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明清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史研究,学术界从各种历史文献中辑录整理了大量灾害史料,对历代灾害的发生频次进行了初步统计,探讨了历史灾害的成因、灾情特征、发生规律、社会效应、古代防灾抗灾措施、历代荒政制度演替、救荒书和救荒思想等问题,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研究还存在对资料挖掘和利用不足,对社会因素与灾害发生之间关系研究不够,理论与方法有待创新,学术交流较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尽管生长期间经受了南方多雨洪涝、北方部分地区干旱等灾害影响,但由于各地科学抗灾有力有序、积极救灾有力有效,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目前,水稻、玉米等秋粮作物长势总体正常,为夺取丰收奠定了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盆地区水稻作物为研究对象,结合水稻的生理特征和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选取灾害频率、地形、河网、农村经济等因子为主要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针对水稻的四川盆地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模型,并计算风险指数。通过对四川盆地稻区高温热害风险指数分布的精细化分析,将盆地区划分为由高至低的6个风险区域,以此反映盆地稻区由于致灾、孕灾、承灾、抗灾等评价因子的不同而造成高温热害风险水平的区域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评估结果为四川盆地农区水稻作物的种植布局及灾害风险转移工作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科学指导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桂东地区经济作物得到大力种植,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包括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嗜食作物、染料作物、布料作物以及水果、竹木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对桂东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既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要,同时还推动了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然而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水土流失、灾害频繁等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1 卫星遥感数据服务建设需求 1.1 卫星遥感应用领域 a.农业资源监测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监测、水土流失监测、土壤盐碱化与沙化监测等领域. b.农业生产监测 主要包括积雪厚度监测、土壤墒情监测、作物种植结构监测、作物主要生育期长势监测、作物主要病虫害监测、作物产量与品质监测、农业灾害(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倒伏、冰雹)监测等领域. 1.2 卫星遥感数据需求 黑龙江省,特别是农垦地区大面积、规模化种植生产管理中,对农田作物长势诊断、灾害胁迫(病虫害、低温冷害和干旱)、产量与品质等农情信息实时、快速获取具有迫切而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王丽娜  祝青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31-17133
利用大连地区近30年干旱、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观测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光滑薄片样条等方法,对大连地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化。结合1∶250000大连市地理信息资料,采用ArcMap软件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并制作了灾害分布和作物信息叠加的专题图。以冰雹灾害和作物产量分布为例,详细阐述了农业气象灾害空间化方法的应用。研究结果可为大连地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优化农业种植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齐民要术》作为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一直以来就吸引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齐民要术》中的灾害思想为研究对象,从灾害预测、抗灾、救灾等3个方面阐述了《齐民要术》中的所提出的思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齐民要术》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在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之下,其抗御灾害思想也是著作的主要内容。此前对《齐民要术》中抗御灾害的思想的研究认为其几乎都是以生产自救为手段,围绕争取高产而展开。《齐民要术》中的抗灾思想可通过其与此前农书中描述的抗御灾害思想的比较凸显出来,进而可以总结出其抗御灾害思想具有重视技术、重视积余、重视多种种植、重视方术四个特点。《齐民要术》中抗御灾害思想在当时也处于先进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为了反映作物与干旱的相互关系,人为再现干旱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选择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为研究对象,对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在区域上进行适应性进行分析、检验的基础上,然后利用区域作物模型实现干旱灾害对作物影响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以减产率和气象条件作为灾害严重程度划分的标准,利用数值模拟试验,确定导致减产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量值,对研究区干旱灾害进行影响评估,包括典型灾害年份影响评估和年代际灾害影响评估,并给出了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0.
小杂粮具备了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善于利用自然光热资源,耐旱耐瘠,抗灾能力强等特点。以谷子为主体的杂粮作物在建平县种植历史悠久。通过对建平县的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建平县在发展小杂粮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代华北地区干旱灾害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 《农业考古》2013,(4):44-48
近代华北地区的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并呈现一种增强的趋势,这促使农民扩大甘薯、玉米等耐旱作物的种植,并通过棉花、鸦片等作物的种植来获得更多的收益,以应对干旱灾害。近代华北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频发的干旱灾害之间存在相关性,是农民一种主动应对灾害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2008年1月中旬持续低温冰冻灾害天气对防城港市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影响,得出受害作物的受害特征与受害程度,为有关部门评价这次灾害和制定防灾抗灾对策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介绍了玉米种植对气象条件的需求,提出了影响玉米种植的各种气象灾害以及提高玉米种植过程中各种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措施,希望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抗灾能力,使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4.
红苕又名甘薯,是四川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不少地方已把红苕当成经济作物来种植及加工开发,经苕 从种到收都要遇到灾害,生产上要夺取红苕高产,必须采取积极的抗灾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针对鹤山农场年平均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做以介绍,应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前的热量资源,进行作物品种改良和适当调整种植结构。并根据气候变化对本地气象灾害的影响,来制定和调整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戚九寒 《河南农业》2019,(20):44-44
芡实是微山湖流域重要的水生作物。本文利用微山气象台站3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微山湖流域芡实生长所需的温度、水、光照和风等气象条件,指出不利于芡实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有关种植措施,以提升芡实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昭苏县地处高寒地区,长期以来农业种植结构一直以小麦、油菜为主,因冰雹灾害多,在有的年份造成数万亩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绝收.因此,昭苏县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从收获地上种籽作物转为收获地下根茎作物,围绕养殖业、防灾减灾、产出高效,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牧民种植高效作物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涝渍为黑龙江省主要灾害之一,涝渍侵蚀耕作土壤,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作物根系呼吸、降低叶片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黑龙江省涝渍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针对涝渍灾害,明确涝渍机理和完善涝渍灾害的防灾、减灾及抗灾治理的防御体系,为今后涝渍研究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隐性自然灾害对中国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对显性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的日益增强,隐性自然灾害已经演变成为影响中国作物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的主要因素。研究隐性自然灾害的成灾机制、区域特征和应对策略,可以为抗灾减灾和高产稳产提供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此,本文在总结归纳低温、高温、阴雨寡照、阶段性干旱和土壤渍害等隐性自然灾害类型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同类型隐性灾害对中国作物生产的主要影响;从作物和区域角度,系统分析了主要隐性自然灾害的成灾原因和发生特征;阐明了气候变化条件下隐性灾害的加重趋势。笔者从农田改造、品种改良、栽培改进等层面着手,提出了全面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作物品种的适应性和耕作栽培的缓冲性等应对隐性自然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利用皖南烟区渍(涝)灾情调查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依据气象要素和作物田间综合表征,对烟区渍(涝)灾害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天气—田间渍(涝)综合识别指标"和应对措施,以期为烟区渍(涝)灾情信息服务和防灾抗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