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在分析电力系统各种暂态稳定优化控制含义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常用的电力系统各种暂态稳定优化控制方法,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情况作了介绍.一个好的暂态稳定优化控制方法应该简单实用,不但可以同时有效兼顾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而且可以方便地考虑多个预想事故,能有效平衡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经济性,数值稳定性好,计算速度快,以便能实际在线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妍  王治  周宁 《江西电力》2011,35(4):18-20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与控制的研究已进行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新的运行环境也对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现今暂态稳定分析与控制的现状作一总体性的认识,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认清目前的主要任务和今后研究工作的着眼点,本文从几个角度分析了几种暂态稳定分析手段及其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我国将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转动惯量和调频容量降低、故障冲击功率提升,使大电网暂态频率稳定受到威胁。当前的调频控制方法及其所依赖的分析模型难以很好地适用于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为适应暂态频率稳定要求,需探索新的调频控制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暂态频率稳定问题,准备调频应对策略,对暂态频率稳定分析与调频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展望。首先,归纳现有暂态频率分析模型,然后从系统和厂站2个层面梳理了调频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从分析基础出发归纳不同调频控制方法的适用特性。最后,总结了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暂态频率稳定分析与调频控制的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思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并网型双馈感应发电机的风电场暂态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在电网故障或高风速工况下含风电场电力系统仍能稳定运行,提出了一种通过增加桨距角控制来改善并网风电场暂态稳定性的方法,通过调节风轮与风向的夹角,降低风力机的输出功率.研究了基于大规模双馈感应发电机的风电场暂态稳定性.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中搭建了具有支撑风电场暂态稳定性的桨距角控制模型和双馈风电机组的风电场模型,通过对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仿真,验证了桨距角控制对风电场暂态稳定性的贡献.仿真结果表明:桨距角控制能够有效降低高风速下风电机组的机械转矩,提高了风电场实现低电压穿越的能力,确保风电机组持续运行及电网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5.
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是保障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两项重要措施,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实现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的协调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预想事故集的处理、协调控制模型建模及求解是实现实时暂态稳定协调控制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在协调控制过程中构建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的准实时预想事故集的方法,总结、评价了当前各种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的搜索策略以及各种协调控制模型的寻优策略,以期展示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紧急控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志来  张保会 《中国电力》1999,32(12):48-50,54
对近年来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紧急控制作简要综述,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有和发展要求,展望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紧急控制的发展方向,以及若干问题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同步相量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57,自引:16,他引:41  
在同步相量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同步相量响应的广域暂态稳定性控制的概念,阐述了其原理和系统结构,重点讨论了系统实现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功角测量、暂态稳定性判别和控制决策、响应时间、通信方式和可靠性设计等,从而论证了同步相量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控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使其稳定性问题日趋重要,结合电力系统稳定控制对象,介绍了电力系统稳定的定义及分类,对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各种控制方法及应用作了综述,包括:基于电力系统线性模型的极点配置、线性最优、线性二次高斯、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Lyapunov直接法,映射线性化方法,H∞鲁棒性控制,变结构控制等。最后指出了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联络线三相金属性短路地点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联络线故障水平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评估与校核,以及暂态稳定预防控制都有着重要意义。分析了在不同地点的联络线上发生三相金属性短路时对于单机无穷大系统和两机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算例在各种情况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广域响应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控制技术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控制技术是维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PMU/WAMS的广泛应用,基于广域响应的暂态稳定控制技术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从受扰轨迹快速预测、暂态失稳实时判别、暂态稳定紧急控制三个方面,以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观点,对广域量测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控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最后,进一步探讨了现有控制技术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域量测信息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暂态稳定是电力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基于相量测量装置的广域测量系统日趋完善,实时获取全网动态响应数据成为可能,这为暂态稳定研究提供了新手段。文章从暂态稳定传统分析方法的改进、快速暂态稳定判据的研究、暂态稳定趋势预测以及暂态稳定控制4个方面,对广域量测信息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指出基于广域量测信息进行暂态稳定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成碧线220 kV可控串补系统的控制策略和系统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可控串联补偿(TCSC)可以提高长距离弱联系系统的电网输送能力、阻尼系统低频振荡、提高系统稳定性。合理的控制策略能使TCSC产生更有效的作用。成碧线220 kV的TCSC系统控制策略主要针对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和阻尼振荡2个阶段进行设计,其控制器主要由阻抗控制环节、阻尼控制环节、暂态稳定控制环节以及保护环节、延时环节组成。系统试验证明:成碧线220 kV的TCSC装置能够平滑、快速地进行阻抗调节,有效阻尼系统低频振荡,提高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可控串补(TCSC)通过改变线路电抗值即改变网络结构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系统规模越来越大、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电网输送能力赶不上负荷的需求、而电力市场化运营又需要系统采用更多的控制手段,在输电电网中应用TCSC来增加输电能力、控制系统潮流、提高系统稳定性显得尤为迫切.文中研究输电线路安装了TCSC...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时域仿真得到的系统受扰轨迹给出了暂稳紧急控制的非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采用一种启发式的功角积分型指标构成稳定约束。通过引入受控非线性微分-代数系统灵敏度分析求出所定义的功角积分型指标对控制变量的梯度后,给出了所建立的暂稳紧急控制非线性规划模型的2种求解方法:近似规划算法和拟贪婪算法。所提出的暂稳紧急控制模型与时域仿真具有同等的模型适应性。对多机系统切机/切负荷暂稳紧急控制的数值仿真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规模逆变型分布式发电对电力系统暂态和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借助PSCAD/EMTDC仿真软件,以一个12母线测试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电力系统和逆变型DG的动态模型。通过暂态仿真和理论分析,重点研究了不同渗透率DG对主同步发电机最大转速偏差和转速偏离频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控制模式的DG在故障前(稳态)、故障期间和故障后对母线电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越高,逆变型DG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负作用越大,但电压控制的逆变型DG能明显改善系统电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可控串联补偿在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以输出反馈控制方法对可控硅控制的串联补偿(TCSC)进行了控制规律的研究,并以单 机无穷大系统为例,采用特征值分析和时域仿真方法研究了所提控制方案在提高电力系统动 态、静态和暂态稳定性中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在控制规律适当的前提下,可控串补提高 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介绍分群理论 ,并根据该理论得出一大电网的分群结果。将此结果与仿真实践结果进行比较 ,同时基于GPS的功角测量技术 ,提出 1种预测及判断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方法。它的快速性可为研究实时控制措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poses decentralized improved synergetic excitation controllers (ISEC) for synchronous generators to enhance transient stability and obtain satisfactory voltage regulation performance of power systems. Each generator is considered as a subsystem, for which an ISEC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objectives, a manifold, which is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the deviation of generator terminal voltage, rotor speed and active power, is chosen for the design of ISEC.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synergetic excitation controller (CSEC), a parameter adaptation scheme is proposed for updating the controller parameter onlin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nsient stability and voltage regulation performance simultaneously under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 Case studies are undertaken on a single-machine infinite-bus power system and a two-area four-machine power system, respectively.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ISEC can provide better damping and voltage regulation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the CSEC without parameter adaptation scheme and the conventional power system stabilizer.  相似文献   

19.
Large-capacity adjustable speed machines (ASMs) at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s have been put into full operation and thei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highly evaluat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power system operation. The output power (input power) of ASMs can be controlled very quickly by applying a vector control scheme to the excitation control. This quick responsive feature of ASMs can make it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neighbor subpower system. For improvement of transient stability, the output power of ASMs is reduced very quickly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acceleration of neighbor generators during and after transmission line faults. For improvement of dynamic stability, the output power of ASMs is mod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bilizing signals detected from the swing of generator rotor or the power flow fluctuation on the transmission lin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 of control system for improving the transient and dynamic stability and proposes a power system stabilizing control system. The effects of the proposed stabilizing control system have been verified by a power system simulator. © 1997 Scripta Technica, Inc. Electr Eng Jpn, 121(2): 27–36,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