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脾屏障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确立血脾屏障的组成及形态构筑,探讨血脾屏障在脾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健康昆明株小白鼠100只,随机分成10组经尾静脉注射5%墨汁混悬液(0.2 ̄0.3mL/只)分别在1,3,6,12h及1,3,5,7,14,28d取脾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同时检测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天噬墨汁颗粒的数量。结果 脾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注射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探讨血脾屏障在脾脏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0只昆明种小白鼠随机等分成2组,分别于静脉内注射1%炭粒混悬液和新型隐球菌混悬液(含菌量10^8cfu/ml),注射后于不同的时相点取脾组织作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3h组炭粒和细胞绝大多数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边缘区的脾窦白,白髓未见炭粒和细菌,1-3d被边缘区脾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吞噬,3d以后吞噬炭粒的巨噬细胞向滤泡中心迁移,28d白髓内仍见少量散在的吞噬炭粒的巨噬细胞。结论:血脾屏障具有重要的天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自体移植脾组织血脾屏障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自体移植脾组织再生过程中血脾屏障重建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自体移植脾组织再生的结构特征,方法:取Wistar大鼠70只,体重为100-120g,雌雄各半,在无菌条件下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d取移植脾组织制片,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移植脾组织的再生和血脾屏障的重建过程,结果:自体移植脾组织血脾屏障的重建,经历了无血脾屏障结构期,血脾屏障重建期和血脾屏障稳定期,结论:自体移植脾组织再生的同时重建了结构较完整的血脾屏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体移植脾组织脾血窦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评价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移植脾组织的功能。方法 采用健康昆明种小白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每组5只,手术组每组10只,手术组在无菌条件下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分别在术后14、30、60、90、120、180d经尾静脉注射5%墨汁混悬液(0.3~0.4ml/只),注射后24h取脾组织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第Ⅷ因子染色,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同时检测脾血窦内皮细胞吞噬墨汁颗粒的数量。结果 自体移植脾组织脾血窦内皮细胞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30d、60d组脾血窦内皮细胞可见吞噬的墨汁颗粒,在90d、120d组逐渐增多,180d组接近正常脾,墨汁颗粒主要集中在红髓及边缘区。结论 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移植脾组织再生的脾血窦内皮细胞具有吞噬的功能,于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30d、60d开始出现,术后90d、120d逐渐增强,术后180d接近正常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视神经屏障与血脑屏障之间的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20只,分别取筛板前区、筛板区、筛板后区、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和大脑皮层。用电镜观察各部位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转铁蛋白受体(OX-26)的表达及微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外渗情况。结果:筛板前区质膜囊泡较大脑皮层多(P<0.05)。筛板前区微血管内皮细胞OX-26表达阴性。微血管周围fibrinogen阳性。结论:筛板前区微血管内皮细胞不具有血脑屏障特性。  相似文献   

6.
7.
8.
Zhao JP  Liu SW  Li YZ  Li XH  Zhang MN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99-1002
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血视神经屏障与血脑屏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标记物表达及通透性方面的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20只,分别取筛板前区、筛板区、筛板后区、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和前额叶皮层。10只用电镜观察各部位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10只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内皮屏障抗原(EBA)的表达及微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外渗情况。结果电镜显示视神经各段和前额叶皮层微血管内皮细胞均为紧密连接,以30000倍拍摄微血管内皮细胞。将5mm透明方格网重叠于照片上,随机数3个方格质膜囊泡数,最终折算成每μm^2内膜内质膜囊泡的数量。筛板前区内皮细胞质膜囊泡为(108.0±12.0)个,多于前额叶皮层[质膜囊泡(31.8±2.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筛板区内皮细胞质膜囊泡(30.4±2.8)个、筛板后区(30.3±3.0)个、眶内段(31.3±3.8)个、管内段(28.9±2.0)个和颅内段(30.1±2.1)个与前额叶皮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筛板前区微血管内皮细胞EBA表达阴性。微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阳性;而筛板区、筛板后区、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和前额叶皮层EBA阳性表达。微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阴性。结论视神经筛板前区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标记物表达及通透性方面与前额叶皮层存在差异,因而不具有血脑屏障特性,而筛板区、筛板后区、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与前额叶皮层存在相似的特性,故具有血脑屏障特性。  相似文献   

9.
96只Wistar大白鼠分为正常对照、肝硬变、激素负荷和免疫抑制4组模型,脾切除前后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测定多项免疫指标,比较术后抗感染能力。结果,脾切前后3组胸腺皮质、脾脏白髓都有不同程度萎缩,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和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功能,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脾切后正常对照组上述免疫指标下降,而后3组变化不大。脾切后抗感染能力,以免疫抑制组最差,激素负荷和肝硬变组次之。认为术前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以及肝硬变所引起的免疫功能损害,是导致脾切后抗感染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而切除有免疫障碍的脾脏可能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家兔和小鼠对雌性生殖管的屏障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①输卵管及输卵管伞存在血-输卵管腔及血-输卵管伞腔屏障;②其结构可能为固有膜和上皮下方的基膜以及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③此屏障与血-卵屏障,血-子宫腔屏障和子宫-血屏障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微环境,它对排卵,卵细胞的受精和受精卵的继续发育,免受有害因子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不同时相点血管再生规律,探讨其对移植脾组织结构功能恢复的意义,为脾脏外科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中又设脾切除自体脾移植组5只,假手术组3只,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d经大鼠左心室行主动脉插管灌注墨汁混悬液,取移植脾组织光镜观测并采用图象分析测定血管密度,观察其再生规律。结果: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d即有血管从移植脾组织周围大网膜血脾组织内伸展,随时间延长移植脾组织内新生血管密度逐渐增大,至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180d血管再生接近正常。结论: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是简便有效的脾移植方式。自体移植脾组织后可实现移植脾组织内的血管再生,再生血管来源于脾组织周围大网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又称姜黄素-3)对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1)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浓度分别为4μg/ml、8μg/ml和12μg/ml的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效果;(2)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浓度分别为4μg/ml、8μg/ml的双脱甲氧基黄素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效果;(3)采用丫啶橙荧光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在8μg/ml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诱发凋亡后发生的形态结构改变。结果:(1)Giemsa染色实验表明,双脱甲氧基姜黄素作用24h后,4μg/ml组细胞凋亡率为15.8%,与阴性对照组(13.2%)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8μg/ml组和12μg/m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6%和38%,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和P<0.001),凋亡细胞多表现为胞体缩小、变圆,核浓缩,呈紫黑色;(2)透射电镜分析表明,4μg/ml组的内皮细胞形态结构与阴性对照组基本相同,无明显异常改变,8μg/ml组有大量凋亡小体形成,并观察到较多的典型凋亡细胞;(3)丫啶橙荧光染色可较细致地显示细胞凋亡时的多种结构、形态改变,能够发现较早期的凋亡细胞,因而其敏感度可能更高。结论:(1)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作用的有效剂量为8μg/ml;(2)丫啶橙荧光染色是研究细胞凋亡的一种较好的形态学实验方法,同时也适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大鼠自体肌肉内颈置硅胶棒后形成结缔组织管,观察将其作为血管替代物移植于腹主动脉后的组织结构变化.方法 取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4,6个月移植组,先在腹壁肌肉内埋植直径0.2cm,长1.5cm硅胶棒,6周后将硅胶棒周围形成的结缔组织管状物作为血管替代物移植于大鼠腹主动脉,在移植术后2,4,6个月分别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光镜,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替代物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碘过量水平大鼠的脾脏进行形态学研究,探讨碘过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断乳1个月Wistar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适碘组(NI)、10倍碘组(10 HI)、50倍碘组(50 HI)和100倍碘组(100HI)。给以不同浓度碘化钾水喂养3个月后,处死取脾脏,对脾脏进行光镜结构观察,并对大鼠脾脏脾小体、脾小体生发中心、动脉周鞘和边缘区的体密度进行测量。结果:低水平碘过量(10 HI)大鼠脾脏未见明显形态学改变,高水平碘过量(50 HI和100 HI)大鼠脾脏脾小体、脾小体生发中心、动脉周鞘和边缘区的体密度明显增高,即呈现功能活跃的表现。结论:高水平碘过量可引起大鼠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患者的淋巴结HE染色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发现其基本病理特征为小血管显著增生,以免疫母细胞为主的多种免疫细胞浸润,伴有细胞间及小血管壁有无定型嗜酸性物质沉积。其组织化学染色PAS及派若宁均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例免疫母细胞内IgG、IgM阳性,5例Kappa、Lambda染色阳性。这说明本病是一种活跃的免疫反应,而不是真正的肿瘤。有3例其细胞内风疹病毒抗原阳性,表明某些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与风疹病毒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简单高效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和鉴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结肠纤维化疾病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结肠组织,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成纤维细胞体外原代培养,胰酶联合差速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成纤维细胞,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细胞中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S100钙结合蛋白A4(S100A4)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并与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A7R5细胞对比进行鉴定。结果:结肠组织块贴壁培养8d后成纤维细胞爬出,12d进入增殖时期,15~20d基本长满。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扁平多突的纺锤形或星形;HE染色,成纤维细胞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成纤维细胞Vimentin呈阳性表达,α-SMA、S100A4和E-cadherin均呈阴性表达;对照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A7R5细胞S100A4呈阴性表达,α-SMA、Vimentin和E-cadherin均呈阳性表达。结论:采用胰酶联合差速组织块贴壁培养法成功原代培养出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以导致强烈的血管渗漏。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VEGF升高。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一个特点是血管渗漏增加。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应用可溶性Flt阻断VEGF的作用能否抑制视网膜血管渗漏。方法重约200g的S-D大鼠通过注射链左霉素制备糖尿病模型。1周后通过静脉注射5%的PBS加甘油,或白介素-6受体单克隆抗体,或可溶性Flt,24h后应用伊凡思蓝法测定血管渗漏。用枸橼酸钠缓冲液处理的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糖尿病大鼠的血管渗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BS加甘油和白介素-6受体单克隆抗体处理后的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血管渗漏无变化(P>0.05),但用可溶性Flt处理糖尿病大鼠的血管渗漏显著降低(P<0.0001)。结论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VEGF可以降低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血管渗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用眼底荧光造影法对视网膜色素变性血眼屏障的完整性进行研究。方法:按准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患者20名,按国际通用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造影图像的荧光素渗漏现象进行分析。结果:35%的患者眼底出现荧光素的弥漫性渗漏,与骨细胞样色素斑块所致的荧光遮蔽及毛细血管无灌注所致的充盈缺损相伴随,表现为眼底荧光素的大范围染色和局部聚集共存;10%的患者出现中心性荧光素渗漏,该种渗漏主要出现于黄斑区及其周围的视网膜上,周边视网膜的血眼屏障未受到影响。结论:RP患者的荧光渗漏分型有利于对该病血眼屏障完整性的评价、有利于选择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普罗碘铵经肌肉或球后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家兔房水中碘的质量浓度.方法:40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每只家兔右眼球后注射普罗碘铵03ml,72小时后左眼球后注射普罗碘铵0.3ml;Ⅲ组每只家免肌肉注射普罗碘胺24mg/kg;各组在用药后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取房水,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碘浓度.结果:球后及肌肉注射组房水碘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普罗碘铵经肌肉及球后注射能透过血眼屏障进入眼内,代谢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