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SSc)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和分化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女性SSc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20例,抽取外周血2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CD133/CD34、CD133/VEGFR2双荧光标记鉴定细胞,CD34/CD133/VEGFR2三荧光标记流式检测EPCs数量;分别以PE标记抗人CD14,FITC标记抗人CD64,PerCP/Cy5.5标记抗人VEGFR2,流式细胞仪检测单阳性细胞率,进而比较分化功能。结果 SSc患者外周血EPCs表达阳性率(3.18±1.97)%,较健康对照的(20.56±4.3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7天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表面标志CD14+、CD64+细胞百分率(32.49±5.41)%、(30.57±4.83)%,与对照组的(14.76±2.37)%、(15.39±2.09)%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内皮细胞表面标记KDR+细胞百分率(68.38±4.65)%与对照组的(89.81±5.13)%比较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Sc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分化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EPCs)的变化.方法 以外周血中CD34+/CD133+/KDR + 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标志物,对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36例健康体检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CEPCs数量;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CEPCs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并根据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无高血压或冠心病史、透析是否充分、血红蛋白水平进一步作亚组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CEPCs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tCD34+=2.205,tCD34+/CD133+/KDR+ =2.148;均P<0.05);合并高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EPCs数量较无高血压者显著降低(tCD34+ =2.183,tCD34+/CD133+/KDR+=2.023;均 P<0.05);有冠心病史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EPCs数量低于无冠心病史者 (tCD34+=2.136,tCD34+/CD133+/KDR+ = 2.072;均P<0.05);Kt/V≥1.3组患者CEPCs 数量明显高于Kt/V<1.3组(tCD34+ =2.276,tCD34+/CD133+/KDR+=2.086;均 P<0.05);血红蛋白≥110g/L组患者较血红蛋白<110g/L组患者 CEPCs数量为高(tCD34+=2.707,t CD34+/CD133+/KDR+=2.859;均P<0.05).结论 充分血液透析、积极控制高血压、改善肾性贫血使血红蛋白达标有助于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有助于降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背景:CD34^+细胞是一种新的血管内皮标志物,通过检测CD34^+细胞水平可以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目的:分析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纳入观察对象110例,分为4组,2型糖尿病组、急性脑梗死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各3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ProCOUNT方法测定外周血CD34^+/外周血单核细胞值,分析外周血CD34^+/单核细胞值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4组外周血CD34^+/单核细胞值经过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高于2型糖尿病组、急性脑梗死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P〈0.01),2型糖尿病组高于急性脑梗死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P〈0.01)。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单核细胞值与空腹血糖和收缩压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呈正相关,与舒张压、吸烟、胆固醇、三酰甘油无相关性。提示CD34^+细胞可能使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受到影响从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监测CD34^+细胞水平变化也许能用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已有理论提出急性心肌梗死后骨髓和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具有自身动员的潜能,观察这一潜能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心肌梗死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①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组、假手术组,20只/组。②实验方法:心肌梗死组大鼠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ST段抬高或有室性心律出现,前壁心肌呈苍白色为造模成功。假手术组仅作开胸手术,前降支不予结扎。③实验评估:于心肌梗死后3,7,14,28d,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中CD34^+干细胞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梗死心肌组织中的Ki67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结果:①外周血及骨髓CD34^+干细胞含量的变化:心肌梗死组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数量于造模后3d开始上升,7d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至14,28d时逐渐回落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心肌梗死组骨髓中的CD34^+干细胞数量于造模后各时间点始终无明显变化(P〉0.05)。②组织学评定:心肌梗死组梗死区Ki67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于造模后3d开始增多,7d时明显多于非梗死区(P〈0.05);至14,28d梗死区Ki67细胞数量明显少于造模后7d(P〈0.05),毛细血管数量的减少不明显(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少数Ki67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未见向心肌细胞分化。③相关性分析:梗死区Ki67细胞、毛细血管数量于造模后7d与外周血中CD34^+干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3,P=0.021;r=0.887,P=0.035)。结论:机体CD34^+干细胞的自体动员、增殖反应的潜能随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自体动员的干细胞功能尚不足以达到修复梗死心肌组织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s cells,EPCs)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5例和对照组15例,用抗CD133和KDR的单克隆抗体标记外周血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应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133和KDR的mRNA表达水平。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粘连蛋白包被培养板,在加有EGM-2-MV-SingleQuots的培养液中培养,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鉴定。其中U EA-1和D iI-A c-LDL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结果肿瘤患者外周血中EPCs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外周血中CD34和KD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EPCs明显增高,为今后将EPCs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辅助诊断和治疗效果检测的标志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静脉血CD133+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体积的相关性;评估CD133+在预测脑卒中高危因素中的价值。方法总检测90例样本,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脑梗死组),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但无脑梗死发生的住院患者30例(对照组)。以CD133+细胞作为内皮组细胞(EPC)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 h以内的EPC数量,并分别记录脑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病灶体积。根据TOAST病因分型将患者分为5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A)、其他明确病因型(SOE)、不明原因型(SUE)。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百分比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患者外周CD133+细胞百分比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787,P<0.01);与梗死病灶体积呈负相关(r=-0.746,P<0.01),脑梗死各病因分型的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SAA型中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高于LAA型、CE型(P<0.01),LAA型与CE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急性期,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明显降低,且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有关。CD133+水平具有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无创性超声诊断技术测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愈后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ISR)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探讨血管内皮功能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变化特点。 方法选取2009—2015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PCI治疗患者220例。29例患者PCI治疗AMI后发生ISR(ISR组),191例患者PCI治疗AMI后未发生ISR(非ISR组)。采用高频超声技术获取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功能(NM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检测循环EPCs表达水平。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ISR组与非ISR组患者IMT、FMD、NMD、CD133+/KDR+EPCs、CD34+/KDR+EPCs、CD34+EPCs、CD133+EPCs、KDR+EPCs水平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状动脉ISR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果ISR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肌酐浓度均高于非ISR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69、-3.671、2.77,P均<0.0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周围血管扩张剂、胰岛素、利尿剂使用率均高于非ISR组患者,硝酸甘油使用率低于非ISR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32、6.567、2.072、16.540、4.949,P均<0.05)。2组患者IMT、F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ISR组患者NMD低于非ISR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8,P均<0.05)。2组患者CD34+EPCs、CD133+EPCs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SR组患者CD34/KDR+EPCs、CD133/KDR+EPCs、KDR+EPCs水平均较非ISR组患者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8、3.986、2.106,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浓度、硝酸甘油使用率、利尿剂使用率、NMD是ISR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阶段性血糖水平等危险因素控制不良,损害血管壁功能,减少循环EPCs数量,结合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置入支架的特定人群和临床用药合理性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促进PCI后ISR发生。高频超声技术可以快速、无创测定血管内皮功能,间接反映冠状动脉受损情况,在PCI后ISR发生的风险因素评估中准确评价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与其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法提取34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EPCs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贴壁细胞的特异性标志(CD34、CD133)。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糖尿病组EPCs(CD34/CD133)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HbA1C、LDL-C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组EPCs数量与HbA1C、LDL-C均呈负相关(r=-0.538,-0.343,均P〈0.05)。结论体内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均可导致EPCs数量减少,严格控制血糖、血脂有利于改善体内EPCs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影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4±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CD4^+、CD8^+细胞表达CD45RO和CD45RA亚群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8名正常人外周血、43例RA患者外周血和15例关节液的CD4^+、CD8^+细胞CD45RO、CD45RA的表达。结果RA患者关节液CD4^+、CD8^+细胞表达CD45RO的百分比显著高于RA患者外周血和正常人外周血(P〈0.01);RA患者外周血CD4^+、CD8^+细胞表达CD45RO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人外周血(P〈0.01)。活动期RA患者血液CD4^+、CD8^+细胞表达CD45RO的百分比显著高于非活动期RA患者(P〈0.05,P〈0.01)。结论CD45RO^+淋巴细胞是参与RA病理过程的主要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免疫失衡中的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4例SAA患者(初治25例、缓解19例)及23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dimTreg数量,分析其与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树突细胞(DC)亚群(mDC/pDC比值)和白细胞(WBC)、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初治组CD4+ CD25+ CD127dim占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比例为(0.83±0.44)%,明显低于SAA患者恢复组(2.91±1.24)%(P<0.05)及对照组(2.18±0.55)%(P<0.05),而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CD4+/CD8+比值为(0.5±0.3)明显低于恢复组(1.2±0.4)(P<0.05)及对照组(1.11±0.24) (P <0.05).初治组mDC/pDC比值为(3.08±0.72)明显高于恢复组(1.61±0.49) (P <0.05)及对照组(1.39±0.36)(P<0.05).SAA患者CD4+ CD25+ CD127dim/PBL与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0.695,P<0.01),而与mDC/pDC比值呈负相关(r=-0.796,P<0.01);SAA患者CD4+ CD25+CD127dim/PBL与外周血WBC计数及RET%呈正相关(r=0.761,P<0.01;r=0.749,P<0.01).结论:SAA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dimTreg占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是引起免疫耐受被破坏、T细胞功能亢进,进而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4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表达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s评分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CD36水平的差异;用多重线性回归筛选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5.8±8.1)%vs.(42.0±2.2)%,P〈0.01];CD36的阳性率随着Gensini′s评分的升高而升高(P〈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CD36和HDL-C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表达水平升高,CD36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体检人群中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分布规律,为其他影像检查及颈内动脉血管内膜剥脱手术(CEA)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CAS)提供依据。方法以参加常规体检的3 953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外动脉情况。结果 3 953位体检者中,男性2 687人(67.97%),女性1 266人(32.03%)。检出动脉狭窄111人次(2.81%),134例次(3.39%)。其中男性77人(69.37%),女性34人(30.63%),男性及女性发生动脉狭窄的比率与男性及女性体检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相当(P>0.05)。发生狭窄者平均年龄(61.93±13.43)岁,男性发生狭窄平均年龄为63.21岁,女性发生狭窄平均年龄60.53岁,男性与女性发生动脉狭窄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134例次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血管狭窄85例(占狭窄血管的63.43%),颅外血管49例(占狭窄血管的36.57%)。55岁以下组1 315人,脑动脉狭窄26人,占1.98%;>55岁组2 638人,发生脑动脉狭窄49人,占1.86%,≤55岁年龄组与>55岁年龄组发生脑动脉狭窄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CD可检出无症状脑动脉狭窄,因无创、简便、准确、快速、经济、可实时评价等特点适宜于普查,可作为中老年人群体检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检测病程大于5年的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肱动脉血管弹性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ET技术,检测32例病程大于5年的女性RA患者(RA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主干、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和肱动脉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 RA组患者的颈总动脉主干IMT为(0.69±0.13)mm、颈总动脉分叉处IMT为(0.85±0.12)mm,与健康对照组的(0.57±0.09)mm、(0.72±0.12)mm相比均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75、3.996,P均<0.01);RA组患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率为21.9%(7/32),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7%(2/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Fisher精确概率检验)。RA组患者肱动脉FMD为(7.13±5.22)%,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6.1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7,P<0.01);RA组患者肱动脉PWVβ为(8.23±1.76)m/s,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79±0.82)m/s,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902,P<0.01)。结论病程大于5年的女性RA患者肱动脉弹性功能明显下降,应用ET技术评估肱动脉弹性能为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及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丽云 《华西医学》2010,(5):850-85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依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分析各组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59例患者超声造影前、后分别经颅超声探查颅内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比较造影前、后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总结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血流特点,并与MRA或DSA结果对比。结果造影增强经颅彩色多普勒(CE-TCCS)对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显示率较常规经颅彩色多普勒(TCCS)明显提高,其中对于MCA(M2段)、ACA(A1、A2段)、PCA(P1、P2段)的显示率与T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椎-基底动脉造影前显示率为71.3%(15/21),造影后显示率为100%;CE-TCCS检出3例MCA闭塞,15例MCA狭窄,3例ACA狭窄,2例PCA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7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例和狭窄8例,患者同侧颅内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流速度减低。2例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后,CE-TCCS显示血流通畅,速度在正常范围,所有结果均经MRA、DSA证实。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颅内动脉狭窄,也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6例,予微弹簧圈栓塞的作对照组,予微弹簧圈栓塞联合血管内支架辅助的作研究组,分析两组疗效、治疗相关指标、预后、并发症、复发等。结果研究组进行性头痛、嗜睡、动眼神经麻痹等8.33%、5.56%与2.78%,均比对照组27.78%、25.00%与19.44%少(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50.36±4.73)min、住院时间(8.13±1.64)d均比对照组(66.24±5.36)min、(13.57±1.82)d少(P〈0.05);同时随访1年研究组再出血5.56%、载瘤动脉狭窄2.78%等并发症比对照组25.00%、8.33%少(P〈0.05);随访1年和2年研究组复发率11.11%、16.67%均比对照组30.56%、38.89%少(P〈0.05);随访2年内研究组动脉瘤的完成闭塞率83.33%,比对照组63.89%高(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予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预后生活质量良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动脉高压(PH)模型大鼠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野百合碱诱导大鼠发生肺动脉高压,使用流式细胞仪对其外周血CD45 阴性、CD34/Flk-1 双阳性的单个核细胞计数,以表示循环EPC,采用Greiss 法对其血浆NO 浓度进行检测.利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体外培养条件下循环EPC 的产量,CD34、Flk-1 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PH 模型组循环EPC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016 ±0.007)% vs.(0.031 ±0.011)%,t =3.144,P <0.01].血浆NO 浓度亦显著下降[(19.66 ±2.78)μmol/L vs.(54.31 ±3.81)μmol/L,t =20.784,P <0.01].二者之间呈正相关(r =0.792,P <0.05).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H 模型组EPC 的数量以及CD34、Flk-1 的表达亦较对照组明显下调.结论 PH 的发生可能与血浆NO 浓度降低导致循环EPC 水平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对后循环缺血患者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临床诊断后循环缺血(PCI)患者分别行常规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及经颅超声造影(CE-TCCS)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分别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显示的符合程度,计算TCCS与CE-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TCCS与CE-TCCS间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时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的差异。结果 39例患者共117支椎-基底动脉(78支椎动脉和39支基底动脉),以DSA为金标准,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与DSA的吻合系数Kappa=0.515,P<0.01;CE-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与DSA的吻合系数Kappa=0.788,P<0.01。TCCS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66.7%(32/48),特异度为84.1%(58/69),阳性预测值为74.4%(32/43),阴性预测值为78.4%(58/74);CE-TCCS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7.5%(42/48),特异度为91.3%(63/69),阳性预测值为87.5%(42/48),阴性预测值为91.3%(63/69)。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时,CE-TCCS测量的收缩期峰值流速高于TCCS的测量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81,P<0.01);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时,CE-TCCS测量的收缩期峰值流速亦高于TCCS的测量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0,P<0.05)。结论与TCCS比较,CE-TCCS在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方面与DSA结果显示出更好的一致性。CE-TCCS检查有助于提高PCI患者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