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肝动脉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吻合的经验。方法 回顾悸分析20例原位肝移植术中影响肝动脉吻合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 16例行供、受者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3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脾动脉吻合;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或肝动脉狭窄,全部病例未发生胆道并发症,现存活15例。结论 合理选择吻合用血管是避免术后发生血栓形成和动脉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经验,以提高肝移植疗效和受体存活率。方法 分析9年间实施的8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动脉重建采用供者腹腔动脉干Carrell’s袖片或肝总动脉-脾动脉汇合部与受者肝左-右动脉部吻合16例(18.82%),与受者胃十二指肠-肝固有动脉汇合部吻合61例(71.76%),采用髂动脉-腹主动脉搭桥8例(9.42%)。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术中、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供。结果 1例术中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立即行血栓切除,重新吻合动脉,现已随访13个月,肝动脉保持通畅。其余84例随访2~54个月,未见HAT发生。全组HAT发生率为1.2%。结论 正确选择肝动脉重建吻合的部位和术后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以减少HAT的发生;多普勒超声监测能早期发现HAT,挽救移植物,避免再移植。  相似文献   

3.
Zhao JC  Yan LN  Li B  Ma YK  Zeng Y  Wen TF  Wang WT  Yang JY  Xu MQ  Chen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3):166-169
目的 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肝动脉重建和并发症处理的经验.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7月,共施行50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在供受者间肝动脉的重建中,供者右肝动脉与受者右肝动脉吻合24例,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12例,与受者左肝动脉吻合3例,与受者肝总动脉吻合2例,与受者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副右肝动脉吻合2例,与受者肝总动脉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搭桥3例.受者腹主动脉与供者右肝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搭桥2例,用保存的尸体髂血管行受者腹主动脉与供者右肝动脉搭桥2例.供者肝动脉直径1.5~2.5 mm,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3.5倍手术放大镜和5~10倍手术显微镜下完成肝动脉重建.结果 50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中,有2例(4%)分别于术后1d、7d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立即采用自体大隐静脉从肾下腹主动脉至供者右肝动脉搭桥术,恢复供肝血流,痊愈出院.1例术后1.5个月后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随访期无临床症状未行处理.术后和随访期未发现肝动脉狭窄、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未有与肝动脉并发症有关的死亡病例.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1年实际生存率为92%.结论 选择恰当的肝动脉重建方式和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显著降低肝动脉并发症,及时处理肝动脉并发症是保证供肝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活体肝移植中变异供肝动脉的修整和重建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6年9月至2010年5月间73例成人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前对供肝进行了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其中涉及供肝动脉较复杂变异者13例(17.8%),包括9例异位或副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SMA),2例副肝右动脉发自腹腔干及2例肝动脉存在交通支。术中对这13例变异供肝动脉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了修整和重建。结果 9例异位或副肝右动脉起自SMA者中,3例采用副肝右动脉与胆囊动脉行端侧吻合的方式成形,然后与受者的肝固有动脉或肝右动脉行端端吻合,另6例异位肝右动脉与受者肝右动脉或肝固有动脉行端端吻合;2例副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者,将供肝右动脉和副肝右动脉分别与受者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吻合重建;2例供肝动脉存在交通支者及1例双供肝移植者均予以双支动脉重建。另外,供、受者肝动脉内径不匹配者,采用供肝副肝右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行端侧吻合。所有血管均一次吻合成功,围手术期经密切监测动脉血流及给予相应抗凝治疗,术后长期随访中,所有受者均未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及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根据动脉变异的不同,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不同方式的修整,效果良好,其对预防活体肝移植后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以及扩大活体供者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分析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提高肝移植疗效和受体存活率。方法 总结1995年5月至2005年4月实施的122例肝移植临床资料,肝动脉重建采用供者腹腔动脉干Carrell’s袖片或肝总动脉-脾动脉汇合部与受者肝左-右动脉汇合部袖片吻合21(16.76%),与受者胃十二指肠-肝固有动脉汇合部吻合87例(71.76%),采用髂动脉-腹主动脉搭桥14例(11.48%)。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术中、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供。结果 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AT)3例,肝动脉狭窄(HAS)2例。1例HAT于术后19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4例通过放射介入治疗治愈。其余病例随访2~62个月,未见肝动脉血栓形成(HAT)和肝动脉狭窄(HAS)。本组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4.10%。结论 正确地选择肝动脉重建吻合的部位和术后有效的抗凝治疗可减少HAT和HAS的发生,多普勒超声监测能早期发现HAT和HAS,挽救移植物,避免再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血管超声检杳在预防和诊断血管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 肝移植术中对116例患者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检测血管吻合后肝动脉峰值流速和门静脉流量.以肝动脉峰值流速2>30 cm/s为正常肝动脉标准,以门静脉流量2>800ml/min为正常门静脉标准.结果 在116例患者中,有14例肝动脉峰值流速<30 cm/s,其中9例通过应用利多卡因腹腔于根部浸润、罂粟碱及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肝动脉内注射,解除血管痉挛后,肝动脉峰值流速达到正常标准,但术后仍有3例患者发生肝动脉并发症;另5例经过上述处理,肝动脉峰值流速仍<30 cm/s,故采用供者髂内动脉对受者腹主动脉与供者肝动脉进行搭桥吻合,吻合后测肝动脉峰值流速2>30 cm/s,术后未发生肝动脉并发症.116例患者中,有5例门静脉流量<800 ml/min,其中4例经证实存在门腔分流,行门腔分流静脉结扎后,门静脉流量达到正常标准,但术后仍有1例发生门静脉血栓;另1例存在门静脉Ⅲ级血栓,血栓切除后进行门静脉端端吻合,门静脉流量仍达不到标准,故利用供者髂静脉通过胰腺前胃十二指肠后与受者肠系膜上静脉远端进行搭桥吻合,术中测量门静脉流量达到正常标准,术后未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中血管超声检查对血管并发症具有较高的预防和诊断价值.对术中超声检查提示异常的患者,术后应该严密监测,以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血管并发症并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经验,提高肝移植疗效和受体存活率.方法 总结1995年5月至2006年12月实施的183例肝移植临床资料,常规动脉重建163例,供者腹腔动脉干Carrell's袖片或肝总动脉-脾动脉汇合部与受者肝左-右动脉汇合部吻合25例,胃十二指肠-肝固有动脉汇合部吻合134例,腹腔动脉干吻合4例.采用髂动脉.腹主动脉搭桥20例.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术中、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供.结果 183例肝移植患者中有6例发生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3.28%(6/183),其中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5例,肝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 stenosis,HAS)1例.常规通路动脉重建组动脉并发症发生率1.84%(3/163),髂动脉-腹主动脉搭桥组为15.0%(3/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3,P<0.01).6例并发症患者中有1例HAT于术后19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5例通过介入治疗治愈,死亡率16.7%.结论 正确地选择肝动脉重建吻合的部位和术后有效的抗凝治疗减少HAT和HAS的发生,多普勒超声的早期发现和放射介入的及时治疗可以挽救移植物,避免再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总结同种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来所施行18例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方式和技巧。结果15例行供受体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2例供体肝总动脉与受体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体总动脉与受体脾动脉吻合。术后彩色色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菜成或肝动脉狭窄,全部病例未发生胆道并发症。结论:成功的肝动脉重建技术防止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或肝动脉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活体右半肝移植中的流出道重建技术,预防肝静脉淤血的发生.方法 回顾分析21例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供者标准肝体积为1150.1~1629.8 cm3,供肝重量为585~920 g,与受者标准肝体积比为43%~67%,与受者重量比为0.82%~1.59%,供者残肝体积百分比为32%~55%,供肝大泡脂肪变性均<10%.对于含肝中静脉的供肝,将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开口修整成尽可能大的三角形开口,供肝植入时,与受者肝右静脉扩大的三角形开口行端侧吻合.不含肝中静脉的供肝,如存在粗大的肝中静脉属支(直径超过5 mm),则用自体或异体血管搭桥(无粗大的肝中静脉属支者采用肝右静脉)与受者腔静脉直接吻合.供肝门静脉右支直接与受者门静脉主干吻合,供肝动脉与受者肝动脉行端端吻合,供肝右肝管与受者肝管行端端吻合.结果 21例供肝中,4例含肝中静脉,17例不含肝中静脉,其中有2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搭桥,5例采用冷冻的异体髂动脉搭桥,10例采用肝右静脉直接与受者腔静脉吻合.术后1个月,重建肝中静脉属支的7例受者流出道均通畅.含肝中静脉者、不含肝中静脉的血管搭桥者及不含肝中静脉且未使用血管搭桥者术后1年存活率分别为75%、85.7%和70%,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受者发生胆道并发症7例;发生小肝综合征1例,经脾动脉栓塞治疗后痊愈.术后供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6~31个月,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一例死亡.结论 含肝中静脉与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供肝植入后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如果右半供肝不含肝中静脉,采用自体或异体血管重建肝中静脉属支是预防肝淤血和保证移植肝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在肝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4月至2007年1月进行的140例尸体肝移植和2例活体肝移植的随访结果,分析肝动脉的重建技术及其对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所有供、受者肝动脉均采用显微技术端端吻合,术中根据供、受者动脉条件,选择管径相互匹配的动脉进行吻合,其中,管径≥3mm者采用连续缝合,〈3mm者采用间断缝合。术后常规以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142例中未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17例,其中,吻合效果满意5例(5/86),一般12例(12/56)。结论影响肝动脉吻合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供者和受者肝动脉条件、术者的显微缝合技术及术后抗凝治疗,良好的肝动脉吻合在预防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及提高肝移植生存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彩超用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肝移植病人术后并发症彩超诊断和介入治疗的资料。结果 彩超正确诊断右侧胸腔积液 78例、腹腔积液 30例、腹腔出血 6例、腹腔脓肿 2例、肝动脉血栓 2例、肝静脉血栓 1例、胆道并发症及肝癌复发各 2例。误诊肝动脉血栓形成 1例。成功进行超声引导介入治疗 5 1例及肝活检 4 0例。结论 彩超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及介入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单一外科组共实施110例活体肝移植,移植术后7d内每日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监测肝动脉血流,怀疑肝动脉血栓形成行肝动脉造影或腹部CT检查,确诊者予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该组3例术后5~6d发生肝动脉血栓,肝动脉血栓发生率2.7%(3/110)。其中1例再次手术行肝动脉取栓,术后血流正常;2例行介入治疗,放置支架,术后1例再次血栓形成,1例血流流速偏低,2例均发生胆道并发症,但肝功能正常。3例均存活。结论术后早期用彩超监测对肝动脉血栓的诊断至关重要,及时手术取栓或介入放置支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亲体原位部分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亲体原位部分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检查10例正常人和7例亲体原位部分肝移植术前、后的肝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6例肝移植术后经过正常,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的血流于术后1-5个月逐渐恢复正常。1例肝移植术后出现并发症。肝动脉血流速度低于28cm/s,血流呈扑动状,同时阻力指数增至0.78,提示肝动脉血栓形成。结论 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在肝移植术前、后可有效监测肝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早期发现一些致命的并发症,为临床早期处理提供准确依据,对保证肝移植成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肝动脉重建的技术要点,分析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合并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6年间我院连续实施的同种原位肝移植4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可能影响肝动脉重建的因素,以及术后肝动脉合并症发生的可能原因,总结术中肝动脉重建的技术要点。结果421例肝移植患者中共发生肝动脉相关合并症者14例,发生率为3.3%,肝移植术后血管合并症主要是动脉血栓形成及肝动脉狭窄。14例合并症患者中死亡9例,死亡率为64.3%。按合并症出现时间分类,早期动脉合并症8例,死亡6例,晚期动脉合并症6例,死亡3例。结论供肝动脉的完整性、供受体动脉的重建方法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影响肝动脉重建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9例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分别为9例终末期肝病病人施行了原位肝移植术。其中4例为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5例为良性终末期肝病。移植术式除1例背肽式肝移植和1例减体积肝移植外,其余7例均为原位全肝移植,并为1例多囊肝,多囊肾,合并肝,肾功能损害闰人施行了肝,肾联合移植术。  相似文献   

16.
原位肝移植中受体血管异常时的肝动脉重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摘要: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中动脉异位重建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的440例肝移植中36例因受体血管异常而行异位重建的方法及术后处理措施等。 结果 36例中行供肝动脉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吻合20例,与肾上腹主动脉吻合10例,与胃左动脉吻合4例,与脾动脉吻合2例。5例围手术期死亡,但吻合口通畅,31例存活3个月至4年无血管相关并发症,仅1例术后2个月因胆道缺血坏死行再次肝移植。 结论 肝移植时受体肝动脉有病变或异常改变时,应将受体肾下或肾上腹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与供肝动脉进行异位重建,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Few cases of successful 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in orthotopic and auxiliary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ve been reported.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on hepatic hemodynamics 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 in three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wo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splanchnic venous thrombosis received a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 and one with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received an auxiliary heterotopic graft. 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was performed in all cases. RESULTS: One patient died 4 months after transplant and two are still alive. Auxiliary liver graft was removed 3 months post-transplant when complete native liver regeneration was achieved. Immediate post-transplant liver function was excellent in all cases. Only one patient developed encephalopathy and variceal bleeding owing to prehepatic portal hypertension secondary to arterioportal fistula 14 months after transplant. He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embolization of the hepatic artery. Hepatic hemodynamic measurements demonstrated a normal pressure gradient between wedged and free hepatic venous pressures in all cases. Liver biopsy showed acceptable graft architecture in two cases and microsteatosis in one. CONCLUSIONS: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is an acceptable salvage alternative when insufficient portal venous flow to the graft is present. The double arterial supply does not imply changes in hepatic hemodynamics, at least in the early months post-transplant.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七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HAS)的效果。方法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HAS的7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4例于移植术后7~20d发生肝脏缺血并发症,3例于移植术后3~6d发生HAS。介入治疗方法有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给予低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和肝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结果3例为肝动脉吻合口狭窄,狭窄程度>70%;4例为肝固有动脉完全阻塞,经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3~7d后开通,但均存在肝动脉吻合口狭窄,狭窄程度>90%。7例肝动脉内置入支架均成功,术后2周肝功能明显改善,未发生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4~18个月,一般情况良好,超声波复查,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原位肝移植后HA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胆系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胆系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2年12月完成的95例次原位肝移植。门静脉、下腔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12例,背驮式肝移植78例,活体部分肝移植5例。胆道重建:胆管对端吻合91例,放置胆道外引流55例,36例未放置胆道引流。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4例。胆管吻合及胆肠吻合应用5旬或6-0 Vicryl缝线或PDS缝线间断或连续缝合。术后以血清学检查、超声、胆道造影等手段随访。结果 共发生胆系并发症7例,发生率7.3%。2例术后7、10d吻合口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再次手术引流。1例术后1个月胆管吻合口狭窄,内窥镜下支架内支撑治愈。2例拔除T管时胆漏,1例保守治愈,1例腹腔镜下缝合窦道、腹腔引流治愈。1例术后5个月因胆管消融、胆管炎死亡。1例术后10d因肝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胆管坏死后死亡。74例随访1-42个月(平均11.4个月),胆道造影及(或)超声检查未见肝内外胆管狭窄,无胆泥、胆石形成,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状态良好。结论供肝切取时保护胆管黏膜及肝外胆管动脉供给,实现精细胆管黏膜对黏膜无张力对端吻合是预防胆系并发症的关键。内窥镜下狭窄段胆管扩张、内支撑是治疗肝移植肝外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