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生命表对蒙古栎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生命表对多年生木本植物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群及其更新层中幼苗、幼树的年龄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中能提供更多的有关种群年龄结构和各年龄阶段特定的存活率、死亡率、致死原因等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揭示了环境筛对蒙古栎种群在时间上的作用规律,表明了生命表是对植物种群年龄结构分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蒙古栎次生林垂直结构特征对目标树经营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基于单株木的目标树经营技术是实现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重要途径。为揭示目标树经营对天然次生林垂直结构的影响,以长白山北部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各林层林分结构与单木生长对不同目标树抚育间伐强度的响应,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2013年8月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设置16块面积0.09 hm2(30 m × 30 m)的样地开展目标树经营试验。根据间伐强度设置弱度(5%)、轻度(10%)、中度(20%)和对照4种处理,每种处理4个重复,2016年复测样地。采用树冠光竞争高法(CCH)将林分划分为上林层、中林层和下林层3个林层,比较分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各林层高度、树种组成、林木竞争和生长的影响。结果(1)各林层树冠光竞争高度分别为上林层15.27 ~ 16.12 m、中林层8.76 ~ 9.65 m、下林层2.95 ~ 3.37 m。间伐提高了上、中林层高度,其中中度间伐下上林层平均高度为15.42 ~ 17.21 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下林层高度基本不变。(2)间伐调整了上林层和中林层各树种所占比重,上林层中白桦下降,蒙古栎提高,且蒙古栎比重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中林层白桦、杂木比重下降,红松比重增加。(3)上林层平均胸径在中度间伐下得到了提高,增幅达到0.57 cm,而在其他处理下有所下降。中林层平均胸径只在轻度间伐下得到提升,下林层平均胸径的变化与上林层呈现相反的趋势。林分中上林层所占蓄积比重增大,弱度、轻度、中度间伐样地上林层蓄积比重分别增加了1.92%、11.52%、13.15%。(4)间伐显著降低了各林层林木竞争指数,其中下林层对目标树抚育间伐响应最为积极,以弱度间伐的降幅最为显著,林木竞争指数由0.634降为0.455。(5)各林层直径定期生长率和材积定期生长率随林层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上、中、下林层的直径生长率分别为1.22% ~ 1.96%、1.94% ~ 2.59%、4.02% ~ 8.17%,材积生长率分别为1.74% ~ 4.10%、3.50% ~ 5.14%、10.12% ~ 18.97%。结论目标树经营能够显著影响蒙古栎次生林各林层的生长与结构,但是各林层特征对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响应不一致。综合来看,中度间伐(间伐强度20%左右)是研究区蒙古栎次生林较为适合的目标树抚育间伐强度,有关具体抚育方式和后续抚育时间还有待林分动态的长期观测。   相似文献   

3.
2010—2012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内蒙古栎林周边的胡桃楸林、樟子松林、水曲柳林和白桦林内,采用样方法和样带法研究了蒙古栎种子和幼苗的密度,开展了蒙古栎种群扩散研究。结果表明:除2011年没有在水曲柳林内发现有活力的蒙古栎种子外,在各年份各林分中均发现有活力的蒙古栎种子。2010年有活力的蒙古栎种子在胡桃楸林、樟子松林、水曲柳林和白桦林内的密度分别为(0.5±1.2)、(0.5±1.1)、(0.5±1.1)、(0.7±1.5)粒/m2;2011年分别为(0.1±0.3)、(0.2±0.5)、(0.0±0.0)、(0.2±0.4)粒/m2;2012年分别为(1.5±4.3)、(0.4±1.3)、(0.6±1.1)、(1.4±4.3)粒/m2,这为蒙古栎幼苗建成提供了可能。不同林分蒙古栎幼苗密度呈显著差异,蒙古栎幼苗密度最大的林分是樟子松林:2010年(1 657.1±954.7)株/hm2;2011年(5 935.7±3 424.9)株/hm2;2012年(3 242.9±1 870.2)株/hm2,其后依次是在白桦林:2010年(1 242.9±715.5)株/hm2;2011年(3 457.1±1 993.9)株/hm2;2012年(1 814.3±1 045.4)株/hm2;水曲柳林:2010年(964.3±554.7)株/hm2;2011年(2 307.1±1 330.0)株/hm2;2012年:(1 121.4±645.4)株/hm2;胡桃楸林:2010年(250.0±142.3)株/hm2;2011年(542.9±311.3)株/hm2;2012年(228.6±129.9)株/hm2。2010—2012年,4种林分内的一年生幼苗数量比重分别为44.7%、49.3%、38.1%。  相似文献   

4.
蒙古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概率函数和聚集强度指标对蒙古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拟合和分析比较.种群各层次均呈聚集型分布,但在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的过渡中,聚集强度由大变小,但最终没有消除聚集的特性.在蒙古栎林分生长的立地上,群聚有利于种的存活和延续,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种的繁殖特性和林隙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五大连池 4 座老期火山南坡蒙古栎种群结构特征,揭示蒙古栎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五大连池火山森林植被的演替、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种群年龄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种群存活曲线,运用生存分析与数量化分析法研究种群结构及动态,通过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结果】4 座火山蒙古栎种群均低龄数量不足,以Ⅴ~Ⅶ龄级成熟树个体为主,表现为稳定型种群,存活曲线均为 Deevey Ⅱ型;生存分析表明:4 个种群具有前期逐渐减少、中期趋于稳定的特点,但危险率加剧上升,种群在Ⅵ龄级之后开始进入生理衰退期,预示种群后期有衰退的趋势;数量化动态分析表明:东焦德布山、小孤山和南格拉球山蒙古栎种群忽略外部干扰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 (Vpi) 大于 0,种群表现为增长型,考虑外部干扰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 (V’pi) 等于或趋近于 0,种群表现为稳定型,而尾山蒙古栎种群 Vpi 和 V’pi 都小于 0,种群表现为衰退型,且 4 个种群...  相似文献   

6.
分析蒙古栎EST序列和叶绿体全基因组SSR位点信息,开发SSR引物,对蒙古栎群体遗传变异进行分析,为蒙古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利用est-trimmer、CAP3对蒙古栎EST序列处理,通过perl结合MISA、Primer3和Electronic PCR查找SSR位点,设计引物并筛选验证。EST序列中发现SSR位点163个,主要重复类型为二核苷酸。叶绿体基因组上88个SSR位点以单核苷酸重复为主。7对引物共检测到37对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5.286,Shannon’s信息指数(I)=1.291,期望杂合度(He)=0.62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0.692;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0.147,基因流(Nm)=1.933;AMOVA分析表明,种源间遗传变异占10.216%。蒙古栎种源群体间存在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其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且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基于EST序列及叶绿体基因组SSR位点信息,有效开发SSR引物,为...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封育时间、不同坡向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主要乔木树种的分布格局与径级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黄榆(Ulmus laciniata)种群均为聚集型分布;蒙古栎和黄榆种群的聚集强度在不同封育时间内表现不同的变化,总体上看种群聚集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在封育初期,黄榆种群比蒙古栎种群的聚集强度更大,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黄榆种群的聚集强度下降,呈扩散趋势.在封育5年样地内,蒙古栎、糠椴(Tilia mandshurica)和黄榆种群的数量均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单调下降,表明均为增长型种群;在封育16年以后,由于林内乔木层的盖度较大,糠椴和黄榆种群均呈不同程度的衰退,逐步成为蒙古栎的伴生种群;封育24年样地中蒙古栎种群明显成为优势树种。在阳坡随封育时间延长乔木层盖度增长较快,而阴坡乔木层盖度增长较慢;糠椴和黄榆种群随封育时间延长逐步衰退的现象在阳坡比阴坡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8.
2010—2012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内蒙古栎林周边的胡桃楸林、樟子松林、水曲柳林和白桦林内,采用样方法和样带法研究了蒙古栎种子和幼苗的密度,开展了蒙古栎种群扩散研究。结果表明:除2011年没有在水曲柳林内发现有活力的蒙古栎种子外,在各年份各林分中均发现有活力的蒙古栎种子。2010年有活力的蒙古栎种子在胡桃楸林、樟子松林、水曲柳林和白桦林内的密度分别为(0.5±1.2)、(0.5±1.1)、(0.5±1.1)、(0.7±1.5)粒/m2;2011年分别为(0.1±0.3)、(0.2±0.5)、(0.0±0.0)、(0.2±0.4)粒/m2;2012年分别为(1.5±4.3)、(0.4±1.3)、(0.6±1.1)、(1.4±4.3)粒/m2,这为蒙古栎幼苗建成提供了可能。不同林分蒙古栎幼苗密度呈显著差异,蒙古栎幼苗密度最大的林分是樟子松林:2010年(1 657.1±954.7)株/hm2;2011年(5 935.7±3 424.9)株/hm2;2012年(3 242.9±1 870.2)株/hm2,其后依次是在白桦林:2010年(1 242.9±715.5)株/hm2;2011年(3 457.1±1 993.9)株/hm2;2012年(1 814.3±1 045.4)株/hm2;水曲柳林:2010年(964.3±554.7)株/hm2;2011年(2 307.1±1 330.0)株/hm2;2012年:(1 121.4±645.4)株/hm2;胡桃楸林:2010年(250.0±142.3)株/hm2;2011年(542.9±311.3)株/hm2;2012年(228.6±129.9)株/hm2。2010—2012年,4种林分内的一年生幼苗数量比重分别为44.7%、49.3%、38.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钝叶黄檀异地保存林种群结构特征及生长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及种群大小结构分析法,对钝叶黄檀异地保存林种群结构特征、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钝叶黄檀异地保存林种群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能够切实有效地保存所收集的种质资源。根据生长表现来进行初步筛选,镇沅种源、双江种源的种质材料在生长表现上优于云县种源和龙陵种源。在株高、地径结构分布上,4个种源的分布趋势相一致。[结论]为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机制上研究钝叶黄檀种质资源基因差异奠定基础,并为该种群的保护及其他植物的保存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天然次生林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组成和数量、高度级分布、更新方式以及环境因子(林下光环境、地被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幼苗(株高(H)≤1 m)、幼树(H>1 m,胸径<5 cm)密度的影响,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①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乔木树种共30种,隶属于14科21属,其中蒙古栎、元宝槭、花曲柳、假色槭和紫椴为优势树种。更新苗密度随高度级呈倒“J”字型分布,Ⅰ级(H<30 cm)和Ⅱ级(30 cm≤H<60 cm)幼苗数量较多,占更新苗总数的60.20%;幼树数量较少,Ⅹ级(270 cm≤H<300 cm)幼树密度仅为Ⅰ级幼苗的1.91%。实生苗数量为萌生苗的38倍。②幼苗密度与林冠开阔度、林下总光合辐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枯落物厚度、土壤pH值、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幼树密度与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同,幼苗密度主要受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pH值影响,幼树密度主要受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结论】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丰富,但幼苗死亡率高,幼树数量少,天然更新困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时,可采取清理枯落物、割除灌木和抚育间伐相结合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1.
蒙古栎林林窗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了龙井市勇新林场蒙古栎林林窗干扰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该区蒙古栎林林窗大小面积为16.5~134.6 m2不等;林窗内光照没有达到潜在的最大光照值,开敞度仅为0.5~0.9;林窗形成方式中最重要的是砍伐,占50%;形成木以蒙古栎为主,占68.4%,形成木数量多为1~2株;林窗内蒙古栎幼苗更新较差,开敞度对幼苗更新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江苏丘陵区栎林内的小气候变化规律,利用土壤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测量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和水分,并对其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壤温度日变化来看,4个层次土壤日平均温度冬季为40 cm>10 cm>0 cm>5 cm、春季为0 cm>5 cm>10 cm>40 cm、夏秋季为0 cm>40 cm>10 cm>5 cm;从土壤温度月变化来看,4个层次土壤温度呈倒U型变化,各层土壤月平均温度差异并不显著;从土壤温度季节变化来看,秋、冬两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以冬季最为明显,而春、夏两季规律性不是很明显;从日、月、季节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来看,温度变化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土壤越深,温度越稳定.从日、月、季节土壤水分来看,各层土壤水分变化都较稳定、变幅很小,各层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变化的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栓皮栎林内的光照分布及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LI-188B光量子、光照强度和辐照度积分仪和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50年生天然次生栓皮栎林群落的光照特点和主要植物种的光合特性 结果表明:①从林冠层到草本层,辐照度、光照强度明和光合有效辐射明显减弱,光合有效辐射减弱的幅度更大 ②光饱和点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 说明乔木最喜光,而草本最耐荫 光补偿点则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 表明草本和灌木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 植物的光合特性与其生境的特点是相符的 ③净光合速率的日均值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 反映了在森林群落中,乔木层占优势,灌木和草本则依赖于乔木层提供的森林小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以带岭试验点内25个种源的12年生蒙古栎种源林的生长性状为试验材料,通过综合分析,揭示蒙古栎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选出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种源及优良家系。结果显示:12年生蒙古栎25个种源间生长性状变异幅度较大,树高的变异幅度在4.45~6.75 m,平均值为5.68 m,超过平均值的有11个种源。胸径的变异幅度在30.60~63.27 mm,平均值为51.94 mm,超过平均值的有12个种源;种源间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显示蒙古栎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这种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综合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指标,评选出盘石、集安、弯甸子、沾河、白石山、绥棱、松花湖7个种源为伊春地区的优良种源,树高大于种源群体平均值7.0%~19.0%以上,胸径大于种源群体平均值18.0%~22.0%以上,材积大于种源群体平均值39.0%~54.0%以上。其中盘石为最优种源,其树高大于群体平均值19.0%,胸径大于群体平均值22.0%,材积大于群体平均值54.0%;在优良种源中进一步选择优良个体,其树高平均值超过优良种源平均值的11.80%,超过种源群体平均值的22.2%;胸径平均值超过优良种源平均值的17.3%,超过种源群体平均值的39.4%。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叶面肥喷施宝对柞树做喷施试验,结果表明,柞树上喷施喷施宝对柞树产叶量的增产效果明显,同时对柞蚕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喷施浓度以8000倍液效果最佳,柞树产叶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促进新梢加速生长,叶片数和单片叶重增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高粱不同群体类型植株冠层特性与物质生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高粱产量的重要措施,但密度增加使得高粱群体的冠层更加郁闭,如何在高密度下改善冠层特性成为保障高粱高产的重要条件。在高密度(1.25×105株.hm-2)条件下,采用不同种植方式(大垄双行、等行距和穴播)构建3个不同的高粱群体,对它们的冠层叶片结构性状、功能叶光合特性、冠层微环境以及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高粱群体中,大垄双行种植群体产量最高,为7808.9kg.hm-2,其冠层顶部叶片叶面积较小、叶向值高、相对挺直,功能叶的光合优势也较明显,此外,比较其他群体,该群体叶面积指数适宜,光照分布合理,通风性好。综合分析表明,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能够优化群体植株的冠层结构,改善光合生产环境,有明显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蒙古绵羊的心脏、肌肉、脾、胃、肠、肝、肺7种组织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酶的同工酶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绵羊的不同组织EST、POD同工酶酶谱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同工酶的种类及活性变化与其组织功能相适应,其特征性酶带可作为分类和进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子鼻技术对不同烘烤度橡木片陈酿的葡萄酒进行检测,优化电子鼻传感器,并使用PCA(主成分分析)和LDA(线性判别分析)两种模式对优化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分析模式均可显著区分经橡木片陈酿的葡萄酒与未经陈酿的原酒。在葡萄酒陈酿第22天前,LDA能够将不同烘烤度橡木片陈酿的葡萄酒明显区分开,LDA-DI均大于80%(陈酿第9天和第15天出现波动)。在葡萄酒陈酿26d左右,其陈酿接近完成,此时LDA依然能对其进行一定程度区分,LDA-DI值为-0.2%,总之,LDA-DI值均高于PCA-DI值。实验表明,电子鼻可以准确、高效地鉴别葡萄酒陈酿与否并可对不同陈酿工艺作出区分,为葡萄酒品质快速鉴定提供有力依据。此外,相较于PCA法,LDA法区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