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北省湿地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北省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类型有:河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等.由于自然与人类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现在的湿地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湿地水量减少,面积逐渐萎缩;生物资源呈现衰减趋势;湿地调蓄功能逐年下降.笔者分析了河北省湿地资源现状、主要功能特征及湿地退化的状况,提出了河北省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目前生态科学研究中的重点学科和前沿领域。城市湿地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拥有"城市后花园"的美誉。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了湿地建设与保护力度,本文以潍坊白浪绿洲湿地公园为例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湿地的概念和功能,分析了国内、山西省内及长治市湿地的资源概况,指出了长治市目前湿地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保护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湿地自然与湿地文化是湿地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湿地自然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文化是人与湿地自然双向诠释和对话的产物,是人类认识湿地自然的实践活动成果。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湿地自然生命的有限性,湿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意味着产生这种文化的湿地自然消失后依然可以惯性存在一段时间。从生命和遗产的角度认知湿地自然和湿地文化,既是看到了湿地自然和湿地文化的历史存在,也是强调湿地文化和湿地自然保护、传承、创新的代际责任。以科学的态度加强湿地自然和湿地文化的管理,挖掘湿地自然与湿地文化价值,并注重二者资源的综合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是湿地遗产保护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磊 《科技信息》2011,(1):I0353-I0355
养马岛是山东省著名的近海岛,是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泰马岛前海地区水浅滩阔,有四条河流在此区入海,是河口、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湿地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相对丰富,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牟平区滨海地区城市化必然以湿地减少为代价,而湿地生态系统是滨海地区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提供了城市化过程中重要的生态基础。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城市化方式,保留和保护足够的水面。要使城市化的结果是人们生存和生活舒适,就需要作出相应的生态努力——要按“湿地城市”的概念建设“滨海新城”,对养马岛湿地进行适当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陈炎 《科技咨询导报》2010,(16):134-134
湿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湿地资源情况,阐述了我国湿地行政管理立法取得的进展,分析了我国湿地保护立法中存在的不协调、不完善之处,提出了完善我国湿地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湿地及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湿地的概念及功能,中国湿地资源的状况、分布及特点,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今后所面临的问题及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8.
湿地科学是由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融汇的边缘交叉科学,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形成演化规律及保护与利用的科学.中国湿地研究最早起步于全国范围内沼泽和泥炭资源的综合考察,目前则更多在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滨河口湿地、海岸红树林湿地等不同类型湿地方面开展了基于生态过程的研究工作,在湿地概念、湿地分类、湿地系统综合研究、湿地与全球变化、湿地恢复及工程湿地建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未来我国湿地研究还要进一步界定湿地的科学概念,建立完善的湿地学科体系;加强湿地水、土、生物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强化湿地生态水文、湿地对全球变化影响与响应、退化湿地恢复的理论、技术与途径研究;开展湿地保护、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9.
针对张家口坝上湿地生态退化严重的现状,通过对区域湿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退化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按流域保护、湿地保护与区域生态建设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等保护原则;建议制定全面的、可持续的生态恢复规划,重点恢复与建设自然植被和水源涵养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和培育新型经济产业,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加大区域自然保护力度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庆市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是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拥有大量的天然湿地资源,这是构成大庆市资源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是支撑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然而,目前大庆湿地资源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是实现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其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应用国内外已成型的人工湿地建设技术,开展人工一自然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既可有效地保护湿地,又能恢复、维持和增强湿地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滇池是我国高原重要的淡水湖泊,对滇池湿地环境的恢复健康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为滇池环境的综合治理及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滇池湿地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从生态特征指标、综合功能指标、社会经济指标3大要素层选取15个相应的指标层,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方法确定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度为0.599 2,处于"亚健康"与"健康"之间状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鉴于日益突出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修复技术的优越性,对滨海湿地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从有机污染及重金属污染方面阐述了生物修复的两大技术应用:微生物修复及植物修复,然后提出最佳的修复技术——植物-微生物联合生物修复,最后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滨海湿地的修复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洪湖湿地野菰群落储碳、固碳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洪湖湿地野菰(Zizania latifolia)的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测算其碳储量、固碳能力,探讨其固碳潜力.结果得出:洪湖湿地野菰地上现存生物量平均0.75kg.m-2(0.52~0.96kg.m-2),现存碳储量平均0.33kg.m-2(0.23~0.42kg.m-2);地下部分的生物现存量平均为1.47kg.m-2,其碳储量平均为0.65kg.m-2,均约为地上2倍,因此野菰碳储量主要在地下部分;洪湖湿地野菰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合计达0.75kg.m-2.a-1,加上地下部分,平均为1.2kg.m-2.a-1,固碳能力为0.53kg.m-2.a-1,高于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和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与中国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相比,由于洪湖湿地野菰种群郁闭度较高,其平均固碳能力强于城市、河流等生态系统,明显高于其他湖泊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它具有运行费用低、去污效果好、易于维护、可缓冲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等优点,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叙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概念、分类、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对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人工湿地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今后深化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湿地公园和游客体验价值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AHP研究方法,提取出了评价湿地公园游客体验价值的指标体系.同时选取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用模糊评判法计算得出游客在西溪湿地公园内的服务、特色、教育、生态、信任、关怀和成本体验度,从中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对西溪湿地公园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洪湖湿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并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对洪湖地区进行宏观监测和湿地资源调查。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研究洪湖湿地类型的转型。引申出湿地变化动态度和湿地类型变化量的概念。以此将洪湖湿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动态变化原因分析,指出人类活动是造成该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洪湖湿地的保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干扰方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自然干扰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火灾、外来种的侵入和地壳运动;湿地的主要人为干扰方式包括农业开垦、城市开发、水利工程、采矿、道路、桥梁的修建和旅游等。本研究旨在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As an important long-term terrestr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mechanism, biogeochemical sequestration of carbon within phytoliths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climate chan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carbon bio-sequestration within phytoliths produced by wetland pla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cluded carbon content of phytoliths in wetland plants ranges from 0.49% to 3.97%, with a CV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value of 810%. The data also indicate that the phytolith-occluded carbon (PhytOC) content of biomass for wetland plants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phytolith content of biomass, but also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occlusion within phytoliths during plant growth in herb-dominated fens. The fluxes of carbon bio-sequestration within phytoliths of herb-dominated fen plants range from 0.003 to 0.077 t CO2 equivalents t-e-CO2ha-1a-1 . In China, 0.04×106 to 1.05×106t CO2 equivalents per year may be sequestrated in phytoliths of herbaceous-dominated fen plants. Globally, taking a fen area of 1.48×108 ha and the largest phytolith carbon biosequestration flux (0.077 t-e-CO 2 ha-1a-1 ) for herb-dominated fen plants, about 1.14×10 7 t CO 2 equivalents per year would have been sequestrated in phytoliths of fen plants. If other wetland plants have similar PhytOC production flux with herb-dominated fen plants (0.077 t-e-CO2ha-1a-1 ), about 4.39×10 7 t-e-CO2a-1 may be sequestrated in the phytoliths of world wetland plants. Th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anagement of wetland ecosystems (e.g. selection of plant species) to maximize the production of PhytOC have the potential to bio-sequestrate considerable quantities of atmospheric CO2 .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添加生物膜对表流湿地水体系统净水能力、湿地植物及藻类群落的影响,设置6个不同生物膜载体密度的表面流芦苇人工湿地,比较其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及水体中DO、浊度的变化。调查对表流湿地中芦苇、着生藻类、浮游藻类的影响,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膜显著提高了表流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对COD_(C_r)、TN、TP、氨氮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7%~12.8%、3.2%~11.9%、-1.3%~7.6%、5.9%~11.7%,生物膜添加量与污染物去除率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添加生物膜对水体中DO、浊度影响较大,当载体密度较高(≥3.3棵/m2)时,水体DO、浊度明显改善,生物膜添加量与浊度存在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添加生物膜对芦苇的生长状况、着生藻类密度和结构均没有显著影响,而水体中添加生物膜促进了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夏思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5):3510-3513,3518
针对目前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的现状,通过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影像解译,得到湿地景观分布的矢量和栅格图;在ARCVIEW 3.3平台下进行空间分析,得到各种湿地景观类型的统计面积和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并分析了湿地面积变化成因及景观类型转换关系,最后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