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正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分别从民间文化与典籍文化不可对立分割、民间文化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以及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的汉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两个角度,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工作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将文脉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
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没有文字,只有本民族的语言。羌族的民族文化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研究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永强 《天府新论》2004,11(6):91-93
文化是一个民族之为民族的不可或缺的特征。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的文化,一旦丧失了其民族特性,必然导致本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导致整个民族的衰亡。在新的形势下,更要特别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是必须强调文化建设的民族性,二是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三是必须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在其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丰富的民族文化。他们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及民族风情等文化精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呈蓬勃之势的经济开发浪潮中,更需要采取措施,传承和保护这些濒于灭绝的人类精神财富,让赫哲族文化遗产在三江地区开发中绽放生机,使其更具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  相似文献   

5.
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除了需要对“非物质”文化的“物质”层面予以关注之外,更需要强调文化持有者在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文化认同意识,保证当地人利益表达的话语权,调动其自发意识和参与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其保护与利用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的高度上,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保护与基本建设、保护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关系。在和谐社会中,应通过加大宣传和普及教育的力度,使文化遗产融入人类现代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辛儒  孔旭红  邵凤芝 《河北学刊》2008,28(2):201-2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方言是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民族多样性的文化、捍卫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本文就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以及方言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当前中国亟待保护方言,并就其保护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关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郝朴宁  郝乐 《学术探索》2014,(4):110-114
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带给我们的首先应该也必须是一种责任,即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于这份文化遗产的所作所为,对于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所以,这里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并非由此产生出来的经济效益,而是一种文化态度,一种融入人类文化记忆中的民族文化的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以传统价值观念为核心,集中体现了民族持久而稳定地对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武术文化的现代传播不可忽视来自西方体育思想的扩张和全球化体育文化的侵蚀,竞技体育的社会负面影响和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需要传统武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回归,武术文化需要主动的应答和创新,实现现代发展与回归传统的交融统一,在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中扮演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媒介,促进武术文化晦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文化是生态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各民族为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创造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知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云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为中华文明和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长期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将为中华民族和云南各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是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掠取逐渐频繁,引起了国人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为此,我们必须严阵以待,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广泛动员,做好有针对性的工作,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是促进阴山文化认同、实现阴山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阴山地域各部门应该积极建设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展开多领域数字化合作和宣传,将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实现生产性保护等,有效促进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实现阴山文化认同,全方位构建阴山文化生态圈,促进阴山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妈祖文化热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文化的影响力不但超过任何一种民间信仰,就连五大宗教也望尘莫及。其表现待征可以归纳为两岸互动、官民互动、知识界和信仰者互动三点。妈祖文化在增进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也有明显的收效,而且是开发旅游经济的一个新热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分析了文化遗产型旅游景点与城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文化遗产型旅游景点是所在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品牌效应,文化遗产型旅游景点的保护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组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文化遗产型旅游景点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之间由于文化信念、文化自觉的差异而难以协调,基础教育保护又由于高考指挥棒压力使得民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将民族非物质文化从民间推向大学的象牙塔是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调和方式,在侗族大歌的大学传承实践中,实现了民族文化和区域大学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和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态观、家庭伦理观、宇宙观和民间信仰,而且在土家人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历史进程中,要从观念、制度、传承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来实现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与鄂伦春族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两支少数民族。两民族的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了中华文化艺术宝库。通过两民族服饰、生活用具、萨满用具以及图案纹样的对比分析,比较了两民族文化生活与图案艺术的异同。我们在研究两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要借鉴发展他们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和实验,正在国内十个省区的特定地域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仅展开数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念和实践更是刚刚起步,甚至某些已被列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区,所做的保护规划竟然仍是文物保护的路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为该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笔者以为要以更新的观念,以非文字文化保护的视野和内涵,营构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于仁伯 《东岳论丛》2006,27(2):104-106
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中的精粹和瑰宝。中国诗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方面,能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展普遍诗教,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由此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