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刷镀镀液里加入稀土,探讨其对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稀土卢到细化组织,平整,光亮镀层表面的作用,并增强镀液的深镀能力,提高镀层的耐磨性,利用该镀液磨损超差严重和水泥制机变速器中的传动轴,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甲基磺酸盐高速镀锡液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基磺酸盐高速镀锡液是一种环保性好、生产效率高、性能优良的新型电镀锡体系.对甲基磺酸盐电镀锡液(MSA)与苯酚磺酸盐电镀锡液(PSA)的电导率、镀液极化能力、覆盖能力(内孔法)、分散能力(远近阴极法)等镀液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分析了温度及电流密度对MSA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SA体系的导电能力、覆盖能力、分散能力较PSA好,其可操作电流密度范围宽,在45℃时镀层耐蚀性最好,通过XRD衍射分析发现电流密度越大镀层中(200)和(211)晶面衍射强度越小、镀层光泽性越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低温镀铁的综合性能,向氯化亚铁镀铁液中加入稀土化合物NdCl3,探究不同含量的钕掺杂对镀铁工艺沉积速率、阴极电流效率、镀层显微硬度、结合强度和表面微观形貌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亚铁低温镀液中加入稀土钕,提高了铁的沉积速率和阴极电流效率,增加了镀液的抗氧化能力和镀液稳定性.一定量Nd3+的加入可平整镀层、细化晶...  相似文献   

4.
酸性光亮镀Cu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酸性光亮镀铜进行了研究,不需抛光而可直接在钢铁表面镀出光亮的镀层。该法以CuSOt、H2SO4作为镀液的基本成分,采用组合添加剂以增大镀液的阴极极化和改善镀液的分散能力,在室温下镀出了光亮铜。  相似文献   

5.
运用旋转式腐蚀磨损试验装置测定了脉冲化学沉积获得的镍磷非晶态镀层在掺有SiC颗粒的枕檬酸腐蚀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及规律,讨论了施镀温度对镀层成分,结构和抗腐蚀磨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磷含量及较强的钝化膜修复能力使得脉冲化学镀层的腐蚀磨损性能优于化学镀的镀层。就腐蚀磨损性能而论,在酸性镀液中脉冲化学镀的施镀温度可降到50℃,镀层仍保持优良性能和非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6.
亚硫酸盐无氰镀银工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以亚硫酸协为主络合剂的无氰镀银工艺,研究中发现加入一种添加剂,可大大提高镀液的稳定性,并使镀层光亮细致。同时,还研究了温度、pH值,添加剂等对镀液性能及镀银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稳恒磁场对电镀铬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直角阴极法、远近阴极法和恒电量称重法研究了稳恒磁场对电镀铬的镀液及镀层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稳恒磁场的加入对提高镀铬液的覆盖能力、分散能力及电流效率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一个新的无氰镀铜工艺,它的特点是钢铁件可以直接镀,不需要预镀或预浸即一步法。镀液中消除了剧毒的氰化物,也无焦磷酸根离子。因此对保护环境,消除公害,简化生产过程有重要意义。本工艺采用了无毒的柠檬酸和酒石酸盐作为铜的络合剂。本文叙述了酒石酸盐的作用机理,镀液的成分和工艺条件的选择以及镀液,镀层的性能。本工艺最近经国内40个单位的鉴定,二十多个工厂的应用考核,认为此工艺是行之有效的直接无氰镀铜工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结合力、分散能力等几个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氰化镀铜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非晶态Ni—P合金镀液和镀层的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电沉积非晶态Ni-P合金镀组成和镀层性能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了解到对镀层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镀液的PH值,其次是「H2PO3」;找出了稳定镀液组成和镀层质量的有效措施,即采用一定面积比例的DSA和Ni混合阳极,调整好镀液的PH值,适当加入稳定剂和降低镀液的「Cl^-」,定时定量持添加H3PO3。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稀土添加剂对Ni-W-Co合金镀液性能及镀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稀土添加剂可提高镀液的电流效率,最大允许电流密度和阴极极化率,加速合沉积,使镀层结晶颗粒细化,镀层硬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电刷镀Ni—W—Co三元合金镀液及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制了Ni-W-Co三元合金镀液,对镀液的性能和工艺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i-W-Co合金沉积速度快、镀层应力小,结合强度高,镀层表面光洁度高、硬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了稀土在硫酸盐体系中电沉积锌铁合金的作用.结果表明,镀液中加入稀土盐Ce2(SO4)3后,能改善镀液性能,改变镀层成分,增大锌铁合金电沉积的阴极极化,同时提高了镀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3.
在金刚石颗粒表面镀覆和金刚石-镍复合电镀中,电镀液的成分对镀液性能和镀层质量影响很大。用电子天平、金相显微镜、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镀层形貌、阴极增重、表面粗糙度、沉积电位、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密度进行检测和分析,探究电镀液中氯化镍、硼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等成分的浓度变化对镀液性能和镀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外界搅拌时,对镀层阴极增重影响最大的为硼酸,对镀层表面粗糙度、沉积电位、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密度影响最大的为氯化镍。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电镀液中各成分浓度的最优配置为:NiSO_4·6H_2O 250g/L,NiCl_2·6H_2O_40g/L,H_3BO_320g/L,SDS 0.05g/L。镀层出现麻点是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硼酸共同作用的结果,当镀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硼酸的含量较低时,镀层会出现麻点。如果仅考虑自然对流,镀液的重复使用会促使十二烷基硫酸钠分子夹入到镀层之中,导致阴极增重量增加;镀液中氯化镍的浓度不均衡,会造成镀层各位置的耐腐蚀性能不一致,且镀层中间位置的耐腐蚀性能会比边缘好一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装饰性镀铑液的电镀工艺及配方。考察了酸量对镀液的影响;温度和电流密度对镀液电流效率的影响;添加剂和铑含量对镀液电流效率及镀件白度的影响以及时间对镀件耐腐蚀的影响。最后得到了较好的电镀工艺及配方。  相似文献   

15.
主要研究了钢材表面化学镀镍的工艺配方。为了得到一个沉积速度快、镀层外观光亮、与基体结合力好、硬度高等良好性能的化学镀液成分,在参考有关镀液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成份和工艺条件对沉积速度等性能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优选出一种较好的镀液配方,并对所得到的化学镀镍层采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显微分析仪器进行了外观、硬度、厚度等方面的性能测试,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工艺配方对镀层性能的影响时,着重分析了工艺配方对化学镀镍沉积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装饰性镀铑液的电镀工艺及配方.考察了酸量对镀液的影响;温度和电流密度对镀液电流效率的影响;添加剂和铑含量对镀液电流效率及镀件白度的影响以及时间对镀件耐腐蚀的影响.最后得到了较好的电镀工艺及配方.  相似文献   

17.
纳米Cr颗粒对Ni-Mo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纳米Cr颗粒对Ni-Mo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采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制备具有不同Cr含量的Ni-Mo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观察和分析复合镀层的组织形貌及结构.采用电化学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复合镀层的析氢性能和耐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镀液中纳米Cr颗粒含量的增加,镀层晶粒得到细化,析氢过电位增大,复合镀层析氢性能得到提高;当镀液中纳米Cr颗粒含量为20 g/L时,复合镀层表面钝化膜中MoO3含量较高,且可与Cr产生协同效应,因而复合镀层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能;但随着镀液中纳米Cr颗粒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复合镀层中沉积的Cr元素含量降低,复合镀层的析氢性能和耐蚀性能均降低.因此,当镀液中纳米Cr颗粒含量为20 g/L时,复合镀层具有较好的析氢性能和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Ni-P化学镀层的性能,采用化学复合镀的方法在镀层中添加了爆轰合成超微金刚石(Ul-trafine Diamond,UFD).研究了复合镀层的形成机理及镀液中UFD含量对复合镀层显微硬度及耐磨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用UFD众数粒径为114.6 nm.镀层显微硬度采用国产71型显微硬度仪进行检测,耐磨性采用国产MM200型磨损试验机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镀液中UFD的加入,Ni-P合金粒子会以UFD颗粒为核心形成硬度较高的"包覆球"."包覆球"沉积到镀件表面形成复合镀层.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及耐磨性均随镀液中UFD含量的不同呈规律性变化.与Ni-P化学镀层相比,当镀液中UFD含量为0.8 g/L时,复合镀层显微硬度可提高0.6倍;当镀液中UFD含量为1.0 g/L时,复合镀层耐磨性可提高4.8倍.  相似文献   

19.
船用柴油机的气缸套和括塞环是常见的易损件,为了提高其耐磨性和抗咬合性,在气缸套和活塞环表面上进行化学复合镀Ni—P-Si3N4,研究了还原剂、镀液pH值、镀液温度对沉积速度的影响,分析了复合镀层的性能。实验表明:Si3N4颗粒在镀层中的弥散强化作用,提高了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从而延长了气缸套和活塞环的使用寿命,达到节省燃料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向热浸镀铝液中加入微量Mg,分析了热浸镀铝层中Mg含量对镀件在不同化学介质中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Mg可以提高镀件在盐水和弱碱性水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而对强酸和强碱水溶液,Mg的加入不能提高镀件的耐腐蚀性能,通过分析Mg在镀层中的分布及对合金层第二相的影响,探讨了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