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4个邻菲啰啉并1,2,4-三嗪新型配体分子(ARTP1ARTP4)合成的基础上,通过ARTP1ARTP4与Co3+配位,制备了4个钴(Ⅲ)配合物(Co-ARTP1Co-ARTP4)。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仪和紫外-可见分光计(UV-Vis)等技术手段表征了ARTP1ARTP4和Co-ARTP1Co-ARTP4的结构和性能。 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峰中出现减色效应,最大吸收峰红移。 配合物以插入的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结合常数Kb分别为4.78×105、6.52×105、5.97×105和6.01×105 L/mol,表明配合物可作为潜在的CT-DNA荧光探针,为探索DNA与有机小分子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P/FeC6H5O7复合纳米纤维, 并将复合纤维在500 ℃高温烧结3 h, 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明, 烧结后的产物为正尖晶石结构的γ-Fe2O3晶体.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结果表明, 制得了直径均匀、 连续的复合纳米纤维, 其平均直径约为1000 nm; 烧结后的γ-Fe2O3纳米纤维保持了其连续性, 但纤维发生了收缩, 直径较烧结前小, 平均约为600 nm. 比表面积分析表明, γ-Fe2O3纳米纤维比表面积为57.18 m2/g. 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230 ℃为γ-Fe2O3纳米纤维检测丙酮气体的最佳工作温度. 在此温度下, γ-Fe2O3纳米纤维对丙酮气体表现出高响应度[S=6.9, c(Acetone)=7.88×104 mg/m3]和线性度(7.88×102~1.58×105 mg/m3浓度范围内). 同时, γ-Fe2O3纳米纤维气体传感器件还表现出良好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团转移聚合、阴离子聚合以及高分子偶合反应的方法,合成了一种结构明确、链长均匀和分子量可控的聚苯乙烯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主链聚苯乙烯由阴离子聚合得到,并进行溴甲基化。支链活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由基团转移聚合制备。经偶合反应后得到分子量为3×104~7×104、多分散性指数D为1.2~1.4的接枝共聚物。溴甲基化聚苯乙烯和活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偶合反应活性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降低,理想的反应温度为-20℃。用1HNMR、GPC和DSC表征接枝产物。和均聚物相比,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在接枝共聚辅助自组装(GISA)制备葡聚糖纳米载体的过程中, 利用丙烯酸单体与卡铂之间的非共价键作用, 使得卡铂参与到葡聚糖纳米载体的形成中, 从而一步实现了卡铂@葡聚糖纳米载体的制备, 并使用肿瘤还原性环境敏感的二硫键来交联纳米载体, 得到了对肿瘤还原环境响应的纳米药物载体. 对纳米药物载体的结构、 粒径及形貌进行表征, 结果显示, 纳米药物载体粒径为(92±0.2) nm, Zeta电位为(-8±0.3) eV. 通过体外药物释放研究发现, 在还原性环境中, 载体可持续72 h释放药物, 最大释放量达80%. 细胞摄取实验表明负载卡铂的纳米药物载体可在4 h内高效地进入细胞核; 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25.32 μg/mL, 达到和相同浓度游离卡铂相仿的促肿瘤细胞凋亡效果. 此一步法所制备的卡铂@葡聚糖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H3PW12O40和H4SiW12O40(简写为PW12和SiW12)为效应物, 测定其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作用. 通过非变性聚丙烯凝胶(Native-PAGE)电泳确定酪氨酸酶是多家族基因编码, 其分子量为3×104~3.4×104, 4.2×104~4.6×104, 6.4×104~6.8×104, 且均具有活性, 测定PW12和SiW12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 并结合酶动力学法研究其抑制机理. 结果表明, 当PW12和SiW12浓度分别达到13和25 mmol/L时, 酪氨酸酶的活力完全被抑制, 即PW12和SiW12对酪氨酸酶二酚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 当所加酶量为0.0173 mg/mL时, PW12和SiW12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半抑制率 (IC50)分别为1.57和2.31 mmol/L, 它们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均为可逆过程. 其中, PW12对二酚酶的抑制类型为混合型, 其KIKIS分别为0.34和0.43 mmol/L, SiW12对二酚酶的抑制类型表现为竞争型, 其KI为0.59 mmol/L. 综合考虑IC50值和抑制常数等参数, PW12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能力优于SiW12.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金属离子对含有不同侧链的多肽气相解离的影响, 采用质谱法研究了碱金属离子Li+, Na+, K+, Rb+和Cs+分别与丝氨酸、 亮氨酸和赖氨酸五肽(分别简写为S5, L5和K5)形成的复合物的裂解反应. 质谱定性结果表明, 5种碱金属离子均可以在气相中与丝氨酸、 亮氨酸和赖氨酸五肽形成配合比为1∶1 和2∶1的非共价复合物; 竞争反应结果表明, 随着碱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加, 它们与3种五肽的结合能力逐渐减弱. 质谱定量结果表明, K+与丝氨酸、 亮氨酸和赖氨酸五肽复合物的结合常数分别为8.94×104, 2.83×104和2.50×103 L/mol, 表明K+与五肽复合物的结合强度按照丝氨酸、 亮氨酸和赖氨酸的顺序依次减小. 含不同侧链碱金属离子-五肽复合物的碰撞诱导解离结果表明, 复合物的碎裂主要发生在骨架上, 丝氨酸五肽复合物最易碎裂, 亮氨酸五肽复合物其次, 赖氨酸五肽复合物则较难碎裂, 且3种复合物的侧链断裂情况也呈现明显差异. 此外, 研究了Na+与亮氨酸五肽复合物所产生的碎片离子, 分析了不同离子之间的来源关系, 并以Dunbar的复合物理论模型为依据, 推测在碎裂过程中, 碱金属离子可能向五肽的碳端或氮端偏移. 质谱碎片分析结果表明, 在2∶1的非共价复合物中, 第一个碱金属离子与五肽上4个酰胺键的羰基结合, 第二个碱金属离子与五肽的羧基氧原子结合.  相似文献   

7.
孙金鱼  石玉芳  王桂林  赵明根 《应用化学》2015,32(10):1134-1138
合成了一种新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非线性光学(NLO)有机材料1-(芘-1-基)-3-(4-二甲氨基苯基)丙烯酮(PMAK),并通过 NMR、IR、MS和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了表征。 采用溶液Nd:YAG激光技术测定了PMAK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并确定了相关参数。 纳秒实验结果:折射率n2=-3.5×10-17 m2/W,吸收系数β=7.0×10-10 m/W,极化率χ(3)=2.54×10-11 esu,分子超极化率γ=3.44×10-30 esu;皮秒实验结果:n2=-2.8×10-18 m2/W,β=8.3×10-11 m/W,χ(3)=2.49×10-12 esu,γ=3.33×10-31 esu。  相似文献   

8.
合成并表征了含RCOO-基团的单核(Ni1~Ni2)及双核(Ni3)镍配合物[(2,6-R2-C6H3)—N=C(H)—(3-Ph-5-PhCOO-2-O-C6H2)-κ2-N,O]Ni(CH3)(pyridine)](R=iPr;3,5-tBu2C6H3),并用于催化乙烯均聚和共聚反应。 作为单组分催化剂,这些配合物可以有效地催化乙烯聚合得到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的支化聚乙烯(PE)。 供电性的PhCOO—基团促进了催化剂Ni1的引发,从而在低温下比Ni0活性更高。 引入大位阻的2,6-(3,5-二叔丁基苯基)苯胺基团,催化剂Ni2在5×105 Pa下的活性高达1.8×106 g PE mol-1·Ni-1·h-1,是活性最高的水杨醛亚胺中性镍催化剂之一。 与相应的单核催化剂相比,双核催化剂Ni3对三苯基膦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这些催化剂可催化乙烯与1,5-己二烯、1,7-辛二烯、6-溴-1-己烯或10-十一烯酸甲酯的共聚合,制备功能化聚乙烯。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个新的非线性光学(NLO)有机材料1-二茂铁基-3-[(9-乙基)咔唑-3-基]丙烯酮(FCAK),并通过NMR、IR、MS和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了表征。 采用粉末Nd∶YAG激光技术测定了标题化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并确定了相关参数。 激光脉冲为4 ns时,非线性折射率n2=-3.5×10-18 m2/W,非线性吸收系数β=-2.7×10-11 m/W,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2.04×10-12 esu,三阶非线性分子超极化率γ=1.1×10-30 esu。 激光脉冲为21 ps时,n2=0.55×10-18 m2/W,β=-0.6×10-11 m/W,χ(3)=3.4×10-13 esu,γ=0.13×10-30 esu。  相似文献   

10.
以酚锂作为副反应抑制剂, 以正丁基锂或1,1-二苯基乙烯盖帽的正丁基锂为引发剂, 通过顺次添加单体的方法, 合成了结构明确的聚异戊二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I-b-PMMA)和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BMA-b-PMMA)2种嵌段聚合物. 嵌段聚合反应中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转化率均高于90%, 通过核磁图谱计算的链节摩尔比与理论设计值吻合. PI-b-PMMA和PBMA-b-PMMA的分子量分别达到4×104和1.6×104. 在环己烷中, 通过顺次添加单体的方法, 合成了结构明确的聚苯乙烯-b-聚异戊二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b-PI-b-PMMA)三嵌段共聚物, 各单体的转化率均达到100%, 并且产物中的链节摩尔比和理论设计值一致, 最终产物的分子量达到7.4×104, 分子量分布仅为1.28, 为极性三嵌段热塑性弹性体以及有机玻璃透明增韧剂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水热体系中合成了3个中心金属为镍离子, 以六配位扭曲八面体构型形成的具有螺旋结构的配位聚合物{[Ni2L2(bib)2·2H2O]·5H2O}n(1), [Ni2L2(bpy)]n(2)和{[Ni2L2(bibpip)2·2H2O]·6H2O}n(3)[H2L=4,4'-三苯胺二甲酸; bib=1,3-二(咪唑基)苯; bpy=4,4-联吡啶; bibpip=1,4-二(4-咪唑苄基)哌嗪]. 通过单晶及粉末X射线衍射、 红外光谱、 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这3种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 C2/c空间群, 其骨架为具有{42·65·8}拓扑结构的二维层结构; 化合物2属于斜方晶系, Fdd2空间群, 其骨架为具有{48·54·63}拓扑结构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化合物3属于三斜晶系, P1ˉ空间群, 为1个五重穿插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其骨架具有{44·62}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P86方法研究金属串配合物[MM'M″(dpa)4(Cl)2] [MM'M″=CoCoCo(1), CoCoRh(2), CoRhRh(3), NiCoRh(4)] 的结构和电子输运性质. 结果表明, 配合物1, 2和4的最稳定自旋态均存在1个(MM'M″)6+的离域$\sigma_{3}^{3}$键($\sigma^{2}\sigma_{nb}^{1}\sigma^{*0}$); 但配合物3具有1个(MM'M″)6+的离域$\sigma_{3}^{4}$键($\sigma^{2}\sigma_{nb}^{2}\sigma^{*0}$)和2个$\pi_{3}^{5}$键($\pi^{4}\pi_{nb}^{4}\pi^{*2}$), 故Rh—Rh键和Co—Rh键较强; Rh的引入使M—M键增强, Ni的引入则使M—M键减弱, 键强次序为Rh—Rh>Co—Rh>Co—Co>Ni—Co. 配合物14的传输通道均含有πσ型轨道. 正偏压下, 配合物2和3的电流大于配合物1和4的. 负偏压下, 配合物4中出现负微分电阻效应. 配合物3中形成传输通道的σnbα/βπ*α/β轨道能级分裂明显, (MM'M″)6+β自旋的π*轨道的贡献(88%)比α自旋(74%)的大, 使β自旋的电子更易传输, 具有较好的自旋过滤效应(70%80%).  相似文献   

13.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local pulsed heating of light-absorbing microregions to biochemical activity, irradi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was carried out using femtosecond laser pulses (λ = 620 nm, τp=3 × 10−13 s, fp = 0.5 Hz, Ep = 1.1 × 10−3J cm−2, Iav = 5.5 × 10−4 W cm−2, Ip = 109 W cm−2) and continuous wave (CW) laser radiation (λ = 632.8 nm, I = 1.3 W cm−2). The irradiation dose required to produce a similar biological effect (a 160%–190% increase in the clonogenic activity of the irradiated cells compared with the non-irradiated controls) is a factor of about 103 lower for pulsed radiation than for CW radiation (3.3 × 10−1 and 7.8 × 102 J cm−2 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size of the microregions transiently heated on irradiation with femtosecond laser pulses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10 Å,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size of the chromophores of hypothetical primary photoacceptors—respiratory chain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种具有超支化结构的新型水杨醛亚胺配体及其Ni(Ⅱ)配合物, 利用元素分析、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氢核磁共振谱(1H NMR)和碳核磁共振谱(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以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 考察了超支化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对乙烯齐聚反应的催化活性及聚合条件(Al/Ni摩尔比、 聚合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及聚合产物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反应温度为25 ℃、 Al/Ni摩尔比为500时, 该催化剂的活性最高达到5.59×105 g/(mol Ni·h), 得到的聚合产物为全馏分烯烃, 其中高碳烯烃C10~C18的含量最高达91%.  相似文献   

15.
Samples of liquid crystalline poly(γ-benzyl-glutamate) solutions are sheared between glass surfaces with gaps, d = 10-500 μ, and shearing velocities, V = 0·05-10 000 μs-1 so that the Ericksen number EVdγ1/K is varied over a large range, E ≈ 1-107. Here γ1 is the rotational viscosity and K1 is the Frank splay constant, with γ1/K1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1 s μ-2 for our samples. We observe by polarizing microscopy a sequence of transitions with increasing Ericksen number analogous to that observed in small molecule tumbling nematics: namely rotation of the director out of the shearing plane and into the vorticity direction at Vd ≈ 25 μ2 s-1, and formation of roll cells at Vd ≈ 50 μ2 s-1. The roll cells become finer with increased Vd in accord with predictions of linear stability theory using the Leslie-Ericksen equations, and at Vd ≳ 500 μ2 s-1, the cells become very irregular, producing director turbulence. The turbulence becomes finer in scale as Vd increases, reaching sub-micron, and possibly molecular scales when Vd ≧ 105 μ2 s-1. At the highest velocities, transitions in orientation and texture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borah number De≡λV/d, where λ is the molecular relaxation time, and uniform texture-free samples are obtained when De ≳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