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设计了一组实验,将7个石油烃生物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迫近在预实验中所得的最佳水平上,探索了石油烃中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烯烃等不同组分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各自的降解模式和降解速度。研究发现:碳数的多少是影响石油烃组分降解速度的最大因素;C23烷的降解速度近似于石油烃的总体降解速度;碳数越大,降解越难进行;当碳数相同时,不同类石油烃组分的降解速度由其官能团所决定。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对苯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使用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优势菌种(革兰氏阴性G-、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研究了该菌种对苯的降解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微生物对苯浓度耐受范围8.8~17.6 mg·L-1,大于17.6mg·L-1时,对该菌株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降解体系在pH为6.5~7.0之间达到对苯的较高降解水平,最佳降解率出现在苯初始浓度7.04~13.2mg·L-1之间;苯在微生物细胞内外的浓度变化趋势呈现一致.-lgP(P为有机溶剂苯在细胞膜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的比值)的变化能够较好的表征苯在微生物细胞内外的降解趋势和毒性变化;当体系中苯的初始浓度大于8.8mg·L-1时,苯的降解率与P值变化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通过选择性培养从被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2株能够以机油为碳源和能源的菌株LLl和LL2,测定了温度、底物浓度和pH值对其降解能力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生长条件,并试验了菌株对正已烷、苯和甲苯的降解能力。实验表明,2种菌株都对机油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其中LL2菌株还对苯和甲苯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外加营养中碳源种类和碳源添加方式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该文进行了为期80 d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实验。考察了添加营养制剂后的石油烃生物降解效果,分析了石油降解菌数量、活性、群落结构以及功能基因预测。结果表明,双碳源(乙酸和葡萄糖)营养制剂对石油降解菌的刺激效果优于单碳源营养制剂,当营养制剂中作为碳源的乙酸和葡萄糖添加比例为3∶1时,强化了石油降解菌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使其数量和活性快速恢复并进行石油烃降解,石油降解菌数量高达9.89 logCFU/g,活性高达为0.66 mol/kg,石油烃降解率高达77.5%。此外,双碳源营养制剂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低于单碳源营养制剂,并且促使形成以KCM-B-112属和Obscuribacterales属为主要优势菌属的石油降解菌群落,相关石油烃降解的功能基因丰度占比高,石油降解菌的代谢能力强。  相似文献   

5.
土著嗜油微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了土著嗜油菌,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著菌对石油的降解效果,并探讨了化肥、沼渣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及施用菌液、营养液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土壤石油污染物中正构烷烃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污染强度、营养物、氧化剂、表面活性剂、温度、土壤含水率、透气性为降解调控因子,研究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土壤石油污染物中正构烷烃含量的变化,详细地分析了正构烷烃降解过程。结果表明:C26和C30正构烷烃的降解速度模式相似,证实了正构烷烃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降解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7.
菌糠强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糠协同高效石油烃降解菌Microbacterium.sp.Q2进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试验研究,分别设置菌糠固定化微生物组(SIM)、菌糠-游离菌组(SMSB)、菌糠单独组(SMS)和对照组(CK)4组修复实验.考察不同处理方式下对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石油烃降解效果的差异性并确定石油污染土壤的最佳修复方案.结果表明:不同修复方式下,SIM组的土壤呼吸强度、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较其他组有明显提高,其对石油烃去除率分别比其他3组提高11.84%、22.15%、54.09%.土壤中脱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活性与石油烃降解率的相关性显著,此外菌糠固定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具有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协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降解石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辽河油田的渣油中富集分离出24株细菌,经初步降解试验,筛选出对原油降解率高于30%的菌株10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中8株菌对渣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原油中不同组分可被降解的程度不同,其中,芳香烃的降解率可达80%;沥青质的最高降解率为53%;饱和烃的最高降解率为37%;非烃的最高降解率为30%;GC-MS分析表明,饱和烃中的环己烷、长链烷基苯和二环烷系列均能被明显降解,芳香烃中的烷基萘系列经降解后几乎消失,三环的菲和甲基菲以及五环的苯并芘降解不明显;其次,不同菌对各组分的的降解能力也显著不同.菌株初步鉴定结果表明,降解力强,尤其对非烃和沥青质降解效果较好的ptr15和ptr20分别为芽孢杆菌和微杆菌,其对沥青质的降解效果高于目前已有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高效石油降解微生物堆制法处理油污土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效石油降解菌复合堆制法来处理油污土壤(土样1和土样2),对过程中的基本参数如温度、pH和水分进行适时的调控;定期分析添加的高效石油降解菌菌数变化以及总油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这种堆制方式对油污土壤的修复作用十分明显,扣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生物修复的去除率分别为42.9%和44.3%。  相似文献   

10.
石油烃降解混合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克拉玛依地区的部分石油污染样品进行了富集分离,得到了5组石油烃高效降解混合菌,其中混合菌KL9-1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宽,并且石油烃的降解效率最高。该混合菌在45℃的条件下,通过7 d的降解,稀油的降解率达到43.27%,稠油的降解率达到20.09%。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环境因素对混合菌KL9-1降解石油烃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菌KL9-1的接种量、石油烃仞始浓度、初始pH、摇床转速、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都会影响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在35℃的条件下,当接种量6.0%、石油烃初始浓度1.5%、仞始pH 7.5、摇床转速120 r/min及添加200 mg/kg Tween80表面活性剂时,稀油和稠油的降解率都达到最高,其中稀油的降解率可以达到62.49%,稠油的降解率达到40.36%。  相似文献   

11.
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的石油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研究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有助于准确了解其在环境中的归宿以及评价污染土壤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本文综述了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存在状态,全面分析了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挥发、渗滤及自然降解等环境行为,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  相似文献   

12.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概述了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种群组成,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臭氧氧化含油地下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淄博市受石油污染的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确定单纯臭氧氧化方法,并利用现场动态实验确定臭氧化除油的最佳臭氧投加量8.0mg/L,实验表明在最佳运行状况下,臭氧化对地下水中油类物质的去除率参达到59.0%左右。同时采用色-质联机方法,分析了臭氧化单元进出不中有机物质组分的变化,有机物种类由进水的25种减少为出水的17种,并有易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积累,为后续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中试试验,分析了活性污泥对污染物吸附的影响因素,并考察了活性污泥对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的吸附效果.试验研究表明,污泥浓度(MLSS)、水力停留时间(HPT)和污泥龄(SRT)对活性污泥吸附污染物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污泥龄影响较小.在污泥质量浓度为3~5 g/L,HRT为36 min和SRT为2 d的运行参数下,活性污泥时COD,SS,TN和TP吸附效果分别为70.7%,87.7%,30.2%和72.2%.  相似文献   

15.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污染物迁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综述了生物炭输入对土壤中污染物的吸附固持作用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分析其作为土壤添加剂消减土壤污染风险的有效性,为生物炭在土壤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无机铝盐混凝剂处理采油废水的实验表明,PAC在最佳投药量即750mg/L时,COD、BODs、KS和总P的去除率分别为64%、52.8%、91.5%和78.3%。Al2(SO4)3和PAM的投药量为750mg/L和1mg/L时,COD、BOD5、SS和总P的去除率分别为61.5%、40.9%、91.4%和75.3%。出水BODs/COD由0.32提高至0.42,可生化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预算管理是政府或者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在特定时期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对总量指标进行量化的行为.结合濮阳市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预算管理办法后带来的总量减排成就得出以下结论:(1)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将资源由无形转化为可量化资源是环境保护思路的进步;(2)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确实为完成"十二五"时期濮阳市总量减排目标提供了保障;(3)通过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办法,濮阳市环境容量的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