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RT-PCR(RQ-PCR)检测融合基因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RQ-PCR方法,对15例拟诊CML和17例拟诊APL的患者,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分别进行融合基因BCR/ABL、PML/RARa的检测,并且观察CML经羟基脲+干扰素(Hu+IFNα)与伊马替尼(IM)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别。结果 15例拟诊CML患者中12例经融合基因检测确定诊断;17例拟诊APL患者中15例经融合基因检测确定诊断。动态观察,两种疾病在治疗的6个月、12个月时融合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与初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ML两种不同治疗方案间差别显著(P<0.05)。两种疾病在血液学进展或复发前可发现融合基因显著升高。结论融合基因检测对于CML、APL的诊断、疗效观察和微小残留病的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特征性标志为染色体t(15; 17)(q22; q21)易位,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视黄酸受体α(RARα)融合基因。PML-RARα融合基因在APL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典型APL患者因缺乏PML-RARα融合基因,故为RARα与其他伙伴基因融合形成X-RARα融合基因,主要包括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RARα、核仁磷酸蛋白-RARα、核有丝分裂器蛋白-RARα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5B-RARα等。未来,深入研究APL相关融合基因不仅有助于明确其发病机制,还有望为APL的治疗提供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融合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染色体畸变所形成的易位相关融合基因的临床和实验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60例AML患者的融合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8例(30%)正常核型的AML患者分别检测出有PML/RARα、AML1/ETO、TLS/ERG、CBFβ/MYH11和MLL/AF9等5种融合基因的存在。结论多重巢式RT—PCR技术可用于白血病患者初诊时染色体畸变的筛选,可在核型正常的AML患者中检出隐匿的染色体易位,对AML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帮助,进一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筑巢式PCR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最适退火温度和核酸扩增(PCR)周期,利用筑巢式PCR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bcr-abl融合基因类型,并进行PCR荧光定量(RQ—PCR),研究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通过改变PCR条件,将退火温度由55℃增加到60℃,反应周期由原来的30周期增加到45周期,检测14例22份标本。同时用荧光定量试剂检测标本。结果退火温度为58℃,45周期可测出10^3 copies/μl定量标准品的PCR产物。22份标本6cr-abl融合基因巢式PCR结果均阳性。其中b2a2型9份,b3a2型13份。定量检测18例阳性,量值在10^2-10^6copies/μg,两例急变患者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明显差异。结论筑巢式PCR是一种敏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对bcr—abl进行定量有助于反映白血病细胞负荷、评价疗效及判断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治疗和PML—RARα融合基因连续检测的意义。方法:以全反式维A酸(ATRA)单用或联合化疗进行诱导缓解,常规联合化疗巩固,常规化疗、小剂量化疗和维A酸(Tretinoin)交替维持治疗的方案,治疗10例儿童APL。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扩增(RT—PCR)方法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连续检测PMI—RARα变化,作为鉴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指标。结果:10例APL中完全缓解(CR)9例,CR率90%。9例CR患儿中4例在CR后14~42个月复发;1例仍在继续治疗中;生存期达34个月;4例在连续CR4~5年后已停药,停止治疗时间为18~96个月,生存期达72~156个月。10例患儿中,8例在病程中PML—RARα转为阴性,首次转阴时间为6~42个月,1例持续阳性。4例复发患儿中,2例复发前持续阳性,2例为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5例仍生存者,至少已2次连续检查为阴性。1例在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2例分别在持续CR36和42个月仍阳性的患儿,在治疗干预后均转阴,且长期生存。结论:在连续CR期定期检测PML—RARα可早期发现分子复发,及时干预治疗可避免血液学复发。持续PML—RARα阴性的分子缓解是APL治愈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04-805
目的: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0例APL患者血液标本(骨髓/外周血)中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50例APL患者血液标本中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阳性47例(94%;47/50),阴性3例(6%;3/50)。正常对照组均阴性,APL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例治疗后血液学完全缓解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其中25例患者(25/30;83.3%)的PML-RARα融合基因拷贝数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16.7%(5/30)患者复发时PML-RARα融合基因拷贝数明显增高,与初诊时无明显差异。结论: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对APL患者在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3):379-381
目的:探讨BCR-ABL融合基因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68例CML患者体内BCR-ABL含量,并与113例非CML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对,分析BCR-ABL基因与CML的相关性。结果:168例CML患者BCR-ABL检测阳性156例(92.9%),阴性12例(7.1%)。对照组113例非MCL者BCR-ABL阳性3例(2.7%),BCRABL阴性110例(97.3%)。CML患者BCR-ABL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CR-ABL阳性组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组的平均年龄和白细胞平均数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CR-ABL是诊断CML重要辅助检查,与CML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中的价值.方法 对初诊的30例及20例疑似APL的患者进行FISH技术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对治疗过程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比例进行动态观察,进而协助诊断和指导治疗.结果 30例APL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90%(27/30),1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确诊为AML-M2;20例未确诊者中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15%(3/20),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50%(10/20),其余7例未检测到以上两种融合基因.达到完全缓解(CR)后有7例融合基因阴性,随访至CR后2年,发现7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比例较高患者分别于1~3个月后复发.结论 FISH技术对APL的诊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并精确定位复杂核型中融合信号的位置,可用以确定白血病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和进行治疗后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不同亚型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选取法选取我院2014至2016年120例APL患者,对比不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亚型的情况。结果 L型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亚型中最普遍,其次是S型和V型。V型患者合并出血的比例明显较L型和S型的低(P0.05),且中位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比L型和S型的高(P0.05);S型伴发FMS样酪氨酸酶3内部串联突变率比L型和V型患者高(P0.05),且CD34表达阳性率较L型和V型高(P0.05);高、中、低危组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分别是57.9%、29.6%和17.0%。3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亚型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亚型对APL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不同影响。L型最为普遍,V型合并出血的比例较低,S型容易伴发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突变和CD34表达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应用RT-nsted-PCR方法检测1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融合基因bcr/abl,检出率高达93%。此方法是当前检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残留细胞较灵敏、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体系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Trizol试剂提取细胞RNA,用特异引物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并作灵敏度实验。结果本研究灵敏度可达104的稀释水平,46例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的阳性率为91.3%,其中b3a2有27例,b2a2有15例。结论 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弥补了细胞形态学诊断的不足,并为CML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ual-color and 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D-FISH)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同时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R显带(RHG)核型分析和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2种方法,对21例APL患者进行检测。结果:21例APL患者中,常规细胞遗传学检出t(15;17)染色体易位18例,D-FISH检测均为PML/RARα融合基因(+);2例阴性和1例因无分裂相而无法分析结果者经D-FISH检测均为(+)。D-FISH检测总阳性率100%(21/21),高于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阳性率85.71%(18/21)。结论:与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相比,D-FISH检测APL的PML/RARα融合基因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以作为APL临床诊断的一种重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BCR-ABL融合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特征性标志,根据BCR的断裂位置主要分为3个类型:M-BCR、m-BCR及μ-BCR。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突变对于CML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标双融合荧光原住杂交技术(dual-color and 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D—FISH)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方法:应用细胞遗传学G显带(CCG)核型分析、双色荧光原住杂交(D—FISH)和染色体涂染技术,检测了29例CML患者骨髓中期分裂相和间期细胞。结果:CCG检出Ph( )24例,D—FISH检测均为bcr/abl( );Ph(-)5例,其中4例核型为46,XY,经D—FISH检测2例bcr/abl( ),2例ber/abl(-),另1例核型为46,XYt(20;22),D—F1SH检测ber/abl( ),以9号,20号和22号全染色体探针涂染,确定该例核型为46,XYt(9;20;22),D—FISH检测总阳性率为93.10%(27/29),高于CCG检查时阳性率82.76%(24/29)(P=0.025)。结论:与CCG方法相比,D—FISH检测CML的ber/abl融合基因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以作为CML临床诊断和微小残留病监测的一种重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观察PML/RARa融合基因在监测急性早幼为细胞白血病(APL)微小残留病(M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诱导缓解及巩固维持治疗期间,采用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细胞中PML-RARa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PML-RARa融合基因。结果:长期随访的18例完全缓解(CR)患者,2例出现分子学复发。其中1例发生于CR1后后4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获得CR2,CR2后2个月再次出现分子学与血液学的复发,诱导治疗1个疗程获得CR3;1例发生于CR1后74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获得CR2,随访结束时生存期已达106个月。结论:在CR期定期监测PML-RARa融合基因,可早期发现分子学复发,及时干预治疗可避免血液学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bcr/abl双色ES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本院收治的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之骨髓细胞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2例CML均检出bcr/abl基因的存在,其中2例伴ASS基因缺失.结论:使用bcr/abl双色ES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能为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提供准确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Southern杂交检测1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3例其他白血病的bcr/abl基因的重排,发现14例CML几乎均有bcr区域的新裂,断裂点多在2、3亚区,而对照组均未发现有bcr区域的断裂重排,可见bcr区域断裂点的检测对CML有特殊的诊断价值,若用PCR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引物最好设计在2、3亚区。  相似文献   

18.
王欣  刘林  陈建斌  王建渝  肖青 《重庆医学》2013,(28):3382-3384,3387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TO)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ATRA联合ATO诱导治疗+序贯巩固化疗+ATO/ATRA维持治疗,对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并比较在高危组与中低危组间,及不同PML-RARa融合基因亚型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高危组和中低危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0.0%和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70.0±14.5)%,(96.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66.7%±19.2)%,(93.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PML-RARa融合基因BCR1亚型组与BCR3亚型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8.6%和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年OS率分别为(95.7±4.3)%,(78.6±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DFS率分别为(92.9±6.9)%,(87.5±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 ATRA联合亚砷酸作为一线用药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尤其对于BCR3亚型患者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周胜玉  蔡晓燕 《医学综述》2008,14(4):547-550
正常情况下,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维甲酸受体α基因均存在于正常的细胞中,其表达产物对细胞的生长发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引起17号染色体与15号染色体之间产生移位,从而导致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维甲酸受体α基因融合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它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等临床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In Situ-RT PCR)在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意义。方法:用In Situ-RT PCR方法测定CML病人bcr/abl融合基因表达量,结果:在不破坏完整性条件下细胞系K552和CML病人检测到bcr/abl mRNA的扩增产物,表现为细胞浆内出现蓝紫色颗粒,计算这种阳 细胞的百分率来相对定量地,CML病人bcl/abl mRNA的表达水平,这种检测技术的敏感性达10^-4水平以上,结论:In Situ-RT PCR可以相对定量地检测CML病人bcl/abl mRNA的表达,直观地评价α-干扰素(α-IFN),骨髓移植(BMT)等治疗CML的疗效,本检测方法敏感性高,又可用做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α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