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建筑曾被称为“空间的艺术、凝固的音乐”,有它自己的艺术定位与风格。建筑艺术的实质在于用建筑空间形态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建筑内容所包涵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建筑风格所渗透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建筑所形成的各自的建筑文化内涵。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它与人们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舍建筑作为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日常生活的功能要求。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  相似文献   

2.
马武定 《规划师》2003,19(7):86-90
城市艺术形象的反映形式城市是石头写成的史诗,是历史文化的“化石”。城市与建筑所表现和表达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和时代的文化特征,是生活方式的民族性与地方性,以及科学技术所达到的高度和水平即文化的时代性。黑格尔说:“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那么城市又是怎样来进行艺术的表现和表达的呢?2.1作为符号载体的城市符号学认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是不同的符号形式。城市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具有符号学上的意义。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最早的礼仪性汇聚地点,即各方人口朝觐的目标,就是城市发…  相似文献   

3.
主题,原指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形象的描绘、刻画所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构成了整个艺术形象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统帅全局、贯穿始终,使之形成个性鲜明、寓意深刻的一个统一的整体。鉴于建筑艺术受制于物质实体,除少数纪念性。象征性建筑需要借助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以表达确切的思想意义外,多数是由感受它的艺术造型和环境、气氛来体现一定的创作意图,即其主题,亦是通常所说建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建筑主题的形成形成建筑主题实是主体形象的塑造过程,它需要三方面的依据。1.依据建筑类型。按照建筑性质、使用要求所划分的建筑类…  相似文献   

4.
CIPEA——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China International Practice Exhioition of Architecture)立足于建筑、艺术和历史的多元视角,拟建一个以建筑艺术为主并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艺术会展中心。2003年,建筑实践展在南京正式启动,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浦口区政府、东南大学建筑系等部门联合主办,预计未来2-3年内,在南京珍珠泉风景区佛手湖畔一片约23.3ha的地块上,  相似文献   

5.
对Milwaukee艺术新馆建筑格局以及建筑形式的研究,试图了解并认知建筑面对周围环境中的历史文脉与区域特征所作出的反应,为建筑创作实践提供值得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缪军 《世界建筑》2002,(11):65-67
本文是关于建筑语言的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建筑艺术不是单纯的实用物,是处于“纯的艺术”与实用物这两极之间的变化中,在变化的不同梯阶上,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与关系也是不同的。建筑作为文化表意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即形式/意义关系在建筑符号学的领域里通过“陌生化”手法加以应用,这意味着由抽象形式与意义混杂而成的建筑语言的通俗性和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刘先觉 《新建筑》2004,(1):64-65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划分近现代建筑艺术年代分期的基础上,简述了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演进的过程,指出历史的经验对当今的建设仍具重要参考价值。要给近现代建筑艺术以公正的评价,应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衢州相关古建筑,了解衢州现存古民居建筑的现状,分析明清时期衢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结构形式、材料形式和艺术形式,初步制定衢州市历史建筑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并比较了多种资料后确定了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评价衢州历史建筑的主要价值要素。  相似文献   

9.
民居建筑艺术研究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居建筑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综合艺术,在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民族习俗,产生不同的民居建筑内容和形式。古往今来,建筑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观点对其论述,足以汇成百卷。但是,无论何种立意新异的学说和立论奇特的流派,都是历史进程中对民居建筑的理解,无论建筑师自己有何主张和喜好,建筑艺术始终是在学术的争论中充实完善,不断前进的,建筑师也始终是在流派,观点的争议中互补互益,不断提高的。1民居建筑是艺术似乎我们经常说“建筑是空间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我国目前建筑文化中所出现的两个普遍实际问题,阐述在对于传统建筑形式和当代建筑艺术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片面追求形式和形式美现象。并通过建筑评论说明形式主义的危害,通过文化的发展说明建筑理论和创作不能仅仅立足于传统和形式。不能把建筑本质看成纯艺术,而必须清晰地、辩证地认识传统建筑形式和当代建筑艺术,以便使建筑创作、理论、评论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建筑与古文字符号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上千年的宝贵历史遗产。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该文首先根据建筑与古文字的同源-图像记忆和近似的话语结构特点,对建筑的“象”与“形”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作者充分举例说明了古建筑与古文字符号在形式上呈现统一性的关系。最后,文章阐述了建筑不仅与古文字符号,与其他艺术形式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一致的,并认为建筑与文字符号强烈地辩证存在着。  相似文献   

12.
宋建华 《中州建筑》1995,(4):16-19,25
本文认为与建筑艺术有近亲渊源关系的壁画,雕塑、喷泉水景,灯饰、周边绿化,环境景观一旦真正与建筑、建筑环境有机结合后就应当成为一种新的艺术体系--建筑边缘艺术。文中主张建立独立的建筑边缘艺术。专业、这样做有利于建筑艺术的发展,也有利于拓宽建筑美学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建筑艺术是实用艺术,它与美术、音乐不同,不能就艺术而谈艺术。如果就艺术而谈艺术,我认为很难治本。就北京而言,建筑设计要体现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方针是非常正确的,但其就像过去农业上的“八字方针”一样,太笼统、太概括。法国建筑师安德鲁针对强调传统的呼声,提出割断历史来进行建筑创作,我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下面就从建筑艺术创作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两方面谈谈我的观点。1 建筑艺术创作的主观条件建筑师除建筑艺术外,还应懂得很多知识,如绘画、音乐等。如果对其它艺术不了解,那建筑师很可能就会沦为绘图工具。从…  相似文献   

14.
赵秀萍  赵晓峰  张慧 《山西建筑》2007,33(19):41-43
以袁世凯等一些人物的官邸建筑为例,总结了其建筑形式、风格、装饰、构造等特点,挖掘其所共有的建筑艺术特色和建筑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并推广天津市挖掘、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手法与策略,探讨了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七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建筑学被认为是永恒的和最受尊重的一种自我表现形式。当人们提及埃及、希腊、中国,自然就会想到古人留下的金字塔、神庙、万里长城和园林。建筑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她融绘画、雕塑、工艺美术、音乐、诗歌、材料和工程技术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创造绚丽多彩的艺术造型。人们将建  相似文献   

16.
窦以德 《建筑创作》2002,(10):50-57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特别是前三十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几经波折,政治运动频繁,尤其是“文革”的破坏,使得建筑艺术创作的环境一直不得发育、完善。尽管如此,作为社会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综合反映的建筑艺术,五十年来中国建筑仍以其独特的形式忠实地反映了孕育着她的那个时代,成为一本“石头的书”。当我们回首过去,用历史的目光审视着有相当数量累积,构成群体的城市和村镇建筑时,人们并不难发现,一栋建筑她究竟大约设计、建造于何时,而这正是建筑的风格、流派和时代风格的存在和显现。 …  相似文献   

17.
张佑民 《华中建筑》1996,14(1):75-76
论建筑画“最完美的形式”追求张佑民“艺术的最高目的是追求最完美的形式,这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也是艺术的本质。”[1]建筑画作为艺术它所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应该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从狭义角度看待建筑画创作,它是建筑师以绘画形式手段...  相似文献   

18.
王淑芹 《建筑》2009,(1):68-70
在世界建筑发展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集中表现在木构架的结构体系,群体的空间组合,严整的平面布局,从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的具体构件都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色彩作为传统建筑艺术装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些特点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放 《建造师》2009,(2):38-45
山陕甘会馆建筑格局严谨,规模宏大。从其功能上来说其历史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其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之大成,雕刻艺术在建筑装饰方面的应用感更是登峰造极。不愧为会馆建筑之瑰宝  相似文献   

20.
现有建筑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景岩 《山西建筑》2002,28(6):10-11
通过对我国城市中大量存在的现有建筑的领悟与体会,简要分析现有建筑的历史发展与延续的现象,揭示了东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从而论证出东方古代建筑的功能变迁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但并非是现有建筑形式变化的决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