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屈孟浩 《人民黄河》1989,11(5):38-43
作者对黄河小浪底枢纽泄水建筑物6种可能布置方案的门前流态及淤积形态,进行了动床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案可能出现4种基本流态,沟口边界条件对流态有重要影响,淤积形态决定于流态及泄水建筑物在沟中的位置。文章最后归纳了获得最优流杰和淤积形态的泄水建筑物布置原则,并认为集中布置、直线排列的方案可成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
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安全监测系统中观测仪器逐渐出现仪器失效、不稳定以及测值不能反映工程实际情况等问题.如何对安全监测系统进行一次全面鉴定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目前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鉴定尚无规范和评价导则,本文针对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内部观测系统的实际,研究了监测系统鉴定的框架、仪器分类、鉴定方法、鉴定软件功能模块及其开发等关键技术,得到了一系列有益成果,为该工程安全监测系统运行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浪底枢纽进入正常运用阶段后,库水位将在230~254m之间变动,随着蓄水位的升降,进水塔上游将形成高滩深槽的河床形态。文中根据1:80正态泥沙模型对1950~1970年共21个水沙系列年进行了模拟试验,对高滩深槽的形成过程及有关泥沙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预报。  相似文献   

4.
5.
对小浪底水电站水轮机组抗磨措施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多角度分析了机组过流部件抗磨涂层磨损测量方法、机组运行工况、运行时间等因素。指出:小浪底水电站每台机组投运前期运行工况、设备安装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导致每台机组的磨蚀情况差异较大,后期投运的1、2、3号机组磨蚀情况明显好于4、5、6号机组;从检查情况来看,抗磨涂层的防护效果比较明显,水轮机过流部件表面的磨蚀程度较轻,达到了设计保证值标准,说明小浪底水电站机组水力设计比较成功。  相似文献   

6.
根据小浪底水文站1960~2002年水位和流量系列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站河床冲淤的宏观趋势.结果显示:1960~1991年基本上处于冲淤平衡态势,1992~2002年处于明显冲刷态势,这主要是小浪底水库蓄水和黄河第一次调水调沙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公伯峡水电站工程的枢纽布置,经多方案综合比较后,选定了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右岸引水发电系统及深孔泄洪洞(与导流洞结合)、左岸表孔溢洪道及放空泄洪洞的布置方案。该方案适应了坝址地形地质条件、布置较分散、运行安全可靠,且有利于各建筑物平行施工以加快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8.
9.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从广义角度系统研究、总结了黄河泥沙利用的方式和途径,认为其具有减沙作用的持久性、利用能力的波动性、时空分布的不均性、利用目的的辅助性和利用区域的局限性等特点。通过研究近期加固大堤、淤筑村台、淤填堤河串沟、供水引沙、放淤改土、砌体材料与建筑砂料等多种途径利用泥沙的潜力,提出了促进泥沙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河泥沙来源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给出泥沙来源的涵义及确定泥沙来源的一些方法的基础上,对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及粗泥沙来源区的研究作了重点评述,简述了有关黄河泥沙来源区侵蚀产沙部位的研究成果及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及其分布状况。同时,指出了目前黄河泥沙来源研究的一些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原型沙和模型沙(电木粉)的基本运动特性。首次提出了可应用于高含沙水流模型试验的相似关系,据此理论建造了黄河小浪底枢纽1:80的正态泥沙模型。研究了小浪底工程不同运用阶段的泥沙问题。同时,还重点研究了高含沙异重流和泄水建筑物的防淤堵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河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与下游河道冲淤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2000-2006年)期间水库淤积的特点,重点研究了水库运用对下游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下游河道冲刷及其特点、水库与河道泥沙冲淤的关系等等,并与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运用期间下游河道的变化进行了对比,据此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及调水调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山西省小浪底引黄工程从小浪底水库取水的可行性,介绍了取水口的设计,取水水位的确定和取水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岸边泵车、浮体泵站及岸边固定泵站三种比较方案,经过论述比较,确定采用岸边固定泵站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量化小浪底水利枢纽对径流状态的影响,提出了水库生态影响与贡献率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段有无水库两种情景下的径流状态,揭示了水库对径流状态的影响,并通过与实测径流状态变化对比来量化水库的贡献率。结果显示:2000—2019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年均减少下游利津断面断流81.15 d,减少生态基流、关键期最小生态流量和关键期适宜生态流量的不达标天数75.25 d、31.35 d和27.10 d,增加关键期入海水量23.71亿m3;与1980—1999年相比,2000—2019年黄河天然径流量减少10.59%,三门峡断面实测来水量减少22.15%,同时下游用水量增加,不利于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小浪底水利枢纽扭转了来水和取水的不利影响,保障了黄河下游径流和生态状态持续好转,对利津断面防断流、生态基流保障和关键期入海水量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187.85%、137.32%和125.83%。  相似文献   

15.
郭朝文  王胜 《人民黄河》1998,20(10):31-33
小浪底工程进水口引渠导墙跨越F236、F238两大断层及其间的小断层所在的冲沟,其作用是同进水塔建筑物协调运用,引导水沙在进水塔前缘形成逆时针大回流,产生大的冲刷漏斗,以有效地防止进水口被泥沙淤堵和顺利地排污排漂。基础处理采用了混凝土塞与固结灌浆相结合的方法,并针对不同区段的地基优劣,采用了轻型混凝土结构、重力式挡土墙和混凝土基座堆石体等不同的结构型式,以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惠遇甲  张仁 《人民黄河》1996,18(10):27-29,36
本文回顾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的历史情况,重点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50年内不沙条件下下游游荡性的断面开矿和河相关系(包括河道水面宽、平均水深、平均流速、河相断面系数等方面的变化),对比了花园口和高村两粘面在水库动用前、拦潲动用玫蓄清排浑运用各阶段河相关系各变量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游荡性基本未变。为了确保防洪安全,对该河段仍需积极进行整治,修筑控导工程,缩  相似文献   

17.
依托乌江银盘水电站,对底流消能消力池底板及导墙脉动压力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大量点、面水流脉动荷载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获得了消力池底板及导墙动水压力的分布规律。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底流式消力池及导墙的脉动压力特性研究,可为对该类消能形式水流动力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黄河下游一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对两个均为15年的小浪底出库不同设计水沙系列进行预估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系列铁谢-利津河段皆呈冲刷状态,15年累计冲刷泥沙总量分别为6.012亿t和0.716亿t。分析得出,在今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初期运用过程中,若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特别是山东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泥沙在下游河道中顺利输送,从而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或冲刷的效果,努力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黄河承包商在小浪底大坝施工中的管理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承包商以最低标价中进场后,采用新技术及新工艺,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协商搞好与监理工程师及业主之间的关系,运用科学的管理和行之有效的运营经验,加快施工进度,降低生产成本,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施工管理经验值得国内承包商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及黄河调水调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阶段,水库淤积与调水调沙的若干问题.首先指出了水库拦粗排细的原则是有根据的,并以定量的关系予以表达.但是拦粗排细是有条件的,而且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其次,从理论上和实际资料上证实了水库淤积百分数与下游河道排沙比有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具体水库,这个关系几乎是单值的.它可以将水库排沙比与下游河道冲刷及减淤直接联系起来,并且有相当可靠性.接着,论证了调水调沙的重大效果,它对改善下游河道势在必行的意义.与此相关,专门论述了黄河下游造床流量的表达式,及第二造床流量与平滩流量的关系.同时指出,近期继续增加造床流量的可能性及条件.最后,讨论了小浪底水库初期运行的实际调度与规划的差别,以及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