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蠲痹汤(JBT)对膝骨关节炎(KOA)小鼠模型淋巴管回流功能及关节病理退变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C57BL小鼠随机分成JBT,莫比可(MOBIC)与PBS组。小鼠右膝接受内侧半月板失稳(Destabilization of medial meniscus,DMM)手术以诱导KOA模型,左膝作为假手术对照。使用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评估关节淋巴管回流情况;ABHO染色评估关节软骨的面积及OARSI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膝关节II型胶原含量及软骨细胞退变指标蛋白聚糖降解产物(Nitege)的积累。结果 与PBS、Mobic组比较,JBT组小鼠膝关节的ICG清除率在术后4周和8周明显增强,OARSI评分较低;JBT组关节软骨中Nitege的表达低于PBS组,但是II型胶原表达高于PBS组。结论 JBT可以促进早期KOA小鼠膝关节淋巴管回流功能,并且延缓KOA的病理进程。蠲痹汤是一种有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药经典方剂,其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关节淋巴回流功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系统性和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关节疾病,以发病率高、难治愈为特征。如果治疗不当,可导致不可逆的关节畸形,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炎症刺激关节周围组织和局部转运淋巴结的淋巴管增生的同时,也会造成集合淋巴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并导致关节周围淋巴回流功能障碍。类风湿关节炎炎症下淋巴管回流功能障碍,促进淋巴回流,减轻关节炎症的观点,与中医“痹”证“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观点相一致。另外,中药复方独活寄生汤可以改善淋巴回流功能,促进淋巴管生成,减轻关节炎症。中药有效组分阿魏酸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减轻一氧化氮对淋巴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改善慢性炎症下的淋巴回流功能,从而减轻关节炎症。有效组份三七总皂苷可以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VEGF-C促进淋巴管生成。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起蠲痹作用的中医药很有可能通过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本文回顾了淋巴回流功能与炎症性关节炎相关性,讨论现阶段中医药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改善炎症性关节炎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为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为中医痹证理论提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与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异常密切相关。人脑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以默认网络为基础的多个连接网络,它们共同构成脑功能网络,负责人的记忆、认知、运动等,而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反映分离脑区在时间上的相关性,特定功能脑区间的连接异常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作为近年脑功能的研究热点,能够通过检测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同步性来观察区域网络功能连接情况。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可有效调节脑网络间功能连接、促进脑区和默认网络的结构重组,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脑网络连接的研究是探索中医药改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脑功能机制的新契机,更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有力工具。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围绕中医药对缺血性卒中脑功能网络连接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代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衰老过程中能量代谢障碍导致正气亏虚,中医药以补肾、健脾、活血等有效防治AD。本文从AD与能量代谢、AD的三大物质代谢特征及中药调节代谢防治AD方面论述,为AD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是目前医学界治疗肝硬化的难题。原位肝移植虽然是终末期肝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肝脏供体的缺乏、术后高免疫排斥反应及高医疗费用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分化潜能及自我更新能力极强的细胞,干细胞的移植是目前生命科学及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给肝硬化患者带来了希望,打破了肝硬化后肝细胞不可再生的传统理念。最新研究表明中医药可诱导干细胞迁移、增殖,本文通过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中药复方或中药单体协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存在的机制,为中医药干预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重症脑病主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重症脑血管病、颅脑感染、颅脑损伤等危重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在长期的实验研究以及临床观察中,中医药对于重症脑病的治疗,体现出独特的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重症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痤疮的中医药本体,实现知识的复用和共享,为后续推理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人工提取痤疮相关的中医药知识,以七步法为指导,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5.2.0构建痤疮的中医药本体,实现中医药痤疮的知识表示。结果 共构建了77个类,13种对象属性,2个数据属性和139个实例,较为全面地组织、表示了中医药痤疮的相关知识。结论 对痤疮的中医药知识进行了整合,构建了相关的领域本体,对知识的共享、复用、知识库以及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构建等提供知识支撑和推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癌因性疲乏(CRF)是肿瘤患者临床上不可忽视的伴随症状之一,发病率较高,极大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和治疗观念的转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治愈率逐年提高,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热点之一。中医学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可缓解CRF患者的症状且能改善其生活质量,研究表明CRF的发生与免疫功能相关,中医药治疗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本文基于免疫调节机制,对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阻止或逆转其病程进展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血管外膜不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旁观者。作为重要参与者,外膜在斑块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内细胞的功能性变化与AS密切相关,比如外膜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干细胞/祖细胞、滋养血管以及补体等均可参与AS发生发展。同时中医药通过调控血管外膜在防治AS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综述近十年血管外膜内细胞成分在AS过程中的变化及中医药通过血管外膜调控A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AS的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策略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下降是肿瘤化疗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常因此导致化疗终止,影响肿瘤有效治疗。目前临床主要应用集落刺激因子治疗(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但近年的研究显示CSF具有刺激肿瘤生长风险。中医采用健脾、养血、补肾等方法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降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近年受到重视的补肾生髓法,不仅可以防治肿瘤化疗白细胞降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显示出良好的临床优势。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中医治疗肿瘤化疗导致的白细胞降低的有关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Fibrosis is the remodeling and repair processes of chronic injuries. There are few effective therapies.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the main patter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 clinic, applies a multi-component, multi-target and complicated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certainly shows good comprehensive therapeutic effects on fibrosis. In this review, the clinical study,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Fuzheng Huayu recipe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pulmonary, and renal fibrosis wa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Meanwhil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CM pathogenesis for liver cirrhosis, this review will also briefly introduce the research of different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e with various fun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liver fibrosis induced by different methods, including comparing the efficacy, analyzing the a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effective formulae, exploring pat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basis of TCM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attern,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search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organ fibrosis.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中医药诊疗标准化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已成为中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医药诊疗标准的制定难度较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本文根据近年来临床和科研的现状,仅就艾滋病中医药诊疗标准化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词为"多发性硬化、中医、中药、针灸",采用主题词+自由词构建检索式,检索时间为2008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64篇,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剔除不规范及重复文献,选取54篇进行精读。中医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为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诊疗体系,为医学工作者今后对于多发性硬化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药中成药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7  
罗国安  王义明  饶毅 《中成药》2000,22(1):71-79
从中药基础研究、中药生产、中药标准规范、生物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介绍了我国中药中成药现代化的研究进展,特别从中药化学成分、中药药理、中药材资源及中药质量标准三方面较详细介绍了中药基础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肿瘤的根治是世界难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不高。因此寻找一个药物靶点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得就非常有意义。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自噬为自体的自我吞噬,是细胞清除受损或多余细胞器,并能适应外界环境压力来获得生存,影响肿瘤细胞生存、代谢、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多个生物行为过程,对细胞重塑及维持细胞生存动态平衡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与肿瘤发生发展变化关系密切。自噬也是把双刃剑,对于单个肿瘤细胞和整个肿瘤的效应也可能不尽相同。当肿瘤细胞自噬出现异常时,或者细胞在低氧和营养缺乏条件下,不能及时清除自身细胞内受损的物质,此时自噬有利于肿瘤细胞增殖与存活。反之,适度的自噬作为肿瘤的抑制因子,具有抗肿瘤作用。中医药防治肿瘤历史悠久,具有低毒性和多目标的优点。通过整体和局部治疗效果,在癌症中具有综合治疗效果。随着肿瘤自噬的研究日益深入,不仅西药对肿瘤自噬的研究较多,而且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在国内外研究肿瘤自噬也与日俱增,其对自噬分子机制的最新见解导致了潜在药物靶点的发现。同时中医药研究肿瘤自噬取得了一定进展。笔者就中医对自噬的认识以及中医药调节肿瘤自噬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中医药在肿瘤自噬治疗研究中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医理论的特殊性是导致中药药效成分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晰的关键原因。中药指纹图谱为中药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并协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中药血清药理学一起推动中医药学向中药成分明确化、作用机制清晰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归纳近10年中医、中药调控Wnt信号通路的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中医药对Wn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提示,中医药对于Wnt信号通路中经典通路的干预研究较多,对于其他通路的研究较少,仍有待进一步探求;中医药调控Wnt信号通路的研究涉及包括肿瘤、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及相关的生理病理过程,但对于针刺调节Wnt信号通路这一领域的研究长期被忽略,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中医认为多与肝、脾、肾三大脏器相关,以血脉不通为标,面部或体表色素沉着为主症;西医则认为与家族遗传、种族差异、紫外线照射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疗法多样,主要有预防紫外线辐射、局部增白剂、化学换肤等。此外,中医药在黄褐斑的治疗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采用中药内服、局部外用、针灸等。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主要以调控体内抗氧化、内分泌及黑色素代谢为主,虽能一定程度解释作用机制,但对中医药外用调控黄褐斑作用机制的探讨仍存在一定局限。随着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提出及深入研究,NEI网络以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实现整体功能调控的作用得到广泛的验证与认可,本文在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及目前中医药的调控进展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可能通过调节体表NEI网络发挥局部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探讨,以期对黄褐斑的治疗及中药外用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