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细胞中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以及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细胞间通道蛋白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x43在培养的人RPE细胞中的表达特点,用10mg·L-1、20mg·L-1、30mg·L-1不同浓度的EGF作用于培养的第4代人RPE细胞后,观察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强弱变化,用计算机灰度测量的方法评估表达的强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用LY染料传输方法测定细胞间隙连接功能,观察这3组不同浓度的EGF对人RPE细胞缝隙连接功能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表达缝隙连接蛋白Cx43,经计算机图像分析表明EGF使连接蛋白Cx43表达减弱,下调的程度与EGF的浓度呈正相关。LY染料传输试验显示在EGF作用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间通讯功能明显降低。结论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表达Cx43,EGF可以减弱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下调Cx43在人RPE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中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表达特点,以及药物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对RPE细胞Cx43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体外传代的第4代人RPE细胞,分为药物组、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分别用终浓度为0.1×10-6mmol·L-1、10-6mmol·L-1、10×10-6mmol·L-1的RA培养,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无水乙醇、培养液。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观察Cx43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和RT-PCR半定量法测定RA对体外培养人RPE细胞Cx43蛋白和mRNA表达的灰度值。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表达Cx43,表达的部位主要为细胞浆和细胞膜;Western blot半定量结果显示RA对人RPE细胞Cx43蛋白表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种浓度药物组灰度值分别是1.1167±0.0031、1.0240±0.0006、0.8560±0.0030;原位杂交定位显示Cx43mRNA主要表达在细胞核;RT-PCR半定量结果显示RA使RPE细胞的Cx43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3种浓度药物组灰度值分别是1.3091±0.0053、1.1797±0.0009、0.8390±0.0042。结论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表达Cx43;RA可上调Cx43蛋白和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3.
表皮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x43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pigmentepitheliumcell,RPE)细胞中缝隙连接蛋白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EGF作用于培养的第4代人的RPE细胞24h,采用Westernblot的方法测定Cx43的蛋白;原位杂交观察Cx43mRNA在RPE细胞中的表达特点;RT-PCR实验对EGF影响后的RPE细胞的mRNA进行半定量观察。结果:Westernblot试验证实不同浓度的EGF均可使Cx43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并且与EGF的浓度呈正相关,原位杂交显示所有细胞均表达Cx43mRNA,其表达部位主要在细胞质和核;RT-PCR实验对mRNA进行半定量观察显示表皮生长因子使RPE细胞的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EGF可以下调Cx43蛋白及Cx43mRNA在人RPE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SD大鼠视网膜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Cx43)的分布及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血管渗透性及Cx43表达变化.方法 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糖尿病组(n=9)和正常对照组(n=9).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动物模型,伊文思蓝测量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x43的分布,结合镜下Image Pro-Plus软件半定量分析Cx43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的变化.结果 3个月时糖尿病大鼠标准化伊文思蓝含量为(25.43±3.45)ng·mg-1,与正常对照组(12.57±2.11)ng·mg-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43在SD大鼠视网膜主要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丛状层、色素上皮全层,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Cx43阳性区域的平均吸光度值(0.12±0.03)与正常对照组(0.23±0.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个月时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Cx43表达下降,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下调,可能参与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HTFs)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功能及其构成蛋白connexin43(Cx43)的表达及分布。方法:锐刀划痕罗氏黄(lucifer yellow)荧光染料传输法观察GJIC功能;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x43 mRNA及蛋白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x43的分布。结果:荧光染料自划痕线向邻近未损伤细胞传输达6级细胞以上,同时检测到Cx43 mRNA与蛋白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到Cx43分布于细胞膜。结论:培养的HTFs具有较强的GJIC功能,通过Cx43介导GJIC赋予细胞能够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能力,提示在创伤愈合过程中GJIC对成纤维细胞功能同步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体外化学合成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原代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人ex43基因的小干扰片段(siR-NA1、siRNA2、siRNA3)和1条阴性对照siRNA0,在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培养的人RPE细胞,采用RT-PCR确定最有效的抑制片段;针对siRNA的有效片段,分为不同浓度(50~30nmolO·L-1)转染培养细胞,培养72 h后进行MTT增生试验,观察其对人RPE细胞增生能力的影响,确定最有效的浓度;siRNA转染细胞后,分别培养12 h、24 h、48 h、72 h后进行Weston blot试验.观察不同时间点其对cx4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体外合成的3条siRNA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x43基因的合成,其中 siRNA1是最有效的抑制片段,根据条带灰度比其抑制率达到72%;siRNA1可以显著促进人RPE细胞的增生,增生率达到146%;明显抑制其cx43蛋白的表达(P<0.01),抑制率达到61%;从浓度组间结果可以看出,siRNA的最佳作用浓度是250 nmol·L-1,在此浓度之前效率与浓度呈正比,超过此浓度后各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不同时间点,siRNA转染人RPE细胞24 h后开始抑制cx43表达,48 h后对cx43蛋白合成抑制率最明显.结论 化学合成的siRNA可以有效抑制培养的人RPE细胞cx43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的增生.这种基因沉默作用可能对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的再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立  唐罗生 《眼科研究》2007,25(5):332-335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的生长及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x)43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设立3种浓度(10^-3mol/L、10^-6mol/L和10^-7mol/L)ATRA分别作用于Rb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改变及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Cx43蛋白的表达。结果经ATRA作用后,Rb细胞增生率下降,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而S期比例相对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Cx43蛋白表达上调。上述效应均呈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依赖性。结论ATRA通过将Rb细胞生长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促进凋亡而抑制其生长,同时可诱导细胞Cx43分子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8.
裴瑞  周健 《眼科研究》2009,27(5):368-373
目的探讨抑制Src-家族酪氨酸激酶的异常激活在皮质性白内障的形成中对晶状体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影响。方法分离10d的鸡胚胎全晶状体并在M199培养液中培养10d为对照组;加入0.1nmol/LSFK特异性抑制剂PP1作为PP1组。观察2组晶状体的混浊程度、计算晶状体的混浊面积百分比。对培养1、5、10d的晶状体细胞进行WGA、DAPI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晶状体组织学改变及Cx43分布和表达量的变化。在晶状体前囊膜上进行Lucifer Yellow染料负荷试验,测量染料弥散距离,评价缝隙连接的功能。结果对照组晶状体的混浊面积百分比在4d、10d分别为26%和50%,而PP1组为20%和14%(P〈0.01)。培养5d、10d对照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出现死亡,Cx43主要在LECs间表达;PP1组LECs死亡明显减少,Cx43的表达在上皮与纤维的交界面明显增强。在培养后1d、10d,对照组染料弥散距离与PP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体外培养鸡胚晶状体模型中,PP1可能通过保护Cx43缝隙连接功能以保持晶状体上皮组织结构正常,减缓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pEGFP/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50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细胞内的表达和功能情况。方法:经PCR获得Cx50基因片段,重组至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经脂质体转染至宫颈癌Hela细胞中,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蛋白表达。结果:转染细胞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及Cx50的表达。结论:融合表达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后,不影响缝隙连接蛋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Cx43)在(Brown Norway,BN)大鼠视网膜中的分布特点以及氪激光损伤视网膜后Cx43分布的变化。方法应用雄性BN为研究对象,氪红激光眼底光凝(波长647nm,能量360mw,光斑直径50μm,曝光0.05s)?右眼视盘周围10个激光点。光凝后1周开始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x43在BN大鼠视网膜中的分布特点。结果正常视网膜内界膜、视神经纤维层以及神经节细胞层明显表达,神经节细胞表达的主要位置是细胞浆和细胞膜,色素上皮细胞全层表达,内外颗粒层及内外丛状层无表达。激光损伤后的内界膜,视神经纤维层以及神经节细胞层Cx43表达明显减少,瘢痕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接近消失,而激光斑周边色素上皮细胞表达不受影响,激光斑部位增殖的成纤维样细胞部分表达。结论正常视网膜的Cx43主要分布在内界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节细胞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激光损伤后内界膜、视神经纤维层以及神经节细胞层表达减弱,激光斑周围色素上皮细胞中表达无明显变化,激光损伤瘢痕中的成纤维细胞有少量表达。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5.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分析对临床筛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56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其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分钟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重症ROP与孕周(GA)、出生体重(BW)、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 m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756例早产儿,严重ROP发生3.3%。各因素中,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是重症ROP的高危因素,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ROP的发生受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影响。特别是GA≤28周或BW≤1000 g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建议重点对此类早产儿进行及时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