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改良和传统肩胛舌骨上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口腔鳞癌(OSC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选取80例确诊为口腔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试验组给予改良的肩胛舌骨上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肩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等指标,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肩部疼痛均较治疗前有所缓解,肩功能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试验组患者生存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比较术后并发症的结果发现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型较传统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提升患者肩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增加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治疗口腔鳞癌提供了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肩胛舌骨上颈淋巴结清扫术(MSOHND)与传统肩胛舌骨上颈淋巴结清扫术(CSOHND)对N0期口腔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N0期口腔癌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MSOHND组(n=55)和CSOHND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和转移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OHND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时的肩部疼痛得分明显低于CSOHND组(P<0.001),外展角度明显大于CSOHND组(P<0.001);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MSOHND组患者术后面容外形、活动能力、消遣娱乐等生活质量得分均较CSOHND组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OHND对N0期口腔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舌体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uo ZM  Wang SL  Zeng ZY  Chen FJ  Zhang Q  Wei MW  Yang AK  Wu GH  Peng HW 《癌症》2005,24(3):368-370
背景与目的:对于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舌癌颈部的处理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cN0舌体鳞癌颈部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手术前后未行放、化疗的cN0舌体鳞癌初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规律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颈部不同处理方式的控制情况。结果: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3.0%,其最常见的位置在同侧颈Ⅱ区,83.0%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分布在同侧颈Ⅰ、Ⅱ、Ⅲ区;病理分级是影响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为影响cN0舌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肩胛舌骨肌上清扫术的颈部复发率为6.7%。结论: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术是cN0舌体鳞癌患者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Yang AK  Chen FJ  Li QL  Wei MW  Song M 《癌症》2003,22(5):541-544
背景与目的: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影响预后。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选择性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1990~1996年间在我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64例舌鳞癌患者的资料,分析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64例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5.71%,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同侧的Ⅱ区,其次分别为同侧的Ⅰ和Ⅲ区,82.98%隐匿性转移的颈淋巴结位于以上3个区域,大多数隐匿性转移的颈淋巴结在首次手术治疗后2年内(33/36)被发现。经统计学分析,显性颈淋巴结转移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组之间患者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log-rank,P<0.01),而显性转移组与隐匿性转移组患者的预后之间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P>0.05)。结论:同侧的Ⅰ~Ⅲ区是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常见区域,对较易发生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cN0舌鳞癌患者可行选择性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术。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影响cN0舌鳞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施行保留颈丛、肩胛舌骨肌及颈外静脉的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复发。颈部外观无塌陷,所保留的神经功能从术后第1天开始逐渐恢复,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麻木感逐渐消失,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上肢活动良好,无臂丛神经和膈神经损伤。耳廓感觉恢复,下颈部及肩部无麻木感,颈部外观无改变。术后上颈及耳周疼痛或肩胛区疼痛明显17例,1~6周后好转。结论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既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又能有效保留耳廓区、颈部、锁骨上区的感觉,合理、可行,但部分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对 6例甲状腺癌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双侧同期颈清扫术的结果。对手术适应症进行了讨论 ,认为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 ,将不会增加术中意外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认为术中应首先清扫颈淋巴结转移较轻且估计可行保留颈内静脉清扫术的一侧。  相似文献   

7.
本报告对6例甲状腺癌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行双侧同期颈清扫术的结果。对手术适应症进行了讨论,认为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将不会增加术中意外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认为术中应首先清扫颈淋巴结转移较轻且估计可行保留颈内静脉清扫术的一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传统改良颈清扫术和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差异。方法选取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50例,根据患者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局部的浸润度和转移程度,分别实施传统改良式颈清扫术(对照组,65例)和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实验组,85例)。对照组保留颈清扫术为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保留了颈部浅静脉、颈丛皮神经和颈横血管。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每例患者的平均淋巴结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耳部、颈肩部皮肤感觉基本上在术后3~5个月内可以恢复正常,并且其面部以及上颈部肿胀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实验组患者肩部疼痛麻木、锁骨下皮肤疼痛麻木、颈外疼痛麻木、枕部疼痛麻木、耳周疼痛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没有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却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与颈侧清扫术对喉癌声门上型颈淋巴结病理阴性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陕西省雁塔区中医医院收治的79例喉癌患者,根据清扫术类型不同分组,采用颈侧清扫术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2年的淋巴结转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7. 4%,高于对照组的78.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 9%,低于对照组的39.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无淋巴结转移,对照组患者术后2年有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 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相比,采用颈侧清扫术可提高喉癌声门上型颈淋巴结病理阴性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舌体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uo ZM  Zhang Q  Zeng ZY  Chen FJ  Wei MW  Peng HW  Xu GP  Chen WK  Wang ZF 《癌症》2003,22(3):282-285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舌癌病例是否需行颈淋巴清扫术治疗仍存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舌体鳞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分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应用于cN0舌癌病例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至1997年214例手术治疗的舌体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N0pN+(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病例和cN+pN+病例的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布规律;比较不同分组的远期疗效;Cox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舌体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pN+病例69例,颈淋巴结转移率32.2%,其中同侧Ⅰ、Ⅱ、Ⅲ、Ⅳ、Ⅴ区各占22.3%、33.5%、22.3%、4.6%、1.0%;对侧Ⅰ、Ⅱ、Ⅲ、Ⅳ、Ⅴ区各占6.6%、3.6%、3.0%、2.0%、0.5%。pN+组和pN0组5年生存率各为47%、83%(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舌体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为T分期、N分期。结论:舌体鳞癌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同侧颈部Ⅰ、Ⅱ、Ⅲ区;分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病例既可起治疗的作用,又可用于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决定是否行全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Wang SL  Guo ZM  Zhang Q  Wei MW  Yang AK  Peng HW  Chen FJ  Zeng ZY 《癌症》2007,26(5):533-536
背景与目的:目前缺乏一种特异性的诊断手段能在术前准确地评价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egetive neck,cN0)舌癌患者的颈部隐匿性转移状况,所以其颈部的手术处理还存在争议.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的应用可能为cN0舌癌患者颈部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cN0舌体鳞癌前哨淋巴结放射性胶体定位的可行性,以及前哨淋巴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1例cNO患者,其中初诊者20例,原发灶有手术史者1例.手术当天于舌肿瘤周围多点注射99mTc-SC,尽量包绕肿瘤,全部患者术前及术中用γ探测仪探测SLN,其中5例患者结合使用术前核素扫描示踪SLN,全部患者行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以颈清扫标本的常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放射性胶体定位SLN的准确率.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21例患者定位到SLN(共41枚),SLN检出率为100%(21/21),其中20例患者SLN的病理检查结果与颈清扫的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合,准确率95%(20/21).1例患者SLN病理阴性,而颈清扫标本出现阳性淋巴结,为假阴性.多层切片加免疫组化微转移检出率为7.3%(3/41).结论:舌癌SLN放射性胶体定位是可行的,SLN活检能较好地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状况,但其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34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按淋巴结清扫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行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个月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 观察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44.3±6.9)枚/例,淋巴结转移度为10.9%,对照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38.3±5.4)枚/例,淋巴结转移度为1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3%(P<0.05);且观察组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21.4%)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33.9%),但与对照组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3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瘘、呼吸系统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观察组LDH、NOS、CEA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5%(P<0.05);观察组术后1年颈部淋巴结复发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P<0.05).结论 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较二野淋巴结清扫术能更彻底清除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有利于提高胸中上段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和术后分期,减少术后局部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8例口腔鳞癌未探及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依据临床触诊及影像学结果将淋巴结分为三组,并对比各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结果:cN0期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与年龄、原发灶的大小、病理分化及生长方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牙龈癌及颊黏膜癌原发肿瘤越大发生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几率越高。临床影像学未探及肿大淋巴结组其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大小及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P<0.05),影像学肿大淋巴结小于1 cm组其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与原发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的隐匿性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隐匿性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食管鳞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MESC)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SMES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各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研究不同癌灶浸润深度、长度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56例SMESC患者中34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0.7%,颈部、上、下纵隔和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34.7%、32.7%和38.2%。不同癌灶部位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但在上、下纵隔及腹部均有广泛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长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癌灶浸润深度和清扫淋巴结数目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食管癌McKeown术式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治疗SMESC的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方面存有较大分歧。该研究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择区淋巴结清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评判cN0标准的准确性。结果:全组患者均行患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320例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Ⅱ~Ⅴ区)或择区淋巴结清扫(Ⅱ~Ⅳ区中的部分或全部),90例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活检。73.2%(338/462)符合cN0标准,病理证实其中有184例淋巴结转移,cN0标准误诊率达60.9%。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5.4%(302/462),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6%(197/462),“跳跃转移”率为13.1%(42/320),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0%(45/90)。男性、肿瘤累及腺叶上1/3、肿瘤T3或T4、多中心病灶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累及腺叶上1/3是喉前淋巴结转移及“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喉前淋巴结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2个以上转移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加(分别为85.7%和83.3%, P<0.05)。结论:现行cN0标准不能作为确定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依据;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依次为Ⅲ区、Ⅱ区、Ⅳ区、Ⅴ区;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建议将Ⅵ区淋巴结送冰冻病理;当喉前淋巴结有转移或Ⅵ区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时,或肿瘤累及腺叶上1/3者,有必要行侧颈区(或择区)淋巴结清扫;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需予以重视;中央区淋巴结再分亚区具有重要意义,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腔镜下二野与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在食管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3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230例患者分为二野组(n=120)和三野组(n=110).二野组接受全腔镜二野淋巴结清扫术,三野组接受全腔镜三野组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切除及转移情况、并发症发生率、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二野组平均每个患者淋巴结清扫数[(16.02±4.72)枚]显著低于三野组[(23.22 ±5.41)枚],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59.2%)显著高于三野组(41.8%)(P<0.05).两组淋巴结转移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野组喉返神经损伤、呼吸系统并发症、吻合口瘘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二野组(P<0.05).二野组患者1年生存率(83.3%)显著低于三野组(95.5%),二野组1年颈部淋巴结复发率和纵膈淋巴结复发率均明显高于三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腔镜下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有利于提高食管癌的根治性,且有效降低术后转移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HPV检测在诊断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例首诊为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最终确诊为HPV相关口咽鳞癌,分析确诊过程。结果 首诊时6例患者均被确诊为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且p16表达阳性和HPV-16亚型阳性,而EBER表达阴性。经全面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原发病灶。随后对其中4例予同侧扁桃体盲检(2例)和切除(2例),病理均证实为扁桃体鳞癌。另2例分别在随访第149天、545天MRI检查发现同侧口咽侧壁和舌根增厚伴强化,经活检分别证实为扁桃体鳞癌、舌根鳞癌。结论 对于原发灶不明的HPV阳性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应高度怀疑原发病灶来源于口咽部位的可能性,特别是扁桃体和舌根部位。  相似文献   

18.
分区性颈清扫术应用在cN0和cN1期口腔癌中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颈淋巴结的处理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探讨了分区性颈清扫术应用于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转移的远期效果。方法84例cN0或cN1期患者均接受了术前化疗,分区性颈清扫术及术后放疗,并复习文献对比多种术式的颈部复发率。结果84例中1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53例cN1中有10例为pN0,全组颈部复发率为13+2%。cN0中有6例出现隐性转移,该组复发率为6.5%。按是否侵犯包膜外颈部复发率分别是20.0%和10.3%。结论分区性颈清扫术在cN0和cN1期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上可以取代改良性颈清扫和全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