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呈正相关。结论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的影响。方法: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加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各项评分量表评定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步行能力(FAC)和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呈正相关。结论:早期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强化躯干肌的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索不同的躯干肌训练方法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以及应用躯干肌训练改善平衡功能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第一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37例.分常规组(18例)和躯干组(19例),常规组采用我科常规平衡训练方法.躯干组则在常规平衡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对躯干肌的训练,患者的其它康复治疗相同。第二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51例,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在采用第一阶段躯干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A组患者增加坐位躯干的前屈抗阻运动和坐位躯干的后伸抗阻运动:B组患者增加仰卧位上部躯干旋转运动、坐位躯干前屈旋转抗阻运动和A组的两项运动。第一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第二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20次后,由专人用Berg平衡量表和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量表中平衡项目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第一阶段试验常规组和躯干组治疗后平衡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变,评分普遍增高,且躯干组高于常规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常规组和躯干组BBS评分和MPP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第二阶段试验,治疗后A、B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B组评分绝对增加幅度高于A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A组和B组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依据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力低下的特点,选择性地强化对部分躯干肌的训练,即在加强前屈和后伸肌群训练的同时,增加躯干旋转肌群的训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有明确任务目标游戏的躯干和下肢运动控制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体运动功能(包括躯干控制能力、Berg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强化训练;反馈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运动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进行对比。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反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行躯干和下肢的运动控制训练能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而且患者更加乐于接受具有游戏性质的反馈训练,表现出较高的主动参与性,因而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躯干强化训练组(观察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患者平衡功能的评定采用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步行能力的评定采用Holden功能步行分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躯干强化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与稳定支撑面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发病时间在3周内的脑卒中偏瘫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接受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对照组则接受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Brunel平衡量表和10m步行测试分别对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的Brunel平衡量表总分和迈步部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试验组的10m步行测试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单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相比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共治疗6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Berg平衡量表(BBS)、Sheikh躯干控制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MI、BBS、躯干控制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与平衡及运动功能均呈正相关(r=0.576, r=0.592,均P<0.05)。结论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705-3707
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核心力量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定量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能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核心力量训练分别与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能力呈正相关(P0.05)。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核心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核心肌训练,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躯干控制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评定Sheikh评分(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TCT、BBS和FM-B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CT、BBS和FM-B评分分别为(93.55±3.45)分、(50.21±3.83)分和(11.51±2.1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核心肌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个性化康复训练,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振动训练仪进行全身振动训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接受平衡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步行功能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升(均P<0.05),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WBVT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4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共6 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y-Meyer 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Holden 功能步行分级(FAC)、Berg 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其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后2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平衡功能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成正相关。结论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CSI量表测评痉挛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法测评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对偏瘫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临床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临床变量最重要的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因素。结果患者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之间负相关(P<0.05),偏瘫侧腱反射、肌张力、阵挛分别是下肢运动功能(P<0.05)、平衡能力(P<0.05)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可显著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的恢复,合理的评价和改善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对优化康复治疗程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丛笑  郄淑燕  李伟  汪杰  陈颖 《中国康复》2019,34(3):138-141
目的:探讨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体感互动综合平衡训练组(观察组)18例和传统平衡训练组(对照组)17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平衡训练,观察组利用体感互动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游戏项目进行平衡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和下肢力量训练的综合平衡训练。治疗期间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静动态平衡功能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睁眼站立、闭眼站立、脚前后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对照组在睁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0.01),脚前后站立和闭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静动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5.
Tetrax平衡测试与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Tetrax平衡测试与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梗死偏瘫伴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Tetrax平衡测试评估,并根据分析结论给予相应的平衡训练及运动功能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4周、8周、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trax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可进一步了解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点,从而制订更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法,更好地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水中平板运动对亚急性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偏瘫患者34例,分为观察组17例接受水中平板运动及陆上运动训练,对照组17例接受陆上运动训练;选取13例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健康参照组。研究开始前、4周后,测量2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两侧腹横肌厚度,患侧下肢股直肌、胫前肌和腓肠肌厚度,计算两侧腹横肌厚度比及患侧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腹横肌厚度、BBS评分等计量资料进行参数检验,腹横肌厚度比、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等比值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BBS评分与下肢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进行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两侧腹横肌厚度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观察组患侧腹横肌厚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2组患者腹横肌厚度比均低于健康组(均P<0.05) 。治疗后,2组患者及健康组3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患侧下肢主要肌群增厚比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下肢股直肌增厚比与胫前肌、外侧腓肠肌增厚比呈负相关(P<0.05) ,胫前肌与外侧腓肠肌增厚比呈正相关(P<0.05),2组患者BBS评分与各下肢肌群增厚比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水中平板运动和陆上运动训练均可以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水中平板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患侧腹横肌厚度,改善异常的腹横肌形态,增强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力量,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平衡训练和传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2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接受“城市驾车”“驾船”“小径遭遇”等3 种VR游戏训练,对照组接受传统平衡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 周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对患者的姿势稳定性和稳定极限进行测量。结果训练后,两组BBS和TUGT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01),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训练后两组患者部分姿势稳定性和稳定极限参数均较训练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VR的平衡训练较传统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10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53例)和对照组(B组,52例),治疗组利用健康教育及运动再学习方案,对照组仅利用运动再学习方案,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 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该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并正确的认识本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计划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康复治疗。出院回家后,康复计划组严格按照康复计划所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康复训练.并每2周来康复门诊评估指导一次;对照组在每天训练与否、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等方面完全由自己掌握。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5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但康复计划组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家庭康复计划可以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