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选取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和线段分析、sDNA和UNA等四种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多个维度的系统比较分析。尽管四种方法理论框架的原型非常接近,但从定义方式、核心算法、计算结果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在城市尺度的研究趋势下,UNA的定义方式显得更加多元和丰富。研究发现搜索半径的选取对研究分析结果影响较大;在人流拟合环节,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略优于线段分析。建议结合不同领域的实证研究,深入发掘城市街道网络的社会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2.
探析城市街道空间品质与居民出行行为的关联机制对合理有效配置街道设施资源、促进健康绿色出行具有重要意义。以合肥市七桂塘街区为例,通过Python爬取街景图像,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空间句法结合ArcGIS量化街道空间品质构成要素;通过行为观察获取出行数据,进而构建空间品质和行为特征关联研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总结各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程度和方式。研究表明:出行行为与街道空间要素存在特定的数理影响关系,其中功能业态、步行宽度和界面开放度对出行行为影响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城区街道优化策略,以期为合肥市街道设计导则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低碳出行与城市街道可达性的关联性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城市路网与中观街道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引导低碳出行的出行动线空间模式。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了高可达性的道路路网形式、适宜的街区尺度与道路间距,提出了"公交廊道+步行网络"的方格网城市路网模式。在中观层面上,从步行出行与自行车出行两个方面,提出了慢行友好的街道空间模式与街道断面模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街道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所,其设计影响到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街道的繁华程度同时也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象征。文中针对勃利县城市街道的现状情况,分析康华街沿街地段存在问题,提出了城市活力街道的设计原则和对策,从而营造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街道。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疗愈空间的概念引入以城市更新为背景的街道空间设计中,通过文献归纳出疗愈街道的定义并建立疗愈街道模型,分析其与健康街道的关联。研究选取上海市的五条不同类型的街道作为调研样本,从人们对于街道的疗愈感受出发,采用现场勘测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得到街道的疗愈感知数据和客观仪器测值,完成对案例街段的疗愈性评价。最后通过结构方程验算对疗愈街道模型进行拟合优化,得到街道疗愈性各因子的权重。研究首次完成了街道疗愈模型的构建和论证,并对社区街道更新走向疗愈性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6.
张琬乔  张译文 《四川建材》2016,(4):166-167,169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缓解机动车为主导的城市出行压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已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及慢行出行系统,但对于大部分已经以机动车为主导但公共交通发展尚为欠缺的中小型城市来说,慢行出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以慢行出行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或多交通模式出行为导向的慢行系统设计成为"路权归还行人"的主要方式。由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构成的慢行网络是依托机动交通路网而形成的街道网络,而山地城市的城市形态及街道网络结合地形地势等环境特点发展,因此其慢行网络也具有三维特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酉阳县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以慢行为导向的街道网络形态研究,并基于该研究对酉阳县慢行系统设计的实践进行实验性探索。本文以空间句法及GIS平台分析为主要量化研究工具,分析研究范围内以慢行为导向的街道网络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及具体控制措施,从而指导相应慢行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存量发展的时代,对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探索其内在规律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带动城市活力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但目前对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研究缺乏量化的数据支撑,对其品质和活力之间的关系和其影响因子缺乏定量的研究。该文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利用大数据获取和计算各类影响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的影响因子,通过皮尔逊相关值分析方法,比较其对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影响的相关性,将各影响因子分类,最后分别比较其对不同类型的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的影响关系,以指导不同类型街道公共空间活力和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澳门半岛城区商业网点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以街道为单元对商业网点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旨在探讨商业网点在城市街道网络聚集、分布的空间特征以及不同尺度街网结构与商业密度分布之间的关联所反映的澳门半岛商业中心职能的差异与分化。  相似文献   

9.
城市街道作为集中体现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特征的重要载体,理应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文章通过对合肥市若干典型城市街道的现场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运用空间句法等分析手段对上述街道空间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合SD法来探索空间形态量化指标与空间的感知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人们对街道形态、连续性、绿化、围合感的感知,探索影响空间感知的具体客体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健康街道是存量规划及健康城市背景下,街道发展的新模式和街道设计的新方向,健康街道可以充分发挥街道的身体、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服务功能,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出行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基于国内外文献梳理,从促进体力活动、改善物理环境、提升街道安全、增强社会交往4个方面,提出多路径多因素的综合性研究思路,讨论城市街道促进公共...  相似文献   

11.
城市街道空间曾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承担着市民的城市生活和社会交流等多种城市功能。通过对城市街道空间现状分析,根据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五个原则构建评价体系,并通过实例评价分析,提出一些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赵彤  叶洋 《当代建筑》2023,(S1):13-17
高品质的城市设计需要对城市空间及使用者行为进行精准把控。本文立足虚拟现实技术,建构寒地街道安全感知评价模型,搭建虚拟现实场景,通过可视化SP法及埃洛等级分体系测度不同要素对安全感知的影响,进而结合信息增益的计算,赋予各要素对安全感知的影响权重。研究发现,机动车干扰度、照明设施密度、街道人流指数、街道绿视率、绿化设施密度对安全感知评价影响更高,相应的量化测度可为寒地街道空间安全感知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尤为重要。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主要骨架连接城市各空间要素,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步行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过去城市更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具有高密度、快速化、车行优先等特点,导致了街道公共空间被挤占,步行活动受到排挤,导致步行价值的流失。文章在精细化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城市街道空间构成要素及更新演变历程,结合城市街道空间的现状分析,借鉴具体案例总结出步行价值再生导向下的街道空间更新对策,使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与乡村斗争的产物,存在脏乱差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外来人口提供了栖身之所,全面拆除的方式已不符合当下城市存量式更新的大方向。文章借助空间句法技术,结合实地调研,对北京海淀水磨社区这一城中村中公共空间的更新优化进行研究。运用Depthmap软件,建立轴线拓扑模型,分析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线段整合度和可理解度。提出打开临城市界面,增强社区开放性;梳理内部路网,提升空间可理解度;合理布置节点空间,激发社区活力三个策略,优化城中村公共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15.
于寒秀  谷欣雯  王美玲  朱静  杨晶 《城市住宅》2021,28(10):140-142
国外从居民健康视角进行的健康街道规划设计未能回应当代普遍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健康城市的研究背景下,对于公共健康与街道空间之间关系的探索逐渐深入.为此,以公共健康为切入点,围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街道提出4种健康街道的概念模型,即交往型健康街道、通行型健康街道、休憩型健康街道、休闲型健康街道.在探究街道空间设计内涵的实践中,以三亚市商品街街道为例,对建筑前空间、非机动车道、缓冲休息区、机动车道、停车空间(停车场)设置提出5种规划构想.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不仅代表着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且还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作为城市生活舞台的城市街道变得拥挤、吵杂和危险等问题。城市街道是由人自身活动所创造,并反作用于人,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感受。步行作为人们使用街道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感知。本文以城市步行空间上的变化为切入点,结合城市空间理论,通过分析哥本哈根连续步行空间的持续变化,进而总结好的城市步行空间序列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城市活力的关系,为我国城市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城市建设从大规模开发转向微调控并且更加注重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本文以提升行为品质为切入点,从街道网络、街区尺度、路径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策略,对优化居民出行结构,激发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绿色、宜居、健康、生态的城市空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特色往往由公共空间来展现,而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但在快速机动化背景下,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和街道活力正在逐渐丧失。选取上海的三条社区街道和一条商业步行街进行现场踏勘和问卷调查,分析对于不同功能的街道,行人在公共活动方面的需求以及目前街道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包瑞清   《风景园林》2022,29(9):41-47
城市街道景观指数提取为城市街景研究量化途径之一。结合已有指数,提出用全景静态图的不同数据类型,分类计算视域景观指数的优化方法;提出基于计算机视觉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的关键点邻域尺度区间频数;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指数不同的邻里尺度最优簇数、贡献度,确定分布特征重要指数组成;探索不同指数作用于不同邻里尺度的特征效应。研究发现视域景观指数具有不同邻里尺度效应。研究指数中城市街道空间的绿视率和天空开阔度(空间组成层面)、关键点邻域尺度(0,10]和(10,20]区间频数(对象尺度层面),以及色彩丰富度指数(颜色层面)是构成城市街道分布特征的重要特征指数。通过确定不同邻里尺度城市街道特征分布,可以为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质量提升、量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0.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