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胺腆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的作用。方法: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87例,随机分为葛根素加胺碘酮组44例和单用胺碘酮组43例,治疗4周。观察房颤转复时间、成功率、QT间期及药物副作用。结果:葛根素加胺碘酮组平均复律时间显著缩短(7.5 d,10.2 d,P〈0.01),房颤转复率显著高于单用胺碘酮组(77.3%,60.5%,P〈0.01)。结论:葛根素辅助治疗可以缩短房颤转复时间,提高房颤转复成功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不同剂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临床疗效 ,探讨经静脉途径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最佳剂量 ,对临床应用胺碘酮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 2 0 0 2年 1月~ 2 0 0 4年 6月收入我院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6 0例 ,年龄 4 8~ 81岁 ,平均 (6 9± 9)岁。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2 0人。组 1:以 75mg 次 (生理盐水稀释成 2 0毫升 )缓慢静脉注射 10min ,每半小时不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1次 ,达 4次后以 1mg min速度静脉点滴 ,持续 6h后减半维持 2 4h或至恢复窦性心律 ;组 2 :以 15 0mg 次 (稀释成 2 0ml)静脉注射 10min ,余同组 1;组 3:以 2 5 0mg 次 (稀释成 2 0ml)静脉注射 10min ,余同组 1。结果 ①组 1、组 2、组 32 4h复律率分别为 10 0 % ,10 0 % ,95 % ,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②组1、组 2、组 3平均复律时间分别为 2 0~ 10 0 5min ,平均 (4 14 .5 8± 2 4 0 .0 1)min ,30~ 6 0 0min ,平均 (2 34.5±99 .6 )min ,30~ 96 0min ,平均 (2 74 .11± 192 .36 )min ,组 1、组 2、组 3均有显著差异 (P值分别为 0 .0 15、0 .0 4 7) ,组 2与组 3无显著差异 (P =0 .972 )。③转复时所用胺碘酮的剂量分别为 2 2 5~ 12 5 0mg ,平均(6 0 3± 2 4 6 )mg ,15 0~ 10 5 0mg ,平均 (5 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在心房颤动恢复窦性心律后预防其复发,对窦性心律有效性的维持以及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超过7天),经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治疗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40mg,1次/日,两组均连续服用6个月。于治疗后第1周、2周、1月、2月、4月及6月分别行心电图或HOLTER以检测是否存在房颤复发;复律次日及6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随访6个月,观察研究前后血浆醛固酮(Mdosterone,Ald)浓度。结果80例均完成治疗,随访6月,心房颤动复发率对照组32.5%,治疗组12.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6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房射血分数(LAEF)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后,为了维持窦性心律,联合应用胺碘酮、螺内酯较单独应用胺碘酮更加有效,螺内酯的长期服用可缩小扩大的左房,左房压力降低,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的抑制可改善心房重构,预防房颤反复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中 ,在服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转复窦性心律过程中 ,房颤可以转变为典型性房扑。方法  14例患者 (男性 12例 ,女 2例 ) ,年龄 4 0~ 77岁 ,均为反复发作持续性房颤患者 ,10例服用普罗帕酮、4例服用胺碘酮后 ,持续心电监测或动态心电图 12例表现为持续性典型性房扑 ,2例表现为典型性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 ,但以房扑为主。消融前常规行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经穿刺静脉放置 10极冠状静脉窦导管、2 0极Halo导管和尖端 8mm消融导管 ,峡部拖带标测明确此 14例患者均为峡部依赖性房扑 ,由三尖瓣隔环向下腔静脉 /欧氏嵴行线性消融 ,采用温控法 (5 5°C~ 6 0°C)发放射频电流 ,消融终点为峡部双向阻滞。术后通过症状、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随访。结果 所有 14例患者典型性房扑均消融成功 ,术后均服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治疗 ,在 4~ 32个月 ,平均 (12± 7)个月随访中 ,8例(5 7.1% )患者无房颤发作 ,5例 (35 .7% )患者房颤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较前明显减少而无 1例发生永久性房颤 ,1例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而植入双腔起搏器。结论 在持续性房颤服用ⅠC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转变为典型性房扑的患者中 ,消融典型性房扑及继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观察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治疗的110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组)56例,对照组(胺碘酮组)5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转复情况分别于24h、3日和7日。患者复律后,进行随访1年,观察继续口服药物,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结果:(1)研究显示观察组中24 h、3日和7日转复率情况分别为69.6%,82.1%,96.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1年观察组中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7.0%,对照组中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2.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效果良好,优于单纯的胺碘酮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急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患者房颤发作时给以静脉注射胺碘酮3~7 mg/kg,30~60 min,然后静脉滴注维持量,最初6h以内以1 mg/min,随后以0.5 mg/min持续静脉滴注.结果:用药后复律成功者25例,转复成功率为52%,48例患者用药后心室率明显控制,且作用迅速、稳定.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无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动过缓、无Q-T间期延长所致的尖端扭转性室速.结论:胺碘酮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急性房颤治疗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世峰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672-1672
目的:观察应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在治疗原发病及抗凝基础上加用胺碘酮静脉应用。B组33例,在治疗原发病及抗凝基础上胺碘酮静脉应用和稳心颗粒口服。主要观察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时间,胺碘酮累计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单用胺碘酮A组平均复律时间(6.6±1.2)h,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B组(1.5±0.8)h,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胺碘酮累积用量(546±72)mg,B组(240±48)m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心颗粒转复阵发性房颤可缩短复律时间,减少用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加阿替洛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的房颤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单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65例,在胺碘酮治疗基础上加阿替洛尔治疗。随访6个月,分析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了解房颤发作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周、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均能有效地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房颤患者单用胺碘酮治疗和胺碘酮加阿替洛尔治疗均能有效复律,但胺碘酮加阿替洛尔对预防房颤复发和减少不良反应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9.
龚武田  罗廷福 《西南军医》2010,12(4):621-623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对房颤复律后患者窦性心律维持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68例房颤复律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胺碘酮维持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随访一年。维持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所有对象的心衰指标,统计各组房颤复发率。分析两组复发率及治疗前后心衰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复发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心衰指标有明显差异。结论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对房颤复律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以及改善心功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0.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山  李晓庆  蔡士文 《西南军医》2009,11(6):1074-1075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予胺碘酮治疗,而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后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的转复率为88.6%,胺碘酮组转复率为5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的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明显缩短。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可提高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奎尼丁与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房颤) 的临床特点及对心肌复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 例胺碘酮与17 例奎尼丁治疗房颤的转复率。短期防止复发的维持率及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时,观察其对QT间期,QT离散度的影响,并与阵发性房颤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1)奎尼丁组药物复律与胺碘酮组无差异,短期(10d) 防止复发率相近,但奎尼丁组2 例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而胺碘酮无1 例发生。(2) 阵发性房颤组与健康组QT间期和QT离散度无差异,奎尼丁和胺碘酮均延长QT间期和QTD,但奎尼丁比胺碘酮影响更大。结论:(1) 奎尼丁和胺碘酮均可有效治疗房颤,但胺碘酮相对安全。(2)两者均延缓心肌复极并使复极离散,尤以奎尼丁为著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心房纤维性颤动 (PAF)的治疗药物较多 ,如异博定、心律平等。但如何维持治疗效果、预防其复发 ,是临床棘手的问题。为了观察胺碘酮在预防PAF复发方面的作用 ,我们对 1 2 2例PAF病人进行了随访观察。1 临床资料1 1 研究对象  1 2 2例病人均经临床及心电图确诊为阵发性房颤。其中男 87例 ,女 3 5例。年龄 64~ 72 (平均68 2 )岁。同时伴有冠心病者 2 8例 ,高心病者 1 5例。上述病人均处于心功能代偿期。超声心动图显示无明显心房增大及其他并发症。所有房颤病例均有反复发作史。病史 0 5~ 5年。 1月内发作 4~ 5次者 43…  相似文献   

13.
乙胺碘呋酮在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乙胺碘呋酮在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快室率房颤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CHF合并快速房颤患者42例。在治疗心脏原发病及心力衰竭的基础上给予静脉和口服用乙胺碘呋酮。静脉首次负荷量150mg/10min,视效果可再次给予首次负荷量,后以0.5~1.0mg/min维持,静脉的同时给予口服0.2g,3次/d;5—7d,0.2g,2次/d;5—7d,0.2g,1次/d维持,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42例快速房颤总转复率达78.5%,未能复律的9例,心室率亦下降至72~90(83.2±14.1)次/min(P〈0.05),心功能改善Ⅱ级28例,Ⅰ级14例。3例出现低血压,2例出现Ⅰ。房室传导阻滞,4例出现恶心、腹胀。结论:乙胺碘呋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室率房颤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用药物治疗是大多数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1].老年人房颤多合并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常用胺碘酮作为转复房颤和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随之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的报道增多.我科近1年收治7例因服用胺碘酮致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常规与小剂量胺碘酮对心房颤动(房颤)转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老年人房颤1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小剂量胺碘酮组)78例、常规组(常规剂量胺碘酮组)78例与对照组(口服安慰剂组)32例,观察用药6个月后房颤发作控制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常规组房颤控制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小(P<0.01)。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老年人房颤有效,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佳复律药物。方法78例101例次阵发性室是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帕酮、维拉帕米、三磷酸腺苷(ATP)、胺碘酮、毛花苷丙等五组治疗。结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律成功率普罗帕酮率93.8%、维拉帕米92%、三磷酸腺苷90%、胺碘酮71.4%、毛花苷丙60%。不良反应率普罗帕酮3.1%、维拉帕米12%、三磷酸腺苷75%、胺碘酮42.9%、毛花苷丙10%。结论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成功率最高,不良反应最低,可作为临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有抗心律失常和抗甲状腺激素作用 ,本研究探讨其联合1 31 I治疗中、重度甲状腺功能亢进 (简称甲亢 )合并房颤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34例有甲亢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经检查确诊为中、重度Graves甲亢伴持续性快速型房颤 ,其中男 11例 ,女 2 3例 ,年龄 2 6~ 5 9岁 ,平均 4 0岁 ,甲状腺质量30~ 6 5g,平均 4 5g。患者随机分为 :①对照组 17例 ,1 31 I治疗后 2d加用心得安10~ 30mg,3次 d× 15d。②试验组 17例 ,1 31 I治疗后 2d加用胺碘酮 2 0 0mg,3次 d× 5d ,后 2 0 0mg,2次 d× 5d ,再 2 0 0mg,1次 d× 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其探讨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中选取160例,其中80例给予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标记为对照组;80例给予单纯胺碘酮治疗,标记为实验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均为3月/疗程,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呕吐4例.头晕2例,心动过缓3例,总数9例;对照组:呕吐3例,头晕3例,心动过缓5例。总数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较单独应用胺碘酮疗效更为显著,应用比较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静滴胺碘酮对抗凝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静滴胺碘酮对瓣膜置换术后房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风湿性心脏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快速房颤患者 33例 ,患者均接受静滴胺碘酮治疗 5d ,于静滴胺碘酮前后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常规剂量华法林抗凝情况下 ,33例患者中PT全部延长。静滴胺碘酮前PT为 (2 1.2± 3.1)s,静滴胺碘酮后PT为 (35 .2±6 .1)s,前后相差显著 ,(P <0 .0 5 )。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快速房颤患者在应用胺碘酮静滴治疗快速房颤时 ,应用常规剂量华法林抗凝可使PT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0.
能慧 《人民军医》2002,45(8):493-494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73岁 ,因阵发性心悸 3年 ,加重 2d ,于 2 0 0 1年5月 10日就诊。自述有阵发性房颤史 3年 ,2周前因房颤服用胺碘酮 0 2 g ,2次 /d至今 ;2d前出现心悸 ,未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既往有冠心病史。查体 :神志清楚 ,呼吸平稳 ,无发绀 ,心率 12 6 /min ,心律绝对不齐 ,肝脾肋下未触及。心电图 :心房纤颤 ,心室率 12 0~ 140 /min。考虑服用胺碘酮已2周 ,复律困难 ,嘱其停药 ,改用阿替洛尔 (氨酰心安 ) 6 2 5mg ,2次 /d ,以减慢心室率。当天上下午各服用阿替洛尔6 2 5mg ,晚 2 1∶30自感胸闷、再次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