脑脊液白细胞>200×106个/L的婴儿,应警惕化脑并发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方法在积液最厚处作头皮切口,长3cm,颅骨钻孔,切开硬膜,硬膜下积液处内置2~3cm分流管,将腹腔分流管远端裂隙部分剪去,通过皮下隧道置入腹腔。结果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7天复查头颅CT,积液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6个月,再次复查头颅CT,硬膜下积液消失者29例,硬膜下积液明显缩小者6例。结论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马某,男,56岁.头昏,肢体麻木多年,1988年后明显加重,并出现多次 TIA 发作。1989年1月19日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不全瘫,流涎,失语。次日昏迷,尿便失禁,右侧肢体完全瘫.在当地医院救治.1989年4月4日转入我院。既往有头外伤史,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时神志清楚,情感异常伴强哭,混合性失语,眼底血管有Ⅰ度动脉硬化,视乳头正常。咽反射迟钝,右中枢性面瘫.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高,踝阵挛阳性,双 Babinski 征(+).CT 表现:a.左额少量硬膜下积液;b.右额顶枕慢性硬膜下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sl岁,因2个月前骑单车倒地致头部外伤,伤后无意识障碍。人院前10天逐渐感头晕,头痛,左侧肢体乏力,体查左侧肢体肌力IV级,视乳头水肿,余未发现阳性体征,查MRI示“右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血形成”,入院后即行钻颅、右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冲洗术。右侧头部钻孔两个,并留置引流管,共弓;流出陈旧血约100all,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头晕、头痛消失,左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5天后没有引流液流出而拔除引流管,病人能下地活动。但术后第7犬病人开始感头晕、头痛,左侧肢体活动差,第8天左侧肢体肌力只有m级,神…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岁,因经常哭闹,跛行入院。查体:双髋左低右高,双下肢相差2~3cm,右足巴彬森氏征及踝阵挛均阳性。双下肢肌力减退,右下肢Ⅲ级,左下肢Ⅳ级。行MRI检查示T11~12平面髓外硬膜下梭形肿块,边界清楚,呈混杂信号,  相似文献   

19.
硬膜下积液术后出现张力性气颅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将可危及生命。我们曾遇到2例,及时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 例1,男,55岁。因头部跌伤伴昏迷一天,于1994年8月3日收入院。查体:生命征正常,浅昏迷,头部额顶、左眉各见一个3cm长伤口,已缝合。两侧瞳孔未见异常,颈软,四肢肌力及肌张力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8岁。青少年时期曾从事体操运动,6个月前因车祸造成腰部外伤,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并逐步出现双下肢坐骨神经痛及间歇性跛行。查:腰4、5椎间隙两侧及椎旁压痛(+),双下肢放射痛(+),右直腿抬高试验40°,左直腿抬高试验50°,腰5神经根性分布区皮肤感觉减退存在, 长伸肌、趾长伸肌、趾短伸肌肌力减弱,跟膝腱反射未见异常,腰活动度侧弯10°15°,前屈20°,后伸0°,CT片:腰4、5间盘疝,椎管内见一三角形骨性游离体,硬膜囊及双侧神经根明显受压,腰4椎体后下缘模糊不清。以腰4、5椎间盘突出合并骨化收入院并行手术治疗,术中对硬膜囊及神经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