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的成功率及角膜的形态学变化,来探讨理想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NaOH局部作用于兔中央角膜或周边角膜来诱导兔CNV形成。记录碱烧伤后第14天时角膜混浊及水肿的程度、CNV面积及溃疡的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混浊程度与NaOH浓度成正相关,NaOH浓度越低,混浊程度越低。高浓度的NaOH,其烧伤位置为周边角膜时,CNV模型的成功率最高,此时CNV的面积最大,而角膜溃疡的面积最小。CNV的面积与角膜溃疡的面积呈相反趋势。结论烧伤位置为角膜缘时,NaOH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兔CNV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贝伐单抗(Bevacizumab)在治疗兔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药物浓度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碱烧伤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48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不同浓度贝伐单抗处理组(1.25、3.75、6.25、12.5、25.0 mg/ml),在裂隙灯下动态观察兔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化定性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o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RT-PCR基因水平下观察VEGF mRNA的表达。结果贝伐单抗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NV)有抑制作用,CNV面积6.25、1.25、25.0 mg/ml贝伐单抗组与对照组、1.25、3.75 mg/ml贝伐单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此三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1.25、3.75 mg/ml贝伐单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5 mg/ml及以上浓度贝伐单抗组与对照组、1.25、3.75 mg/ml贝伐单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6.25 mg/ml以上浓度贝伐单抗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单抗(Bevacizumab)对兔角膜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达到一定浓度后作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角膜缝线、碱烧伤两种常用方法来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CNV)产生。观察CNV产生早期的过程中,其生长情况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兔角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新西兰白兔75只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5只;B组-角膜缝线组35只;C组-碱烧伤组35只。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性反应情况与混浊程度,检测第3天、7天、14天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数量并摄影记录;B、C两组分别于实验后第1、2、3、5、7、10、14天观察、取材。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VEGF在兔角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伤后3 d,新生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 d,新生血管生长活跃;10 d,新生血管达到生长高峰;14 d后B组与C组新生血管均出现回退迹象。角膜缝线组CNV面积明显小于碱烧伤组(P〈0.01),10 d后VEGF在碱烧伤组的表达明显高于缝线组(P〈0.01)。结论碱烧伤组相对于缝线组可以诱导产生更多的新生血管(CNV面积),且CNV退化的时间晚,这些可能与VEGF的表达有关;但角膜缝线更容易控制CNV产生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诺帝滴眼液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自制诺帝滴眼液(Nordy eye drop)对Long.Evans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CRNV)有无抑制作用及其对正常角膜有无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0.025%、0.1%两个不同浓度诺帝滴眼液滴眼21d,通过裂隙灯、光镜、电镜观察检测诺帝滴眼液的毒副作用。建立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模型,0.025%、0.1%两个不同浓度诺帝滴眼液4次/d滴眼治疗,0.1%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作为阳性对照、空白溶液作为阴性对照,观察诺帝治疗效果。结果 诺帝滴眼液滴眼21d后观察正常大鼠,无畏光、结膜充血等刺激症状,组织学检查显示结构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大鼠角膜碱烧伤后1d时仅见角膜缘血管网扩张,3d时新生血管长入,7~14d达高峰,14d时治疗组和地塞米松组新生血管开始退化;比较各组CRNV面积与角膜面积的比值,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均小于阴性对照组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间、0.025%与0.1%治疗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0.025%、0.1%的诺帝滴眼液局部滴眼无明显毒副作用,并且对CRNV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反式视黄酸(atRA)体外对神经干细胞(NSCs)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纹状体NSCs;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浓度atRA对NSCs分化的影响;RT-PCR分析视黄酸受体表达情况:结果atRA诱导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诱导剂量以1.0pmol/L较为适宜。NSCs的RARβ基因的表达对atRA存在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atRA诱导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此作用与atRA上调细胞的RARβ基因转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力霉素对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将35只健康SD大鼠随机选取5只,为A组(正常组).余30只大鼠行右眼角膜碱烧伤,建立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平分为B组(实验对照组)和C组(实验干预组).分别于3d,7d,14d裂隙灯下观察各组CNV的生长情况,计算新生血管面积,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A组没有CNV生成,C组和B组相比CNV的生长明显受到了抑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A组VEGF微弱表达,B组和C组的表达明显高于A组,C组VEGF的表达低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力霉素可有效抑制角膜碱烧伤后CNV的生成及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碱烧伤诱导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RNV)的发生,探讨定量分析CRNV和观察CRNV通透性的方法.方法 取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采用浸润l mol/L NaOH的滤纸片接触角膜5 s,诱导碱烧伤CRNV;对照组(n=6):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碱烧伤后第4、7、10、14天测量CRNV面积;第3、7、10、16、28天取眼球做切片的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第10天使用CD31抗体标记CRNV并计数,行荧光血管造影观察CRNV的通透性;每日观察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等情况. 结果 实验性碱烧伤CRNV存在生长和消退的过程.无菌性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6.7%和10.0%.眼球切片的HE染色可观察到不同时间角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碱烧伤后第10天,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并记数CRNV,荧光血管造影可观察到显著的CRNV渗漏.结论 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记数CRNV及联合CRNV面积测量,是CRNV定量分析较为客观的方法;荧光造影是观察和记录CRNV通透性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碱烧伤诱导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RNV)的发生,探讨定量分析CRNV和观察CRNV通透性的方法。方法取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采用浸润l mol/L NaOH的滤纸片接触角膜5 s,诱导碱烧伤CRNV;对照组(n=6):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碱烧伤后第4、7、10、14天测量CRNV面积;第3、7、10、16、28天取眼球做切片的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第10天使用CD31抗体标记CRNV并计数,行荧光血管造影观察CRNV的通透性;每日观察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等情况。结果实验性碱烧伤CRNV存在生长和消退的过程。无菌性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6.7%和10.0%。眼球切片的HE染色可观察到不同时间角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碱烧伤后第10天,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并记数CRNV,荧光血管造影可观察到显著的CRNV渗漏。结论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记数CRNV及联合CRNV面积测量,是CRNV定量分析较为客观的方法;荧光造影是观察和记录CRNV通透性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碱烧伤后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否表达vasohibin mRNA及其蛋白.方法:15只小鼠采用碱烧伤的方法制备角膜新生血管模型.6只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烧伤后1、3、6、9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CNV情况并拍照,以NIH ImagJ 图像软件分析角膜照片,计算新生血管的面积比(新生血管占全角膜的比值).分别在这四个不同时间点提取烧伤组各3个角膜的总mRNA,另取3个正常对照组角膜作为对照,用半定量逆转录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 vasohibin mRNA在CNV中的表达水平.在烧伤后9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vasohibin蛋白在烧伤和正常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异同.结果:vasohibin蛋白在烧伤组角膜中的新生血管内皮呈强荧光信号,而在正常角膜组织中没有荧光信号;碱烧伤后1、3、6和9d,新生血管面积比分别为0%、(12.72±1.95)%、(30.45±5.40)%、(53.09±9.14)%,vasohibin mRNA相对GAPDH mRNA的表达量为2.11±0.32、2.39±0.76、3.72±0.54 and 8.94±1.21.在观察期内,新生血管面积比值和vasohibin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二者呈现明显的相关性(r=0.930,P<0.05).结论:碱烧伤后小鼠角膜新生血管表达vasohibin mRNA及其蛋白,但正常角膜组织中不表达.Vasohibin蛋白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薏苡仁提取液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薏苡仁提取液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并比较滴眼和结膜下注射两种给药途径的效果。方法:选取80只Wistar大鼠,随机抽取5只用于空白对照,余下75只取左眼制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薏苡仁提取液滴眼组(B组)和薏苡仁提取液球结膜下注射组(C组),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新生血管(CNV)生长情况并计算CNV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CNV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薏苡仁提取液能明显抑制CNV生长,C组比B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薏苡仁提取液能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NV的形成,其机制与降低CNV的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全反式维甲酸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和比较MCF-7细胞在ATRA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下的增殖能力。结果ATRA作用浓度为1μmol/L时,第3、6、9d的光吸收值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又以第6d时ATRA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结论ATRA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胶质瘤细胞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GJIC)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用1,10,100umol/L三种浓度的ATRA作用于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24,48及72h后,通过细胞间染料传输实验检测缝隙连接功能,以半定量RT-PCR检测ATRA作用下C6胶质瘤细胞Cx43基因的转录。结果:对照组C6胶质瘤细胞GJIC功能很低,经1,10,100umol/L三种浓度的ATRA作用后,增强了GJIC。这种增强作用在ATRA作用24h后即十分明显,在1,10umol/L两种浓度下,ATRA对GJIC的增强作用可以持续到ATRA作用72h后,而经100umol/L的ATRA作用48h后,GJIC功能的增强则不如低浓度ATRA作用下明显,结论:对于C6胶质瘤细胞,ATRA是有效的GJIC功能增强剂,此种增强作用可能是通过转录后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单纯疱疹病毒腺苷激酶(HSV-tk)基因对髓母细胞瘤细胞系Daoy的杀伤作用.方法 观察不同浓度ATRA对Daoy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HSV-tk基因稳定转染人的髓母细胞瘤细胞系Daoy,获得Daoy-tk细胞;Daoy-tk细胞与Daoy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给予不同浓度的更昔洛韦(GCV)和一定浓度的ATRA,7d后应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结果 ATRA在0.5~1 μmol/L时即可对Daoy细胞生长产生抑制作用;Daoy-tk与Daoy细胞比例达到1:4时仍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联合应用1 μmol/L的ATRA后能显著提高HSV-tk基因对Daoy细胞的杀伤率.结论 ATRA与HSV-tk/GCV系统联合应用,能增强对人的髓母细胞瘤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人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在培养液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进行不同时间长度的诱导,以MTT法,流式细胞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50μmol/LATRA均能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5、10、50μmol/L ATRA作用细胞4 d后的凋亡率分别为(12.46±2.37)%、(18.36±1.32)%(、27.15±2.17)%,与对照组[(4.09±1.18)%]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ATRA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50μmol/L ATRA作用细胞1、2、34、d后的凋亡率分别为(7.35±1.28)%、(10.72±1.68)%、(17.65±2.14)%(、27.15±2.17)%,与对照组[(4.09±1.18)%]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ATRA作用时间越长,抑制作用也越明显,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效应。结论ATRA能够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发生凋亡,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在P19神经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全反式维甲酸 (RA)诱导TuJ1蛋白的表达;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检测Ngn1基因启动子区Ezh2的结合与H3K27三甲基化的变化;通过实时定量RT-PCR检测RA诱导P19细胞分化后 Ezh 2 mRNA表达.结果 在RA诱导P19细胞中,Ezh2与H3K27me3在Ngn1启动子区的结合逐渐升高,并在诱导后第2天达到高峰,然后迅速降低,随后出现神经分化特异标志.结论 Ezh2在RA诱导的P19细胞早期产生一种抑制性的组蛋白修饰标志H3K27me3,通过避免Ngn1的过早表达,确保P19细胞的正常分化.  相似文献   

16.
刘燕雄  单振潮  杜勇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3):234-236,247,317
目的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制作大鼠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动物模型,检测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及突触素(synaptophysin,SY)在胎鼠直肠肠壁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分布,了解视黄酸(retinoie acid,RA)信号系统在鼠肠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妊娠SD母鼠共16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孕10d予ATRA一次性灌胃,对照组仅给等量橄榄油。孕20 d剖宫取出胎鼠,进行形态学观察和伴发畸形统计,HE染色和以PGP9.5、SY为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发育标志物的免疫组化SP法。结果对照组获胚胎70只,未见畸形,末端结肠及直肠壁内有神经节细胞,肠壁肌层及黏膜肌层PGP9.5及SY大量阳性表达,沿肠壁呈棕黄色颗粒分布;实验组获胚胎98只,可见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及伴发畸形,直肠末端PGP9.5及SY阳性表达分布均比对照组减少。用QWIN3000生物图像分析软件测定随机选定切片视野内的平均阳性面积百分比,所有数据经秩和检验得出PGP 9.5及SY在对照组的表达高于实验组(PGP 9.5:W=1035.00,Z=-8.386,P=0.000<0.01;SY:W=820,Z=-8.121,P值=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TRA可成功诱导大鼠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提示视黄酸信号系统在消化道和神经嵴源性器官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4例。结果单用RA治疗,6例完全缓解(CR)率为83.3%,RA合并化疗8例CR率为87.5%,两组总的CR率为85.7%。在治疗中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出血倾向减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克拉霉素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6眼)、胃饲克拉霉素60mg·kg-1的实验组18只(18眼)、胃饲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18只(18眼).运用裂隙灯、HE染色分别观察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微血管的数量.结果 实验组新生血管生长速度变慢,血管面积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一定剂量的克拉霉素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强力霉素抑制鼠眼化学伤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强力霉素对鼠眼化学伤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42只,制成眼碱性化学伤模型,随机分为强力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1只大鼠(右眼),治疗组强力霉素30mg/(kg·d)灌胃给药,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水肿、上皮缺损愈合及眼前段情况,分别于3、7、14、21、28、35 d裂隙灯照相并计算新生血管面积及新生血管抑制率.[结果]两组大鼠伤后第1天角膜缘血管网扩张充血,3d时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14 d时新生血管达到高峰,14~21 d后新生血管逐渐回退;两组角膜新生血管长度、新生血管面积及角膜水肿程度存在差异P<0.05);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抑制率为35.8%~53.3%,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结论]强力霉素能有效地抑制眼化学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0.
贝伐单抗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16眼),AgNO3烧灼角膜诱导新生血管生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眼)和对照组(6只眼)。烧灼第2 d,实验组予贝伐单抗(25μg/mL)点眼,对照组予NS点眼,两组给药6次/d,共14 d。实验末,拍摄大鼠角膜照片,计算新生血管覆盖面积占角膜总面积的百分比,同时制备眼球组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覆盖率平均值为(19.7±6.5)%,对照组(72.3±11.3)%(P<0.01);光镜下实验组角膜内皮完整,基质无明显水肿。结论:在雄性SD大鼠模型中,25μg/mL贝伐单抗可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