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测试用抗-HuCD8+T细胞单克隆抗体方法 去除中国恒河猴体内CD8+T细胞效果,为建立CD8+T细胞缺失恒河猴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抗-HuCD8+T抗体cM-T807在0、3、7 d注射2只中国恒河猴,不同的时间取外周血,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制备CD3/CD4/CD8标记的外周血和淋巴细胞悬液,流式法测定恒河猴外周血和淋巴结中CD8+T细胞的去除效果.结果 注射了cM-T807的中国恒河猴,24 h后,外周血中的CD8+T细胞缺失99.9%,持续27 d;168 h后,淋巴结中CD8+T细胞缺失约90.0%,持续21 d. 结论 首次证实抗-HuCD8+T细胞抗体cM-T807能有效去除中国恒河猴体内CD8+T细胞,为建立CD8+T细胞缺失动物模型(CD8+T Cells del)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CD8+T细胞在一些病毒感染疾病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CD8+T细胞在HIV无症状期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体内CD8+T细胞剔除,研究CD8+T细胞对SHIV感染猴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8只SHIV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均处于无症状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只恒河猴在0、3、7 d注射抗CD8+T抗体cM-T807,不同的时间取外周血、腹股沟淋巴结。流式细胞术测定恒河猴外周血和淋巴结中CD8+T细胞数目,Real-time RT-PCR法测定实验猴血浆病毒载量,并使用IFN-γElispot方法测定其对猴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 CD8+T细胞敲除后,4只猴的病毒载量都转阳,但反应性不一,HIV-1的靶细胞CD4+T细胞有轻微下降,后反弹,与病毒载量无相关性;CD8敲除猴的感染情况(血浆病毒载量和CD4细胞)比SHIV病毒急性感染轻,这与ELIPOT结果一致。结论 CD8+T细胞在HIV无症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具有个体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抗人B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注射液,Rituximab)通过静脉滴注的方法敲除中国恒河猴体内B淋巴细胞,并观察其敲除效果,为建立B淋巴细胞缺失的恒河猴动物模型提供基础的实验数据。方法选取健康的中国恒河猴两只,静脉滴注抗人B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定期采集外周血、腹股沟淋巴结和十二指肠黏膜组织,制备淋巴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系统性测定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后24 h,中国恒河猴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的缺失即能达到100%,持续约14 d;腹股沟淋巴结中B淋巴细胞在静注后7 d缺失100%;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B淋巴细胞在静脉滴注后7 d缺失达到90%,维持28 d。并且在成功敲除B淋巴细胞的情况下,CD4+T及CD8+T淋巴细胞无明显波动,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结论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能有效去除中国恒河猴体内B淋巴细胞,为建立B淋巴细胞缺失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SIV黏膜感染的恒河猴模型,并与静脉感染相比较,研究不同途径感染后病程进展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用SIVmac251经静脉、阴道、直肠3种途径分别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进行全血病毒分离,测定血浆病毒载量、CD4^+/CD8^+比值及抗体检测。结果感染后7d至目前56d为止,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中前病毒DNA检测、全血病毒分离全部呈现阳性,只有直肠感染猴S172在7d和42d时出现较高病毒滴度;血浆病毒载量检测阳性出现先后顺序为静脉感染、直肠感染、阴道感染,14d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血浆抗体检测从第14天开始3种途径感染的恒河猴体内抗体均为阳性;感染后CD4^+/CD8^+比值下降,在第28天时出现比例倒置。结论经不同途径均成功感染恒河猴后在病毒分离和血浆病毒载量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SHIVKU-1静脉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感染特点及进展规律。方法两只健康中国恒河猴,静脉感染SHIVKU-1病毒,定期采样检测血浆病毒载量、CD4+/CD8+比值、CD4+T细胞绝对数变化和血清中抗SHIVKU-1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多色流式技术分析外周血、腹股沟淋巴结和十二指肠粘膜固有层CD4+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两只实验猴成功感染SHIVKU-1病毒,一直到感染后3个月均保持稳定水平的病毒载量。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下降明显,CD4+/CD8+T细胞比值严重倒置。CD4+Tcm细胞比例在经历了感染早期的下降后,大幅升高,尤其是外周血和淋巴结。CD4+Tem则在粘膜固有层中增加明显。结论 SHIVKU-1静脉途径成功感染了中国恒河猴,为SHIV/中国恒河猴疾病及评价模型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今后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SIVmac239感染早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可能关系。方法以静脉注射SIVmac239制备恒河猴AIDS模型,对回肠派氏淋巴结进行CD4和CD8免疫组化标记,分离Peyer’s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分别标记CD3、CD4、CD8、CD28、CD95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Peyer淋巴结中CD4+/CD8+比值持续下降,记忆性细胞比例升高,但Peyer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CD8+T细胞从第5天开始持续升高。结论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基本维持,向记忆性细胞的转化增加,但是CD4+/CD8+比值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儿童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T细胞、CD4^+/CD8^+比值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2年-2006年对湖北省19例HIV/AIDS儿童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治疗方案为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联合应用。治疗前(M0),治疗后第1-36个月(M1-36)定期检测外周血CD4^+T、CD8^+T细胞数量。结果 CD4+T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在治疗后M3显著增加(P〈0.05),其中,CD4^+T细胞数绝对值在M12达到峰值,至M36均维持在较高水平,CD4/CD8比值在治疗后M9上升至峰值。结论 儿童HIV/AIDS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显著增加,有助于机体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8.
ELISPOT方法检测SIVmac239感染猴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了完善现有的SIV/恒河猴模型,掌握恒河猴被SIV感染后体内细胞免疫应答状态,为评价HIV疫苗提供方法和数据上的参考,我们测定了SIV感染猴体内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实验前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用SIVmac239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RT-PCR、流氏细胞术和ELISPOT等方法,监测SIVmac239病毒在恒河猴体内复制情况、感染猴的外周免疫损伤情况和细胞免疫情况,持续测定一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IFN-γ ELISPOT方法能有效的评估实验猴的细胞免疫情况,IFN—YELISPOT结果和CD4+T细胞数无相关性,与血浆病毒载量稍有相关。结论本实验明确了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体内CTL的基本趋势和范围,了解了外周血病毒载量、外周免疫损伤与细胞免疫状况之间的联系,完善了SIV/SAIDS模型评价指标,为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9.
四君子汤加味大黄对烫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口服四君子汤加味大黄对烫伤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IgA以及肠道分泌S—IgA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烫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中药治疗组、烫伤对照组,用APAAP法测定伤后各时相点外周血CD4^+、CD8^+细胞数量并计算CD4^+/CD8^+比值;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伤后各时相点外周血IgA;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伤后各时相点回肠粘液中S-IgA的含量。结果:烫伤对照组外周血CD4^+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D8^+细胞数量增多,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回肠粘液中S-IgA以及血浆IgA均明显降低,且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烫伤中药治疗组6-9天外周血CD4^+细胞数量逐渐增加,CD8^+细胞数量逐渐减少,CD4^+/CD8^+比值逐渐升高,回肠粘液中S-IgA及血浆IgA均明显高于烫伤对照组,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烧伤后T淋巴细胞数量严重紊乱,血浆IgA及回肠粘液中S-IgA亦有降低,提示早期口服中药四君子汤加味大黄可明显提高烧伤大鼠外周血CD4^+细胞数量,降低CD8^+细胞数量,增加CD4^+/CD8^+比值,使烧伤后T细胞数量恢复正常,并有效维持肠粘膜细胞分泌S-IgA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Graves病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极化的变化,探讨细胞免疫在Graves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未经治疗的Graves病病人的T细胞亚群和CD8^-/IFN-γ^+细胞和CD8^-/IL-4^+T细胞的百分含量;②化学发光法检测FT3、FT4、s—TSH,放射免疫法检测TRAb、TGAb、TMAb;③观察Graves病病人经他巴唑(30mg/d)治疗1个月后T细胞亚群和CD8^-/IL-4^+T细胞和CD8^-/IFN-γ^+T细胞的百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①Graves病病人较正常对照人群的CD4^+T细胞与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增高;CD8^-/IL-4^+T(Th2)细胞的百分含量增高;CD8^-/IFN-γ^+T细胞/CD8^-/IL-4^+T细胞比值(Th1/Th2)下降(均P〈0.05);②Graves病病人的FT3、FT4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但s-TSH明显降低(P〈0.01),TRAb、TGAb、TMAb明显增高(均P〈0.05);③他巴唑治疗1个月后,T细胞亚群、CD8^-/IL-4^+T细胞和CD8^-/IFN-γ^+T细胞百分含量,以及CD8^-/IFN-γ^+T细胞/CD8^-/IL^-4^+T细胞比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Graves病人外周血中Th2细胞亚群比例占明显优势,Th1/Th2细胞极化向Th2偏移,甲状腺特异的自身抗体增高,证明Graves病的发病与Th2型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病人外周血CD8+细胞亚群及CD8+T细胞上CD28分子的表达.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CD8+细胞亚群及CD8+T细胞上CD28分子(即CD8+CD28+和CD8+CD28)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HCC病人CD8+细胞百分率升高,CD8+CD28+细胞百分率降低,CD8+CD28细胞百分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CD8+CD28+、CD8+CD28-细胞百分率与CD8+T细胞百分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CD8+CD28-细胞数与CD8+T细胞数之间呈正相关.结论HCC病人CD8+细胞升高,CD8+细胞上CD28分子的表达是异常的,即CD8+CD28-细胞数升高,CD8+CD28+细胞数降低;CD8+T细胞的升高是CD8+CD28-细胞亚群升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亚群及CD8+T淋巴细胞上CD28分子和CD103分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2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和40名健康体格检查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8及CD28分子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再选取10例胰腺癌患者,分别检测其外周血、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03分子的表达.结果 胰腺癌组CD8+ CD28+T淋巴细胞比例为(9.88±4.32)%,较对照组的(14.12±4.95)%显著降低(P<0.01) ;CD8+ CD28-T淋巴细胞比例为(13.13±5.52)%,与对照组[(11.41±4.0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CD8+ CD28+、CD8+CD28-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10.92±4.54)%、(13.62±4.52)%,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0.54±3.83)%、(14.15±3.27)%,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Ⅲ期胰腺癌患者CD8+ CD28+T淋巴细胞比例为(6.45±1.22)%,显著低于Ⅰ、Ⅱ、Ⅳ期的(13.01±2.31)%、(10.79±1.64)%、(10.5±1.45)%(P值分别<0.01或0.05).胰腺癌患者癌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上CD103分子表达率为26%,显著高于外周血及癌旁组织中的2%及8%(P值均<0.01).结论 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D8+ CD28+T淋巴细胞的比例下降和功能减退,E-cadherin/αEβ7信号通路异常,可能与胰腺癌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肥大腺样体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与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72例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组患儿及30例单纯腺样体肥大组患儿腺样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CD+4、CD+8的表达并计算CD+4/CD8+值,分析2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组患儿腺样体组织中CD4+、CD+8细胞数及CD+4/CD+8值分别为42±9,20±7,2.10±0.17,高于单纯腺样体肥大组16±8,11±6,1.3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D+4细胞数明显多于CD+8细胞数。结论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形成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判断骨转移瘤患者经过放射性核素89SrCl2治疗后免疫学指标CD4 ,CD8 及CD4 /CD8 的变化及该指标对治疗效果的监控作用。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应用89SrCl2治疗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24例。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CD4 ,CD8 及CD4 /CD8 值。每例患者均于治疗后第2,4和6个月行全身骨显像,记录骨转移病灶数及计算平均值。结果正常对照组CD4 ,CD4 /CD8 值高于骨转移瘤患者,而CD8 值低于骨转移瘤患者(P<0.05)。89SrCl2治疗后病灶数随CD4 增加、CD8 降低、CD4 /CD8 增加而相应减少。第4个月89SrCl2作用达峰值,各指标也达到极限值。结论CD4 ,CD8 ,CD4 /CD8 可以灵敏反映89SrCl2治疗效果,客观反映骨转移瘤病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肥大腺样体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与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 72例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腺样体组织及34例非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腺样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二组T淋巴细胞CD4 +、CD8+的表达及CD4+/CD8 +值,统计分析二组之间是否有差别.结果 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腺样体组织中CD4+ 、CD8+细胞数及CD4+/CD8+ 分别为41.9±9.07,20.45±7.08,2.10±0.17;较非反复发作组17.4±6.85,13.02±5.88,1.33±0.11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其中CD4+细胞数明显多于CD8+细胞数.结论 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形成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D大鼠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前后外周血抑制性T细胞( suppress T lymphocytes,Ts)和细胞毒性T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s,Tc)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取1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采用纽约大学脊髓损伤撞击仪制作重物坠落SCI模型。于SCI前及后1、3、5、7、14、21、28和56 d收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8+CD28-Ts 和CD3+CD8+CD28+Tc亚群的变化规律。结果:SCI前,正常大鼠外周血中Ts和Tc亚群占CD3+总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0.27±12.09)%和(14.75±4.29)%。损伤后1 d,Ts的比例为(22.58±12.12)%。术后5 d时其百分比下降至最低,为(20.86±10.41)%。术后7~21 d,其比例恢复至术前水平,28 d时显著升高,其比例为(37.90±12.98)%。56 d时其比例为(33.79±11.44)%,恢复至损伤前水平(P>0.05)。 Tc和Ts亚群的变化趋势相反,在损伤后1、5、21和28 d时其比例分别为(17.29±7.10)%、(20.02±6.24)%、(23.89±6.78)%和(13.81±11.21)%。但56 d时其比例没有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是进一步下降至(8.71±6.44)%(P<0.01)。结论:在SCI后的早期阶段,SD大鼠外周血Tc占明显优势,提示Ts功能抑制、Tc功能增强是SCI免疫损伤机制之一。 SCI后5~21 d是进行免疫调节治疗的关键时间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体外扩增小鼠CD8^+NK1.1^+NKT细胞的表面分子标志、分化途径及细胞属性。方法获取超抗原SEB活化后体外扩增的小鼠效应细胞,用抗CD3-PerCP、CD4-FITC、CD8-PE、NK1.1-APC、TcRVβ8-FITC和CD69-FITC荧光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FCMCalibueBD,USA)鉴定CD8^+NK1.1^+NKT细胞的表面分子标志和分化途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细胞内各种细胞因子和Foxp3基因转录水平。结果体外扩增的细胞中91.92%是CD8^+T细胞,其中22.75%的细胞是CD8^+NN1.1+NKT细胞,高于正常值(0.21±0.19,n=12)108倍以上。19.61%NKT细胞是TcRVβ8+NN1.1+NKT细胞。CD69分子的表达由原始0.11%增加到85.95%。CD4+T、CD3+T细胞亚群和CD4+NKT、CD3+NKT及CD4-CD8-NKT细胞亚群没有增加。扩增细胞TGF-β的mRNA表达呈阳性,不表达Foxp3和细胞因子IL-2、4、5、6、10及IFN-γ。CD8^+NKT细胞直接由CD8^+T细胞分化而来。结论 CD8^+NK1.1^+NKT细胞的分子特征为CD69+Foxp3-TcRVβ8+TGF-β+CD8^+NK1.1^+;它们既不是CD8^+T调节细胞(Treg.),也不是CD4^+NKT细胞,直接由CD8^+T细胞分化而来,带有TCRVβ8受体,应属于T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肿瘤局部分离衰竭性CD8+T淋巴细胞(CD8+ PD-1+T细胞),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初步探讨机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杀伤和清除肿瘤的原因.方法 C57BL/6小鼠皮下注射Lewis肺癌细胞株建立小鼠肿瘤模型.将肿瘤制成单细胞悬液后,染细胞表面标志.采用流式细胞术从肿瘤局部分选CD8+ PD-1+T淋巴细胞及CD8+ PD-1-T淋巴细胞,体外经非特异性刺激后行细胞内因子染色,检测IFN-γ分泌能力.CFSE细胞染色检测其增殖活性.结果 肿瘤局部成功分离得浸润性CD8+T淋巴细胞,其中将近80%的细胞高表达衰竭表型PD-1+.CFSE结果显示CD8+ PD-1+T细胞较CD8+ PD-1-T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内因子染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肿瘤局部CD8+ PD-1+T细胞较CD8+ PD-1-T细胞IFN-γ分泌能力降低约50%.结论 肿瘤局部存在一群免疫衰竭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胆结石的临床手术效果,以及对胆结石患者免疫球蛋白、CD4+,CD8+及CD4+/CD8+的影响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4月间在我院行腹腔镜胆结石取石术患者62例,设立为A组。另选择同期行开腹胆结石取石术的60例患者,设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免疫球蛋白、CD4+、CD8+及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少,肛门排气时间早,术后疼痛轻,术后残石率低,A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腹部感染、出血及、胆漏和切口愈合不良的例数明显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及术后CD4+,CD8圾CD4+/CD8+无明显差异,术后3dA组淋巴细胞亚群下降较B组少,A组机体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虽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而B组免疫球蛋白在创伤早期明显减少(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结石手术效果优于开腹手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等优点,且腹腔镜手术能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减少了术后感染的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