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P2P网络借贷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窘境,同时拉动经济需求.在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空白的情况下,P2P平台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出现了提现困难、挤兑、倒闭甚至恶意“跑路”的情况,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以P2P网络借贷这一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例,结合我国P2P平台运行的特征,从其法律关系模式分析入手,理清其风险所在,进而针对风险提出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益兴起,P2P网络借贷是当下互联网金融中最璀璨的明珠。P2P平台最早起源于英国,现在中国已达2000余家。跟传统银行理财产品或股票等相比,P2P有着投资门槛低、收益相对稳定、流动性较好的优势,因此很受投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新手投资者可以参考第三方平台或评价系统作出自己的投资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500名在校大学生基础上,通过构建P2P网贷风险认知模型,采用多元有序回归法对大学生P2P网贷风险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P2P网贷风险认知处于较高水平,风险认知系数接近1.5;家庭情况指标是影响大学生P2P网贷风险认知的主要因素,另外消费观念和产品认知也对大学生P2P网贷风险认知产生显著影响;说明增加信息透明度、树立家庭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是帮助大学生提高P2P网贷风险应对策略,促进校园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小额信贷的发展,P2P网络借贷已成为解决小微经济体融资难问题的一支新兴力量.通过分析保定四家网贷平台的运营特点,提出目前保定市P2P网贷面临着竞争能力弱、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风险保障水平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健全投资人利益保障机制、加强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互联网金融创新特点,分析P2P网络借贷模式的金融风险,结合"e租宝"非法集资案,梳理P2P网络借贷模式和非法集资的界定,对于金融创新要基于实体经济,加强宣传和监管、提升个人理财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网贷行为存在大量风险,国家收紧对P2P网贷的管控,逐步清理不良P2P网贷。分析发现,无论是网贷个人还是网贷平台,均因制度的漏洞、监管力度的缺失和行业协会职能弱化等原因,衍生出诸多社会性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发挥监督职能,完善网贷公司的线下年检机制、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市监管机制、健全第三方金融机构担保模式、规范资金银行存管制度等监管措施,并以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为手段,完善互联网行业监管自律和建立常态化网贷风险监测披露等机制,实现对P2P网贷的有效管控,规范其良性发展,降低风险机率,减少其社会危害性,营造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作品的传播方式.以前人们观看电影、电视作品和音乐作品大都通过电视台、电影院等传统媒体才能欣赏,或者购买录音隶像制品后观赏.如今,P2P技术在网络的发展让人们可以更加快速并且免费的欣赏各类影音作品,然而如今这种利用方式对这类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造成了侵害.不可否认,P2P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人们的信息文化交流和传播带来了极大丰富,使更多的人学习和欣赏科学文化知识,但它在利于公众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与传播的同时,这些文化知识的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却受到侵害,如何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同时促进文化、科学、艺术的传播和利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5年开始,国内兴起非金融机构经营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热潮。非金融机构提供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经营业务主要包括“支付”与“投、融资”两大类,其形态主要有四:第三方支付、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以及众筹。非金融机构经营互联网金融,虽可加快国内金融业转型的步伐,并满足中小企业及个人无法自银行取得资金的投、融资需求,但也因发展过速,监管不足,致使网络借贷倒闭事件频传,不利于金融稳定等诸多负面效应。为此,需要主管机关研究制定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加强监管,并准许这些非金融机构转型为正规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发展至今,对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升级、实现普惠金融、金融民主化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人们享受到了方便快捷。金融市场更加多元化,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风险。本文从心理账户和羊群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投资行为,进而分析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和出现风险的原因,也从这个角度提出了政府和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建议和方向——应当对企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发行的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审核,同时将监管重心放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行为上,引导人们的羊群行为朝着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稳健运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P2P是一种新型借贷方式,该借贷方式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因此操作十分方便,对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不小的冲击。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很多问题,客户会面临各种未知或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加强对P2P的监管,保证客户合法权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现今互联网中基于IPv4的P2P流媒体技术应用,仍旧存在吞噬带宽、难于监管、难于应用在点播系统中的问题。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组播、自动地址配置等优势技术,可以克服P2P流媒体技术应用中出现的缺点。  相似文献   

12.
由于P2P网络(peer-to-peernetworks)具有高动态、分散的特点,洪泛式查询方法引起查询反馈信息的急剧增加.基于互联网搜索引擎广泛采用的T0p-k查询算法,以查询树中祖先节点本地查询结果下界作为阈值,提出了用于非结构化P2P网络的带阈值Top-k查询算法.实验证明,在非结构化P2P系统中,带阈值Top-k方法能减少网络传输量.  相似文献   

13.
作为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结合的新兴业态,互联网金融以其快速发展、潜在风险和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金融",而是在互联网时代金融市场的重构和广义资产证券化过程,它重新定义了货币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将促使现实经济不断向无摩擦一般均衡市场状态演化.因此,不仅要关注互联网金融运营机构自身的风险情况,而且要着眼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建立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促进市场主体交易活动效率提升的制度体系,鼓励有利于完善市场机制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基于市场功能的监管制度,并完善信息披露和交易规则.  相似文献   

14.
互联消费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普惠金融,可使消费金融服务低成本、高效率地延伸到长尾人群,并低风险地覆盖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远未饱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空间,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模式主要有6种:传统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互联网化、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金融互联网化、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金融、分期购物平台提供的消费金融、垂直细分平台提供的消费金融和P2P平台提供的消费金融.偏爱网络购物和超前消费的年轻人群成为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的主流人群,其产生的羊群效应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杠杆消费,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持续有效地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因此,要鼓励、规范和引导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CHORD算法的详细研究和分析,结合DHT全分布式P2P网络的结构要求,给出了一种基于CHORD环的DHT全分布式P2P网络算法,并给出了基础算法的伪代码.  相似文献   

16.
根据无线Ad Hoc网络环境下P2P流媒体数据传输的特点,提出一种工作在P2P数据拓扑层面的,不依赖于底层物理网络的节点配置和特定的路由算法的优化传输方案.在发送数据时,节点结合应用层视频分片的重要性和网络状况动态地调整传输层参数,从而减小重要数据的传输延时和播放超时的概率.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方案对于改善服务质量和减小控制信令开销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信用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持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消费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随着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该业务中的风险频率也随之增长,对发卡行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风险问题也日渐严重.我国信用卡市场正处在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初级阶段,这也是暂时没有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的范围与形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以推动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件污染是当前P2P文件共享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极大的降低了系统的可用性。P2P文件共享系统和生物免疫系统一样,都是高度分布、自适应和自组织的。利用向量空间相似度赋予投票权重,采用自适应的信誉阈值判断文件可信性,建立了基于人工免疫的防污染对象信誉机制来进行邻居节点集的选取,以改进系统可用性。仿真实验表明,系统具有很高的识别精确度,能够以低通讯代价很好的抑制污染文件在网络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基于P2P技术的网上答疑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上答疑是网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P2P被认为是第三代网络,采用的是点对点架构,不需要服务器的中转,使通信更方便.JXTA是SUN公司设计的实现P2P的网络开发平台.基于P2P开发的网上答疑系统,提出了学生和教师作为客户端,使数据通信无需经过服务器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P2P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严重威胁到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本文介绍了P2P网络技的术应用及特点,针对高校网络环境分析了P2P应用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