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居住分异条件下的和谐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分异的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居住分异虽然具有促进社区居民和谐生活、便于社区管理、推动社区服务专业化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加剧贫困问题、引起社会群体冲突、导致就业机会分布不均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大杂居、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通过中间阶层与低收入者混合居住、中间阶层与高收入者混合居住的做法,实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共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居住分异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我国针对居住分异现象应采取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是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另一种是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英慧 《中外建筑》2012,(11):66-67
在城市住房问题及住区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与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中的人本性、文化性及社会性等综合品质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与生活家园的成为居住环境营造的新目标。文章从关注居住社区环境的社会关系与空间系统的研究出发,从人的行为与需求的角度,论述了居民的理想的居住环境的人文特征与实质内容,从居住社区的空间组织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营造原则、体系、设计途径、以及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美国公共住房政策及其不同阶层混合居住社区实例的探讨,客现分析主体结构异质性对混合居住的影响;从异质性和区域性等方面初步评价5种不同的混合模式及其相应的价值理念,对"混合居住"应如何"混合"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旧城社区弱势居住群体与居住质量改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晓鸣 《城市规划》2003,27(12):24-29,34
采用社会学、经济学和住区规划综合研究方法 ,研究了城市社区弱势居住群体的概念及特征 ,讨论了旧城社区阶层化演变进程 ;分析了旧城社区阶层化动力机制 ;对旧城社区如寿里居住状况和居民改善意愿进行了实态调查 ,提出了以经济能力、居住条件和社区服务改善为重点的旧城社区弱势居住群体居住质量改善领域 ,建立了基于住房社会保障、旧城更新改造和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目标的我国旧城社区弱势居住群体居住质量可持续改善系统  相似文献   

6.
以居住社区的空间参数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规模类空间参数、设施布局类空间参数、混合度类空间参数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这些空间参数对居住社区空间低碳化的影响力,并结合实例,提出基于这些空间参数影响的城市居住社区空间低碳化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前,规划中对于多收入阶层居住分异的问题相对缺乏关注与研究,混合社区的概念认知和实践操作仍然较为模糊。研究分析了居住分异形成的内在逻辑,借鉴其他国家关于混合社区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经验,探讨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混合社区的可行模式与优化建议。研究发现,为应对多收入阶层居住分异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可以设计以收入混合、产权混合与建筑混合等为主要组成模式的混合社区,在空间上酌情选择群体间“梯度-互嵌”的二维混合布局或“栋-层-户”的三维混合布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更应尤为重视混合社区的规划设计,只有合理规划混合社区的区位选址、空间布局、混合目标、规模比例、产权形式、建筑模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以及产业发展,才能有效缓解不平等和不均衡的社会矛盾,助推实现社会群体有机融合和经济社会和谐有序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保障性居住社区不仅需要满足居住功能,更具有政策属性,应体现社会公平、生态和谐、低碳集约等新的城市文明.既有的保障性居住社区多具有功能单一、服务设施难以配置、环境品质难以保证、社区氛围难以塑造的通病,迫切需要规划在传统的居住小区模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通过分析街道在居住区空间营造当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挖掘街道的景观价值、功能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将城市街道系统延伸到居住区内部,并依托街道营造富有魅力的居住社区空间.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路网设计、功能重组、指标分配、尺度把握的方法,将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街道布局,形成连续的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塑造街区型居住社区.同时,应强调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倡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9.
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居住街区肌理反映了住区中各物质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织,直接影响着住区的物质、经济和文化价值。基于对我国居住街区发展的认识,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通过城市道路网、土地利用现状、功能结构、道路组织、公共空间与建筑肌理六个方面对城市级结构肌理与街区级空间肌理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类型居住街区肌理的优势与缺陷,提出以营造半开放型社区为目标,分成"强化中心、解放道路与公共空间、重组结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对城西居住街区进行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10.
混合居住被认为是解决当下居住分异加剧的重要手段,全面剖析混合居住模式的社会空间与社会效应,能透彻理解混合社区的价值和问题,为混合社区的建设、改善提供实证依据。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苏州古城"环秀—察院场"社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自下而上"形成的混合社区在居住、就业、交往三个维度的社会空间特征和社会影响,得出该模式具有庇护和支持的双重特征,对社区的包容与活力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会引起物质空间极化、邻里关系恶化、社区价值埋没等负面影响。该模式的局限性源于"自下而上"不可控的特点,提出模式良好运行需要以功能齐全、形式多样、条件良好的物质空间为基础,注重对混合的对象、速度和尺度的引导和控制,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工作和时间沉淀等非物质空间手段的协助。  相似文献   

11.
健康步道是城市住区人居环境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健康社区”在高质量城市建设中的细胞工程。健康步道因其自身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差异性等属性,在城市住区整体化和系统性研究中缺乏足够关注。本文以“健康社区”理念为导向,阐述住区健康步道的发展机遇,通过对我国住区步道建设现状及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在“住区生活圈”概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住区—邻里”慢行生活圈网络的构建和四点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在住区建设层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林芳  许建伟  厉华笑 《规划师》2020,(5):82-84,9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国性扩散,极大地危害了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开始逐步提升与完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城市防灾防疫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因子,需要有意识地超前考虑与安排。文章从居住空间组织乃至空间转换的维度,从城市空间基本单元-住区入手,探索性构建以"大开放"街区、"中防控"住区、"小隔离"组团为核心的城市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在服务职能与防控角色之间快速转换,来应对"平疫"时期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智慧平台、物资保障平台的建设,多方位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booming of diversifi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have challeng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lanning in China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ommunity planning, especially with localized and practice-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is now facing many limitations. These include aspects such as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techniques that mainly focus on space, a restricted research perspective, as well as basic planning theories that are mostly imported from the West.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spatial dialectic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residential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o housing estate planning in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to community planning in the new era, presenting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ransitioning from "producing space" to "production of space," with "society" gradually replacing "space" and returning to the goal of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main limitations and problems in the former work of community planning in China, the paper take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community planning in the "New Qinghe Experiment"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for an example. Aimed at the prominent problem of an extrem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ization of space" and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current Qinghe area, the key objective, means, and technical path of new-type community planning are proposed, within which three significant transition features are demonstrated, including going from "need-oriented" to "capital-oriented," from "interest intervention" to "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and from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o "community building."  相似文献   

14.
现代住宅小区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现代住宅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住宅小区的交通组织应因地制宜,环境建设要注重整合性,强调了住宅小区安全和社区服务系统改善的重要性,从而完善住宅小区的规划。  相似文献   

15.
郝媛媛 《山西建筑》2007,33(3):39-40
简述了住宅小区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从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植物的布置与搭配、造园基本元素的软性化等方面介绍了小区整体系统的设计方法,阐述了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点,从而为人们营造适宜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住区建设被纳入到改革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当中,住房政策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调整和变革。受社会制度背景和住房政策影响,中国的住区空间发展也经历了福利制均质单位空间、市场化住区分异和保障制度影响下住区空间等不同阶段。而当前住房保障制度影响下的住区空间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矛盾。旨在通过对各个时期社会背景和政策制度作用下的城市住区空间回顾及对当前住区问题分析,探讨现阶段中国住区空间发展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现代住宅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住宅小区的主题定位应有自身特色,空间形态与环境要注重整合性,社区交通组织应因地制宜,户型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发展定位创造合理的布局等,从而完善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8.
在梳理我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欧美国家百余年来混合居住的政策变迁,论证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在公共住房开发建设过程中实行混合居住策略的必要性,进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规划模式及其实施要点,即“社区混合,小区同质”的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