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8例,对其心电图改变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已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数临床都有心、脑缺血表现;ST段改变者35例(92.11%),冠状T波改变者22例(57.89%),异常Q波11例(28.95%),室性早搏9例(23.68%).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结合临床、心电图结果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分析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特征.结果 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有心电图异常,其中25例呈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特殊心电图改变,8例ST-T动态改变.心脏超声提示心尖肥厚者22例.冠脉造影25例正常,前降支中段肌桥2例,回旋支狭窄20%1例.左室造影提示黑桃A样改变23例,5例表现心尖部心腔狭小.12例误诊为冠心病,其中4例为非ST段抬高心梗.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较易误诊为冠心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尤其是左心室及冠脉造影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对临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4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的检查结果。结果:在47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梗阻性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分别为12例(25.5%)及35例(74.5%)。梗阻性患者中有3例为隐匿性梗阻,非梗阻性患者中6例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出现ST-T改变(76.6%)、左心室肥厚(46.8%)及心律失常(38.3%)较为常见,其他还有异常Q波、电轴偏转及T波改变等表现。结论:临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过程中,综合分析超声心动图表现与心电图改变,可以显著提升肥厚型心肌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2000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住的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30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 心失肥厚型心肌病均并有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其中伴胸前导联巨大倒王T,倒置程度Tv4>Tv5>Tv3,以V3~V5导联最明显22例;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且Rv4>Rv5>Rv3者19例;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以V3~V5最明显者22例.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心电图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和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对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35例患者做心电图改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sT-T改变30例(85.7%),左心室高电压16例(45.7%),心律失常14例(40%),电轴左偏13例(37.1%),异常Q波12例(34.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11.4%),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5.7%)及一房室传导阻滞2例(5.7%)。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可表现为多种异常改变,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高。对心电图呈此种ST段、T波及QRs波群的变化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酷似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附34例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梅林 《四川医学》2005,26(9):979-979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其心电图表现类似冠心病,特别是心电图的异常Q波易与心肌梗死相混淆。本文对3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本病异常Q波及ST-T改变的特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I型前间壁肥厚28例,II型前间隔、后间隔均肥厚36例,III型左心室前壁或/和后壁、侧壁肥厚14例,IV型心尖部肥厚10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厚等)发生率为93.2%。IV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高侧壁,具有特殊性。其它3型患者ST-T改变、异常Q波的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它各型心电图改变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李惠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6,(26):3690-3691
目的:探讨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改变,提高对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2例确诊为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结果本组42例心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有心电图异常改变,胸前导联 T 波倒置均超过0.05 mV,RV5大于2.6 mV 的有18例(42.9%),ST 段压低程度0.05~0.4 mV 的有20例(47.6%),没有患者出现额面心电轴异常和病理性胸前导联 Q 波,合并心房纤颤3例(7.1%)。结论标准12导联 ECG 显示胸导联 V3~V5R 波振幅增高伴对称性倒置 T 波,要高度考虑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心电图异常对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提供了特征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征性改变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08年5月聊城市人民医院分析4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者40例(100%),其中伴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0.2my~1.0my以V3-V4最明显30例(75%):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且Rv4〉Rv5〉Rv6者28例(70%):ST段压低,以V3-V4最明显者30例(75%);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肥厚达15mm或以上伴心尖部心腔狭小40例。结论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性及心电图表现.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仪,患者取平卧位,作标准12导联心电图.结果 22例HCM患者中,20例出现心电图改变.结论 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在有缺血型ST段降低或有冠状T波的患者,除考虑冠心病外,鉴别诊断应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尤其是年龄较轻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向量图特点。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做心电向量图并进行分析。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向量图与正常人不同,主要表现在水平面、右侧面向左、前、下向量增大和QRS-T夹角增大。结论心电向量图能更直观的显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学变化,对诊断有肯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58例扩张型心肌病和49例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扩张型心肌病的特点是电轴左偏(59%)和复杂多样化的心律失常(78%),尤以室早、室速、房颤和室内传导阻滞为多见。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是显著的S-T、T改变(65%),左室肥厚(32.6%),异常Q波(39%)和RV_1电压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结合心电图(ECG)诊断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准确率,并与2DE和ECG单独诊断的准确率比较。方法:60例患者,30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另30例心电图显示ST-T改变,行左室造影或心脏磁共振检查。结果:单独ECG诊断AHCM的敏感性高(接近100%),但特异性低(约27%);单独2DE诊断AHCM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100%;两者结合诊断AHCM能提高2DE诊断的敏感性。结论: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能提高对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准确率,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40岁的一级亲属),晕厥(≥2次/年),左室厚度≥30mm,负荷或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异常(无变化或降低>10mmHg或升高<25mmHg),非持续性室速,左室流出道梗阻(压力差>30mmHg)等因素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及晕厥≥2次/年是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与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5.
郭晓琳  王爱玲 《安徽医学》2015,36(7):837-840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胸闷气短、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黑曚、前兆晕厥或晕厥。常见的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为房颤和各种传导阻滞。95.2%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有异常表现,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和(或) ST-T改变。80例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11例患者接受起搏器置入治疗,22例接受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2例患者接受外科心肌切除手术。院内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余82例患者住院期间患者症状均有缓解。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合理的药物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避免临床误诊而导致错误治疗,本总结了3例易误诊的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病例。方法:所有病人均进行了心肌酶、心电图、胸部X光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三例病人均显示有心肌酶不同项目的升高,心电图示心肌梗塞,X线示心脏扩大,超声心动图则显示为肥厚型心肌病的声像图改变,结论: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在心电图上常表见为ST-T改变,左室肥厚,或左室高电压和异常Q波,并由此而误诊为心肌梗塞或心肌炎。超声心动图可进行正确诊断。核磁共振更能描述本病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患者ST—T改变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心心图有ST-T改变,伴有不典型胸痛时冠心病的诊断。方法:对70例心电图有ST-T改变,伴有不典型胸痛的高现患有关临床资料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顾性分析。结果:本资料显示,70例高血压病患心电图有ST-T改变,伴有不典型胸痛时,冠脉造影证实有冠心病占40%(28/70),且以单支和左前降支病变为主。2例证实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病病程长、血压水平高,冠状动脉2支、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检测对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预后评判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组(HCM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群组(对照组)两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值及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患者TO及TS的平均值。结果HCM组的TO及T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指标检测无异常,不能预测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对2011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仅有3例患者的心电图显示正常,其余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其中有19例患者(63.3%)存在大于等于3项的异常现象。30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心电图变化中窦性心动过速、SI QIIITIII、QIIITIII、TV1-V3的发生情况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而溶栓治疗后患者的肺型P波、电轴右偏、SI、右束支传导阻滞、房颤或房扑的发生情况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心电图变化具有多样性,通过对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动态的观察可有助于对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