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tic pseudoaneutsm,TPA)是颅脑损伤的罕见并发症,发病率不到已检出颅内动脉瘤的1%。有50%的TPA患者发生鼻腔大出血,其中有一半人死于大出血。1993~1998年我们共收治4例TPA患者,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术后观察严密,处置得当,患者均痊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16例患者,对手术相关技巧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CTA或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完全夹闭.术后随访3个月~2年,运用格拉斯哥(GOS)评分法评价其预后,优11例,良4例,差1例.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tic pseudoaneutsm,TPA)是颅脑损伤的罕见并发症[1],发病率不到已检出颅内动脉瘤的1%.有50%的TPA患者发生鼻腔大出血,其中有一半人死于大出血[2].  相似文献   

4.
梁永  唐红宇  王家祺 《肿瘤药学》2012,(6):432-434,438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再出血和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的126例患者,分析颅内动脉瘤直径以及颅内不同部位的动脉瘤再出血和复发的情况。结果≤5mm颅内动脉瘤直径的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5~10mm颅内动脉瘤直径和10~25mm颅内动脉瘤直径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瘤(PCOA+ICA)的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前交通动脉瘤(ACOA)、大脑中动脉瘤(MCA)以及大脑后动脉瘤(PCA)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直径越小,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瘤(PCOA+ICA)的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在4例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和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植入Neuroform支架或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超选人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结果 4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和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羊正祥  耿炯  周志明  陈翔 《江苏医药》2005,31(12):952-952
后交通动脉瘤(PCOAA)通常指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的常见类型,献报道其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的20%~53.6%。我院1995年~2004年收治颅内PCOAA22例,采用翼点入路或其他改良式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TPA)是颅脑损伤的罕见并发症[1],发病率不到颅内动脉瘤的1%。1993~1998年我们收治了4例,经血管内球囊栓塞治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17~34岁,平均27岁。枪伤1例,车祸伤2例,砸伤1例。1.2 临床表现3例为外伤后数月反复鼻出血,严重时出现失血性休克,需急诊输血。3例病人均伴有同侧视力减退。头颅X光片或CT证实有颅底骨折。另1例为颈部枪伤的患者,颈部血肿逐渐吸收后,出现心悸、颈静脉怒张。在该部位可闻及吹风样隆隆样杂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假性动  相似文献   

8.
探讨颅外段颈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分型及个体化治疗。回顾性分析1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为64岁男性,以“旋转性头晕伴四肢乏力1周”为主诉入院。既往高血压10年,控制不佳,无脑血管病史。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外段颈内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有无弯曲等情况,选择在全身麻醉下经股动脉行支架辅助栓塞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及术后复查均显示左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通畅,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颅外段颈内动脉瘤临床较罕见,其临床表现多样,既往以开放性手术治疗为主,但随着血管内介入的发展,针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瘤选择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治疗方案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TPA)是颅脑损伤的罕见并发症[1],发病率不到颅内动脉瘤的1%.1993~1998年我们收治了4例,经血管内球囊栓塞治愈.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因车祸伤入院,行对症治疗。住院期间,于第14天与第24天两次出现迟发性颅内及脑室出血,行CTA及DSA检查示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少见,发病隐匿而凶险,可据情况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开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6年以来收治的以鼻衄为主要症状的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4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诊断,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用钨丝螺旋圈治愈3例,可脱性球囊加钨丝螺旋圈治愈1例。无死 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损伤小,效果可靠,是治疗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2.
方景海  焦磊  陈泽军  吴旻 《江苏医药》2012,38(10):1142-1144,1112
目的研究弹性蛋白酶诱导兔颈内动脉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瘤壁平滑肌细胞表型变化。方法应用弹性蛋白酶作用于兔颈内动脉,建立新西兰兔颈内动脉瘤模型;分别于第1、2、3、4周取下实验动脉瘤标本行HE染色,逆转录PCR检测瘤壁平滑肌细胞表型基因(SM22α-mRNA)表达。结果实验动脉瘤随着不断生长瘤壁逐渐变薄,弹性纤维断裂,平滑肌细胞减少,SM22α-mRNA表达减少。结论弹性蛋白酶能稳定诱导动脉瘤的产生。动脉瘤动态生长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 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合并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 例均在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时发生大出血而行局部碘仿纱条鼻腔填塞,术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合并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动脉瘤,1 例进行颈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术;1 例在内镜下用肌肉筋膜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1 例先进行颈内动脉血管内栓塞,再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鼻出血、颅内出血及肢体瘫痪.结论: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管减压伴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性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后或未栓塞,鼻内镜下用肌肉筋膜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对虹吸段创伤性颈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可行、微创的补救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6 年以来收治的以鼻衄为主要症状的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4 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诊断,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用钨丝螺旋圈治愈3 例,可脱性球囊加钨丝螺旋圈治愈1 例。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损伤小,效果可靠,是治疗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5.
李莲  牟玮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700-1700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7岁,因"头痛3月余,加重2周"于2009年9月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清晰,无偏瘫,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行颅脑CTA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在全麻下行DSA检查见左侧颈内动脉近眼动脉处有一夹层动脉瘤,大小4 mm×6 mm,瘤体形状不规则,载瘤动脉(颈内动脉)狭窄,随即行支架辅导下弹簧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双源CT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 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双源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双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结果、对微小动脉瘤及颈内动脉C3~C5段动脉瘤检出情况;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动脉瘤瘤颈/瘤体比例、动脉瘤显像情况、瘤体大小检出情况.结果 90例患者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与256层 CT 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9月来医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198例,分别给予64排和256层 CTA 检查,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效果和动脉瘤直径大小、部位关系。结果256层 CTA 灵敏度大于64排 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56层 CTA 和64排 CTA 诊断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脉数相近,且各部位动脉瘤直径﹥5mm 数目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256层 CTA 诊断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和颈内动脉瘤数目高于64排 CTA,且诊断直径﹤5mm 数目亦高于64排 CT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56层 CTA 诊断颅内动脉瘤特异度、颈内动脉和后颅部动脉瘤及直径﹤5mm 动脉瘤效果优于64排 CTA。  相似文献   

18.
CT血管造影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CTA,寻找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结果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21例22个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瘤3个,10例患者经DSA证实,15例患者经手术证实,1例患者因病情发展迅速,行DSA及手术前死亡。结论CTA无创伤、费用低、安全可靠、所需时间短、三维立体成像空间分辨率高,对于SAH患者的破裂动脉瘤检出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SAH患者筛查动脉瘤的初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减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对颅底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9动脉瘤患者行减影CTA技术检查,重建技术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以血管造影和手术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结果,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减影CTA技术检出动脉瘤119个,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常规CTA漏检5个颈内动脉床突下段动脉瘤,敏感性100%,特异性95.8%。在颈内动脉床突下动脉瘤诊断中减影CTA敏感性为100%,常规CTA为89.1%。结论减影CTA在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未破裂的动脉瘤和已破裂的、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的Hunt—HessⅠ~Ⅱ级的病例22例共25个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5例,眶上锁孔入路3例,常规翼点入路14例。经一侧同时夹闭对侧颈内动脉动脉瘤2例。手术显微镜下初步暴露动脉瘤,置入不同视角的硬性内镜,辨认出手术显微镜下为死角的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分离瘤颈并夹闭动脉瘤,在内镜下检查夹闭的效果。术后常规复查DSA或CTA。结果本组均完全夹闭动脉瘤,在夹闭动脉瘤前或后神经内镜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为18例,占81.8%,夹闭后经神经内镜调整的有4例,占16%,术中2例动脉瘤破裂,术后1例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可减少显微镜下的死角.保留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及载瘤动脉的阻断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