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建筑形态的变化与时代审美的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形几何学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分形之美扩大了传统形式美的范畴,转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作为拓展设计构思广度和深度的新方法,分形思维是建筑创作中新的设计思路,也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又一蹊径。  相似文献   

2.
真实地表现建筑的结构形态,并对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传达可以充分地展示大跨度建筑独特的形态美。大跨度建筑结构形态的审美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理性美、简约美、仿生美和传统文化中审美"原型"的再现。大跨度建筑结构形态美的创造需要建筑师通晓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的理论,并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  相似文献   

3.
李婧  陈天 《建筑与文化》2015,(1):118-120
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筑美学概念的内涵、产生和发展,从思想基础和美学风格特色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特点与美学特色。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色主要表现为序列层次美、自然和谐美、结构精巧美、规格稳定美、造型意境美、屋顶曲线美以及异彩纷呈之美。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研究期望对今天的建筑设计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建筑哲学领域对于建筑美学的探讨总有层出不穷的观念,也就是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促进了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建筑视点。文章基于建筑伦理内涵的理解,提出建筑审美当中的美学精神即建筑的伦理美德,之后从精神栖居之美、中道和谐之美、真实无欺之美和功能实用之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建筑美学的伦理内涵,旨在深入理解建筑美学与建筑伦理的关系,引导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往往被视为建筑设计的新工具和新手段,其美学方面的意义易被忽视.本文从社会学意义上的建筑美、物质形态的建筑美、理想中的建筑美三个层面阐述数字技术给建筑美学带来的影响.社会意义方面,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互动美学),数字技术将对建筑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性等重新诠释,机器感知、远程控制等拓展了人的“感觉”,促成建筑与人互动;物质形态方面,探讨理性控制替代主观想象的设计(过程美学),虚拟现实技术将引入时间、质感、声音等诸多要素,体现四维之美;理想形态方面,探讨综合性而非还原性的设计(整体之美).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建筑形式的跃迁.  相似文献   

6.
分形是近年来在非线性科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分形以自然美为中介,将数学创作手段引入美学领域,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是一个全新的科技领域,它用一种新的"语言"来描述自然中的复杂形状,分形图形神奇美丽、变幻莫测、蕴含着科学之美。  相似文献   

7.
常健  叶茂 《华中建筑》2014,(11):146-150
该文以分形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传统城市、古典园林、古建筑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与分形同源于自然的建筑创作思想,其"不谓分形"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形性的建筑创作实态。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分形多层次自相似迭代组织思想、分形有序与无序,简单与复杂统一的几何形态的深厚渊源,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魅力本质。同时更为当前延续历史建筑文化的精髓,探索未来分形于建筑文化领域的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8)
分形以自然美为中介,将数学创作手段引入美学领域,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的存在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不仅是自然的存在,也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宗凯 《四川建筑》2011,(6):77-78,80
首先从美与建筑美学开始,阐述了当代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继而引出了高迪与他的曲线建筑。以当代建筑美学的角度入手,通过评述高迪建筑之美在现代主义建筑美学中的体现与意义,为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复兴提供了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分形理论的理论基础上,甄选了较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的平面与立面进行分析。对选定的哥特式建筑的图像在计算机辅助应用的平台下导入视觉深度方法,融入图片分形维度的分析方法,分别从建筑的水平和竖向两个维度对建筑的平面、立面、图案等元素进行分层次剖析,以佐证分形原理的视觉深度分解法可以运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分析和迭代层级分析上,并用来解释建筑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1.
结合实际案例,从以"遮风避雨"为美、以经典的美学法则为美、以创新独特为美三个阶段,对建筑审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成为建立在现阶段审美价值上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2.
冒亚龙 《重庆建筑》2009,8(6):54-54
返璞归真,天人融会,当代建筑美学同传统的建筑美学在研究内涵、重心和审美视角上已经大相径庭,其视野所及已远非只是狭义的建筑之“美”了。20世纪20年代那场世界范围的建筑革命深刻地触动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建筑美学观念,也彻底地改变了全世界建筑的面貌,其意义是划时代的,审美旗帜也是无比鲜明的: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建筑审美则彰显了主观主义思潮,导致建筑多元化格局的诞生,由此引发出了建筑美学领域中审美视野、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这些变化需要从当代哲学发展的深层次、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4)
美学教育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文章立足美学原理和建筑学的专业特点,从学习美、理解美、评鉴美、把握美、创造美等方面对审美感知、审美思考、审美评价、审美转化以及审美创造进行阐释,分析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培养美学素质、提升美学修养的方法与要点,从而搭建系统的建筑美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冒亚龙 《华中建筑》2006,24(1):12-15
现象学哲学从存在论范畴研究建筑美学系统哲学把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以及审美环境作为三个关联性的子系统置于耗散结构系统中,运用哲学方法对该系统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是建筑存在的本质,“公共期待视域”和“共通感”的审美要素构成了建筑艺术美学价值的评价标准,并使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揭示了建筑美学价值系统呈现独特的两重性: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和人文的建筑艺术美学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就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5.
《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是一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建筑美学佳作。它在系统而全面地论述建筑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研究了近代岭南建筑,揭示了近代岭南建筑美的本质,也引发了岭南建筑审美文化的再研究。开放兼容创新既是近代岭南建筑突出的特点,也体现在作者对近代岭南建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思维的闪光与建筑的亮点,两者在整本书中交相辉映,构成了该书的风格,给人以丰富的审美空间和深刻的学术启发。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的"建筑美在于形象的完整"的理论相悖,为什么残破不堪的建筑形象仍会如此有魅力?本文以这个问题做为出发点,通过浅析建筑的"残缺"现象,提出建筑的"残缺美"的概念。目的是在人文背景下,在建筑美学中融入对建筑的"残缺"现象的审美思考,指出建筑美学对建筑的"残缺"现象应当进行关注,发掘人文背景下的建筑"残缺美"的价值和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筑自从诞生伊始便与美和审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设计离不开美学判断.在古代建筑美学为权力阶层所独占;现代则成为知识精英表达新精神的媒介;而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建筑美学则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在中国大众的审美标准也不可避免地开始影响原本是专业范畴的建筑学话语,这就给今天的建筑带来了新的美学倾向.该文即尝试讨论在大众文化繁盛的中国都市中这种新美学的典型特征,以期望为这一课题勾勒出大致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王辉 《世界建筑》2010,(10):120-123
建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及影响因素都在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在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指引下,有关建筑美学的研究也拉开了新的篇章。本文在人居环境理念下开展建筑美学研究,从建筑美与"学"(学科形态)、辩证学与思(切入视角)、空间形与意(二元范畴)、特色古与新(研究意义)这4个方面展开论述,尝试提炼出以新视角切入的建筑美学辩证法,希望能对新形势下建筑美学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筑美学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美学包括建筑的形而上学和方法论两方面,从美学来说应当重视的是它的形而上学。本文还了建筑的语言学与美学的关系,文章还认为,建筑美学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着,始终有一种审美结构,在深层存在着审美准则。  相似文献   

20.
刘先觉 《华中建筑》1993,11(1):15-20,25
近年来,建筑美学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心的热点之一。建筑美学是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审美观也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制约着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流派。建筑美学理论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文章重点讨论了四方面的问题:建筑的审美与评价;建筑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抽象;当代建筑审美的多元化倾向;当代建筑美学的群众参与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