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股静脉直接穿刺在血液净化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 1 8例行血液净化治疗而无适宜穿刺动脉或穿刺失败的患者行股静脉直接穿刺建立血液通路 ,观察穿刺的成功率、血液流量及并发症。结果 :共行 85次股静脉直穿 ,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4.5 % ,血流量均 >1 5 0 ml/min,可满足血液净化需要 ,并发症为穿刺针脱出、出血 2次 ,局部血肿 3次 ,感染 1次。结论 :股静脉直接穿刺操作简单、快捷 ,血流量足 ,并发症少 ,完全可满足血液净化需要 ,对不适宜穿刺动脉的患者 ,是值得采用的经济、有效的手段股静脉直接穿刺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沈东波$珠海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层级护理模式在血液净化科的应用并探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血液净化科进行透析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管理,观察组给予层级护理模式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一次性内瘘穿刺成功率为60.00%,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率9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7.50%,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50%,两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11例(27.5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护理模式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血液净化动静脉穿刺一次性金属钢针与套管式留置针的效果.方法:以20例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例,开展一次性金属钢针穿刺与套管式留置针穿刺交叉试验,每种穿刺针各进行6次血液净化治疗后交换;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血泵流量(EBV)、超滤除水量(UFV)、动脉端压力(P...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钝针与锐针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锐针动静脉瘘穿刺,观察组给予钝针动静脉瘘穿刺,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及渗血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感染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重度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钝针动静脉瘘穿刺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点渗血率,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我院血液净化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为65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行血液透析(HD),血管通路采用直接动静脉穿刺。在血管的选择、穿刺方法、穿刺部位的观察、拔针与护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652例患者,男572例,女80例,年龄11~84岁。临床诊断符合1987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择2016年2月份至2018年6月份需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危重病例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体表解剖位置定位穿刺,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观察两组操作时间、操作次数、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和操作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93.33%和总成功率1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83.33%,而动脉穿刺、局部血肿等不良反应率3.33%、0.00%则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16.67%,P0.05。结论针对需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危重患者采用采用超声引导可进一步提高成功率,且具有节省操作时间和减少不良反应的优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建立血管通路(血管通路分临时通路和永久通路,临时通路适于短时透析,如急性肾功衰,慢性肾功衰过渡时期应用,永久通路即动静脉造瘘术,术后1月即可应用)净化血液治疗肾功衰开展临床研究.方法 对需行血液净化的肾功衰患者分为建立血管通路净化血液组(治疗组)与直接穿刺血管组(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平均生存质量,1年生存时间,并发症,医疗费用比较.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建立血管通路净化血液较直接穿刺法操作简单,痛苦小,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对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高,得到患者肯定,建立血管通路血液净化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1981年至今我院血透室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及中毒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共241例,6974例次。自1992年采用足背动脉穿刺以来为67例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共488例次,第1次穿刺成功率达89%,很好的避免了动静脉外瘘、动静脉内瘘及中心静脉插管的缺点,总结本组的经验体会如下。  (1)操作前需充分了解足背动脉的行走情况,可轻轻拍打使之扩张、搏动更明显。  (2)足背动脉位置表浅、活动度差,穿刺成功率高。  (3)并发症少,危险性小,不会因血管损伤影响上肢血管内瘘手术。  (4)在透析过程中注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应用不同定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疾病筛查的新生儿80例,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足跟两侧定位法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观察组新生儿采取三角形定位法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观察两组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不良反应及穿刺疼痛程度、采血时间及血标本直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穿刺疼痛程度更低,采血时间更短,血标本直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疾病筛查过程中,采取三角形定位法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能有效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缓解穿刺疼痛,减少血液标本采集因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接收的血液净化患者68例,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血液净化模式,观察组实施质量控制模式,观察两组管理模式对血液控制净化护理质量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HTH结论:医院实施严格的血液净化护理质量控制管理,有利于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达克罗宁胶浆涂抹在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行静脉穿刺置管术且神志清楚患者28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实验组在静脉留置针穿刺保留前先应用1%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局部皮肤涂抹,3分钟后再行穿刺术;对照组常规操作。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时疼痛度、患者满意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情况。观察有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穿刺时疼痛度和满意度比较变化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时应用达克罗宁行局部皮肤涂抹,可缓解穿刺时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不影响穿刺成功率,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方法的利弊,以及针对不同途径的特点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将261例冠心病患者按介入途径不同随机分两组,桡动脉途径组121例,股动脉途经组1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局部渗血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漏、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主观不适等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种的穿刺成功率、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漏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途径组局部渗血与血肿、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及主观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护理相对简单,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住院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其中行常规血液净化治疗30例为对照组,行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30例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电解质、肾功能检查提示,两组患者Scr、BUN下降较快,血pH数值波动范围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死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提示,PLT下降、APTT数值延长。结论:肾功能衰竭患者诊断明确后,在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基础上应早期行血液净化治疗,在改善肾功能不全患者内环境及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持续血液净化优于常规血液净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最佳血液净化通路。方法 对120例动静脉造瘘透析患者进行全程护理观察。结果 无1例血管破裂发生,有2例发生血栓堵塞行溶栓治疗后恢复。结论 动静脉造瘘目前是永久性血液净化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易燕春 《华夏医学》2015,28(1):89-91
目的:比较股静脉置管与动静脉穿刺在血浆置换治疗中的效果,确定适合患者的血浆置换血管通路。方法:拟行血浆置换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动静脉直接穿刺组和股静脉置管组,每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感染、出血、置管阻塞情况。结果:直接穿刺组患者疼痛程度(3.5±1.5)高于股静脉置管组(2.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穿刺组穿刺部位出血和导管堵塞高于股静脉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置管组感染高于直接穿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在血浆置换治疗中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血液净化是一个体外循环过程,必须建立血管通路,方法有两类:一类永久性通路如动静脉内瘘、永久性留置管、血管移植等;另一类为临时通路如动静脉直接穿刺、动静脉外瘘和静脉留置管[1]。外瘘管存在并发症较多,如感染、出血、栓塞、血管损坏等,现已趋淘汰。近年来,急诊或内瘘管成熟之前行血液净化者常采用直接穿刺或静脉导管留置的方法来建立血管通路。直接动脉穿刺效果不确定,现多不推荐,而静脉导管留置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安全性高而适用于各类急性肾衰竭、急性毒物中毒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动静脉瘘建立及成熟之前的血液净化已被广泛接受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脉穿刺方法的改良及效果。方法:以笔者参与治疗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资料展开分析,按照穿刺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行改良内瘘动脉穿刺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行传统内瘘动脉穿刺方法。观察两组患者血液透析穿刺成功率,并记录两组患者针眼渗血、穿刺耗费时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计穿刺成功5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50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针眼渗血率、穿刺花费时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可行改良后的内瘘动脉穿刺方法,不仅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且针眼渗血的情况较少,花费的时间较少,对患者的影响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佘德宇 《当代医学》2011,17(28):10-1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抗凝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行血液净化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和低分子肝素钙(LMWH)组,每组各3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管路动脉压、静脉压变化;两组患者穿刺点平均压迫时间和出血情况.结果 LMWH组和UFH组相比,动静脉端APT...  相似文献   

19.
徐萍 《中外医疗》2010,29(21):163-16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手术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6例在术中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液体或血液输注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观察其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26例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119例,失败7例,穿刺成功率为94.4%。术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留置针能够保证需要大量液体或血液输注手术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血液净化治疗急性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急性中毒患者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或股静脉置管建立外血液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其中急性毒蕈中毒3例,灭鼠药中毒6例,鱼胆中毒4例,药物中毒9例。结果 22例中,除1例自动放弃治疗外,21例患者经1-5次血液透析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血液净化治疗,对急性毒蕈中毒、毒物中毒,药物中毒及中毒后肾功能衰竭有满意的疗效,独特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