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目的:探讨256排极速CT血管成像(CTA)在头颈部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使用256排极速CT对1368例受检患者行头颈部联合血管成像(CTA)。结果:1368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锁骨下动脉及Willis环均显示优良,共检出颈总动脉闭塞3例、颈内动脉闭塞12例、椎动脉闭塞1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含烟雾病)29例、大脑后动脉动脉闭塞12例、锁骨下动脉动脉闭塞(锁骨下动脉窃血症)13例、小脑后上动脉闭塞1例。结论:256排极速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直观显示闭塞血管的部位、长度、形状及侧支循环情况,对临床医生初步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判定疗效具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且成为头颈部闭塞性病变的首要检查及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评估活体右半肝移植手术切面血管结构的价值。方法:对100例活体右半肝移植健康供体进行术前MSCTA评价,分析经过手术切面的Iv段动脉支和门静脉支,V、VIII段的静脉引流支(直径〉5mm)。结果:IV段肝动脉支起自肝右动脉约占28%,IV段动脉支起源距离肝右动脉根部距离为(9.8±3.6)mm。部分由门静脉右前支供应占3‰.V段和VIII段肝静脉分别汇入肝中静脉及肝右静脉者占14%和1%,主要汇入肝中静脉者占13%和26%,主要汇入肝右静脉者占14%和8%。VIII段主要汇入副肝右静脉者占1%,分别汇入肝中静脉和副肝右静脉者占6%。不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时,V、VIII段静脉重建数目n:n=1分别占22%和24%,n=2分别占4%和3%。发现44支直径大于5mm副肝右静脉,其中7支引流V、VI段,37支引流VI和VII段,直径为(6.5±1.3)mm。副肝右静脉距离肝右静脉根部冠状面距离为(44.4±14.7)mm。结论:MSCTA可以有效地评估活体肝移植中经过手术切面的血管分布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40例行下肢动脉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减少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CT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差分个等级.结果 140例患者中,3例(2.14%)患者因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对比剂外渗而终止检查,137例(97.86%)患者顺利完成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其中有2例(1.43%)患者因穿刺部位不合理而影响下肢动脉内的血药浓度,导致图像质量为差,其余135例(96.43%)患者的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为良或优.结论 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减影在头颈部血管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减影后血管成像(DSCTA)技术检查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检查方法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例顺利完成减影,可评价颈动脉血管共有104支,颈动脉起始段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80.8%,颅外段为100.0%,颅内段为95.2%,总体可评价率为91.1%。52例患者共发现病变血管48支,主要表现为轻度狭窄(占35.4%),其次为中度狭窄(占25.0%)和重度狭窄(20.8%),闭塞占18.8%。病变部位主要发生于颈动脉分又、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结论16排螺旋CT减影后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头颈部血管重建图像,MIP重建方法好,在诊断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气管和非支气管动脉系统的64排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以咯血为主要症状的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咯血患者进行64排CT支气管动脉成像。分析所得的CT图像以确定支气管和非支气管系统的动脉的位置。结果 CT可见支气管动脉情况为右侧43支,左侧46支;正常起源的支气管动脉占总数的46%;起源于非支气管动脉系统的动脉中有23支位于右侧,41支位于左侧。结论64排CT支气管动脉成像不仅可以确定支气管动脉及非支气管动脉系统的血管位置,还可以明确以咯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病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珐:比较2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性阻塞性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表现。以DSA表现作为金标准,来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其中,CTA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两种后处理方法。结朵:25例病例共263支动脉纳入本研究。其中,DSA发现193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47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20支重度狭窄,114支闭塞);16层螺旋CTA发现192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55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01支闭塞)。对于腹主动脉至足背动脉间中度及其以上狭窄(50%~100%)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7%、92.3%、89.7%;对于腹主动脉至胭动脉间中度及其以上狭窄(50%-100%)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91.8%、91.9%。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评估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及其消除方法,和其在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4月进行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患者180例,其中有80例在1周内进行了常规下肢动脉造影。将CT下肢动脉成像图像分为6个级别打分,通过得分情况分析出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因素。以常规造影为标准,把动脉狭窄分为〈50%、50%~74%、75%~99%、闭塞4个级别,分析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灵敏度、特异性。结果: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因素有造影剂(速度/浓度/剂量)、延迟时间、扫描参数(旋转时间/螺距)、血管钙化、重建技术、患者年龄等,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动脉狭窄〈50%、50%~74%、75%~99%、闭塞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46.5%、89.2%)、(60.6%、91.8%)、(76.5%、95.4%)、(87.1%、98.3%)。结论: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具有多种重建模式,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其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3.0TMRA显示大脑前动脉A1段并对双侧的解剖发育差异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255例接受大脑前动脉3.0T磁共振血管戍像检查的患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横断面图像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Al段发育变异情况。结朵共有61例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动脉Al段存在先天的发育差异,占全部病例数的23。9%,其中左侧大脑前动脉Al段优势支26例占所有病例数的10.2%,占所有变异病例数的42.6%;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支35例占所有病例数的13.7%,占存在变异病例数的57.4%;双侧大脑前动脉h1段均势型194例。结论3.0TMRA能够较好的显示与评价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差异性,准确判断优势支,可以合理解释单侧脑缺血症状的病因。  相似文献   

9.
袁学文  吕敏文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4):1129-113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患者行肾动脉CTA检查。采用SOMATOM sensation16层螺旋CT机扫描,造影剂使用优维显80-100ml.流率为3.5--4.0ml/s,延迟时间为25s-30s,扫描后将图像进行2mm层厚、1mm重建间隔重建。然后,将重建后的图像送到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双侧肾动脉主干及支段肾动脉全部显影清晰,其中显示21支肾副动脉,有63段动脉管壁轻度狭窄,35段动脉管壁严重狭窄,2段动脉管壁完全闭塞,1例伴有腹主动脉瘤。其余动脉段均正常。结论16层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显影清晰,安全可靠,是肾动脉血管成像较为理想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双源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比较,评估双源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9例疑有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患者行双源CT增强扫描与DSA检查。扫描范围为双侧肾动脉至足底,将动脉按解剖学分成24个节段:肾下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胴动脉、胫前动脉、胫腓干、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狭窄程度分级:1级(无狭窄或狭窄程度〈10%):2级(狭笮程度10%49%):3级(狭窄程度5O%99%):4级(完全闭塞)。2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完成诊断,然后使用CohenK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DSA作为参考标;住,对诊断一致性、敏感性、特异性和狭窄部位的检出准确率进行计算。结果所有痛例的诊断一致性完全符合。DSA中,975段血管中检出病变节段403段。双源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住确性分别为:94.53%、93.85%及94.11%。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用于评估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是非常一致而又准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蝶腭动脉以及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治疗鼻腔后部出血时蝶腭动脉结扎术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术中出血以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选择合适的术式、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方法:干性半侧颅骨标本30侧,观察蝶腭孔的位置,测量蝶腭孔的相关数据,测量筛前孔至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至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及筛骨嵴至腭骨水平板的垂直距离。手术显微镜下对15具(30侧)外观无异常、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未区分性别)的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及翼腭窝进行详细解剖,观测蝶腭动脉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结果:筛骨嵴和蝶腭孔是经鼻腔定位蝶腭动脉的重要的标志;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走行,分支类型有个体差异,其翼腭窝部分为Y型、中间型、M型3型。上颌窦后壁入路可以对蝶腭动脉进行主干结扎,不会损伤上颌动脉下颌段和翼肌段分支。结论:蝶腭动脉的相关解剖对于蝶腭动脉结扎术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前必须熟悉与其定位有关的解剖结构。经中鼻道上颌窦后壁进路进行蝶腭动脉主干结扎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经鼻腔可结扎蝶腭动脉的分支。上颌动脉翼腭段在翼腭窝内变化较大,手术时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周莹  刘荣波  赵爽 《吉林医学》2013,(31):6454-6457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研究肾段动脉解剖。方法:64层螺旋CT行205例患者(377个肾脏)肾动脉CTA,数据传至工作站重建并详细记录各肾段动脉情况。结果:肾段变异于35段,以5段为多,占74.5%(281/377)。尖段动脉沿途支配肾前后面内上部,177例(63.0%)向上到达或超越上极尖部,32例(11.4%)超过肾外缘上1/4。上段动脉主要支配肾前面实质中上部、尖段下方的区域,110例(39.1%)达到肾上极,111例(39.5%)越过肾外缘布于肾后面外侧少许区域。中段动脉主要支配肾前面实质中下部、下段以上的区域18例(6.4%)达下极,10.3%越过肾外缘布于肾后面外侧少许区域。下段动脉沿途支配肾前后面,最终至肾下极。后段动脉主要支配肾后面上段与下段之间的区域,89例(31.7%)分支达上极,63例(24.6%)达下极,13例(4.63%)越肾外缘支配肾前面外侧少许部分。结论:MSCT能很好的显示肾段血管,能为术前病灶定位提供更多的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14.
避免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避免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人头部正中矢状剖面标本上,观察了泪囊的毗邻、在鼻腔外侧壁上的投影及筛窦的毗邻。结果:泪囊与中鼻道前房相邻,其在鼻腔外侧壁上投影的前界为“骨梭”,后界为钩突基部,上界为中鼻甲附着处前部的下缘,下界为下鼻甲附着处前部的上缘。筛顶壁为一前窄后宽的骨板,筛前、后动脉在筛窦内均靠筛顶下方并与筛板同水平走行。结论:鼻内窥镜手术者若熟悉手术区的解剖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迂曲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德增  梁毅  郑立球 《广西医学》2011,33(5):549-551
目的 探讨椎动脉迂曲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128例螺旋CT椎动脉成像资料,应用横断面、多平面、曲面重建及三维重建等成像模式,分析椎动脉迂曲的形态、分布以及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狭窄、动脉硬化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128例256支椎动脉中,显示迂曲225支(87.0%);共发现迂曲347处,其中V1段196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320排冠状动脉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价值。方法收集55例未确诊CAD的患者,在7 d内先后接受了320排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55例患者4个主要冠状动脉包括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共220支在检查中显影良好。CAG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者94例,显示无病变者126例。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共94例,显示无病变者126例。冠状动脉CTA与CAG均发现病变者68例,均未发现冠脉病变者100例。冠状动脉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0.79。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CTA是CAD患者无创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为CAD患者诊断提供依据,虽然尚不能替代目前的金标准检查CAG,但由于CTA对于重度狭窄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对于那些拒绝CAG检查的患者(特别是存在严重狭窄的患者)是一个便捷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CTA)及3D重建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颅脑CTA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照破裂动脉瘤的3D-CTA影像表现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所见,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3例患者中,142例手术证实为破裂动脉瘤,1例为假性动脉瘤。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125个破裂动脉瘤,17例行DSA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60个,占40.54%,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瘤43个,占29.05%,大脑中动脉瘤37个,占25%,椎-基底动脉瘤8个,占5.41%。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影像所见大小、形态及位置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及3D重建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具有准确、简便、快速及无创的优点,CTA-VR、MPR显示瘤体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临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CDU)、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血管评估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16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86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30例),均行颈动脉CDU、TCD及头颈联合CTA检查.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结果CTA显示157例(72.7%)298条脑血管异常;后循环血管病变以椎动脉V1段(21.5%)和V4段(17.4%)狭窄最为多见,狭窄程度以重度(47.0%)为主:脑梗死组血管病变发生率为80.2%.高于TIA组的67.7%,脑梗死组血管重度狭窄的比例亦高于TIA组(47.4%vs.25.4%).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2例(61.1%)颈动脉CDU异常;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7.4%.高于TIA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8例(68.5%)TCD检查异常;脑梗死组侧支循环开放率较TIA组明显减少(19.8%vs.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患者的主要血管病变部位在椎动脉V1段和V4段;颈动脉CDU、TCD和CTA联合应用可为PCI的血管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选择性筛前神经切断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在鼻内镜下对筛前神经的鼻中隔支和鼻外侧壁支进行选择性的切断,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41例。结果术后半年和术后2年的显效病例分别为15例(85.4%)和30例(73.2%),总有效率分别为976%和927%。结论鼻内窥镜下对筛前神经进行选择性的切断,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2年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bemia,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发病规律。【方法】对200例PCI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CPR和VR图像,记录钙化、斑块、狭窄、解剖走行及发育变异等表现,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200例患者,诊断为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者148例、后循环脑梗死52例。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147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53例CTA未见异常者,22例明确有心脏病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21例考虑与颈椎骨质增生后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有关,余1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PCI的病因分析:(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仍是其主要病因。(2)椎动脉起始部和V2段的迂曲折叠及钩椎关节骨刺形成,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是PCI的重要病因,甚至较动脉硬化狭窄更常见。(3)栓子脱落是引起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4)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也可引起PCI的发作。(5)脑盗血综合征。(6)罕见病因:颅内动脉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