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滑坡是三峡库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三峡库区秭归县和兴山县后期灾害规划核查的滑坡大部分发生在大坝蓄水至156 m、173 m高程或暴雨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凸岸。经分析认为,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库区水位抬高致使河流动力条件及地质成灾环境变化,在降水等其他诱发因素影响下,致使河流凸岸成为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2.
西藏东南部由于受特殊的地质、地貌、地形、气候和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曾多次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事件,给川藏公路及其沿线造成了灾难性破坏。该文首先从扎木弄巴流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气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再结合扎木弄巴巨型滑坡从泥石流致灾原因及灾害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扎木弄巴巨型滑坡经历了从高位滑动—碎屑流—土石水气浪—堵塞坝—溃坝洪水—次生灾害等过程,这个过程类型具有典型的链式演化、反复叠加模式;不同类型灾害在条件具备时会相互转化并诱发新的灾害,形成恶性循环。文末对川藏公路的防灾减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保康县滑坡灾害发育,查明滑坡的孕灾模式十分必要。通过分析滑坡分布发育特征,选取高程分布、水系分布、岩土体类型、降水、断层分布和人类活动6个因子,基于Arc GIS操作平台进行因子敏感性分析,进而识别出研究区易滑地层。在此基础上,提取出非连续变量孕灾模式:孕灾模式A,含碎石粉质黏土+基岩为碎屑岩;孕灾模式B,含碎石粉质黏土+基岩为碳酸盐岩。采用确定性系数(CF)法识别出连续变量孕灾模式:滑坡发育面积多为1.2万~4.8万m~2,滑坡后缘高程主要集中在280~520 m高程段,总体坡度19°~31°,且发育岩层倾角9°~36°。综合以上变量,获得研究区易滑地层滑坡典型孕灾模式,可划分为2个大类和6个亚类,即基岩为碎屑岩类(根据不同斜坡结构又可细分为3类)和基岩为碳酸盐岩类(根据不同斜坡结构又可细分为3类),滑体物质成分均为含碎石粉质黏土。研究结果可为保康县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速远程滑坡加速运动过程能量消耗评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波  樊晓一  马新 《人民长江》2019,50(2):191-196
滑坡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决定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最大运动速度和致灾强度,但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能量耗散的定量计算存在较大的难度。选取斜坡坡度、斜坡偏转角、岩性、下垫面覆盖物类型、运动路径、横断面形态作为影响滑坡碎屑流运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主要因素。通过详细分析各类因素的耗能机理,运用改进型层次分析法(IAHP)确定因素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FCE)得出了滑坡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耗散等级。以某典型高速远程滑坡为例,建立了滑坡运动过程能量耗散分析评判模型。相关结论可为潜在的高位远程滑坡致灾强度和致灾区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电站库区滑坡灾害风险管理是国内外有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移民是灾前预警应变、灾中应急避险、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手段。提出了风险规划、识别、分析、评价、处置全过程滑坡灾害移民风险管理框架,动态反馈、及时更新,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构建了水电站库区滑坡灾害移民迁移风险评价体系,计算确定影响迁移效果的高风险指标。工程前期研究阶段,有效辨识滑坡风险,建立滑坡分类分级台账,工程规划阶段有效规避影响迁移安置的高风险因素;建设和运行阶段,承接前期成果,及时更新滑坡台账,动态分析、判定风险等级,提出并实时调整处置策略,分类分级实施,在移民规划、实施过程中合理规避影响迁移效果的高风险因素,并通过水电站库区移民独立评估工作,评价滑坡灾害移民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林子钰  范刚  陈骎  周家文 《人民长江》2023,(10):90-97+202
为精准识别滑坡堰塞湖灾害过程的动态信息进而重构其致灾过程,以2018年两次白格滑坡堰塞湖为例,基于周围测震台站记录的地震动信号,采用Hilbert-Huang变换方法分析不同频段的地震动信号特征,结合现场调查资料,对白格滑坡和堰塞坝溃决运动特征进行分析,还原了较为完整的滑坡堰塞湖致灾过程。结果表明:第一次白格滑坡发生在10月10日22:05:41,持续112 s,第二次滑坡发生在11月3日17:21:15,持续102 s;两次滑坡激发的地震动信号以低频为主(0.008~0.060 Hz),均先出现低频信号且幅值逐渐增大,随后伴随强烈高频信号的产生并迅速增大到峰值再缓慢降低到噪声水平。两次滑坡的运动过程均分为3个阶段:高位滑坡连续滑落阶段/滑坡启动阶段、滑体破碎解体阶段、散落堆积阶段。两次堰塞坝溃决的过程均可分为4个阶段:过流孕育阶段、侵蚀阶段、溃口加速扩展阶段、水沙再平衡阶段。研究成果可为滑坡堰塞湖灾害链的精准识别和灾后救援工作提供参考,也可为滑坡堰塞湖灾害动力特征参数反演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由于第三系红层中滑坡灾害频发,对该类发育于弱胶结地层中的滑坡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利于滑坡的早期识别而且对其防治措施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以第三系地层中发育的一缓倾角红层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对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与滑坡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定性分析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该滑坡为典型的推移式降雨诱发型顺层岩质滑坡;顺坡向、缓倾角的地质结构以及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是滑坡发生的地质条件;河流的侵蚀是滑坡产生的外部动力;强降雨是导致滑坡产生的直接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8.
小流域防洪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流域洪水灾害在全流域洪涝灾害损失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且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已成为当前防汛工作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小流域洪水具有汇流快、破坏性强、极易诱发山地灾害和灾后恢复困难的特点,分析了小流域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防御小流域洪水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山区公路建设区内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其区内的地质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地质灾 害频发成为制约公路建设的重要因素。以新疆国道G218巩乃斯林场段为研究对象,对国道沿线两侧进 行工程地质测绘与勘探工作,分析区内孕灾环境因素与诱灾因子。研究表明:区内孕灾环境因素主要包 括河流侵蚀、斜坡坡度、斜坡坡向、岩土体类型、断裂、大气降水六大因素,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了地质灾害 的孕灾基础;区内断裂构造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形成与发展;巩乃斯河流对其两岸斜坡坡脚的侵蚀作用是 滑坡灾害发生的诱灾因子,连续的强降雨是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诱灾因子。研究成果可为山区高等 级公路建设中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和诱灾因子的识别、灾害绕避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震坠落滑动型滑坡发育特点及典型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地震滑坡,其中坠落滑动型滑坡是一种普遍的地震滑坡类型,滑动特征独特,动力机制复杂。以彭州市九峰村滑坡为实例,介绍了滑坡发育的控制因素,滑坡运动及形成过程经历了后缘崩塌坠落启动、中下部整体启动滑移、滑后堆积等3个阶段。结合地震条件下斜坡岩土体的变形破坏机理,解释了地震坠落滑动型滑坡后壁上部为崩塌坠落裂面,斜坡中部坡体浅层滑动明显,滑坡滑动速度快、距离远,坡脚形成倒石堆危害大,次生灾害链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绥德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梁峁起伏、沟谷深切,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滑坡灾害时有发生,目前调查发现滑坡48处。通过对绥德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测绘,对滑坡发育特征及成灾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绥德县滑坡全部为浅层黄土层内滑坡,以小型滑坡为主;(2)滑坡分布特征与地形地貌、地域和降雨的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滑坡空间上分布主要在黄土梁峁区和河谷阶地区以及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乡镇,滑坡在时间上分布主要表现为在人类工程活动集中的时段和雨季,滑坡发生频繁,特别是降雨集中的6月-9月。(3)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降雨和人类工程是研究区滑坡形成的主要成灾因素。  相似文献   

12.
黑方台从开始农业提灌以来,持续发生成群滑坡,台缘部位密集裂缝逐年增加,滑坡规模和频率呈逐年增大趋势。以黑方台焦家13号滑坡为地质原型,利用原状黄土制成1:200室内灌溉模型,采用大型土工离心机进行离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自制灌溉水模拟装置,能有效模拟不同灌溉程度(不同渗透水量和渗透深度);(2)灌溉诱发黄土滑坡变形及破坏程度与灌溉水入渗阶段密切相关,主要分为灌溉水下渗阶段、地下水壅高阶段、初次剪滑阶段、溯源滑动阶段,由此可以判识灌溉水渗流阶段及该类滑坡发育阶段;(3)该类滑坡形成机理为:灌溉水下渗、阻水层地下水壅高→阻水层上部黄土软化、蠕滑(峰值强度)→坡脚泥流潜蚀、前缘剪滑(残余强度)→前缘临空、溯源滑动、后缘新拉裂。研究再现了灌溉诱发黄土滑坡形成过程,指出了灌溉水与黄土相互作用的致灾机理,可为灌溉诱发黄土滑坡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先行试验区典型降雨诱发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引入流体力学相似原理以韦伯准则作为降雨相似标准,开展了3组降雨诱发滑坡全过程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边坡对降雨入渗的响应规律、入渗过程对边坡变形的影响、边坡破坏过程与破坏模式,初步获得华南强烈风化地区降雨诱发滑坡形成机理与成灾降雨特征:①浅层岩土体风化强烈造成的高孔隙率是试验区降雨诱发滑坡的物质基础,非饱和岩土基质吸力消散是试验区降雨诱发滑坡的本质原因,降雨入渗后特定的基质势(含水率)分布是降雨诱发滑坡的条件。②降雨诱发全风化花岗岩滑坡灾害所需累积降雨量比强风化碎屑岩小,强风化碎屑岩滑坡滑动影响范围比全风化花岗岩大。③强暴雨诱发滑坡灾害所需累积降雨量比间歇性降雨小,强暴雨更易诱发滑坡,且诱发的滑坡规模更大。  相似文献   

14.
贵州处于我国地势第二台阶东部边缘的一部份,区内河谷发育,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复杂,加之贵州充沛的大气降雨和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贵州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因素。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泥石流等,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规模大、造成的灾害严重、危害性大的特点;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矿山集中地区,尤其是煤矿集中区和工程建设活动强烈的地区;从地貌及岩性条件来看,滑坡多发育于地形坡度较大的顺向坡碎屑岩分布区,崩塌则大多发生于地势陡峻的上陡下缓、上硬下软的地质结构基岩分布区,泥石流多分布在碎屑岩和工程建设集中地区,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则主要分布于地下开采的矿区。因此,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付杰  牛瑞卿 《人民长江》2012,43(23):6-9
三峡库区滑坡与地质环境相关,并受库水与降雨等诱发因素的影响,研究滑坡变形与诱发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滑坡预测预报提供合理的判据。以老蛇窝滑坡体为例,结合该滑坡地质结构特征与监测数据,首先采用K均值方法聚类,将滑坡变形过程定性划分为3个阶段;然后通过关联规则方法研究影响因素与滑坡位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滑坡所处的变形阶段与降雨特征因子和库水位变化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王琼  欧元超  张平松 《人民长江》2022,53(8):123-132
近些年中国滑坡灾害监测研究成果丰硕,但仍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以CNKI作为数据来源,对滑坡监测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借助文献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脉络演化等进行挖掘剖析;对已有监测技术从“空、天、地”3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详细阐述了现有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及趋势,最后指出中国滑坡监测领域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及对策。结果表明:滑坡监测领域发文量呈阶段性上升发展,监测技术手段的发展革新和滑坡预报预警研究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许强、殷坤龙和易庆林教授及其团队聚集了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基于“空、天、地”的各种滑坡监测技术各有优劣,单一方法很难得到理想结果,科学合理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才能对滑坡灾害形成演化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目前监测技术手段朝向预测预警能力的提升转变,未来构建多维多尺度精准动态可视化远程监测预警平台,将会成为地灾防治领域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杨秀元 《人民长江》2018,49(17):57-61
位于云南东北部的鲁甸县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县之一,2014年前,县域内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48处;2014年"8.03"鲁甸Ms6.5地震后,县域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增至671处,其中滑坡382处,崩塌244处,滑坡崩塌占地质灾总数93.3%,是鲁甸县主要的地质灾害。通过在区内开展1∶5万标准分幅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龙头山镇图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与孕灾地质背景条件:(1)牛栏江及其支流两岸斜坡高陡,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形条件;(2)顺(向)斜坡与碎裂状、散体状结构岩土体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3)北、北东向的断裂与向斜构造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分布;(4)泥岩、页岩、砂泥岩等易崩易滑软弱岩层和风化界面对滑坡具有控制效应;(5)岩体的风化程度、岩溶效应、结构面发育程度等对滑坡发育也具有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18.
水库施工期间坝前滑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研究水库建设阶段的坝前滑坡问题,以甘肃省九甸峡库区燕子坪滑坡为例,采用GPS对库岸滑坡表面的位移和变形进行了高精度、连续性监测,完成了水库建设阶段的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位移变化监测。结合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对滑坡的变形特征、诱发因素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从力学变形机制方面研究施工期坝前滑坡诱发机理。结果表明:水库施工期坝前滑坡失稳分为两个阶段(施工围堰建成前后),并且两个阶段坝前滑坡失稳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施工围堰建成前坝前滑坡主要是在受降雨影响,施工围堰建成后库水位上升是坝前滑坡失稳的主要诱因,整个施工期间施工围堰建成后的滑坡变形占较大比重,并且两个阶段滑坡失稳形式均表现为中、后部推移前缘滑动。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黄冈市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多发生小规模滑坡灾害,降雨是诱发滑坡灾害最主要的外因之一,分析降雨型滑坡各影响因素对滑坡数量贡献率的大小及其与雨量之间的关系,对黄冈地区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作用。利用2011—2020年黄冈市238个气象观测站雨量数据资料,结合滑坡灾情数据,分析了区内降雨型滑坡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并根据月平均降雨量、工程岩组和坡度对降雨型滑坡数量的贡献率,将区内降雨型滑坡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选择关键期日均降雨量与前期日均降雨量作为雨量阈值判定标准,给出各个易发区在预报、预警和警报3种状态下所对应的降雨量参考值,为区域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东部山区和辽东半岛及西部丘陵地区是泥石流,滑坡、崩等灾害易发区,主要原因是由于地貌、地质、水文气象,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在水动力作用下产生的,加强预防和治理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和抑制灾害发生,依灾害的前兆现象可加强监测,预报,采用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案可从根本上防治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