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东辛复杂断块油气田成藏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我国最大的复杂断块油气田--东辛油气田的油气源充足、储集层发育、继承性发育的隆起带构造背景十分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断裂多期活动致使油气纵向运移活跃,油气沿断裂运移、聚集。断层强烈活动期,流体沿断裂向上快速注入式运移;断裂相对不活动期,断层逐渐封闭,进入浅部地层的油气沿断层形成次生油气藏,从而形成纵向上多层组含油气,原油忽轻忽重,油气藏沿断层呈叠瓦式展布,自下而上依次形成油藏→油气藏→气藏的完整序列。  相似文献   

2.
在局部构造发育演化史、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与来源、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天然气的充注史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清溪场裂缝型气藏的天然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清溪场裂缝型气藏的天然气主要为上二叠统烃源岩的干酪根裂解气;裂缝型气藏的储层的有机包裹体以天然气包裹体为主,天然气的充注时间为中-晚侏罗世;晚燕山-喜山期,大巴山的强烈挤压推覆产生构造叠加,直接导致清溪场背斜和裂缝型储集层形成,干酪根裂解气沿断裂运移至储集层形成裂缝型天然气藏;裂缝型储集层的形成与规模直接影响了天然气的充注和聚集规模。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南区古生界天然气聚集的构造约束条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黄骅坳陷南区古生界天然气主要源于同期的海相―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该区古生界天然气经历了复杂的运移和充注过程,这些过程贯穿在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史中。气藏的聚集过程和充注机制以及重组期间的迁移路径不可避免地受到印支、燕山和喜山旋回构造的约束。印支―早燕山阶段古生界逆掩和走滑构造是研究区煤系烃源岩排烃和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油气藏分布的关键约束条件――为天然气聚集提供着必要的驱动应力和充注通道。而第三纪断块翘倾和构造反转活动则约束着天然气的再充注形式和控制着早期油气藏的改造与重组。黄骅坳陷南区天然气藏的最终分布、聚集特点及分布形式受古生界复杂断裂体系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并表现出了隐蔽油气藏的某些特点,但与第三纪晚期定型的构造圈闭无关。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运聚成藏史包括天然气的来源、运移通道、充注过程、充注期次及成藏各要素的配置关系。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23气田为例,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借助天然气分析测试资料,对该气田沙四段气藏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动态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23地区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前梨园洼陷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在沙一段沉积期至东营组沉积末期,洼陷带生成的煤成气沿文东断层向上运移进入沙四段砂体,并沿着砂体高孔隙高渗透带向西北方向运聚,在沙四段储集层的有利部位聚集成藏,为一期连续充注成藏。其古气水界面比现今气藏的气水界面约低10m,表明文23沙四段气藏中的天然气在东营运动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散失。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运聚成藏史包括天然气的来源、运移通道、充注过程、充注期次及成藏各要素的配置关系.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23气田为例,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借助天然气分析测试资料,对该气田沙四段气藏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动态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23地区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前梨园洼陷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在沙一段沉积期至东营组沉积末期,洼陷带生成的煤成气沿文东断层向上运移进入沙四段砂体,并沿着砂体高孔隙高渗透带向西北方向运聚,在沙四段储集层的有利部位聚集成藏,为一期连续充注成藏.其古气水界面比现今气藏的气水界面约低10 m,表明文23沙四段气藏中的天然气在东营运动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散失.  相似文献   

6.
库车坳陷典型构造天然气运移过程物理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详细分析了库车坳陷典型构造地质模型,基于天然气沿断裂“泵吸”运移机制及相似性原理,建立了相应的微缩实验模型.物理模拟结果表明:直接连接烃源岩和圈闭的盐下断裂是天然气运移效率相对较高的充注断裂,天然气在圈闭中聚集成藏取决于断裂组合输导模式.由盐下断裂和不连接圈闭的穿盐断裂构成的天然气输导模式及由盐下断裂构成的天然气输导模式应是库车坳陷输导天然气最有效的模式.天然气向圈闭中运移的效率高,有利于形成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可形成大气田.而由盐下断裂和圈闭顶部突破断裂构成的天然气输导模式及仅由穿盐断裂构成的天然气输导模式向圈闭输导天然气的效率相对较低,不利于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只能形成一些小型气藏或气显示.  相似文献   

7.
为深化对克拉苏构造带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的认识,开展了油气充注史和孔隙度演化史研究。以库车坳陷大北1气藏为例,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技术厘定油气充注史,采用定量回剥的方法恢复了储层孔隙演化史,根据两者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大北1气藏成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北1气藏存在3期油气充注过程,第1期为新近纪康村期至库车期的成熟原油充注,储层孔隙度为12%~14%,形成常规油藏;第2期为新近纪库车期高成熟油气充注,储层孔隙度为8%~10%,常规气藏与致密深盆气藏共存;第3期为新近纪库车末期至第四纪西域期的干气充注,储层孔隙度约为5%,形成致密常规与致密深盆复合气藏,西域期至今由于后期构造运动导致储层发育大量裂缝,气藏遭受改造,天然气沿裂缝在浮力作用下运移调整至构造高部位聚集。该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库车凹陷克拉苏构造带致密气勘探开发前景,为研究区有利区预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南八仙复杂断块油气田,其油气藏富集受构造、断层、岩性等多重因素的控制。深层E13气藏为原生高压气藏,且以凝析气藏为主;中浅层N1—N22气藏为次生正常压力油气藏,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参考近期区域勘探研究成果,试采开发动态资料,分析了南八仙"上油下气、以气为主"的成藏规律,认为E13气藏为2期充注,构造相对完整,圈闭保存条件好,形成异常高压原生气藏;E23原生油气藏受到后期仙北大断层的破坏,油气向浅层运移聚集;N1—N22油气藏为断层、岩性圈闭的产物,一期充注,属正常压力的次生油气藏,油气主要富集于圈闭条件较好的仙北大断层的下盘。  相似文献   

9.
秦皇岛29-2高含CO2气藏是秦南凹陷首个重大油气发现.基于天然气组分、稳定碳同位素、氦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天然气成因,并通过生烃史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了成藏期次和充注过程.结果表明:CO2的成因类型为火山幔源型无机成因气,烃类气为来自邻近洼陷沙河街组的油型气;气藏具有晚期快速成藏的特征,CO2与烃类应为同期充注,新近纪强烈活动的凸起边界断裂是其运移的主要通道,并且流体界面随着连续充注而逐渐降低.今后勘探应重视CO2分布研究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秦皇岛29构造带是渤海海域为数不多的典型高含CO2气体的油气带,研究油气充注与高丰度CO2气体运移、聚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油气勘探和CO2气藏的发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原油饱和烃和芳烃等地球化学实验分析结果以及流体包裹体岩石学特征等,系统开展了CO2气体充注与秦皇岛29构造带油气成藏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研究并深入探讨了秦皇岛29构造带高含CO2气体的油气藏形成机理。研究认为:(1)构造带油气主要赋存于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和东营组,油气来源于秦南凹陷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以沙一段为主;(2)构造带油气藏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事件,早期以原油充注为主,运移方向以横向为主,石油自北向南沿着砂体运移,由秦南凹陷运移至凸起带,晚期发生了岩浆热流体引起的气体瞬时充注事件,以垂向运移为主,富含烃类的超临界CO2流体先沿着深大断裂向上运移,进入主力油层后,自南向北横向运移;(3)构造带油气藏气洗作用比较明显,形成了主力油气藏底部富集稠油和沥青、中部为轻质油、上部为凝析油,以...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气田成藏史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石南油气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的基东鼻凸,中、下侏罗统上、下含油而中部含气。上部原油主要储集在头屯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岩性型油藏;中部天然气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低孔、低渗砂层组,为岩性型气藏;下部原油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型油藏。以往认为该油气田的油藏为次生油藏,但其油气未经历任何次生蚀变作用。其原油具有较典型的腐泥型母质成因特征,热演化程度较低;其天然气为腐殖型,热演化程度较高。对石南油气田成藏史的认识为:盆1井西凹陷下二叠统烃源岩主要为腐泥型,在早白垩世晚期大量生、排液态烃,该地区白垩系区域盖层沉积后,液态烃沿侏罗纪发育的张性断裂运移,进入头屯河组和三工河组储集物性较好砂层组中的圈闭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该凹陷上二叠统乌尔禾组烃源岩为腐殖型,在第三纪晚期大量生成气态烃,仍沿张性断裂运移,大部分聚集于储集物性较差的三工河组砂层中的“空”圈闭,形成原生气藏。图6表2参5(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2.
陈家庄凸起浅层天然气的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天然气工业》2006,26(4):14-17
陈家庄凸起是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分界凸起,是浅层富集的地区兼有石油伴生气、原油降解气和过渡带气。沙河街组烃源岩和下第三系油气藏为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浅层气聚集提供了气源条件,岩性变化和断层遮挡形成了圈闭条件,同时断层、不整合面等构成的疏导体系保证了浅层气藏的形成。来自渤南洼陷的天然气沿断层和渗透性砂体运移至陈北地区的馆陶组上段和明化镇组下段,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气顶气藏。来自利津、民丰洼陷的天然气,沿断层和不整合面运移到陈南地区的明化镇组,形成岩性圈闭气藏。  相似文献   

13.
磨溪气田高成熟天然气的气源与运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天然气的组成、碳同位素和储集层沥青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的综合研究.并根据烃类运移的相态原理,表明磨溪气田雷一~1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的煤系烃源岩,及其高成熟天然气是通过断层垂向运移至龙女古构造,然后经过横向运移至磨溪构造聚集成藏,在横向运移过程中,地层水的溶解使天然气中的乙烷、丙烷的含量发生倒转。  相似文献   

14.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哈尔加乌组(C2h)及卡拉岗组(C2k)油藏特征,认为有效烃源岩、有利岩相带和断裂带、邻近生油凹陷的古构造以及后期的改造作用,是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复杂,油气以纵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距离有限,有效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控制作用。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古构造,为多期运聚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火山活动受深大断裂的控制,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深部位生成的油气沿断层或裂缝向隆起部位运移聚集成藏。溢流相上部亚相是有利火山岩储集相带,火山角砾岩储集性能和含油性最好,其次为玄武岩和安山岩。构造运动、风化淋滤产生的微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集空间,油气主要赋存于裂缝沟通的火山溶孔中。指出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条湖凹陷、条山凸起、苇北凸起和南缘冲断带是有利的勘探领域,对该区的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储层沥青的显微特征、热演化程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分析,对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的储层沥青成因及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探讨。大北地区库姆格列木群盐下砂岩储层显微裂缝中观测到少量黑色胶质沥青,其中,大北202井储层沥青发育2组,其反射率值分别为1.07%和0.47%,吐北1井储层中只检测到一组沥青,且含量极少,反射率值为0.43%;储层固体沥青为不同源、不同期的油、气混合沉淀而成。由此推断,大北地区天然气并非原油裂解成因;大北1和大北2等盐下圈闭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其古油藏原油大多沿北部克拉苏逆冲断层进入浅部砂层,再汇聚于大宛齐背斜成藏;位于该断层附近的吐北1井,其储层沥青的存在说明其砂岩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不排除该断块高部位有油气成藏的可能性。该结论对认识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和促进古油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盐城朱家墩气田气源及发现意义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盐城凹陷位于苏北盆地盐阜坳陷的东南部,南邻建湖隆起,西北与塘洼-大喇叭凸起相接,东至黄海,由两个呈南东倾的箕状凹陷组成(见图1)。凹陷内中、新生界厚逾5000m,钻井揭示的地层自下而上有:古生界,中生界上白垩统浦口组(K2p)、泰州组(K2t),下第三系阜宁组(E1f)、戴南组(E2d)、三垛组(E2s),上第三系盐城组(Ny)和第四系东台组(Qd)。凹陷由南向北被二级断层分割成3个次级构造单元,即南洋次凹、中央隆起和新洋次凹。朱家墩构造位于南洋次凹深凹带,是盐二、盐三两条北掉断层夹持的断背构造,高点埋深3740m,构造面积24km^2。  相似文献   

17.
塔中地区古生界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低凸起古生界地层良好的烃源岩条件、盖层条件,优质的储集性能和成藏条件表明该地区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塔中Ⅰ、Ⅱ号断裂形成早,直接与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相连,既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又是改善储集层性能的主要因素。塔中低凸起的油气勘探应同时注重石炭系、志留系和中、下奥陶统;砂岩和碳酸盐岩油气藏并重。二叠系火山活动对塔中地区油气聚集不构成影响。沿塔中Ⅰ、Ⅱ号断裂构造带及塔中10井构造带西北部是塔中地区最有利的勘探区域之一。寒武—奥陶系地层-岩性圈闭原生油藏、与火成岩上拱和遮挡有关的圈闭也是塔中地区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坳陷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是吐鲁番坳陷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之一.该区油气分布是同一套烃源岩两期生烃、成藏的结果.中燕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的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以生成轻质油为主,通过断层向位于生油凹陷中的温吉桑构造带供源.此时丘东背斜尚未形成,油气由北向南方向运移,轻质油在运移过程中以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喜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和温吉桑构造带进一步深埋,烃源岩以生成凝析气为主,同时由于挤压作用形成了丘东背斜.油气沿由北向南方向运移,凝析气运移过程中以地层层析作用为主.同期形成的丘东背斜只捕获了该时期生成的凝析气,形成纯的凝析气田.米登背斜由于聚集了中燕山运动时期形成的轻质油,只在其较深的层系中形成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9.
成藏过程精细解剖是油气富集规律和选区评价研究的基础。通过流体包裹体的显微赋存状态描述、均一温度测定,指出烃类包裹体主要赋存在石英次生加大边和切穿加大边的微裂隙以及方解石胶结物中,均一化温度主频在130~150 ℃。成岩史与埋藏史分析表明随着烃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后期生成的高成熟度天然气向上运移,首先将低部位圈闭中的原油驱替到构造高部位的圈闭, 形成现今SN189井和SN183井中的油藏,邻近生烃中心的SN115井储层中残余沥青正是这期原油裂解的产物。后期形成的天然气沿断层向上运移聚集,形成SN182井的天然气藏,该井的流体包裹体以天然气为主。因此,沿断层向上倾方向,液烃包体含量越来越少,天然气包裹体含量增多,现今构造高部位为油藏,低部位为气藏,油、气同源。长岭断陷的坳陷区和斜坡区的古构造、砂岩上倾尖灭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是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姰����ſڹ��졪��������ģ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气分异聚集原理,一般来说,在同一构造内是气在构造高部位,油在构造低部位富集,而桥口构造则与之相反,呈“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状态。为搞清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建立了油气运移模式,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该区下第三沙三段,沙四上段为主要生油层,东邻的葛岩集洼陷为主要生油气区;早期洼陷中生成的油气在泥岩欠压实作用产生的压差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形成沙三段油气藏,后期由于断裂活动强烈,油气沿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